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产业活力愈增强 改革走向深水区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2/9/25 作者:蓝有林


■商报记者 蓝有林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从2003年6月开始试点,到2006年起由试点转向全面推开,再到纵深发展进入“深水区”,无论是转企改制、上市融资、组建大型航母,还是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联合重组……我国出版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波澜壮阔的深刻变革。而正是这一轮改革,让我国文化产业尤其是出版行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有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6%到18%,大大超过同期GDP的增幅。其中,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图书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印刷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新闻出版大国。

除了这些显著的丰硕成果,如果用一句话形容这些年体制改革给出版业究竟带来什么变化,那就是:出版业真的市场化了!虽然这个市场化的进程还仅仅是个开始,但业内人士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市场的力量,顺之发展,逆之衰退。这里既有压力和挑战,又有机遇和希望。众所周知,转企改制后,出版社就成了市场的主体,其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都从原来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转变为自负盈亏的企业管理,在失去事业单位保障的同时也撤去了藩篱,被赋予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和市场空间。在大家面对同一市场、同样的规则,成败都取决于自己时,每个企业都只能竭尽全力去努力,告别画地为牢,从自发到自觉,这也正是转企改制后出版业能够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10年部委出版社转企改制全面完成,我国出版产业也随之进入后转企时代,除了进一步落实解决以往转制过程中如养老保险对接问题、员工身份转换问题等遗留问题,更重要的是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此,一是有些出版社成为了各大出版集团的重组对象,比如中国出版集团重组了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华文出版社,江西出版集团重组了中国和平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重组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四川新华文轩股份有限公司重组了海南出版社等;二是部分出版社通过联合重组,陆续建立教育、财经、科技、医药等专业出版集团,如今业已形成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和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四大国家级出版集团格局,财经、医药以及国资委旗下出版社的集团化进程也正在推进。

更多的出版社则是通过不断的自我裂变,朝内生式集团的方向发展。其中,部分在事业部、分社基础上运作多时,条件成熟的出版机构开始升级换代,探索更有自主权的运营模式,升级为模拟二级法人或直接注册公司。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去年筹办了三联国际文化传播公司,并筹划将原学术和文化出版中心改为分社制,在上海设立三联分公司;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去年也在北京分社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天下童书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初成立的科技出版公司、教育出版公司、大众出版公司虽然尚未注册,但已在模拟法人公司运行,并先后设立悦读名品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群英时代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而部分虽已法理式转企但尚且不具备大量利用外部资源条件的出版社,则仍从内部裂变扩容分社和事业部。

当然,一旦遇到合适的业外国有资本、民营资本或风投资金,某些出版机构的内涵式发展甚至部分出版集团现有的发展模式还将可能打破,尤其是在数字技术发展迅猛的当下,作为出版机构新的盈利点,数字技术与运营部门在不久的将来会承载起更多的盈利重任,全媒体营销等新的营销模式也逐渐形成,而在某些领域,培训、咨询、产品研发与影视、版权等各环节产业链的贯通将促使出版企业的“编、印、发”传统组织架构发生更为巨大的变化。

趋势1

综合出版已成事实

由历史出版领域划分形成的出版格局发生了全面的变革,基本趋势是:在保有历史形成的出版特色优势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选择人文、教育、少儿等新领域拓展,并形成规模和品牌。

继上世纪90年代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等迈出探索大众出版的脚步后,随着转企改制后出版范围的放开,一批专业社、大学社近年也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大众化拓展力度,并逐渐向综合性出版社靠拢。如石油工业出版社单独组建了社会图书出版中心,几年下来,只占全社人数1/4的编辑力量贡献了近半的利润;中国纺织出版社在美术、经管、励志、生活、青少年教育市场开展多领域经营;中国电力出版社有限公司在计算机、少儿科普、外语培训板块施展拳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将读者服务范围由科技人员扩大到出国人员、外语学习者、经营管理者等,均小有成效;电子工业出版社已由经管、少儿、计算机延伸到社科领域甚至健康书板块;人民邮电出版社则是从通信、电子、计算机等逐渐向经管、社科、旅游、摄影、动漫等拓展;而一向专注于专业出版的化学工业出版社,也在2008年前后扩大出版范围,将触角延伸至大众健康、时尚生活、科普板块等众多领域;法律出版社则从法律人文图书向人物传记和小说等板块进军。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一批教育社、大学社也在大众领域举措频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2009年组建了大众图书出版中心,并在社内大众书出版比重占10%的前提下,推动其成为新的增长点。2009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以工科教材、建筑为主业的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少儿图书9个系列共59本开启新的领域;以出版机械、汽车图书、教材为主业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在2008年大众类图书销售码洋约占到了全社整体销售码洋的40%……

为何一向沉心做专业书的龙头社纷纷在大众市场小试牛刀?机工社副社长陈海娟的一席话或许代表了不少专业社的心声,“原有领域受市场冲击加大或增长乏力,越来越希望突破专业限制开拓新领域,以分解风险,找寻更大的发展空间。” 而随着铁道运输环境大幅改善,特别是以白天运行为主的动车开通,使铁道社酝酿十几年的铁路图书终于瓜熟蒂落。该社已将旅游类图书纳入新开拓板块,还推出《旅伴》杂志,出版《中国铁路地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等站车图书系列,并从郑州铁路局进行试点,除杂志赠阅外,图书由列车员进行销售,为大众书开辟了独有的铁道直销渠道。

从目前专业社、大学社大众化演进的趋势看,社与社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小,每家都在原出版范围外的经管、励志、少儿、生活、健康、旅游、科普等领域中大量造货。对此,轻工业社社长杨西京认为,拓展大众领域时不能抱有“短期赚一把的心态”,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和定位。他说该社就是根据长远目标,在内部组织结构上搭好框架,采取专业化分工和内涵式裂变发展的方式,从雏形开始向做专做精深入,形成一定规模后实行裂变,在组织结构上独立。比如轻工社饮食板块已经十分成熟,但其他的生活书领域有的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就在综合编辑部进行培育,成熟后裂变发展,裂变后的部门随之也将会拥有更多的权限和自由度。

趋势2

多元发展渐成气候

无论是广度、深度、规模、效应、模式等等,多元化经营探索的力度前所未有,其基本趋势是:依托原有的地利优势进行地产开发,依据出版资源进行教育培训、咨询等开发,从图书内容向下延伸产业链至影视创作游戏等领域,向上建立作者平台、教材研发等。

除数字出版外,“十五”、“十一五”期间不少出版企业尤其是出版集团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大部分出版集团这些年都在进行多元化扩张,尽管反对出版集团走多元化道路的声音从未停止过。

2012年4月8日,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与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投资兴建、全国体量最大的现代化出版物流通中心——新华联合物流中心在北京顺义区北小营镇奠基,标志着产业链上下游借力资本运作、跨区域合作打造全国性大中盘的探索构想“破土”。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荣宝斋由已有的艺术品一二级市场主体,向准金融领域延伸,艺术品典当业务开展得有声有色。拍卖业务触角伸向大上海,去年11月的首次拍卖,就拿到了10.18亿元的“大蛋糕”。长江出版集团成立长江崇文文化地产公司,进军文化地产领域。重庆出版集团与全球纸业百强企业我国台湾正隆集团正式签订合同,双方共同出资4050万美元成立重庆正隆纸业有限公司。中文传媒则在物流业务和影视业务方面进行加强和拓展,目前其商用客户物流能力仅次于江西邮政,近几年还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今年预计发行2部电视剧,预计将为其贡献千万利润。天舟文化今年以来则在教育培训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爱乐文”少儿培训学校从6月开始已在北京、天津开展运营;6月公告合资设立了北京东方天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其教育培训业务的推广进度也值得关注。

而“多元化”和“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的发展策略是安徽出版集团组建伊始的战略部署之一。从2006年至今,该集团几乎每年都在多元化发展上有新的动作:2006年收购安徽省医药(集团)公司加入医药行业,2007年重组安徽市场报社,2008年重组科大创新借壳上市,2009年重组安徽省中国旅行社在全国首创跨入旅游文化产业;之后又进军彩铃、彩信、短信等业务领域与三大通信运营商开展合作,稳步推进其影视业务,今年有十余部影视剧正在积极参与投资拍摄,多部作品通过著作权交易进入拍摄阶段;其投资1.5亿元打造的文化地产项目时代数码港工程也已经封顶,预计今年12月底就可以正式交付使用。

江苏凤凰出版集团的多元化经营同样可圈可点,其下属以经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凤凰股份,以文化地产为概念,以文化城和文化街区建设为中心,打造文化MALL综合体,同时推进周边商、住项目开发。旗下上市公司凤凰传媒的新业务也在有序推进:一是五大文化MALL募投项目进展顺利,其中苏州文化MALL有望在年底率先投产;二是以凤凰创壹为实施主体,该公司与省内38所国家级职教示范校签订2000万元研发合同,奠定了职教数字化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三是加大与网游与文学公司的合作,并利用“天线宝宝”品牌授权涉足早教业务,获得超预期收入。

改制后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出版主营业务之外则增加了培训、广告、咨询等兼营业务。该社社长兼总编辑沈元勤认为培训与现有主业非常相关,建工社很多高质量的考试用书、培训教材,既可以通过课件的形式做成视频,销售课件或光盘,也可与学校合作展开培训业务;既可拉动音像出版和网络出版,也可带动教材销售,在培训过程中还可检验教材是否合适。而建工社的建筑期刊、一系列年鉴以及大量工具书,都是很好的广告载体,出版社网站的点击量会吸引一定的广告商,再有就是销售某些项目数据,以及像国外金融类出版社那样销售数据分析。

在此次转企改制过程,拓展培训、广告、咨询等相关业务的,还有机械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众多出版社。像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则根据自身产品抻长产业链,前者依托《农村百事通》成立江西百事通招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从事名优经济动植物销售,产品深加工、标本制作,农业科技及生物技术的开发与技术服务;后者在手工书基础上成立手工作坊,生产制作手工作品,并开展原材料代理和手工制作培训等业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与日本“拓人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上海师华拓人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后,其个性化教育辅导机构“师华教育IE”的正式开业,也意味着该社正在积极迈向多元化发展之路。

趋势3

数字出版探索前行

令整个世界都发生改变的网络技术对出版业影响同样深远,基本趋势是:无论出版集团还是出版社都专门成立相关公司,进行阅读器、手机APP应用、电子书包等多种数字出版形式的开发,传统出版业内与业外力量在数字出版上都有作为而成效也初见端倪。

随着互联网和各种智能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传统出版业迎来了变革时代,数字出版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正逐渐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目前国内数字阅读人数已达到2.5亿,数字出版产业连续5年增长幅度接近甚至超过50%。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总收入为213亿元,而2010年总收入已达1051.79亿元,2012年总收入预计达到2208.76亿元。具体细分到各子行业,2010年手机出版为349.80亿元、电子书为24.80亿元、互联网期刊为7.49亿元、数字报纸(网络版)为6亿元,而其他如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博客、网络动漫和在线音乐等总和为663.70亿元。

截至2012年上半年,几乎国内已有出版集团都成立了数字传媒公司或数字出版部门,全国581家出版社中绝大多数都开展了电子书图书出版业务,比如人民军医出版社的“名医指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文泉书局等。国家相关主管部门透露,近年来,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中华字库工程、国产动漫振兴工程、数字报业、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等一大批重大骨干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新闻出版业从传统方式向现代多种媒体共同发展转变,使得新闻出版业数字化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未来我国将加快发展有声阅读、电子书、电子书包、数字报、精品学术期刊数据库等,并支持出版传媒集团发展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云出版等为代表的出版新业态,培育数字化、全媒体经营为特征的新型出版传媒集团,加快建立适应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

有意思的是,借亚马逊Kindle与苹果iPad全球热卖的东风,除汉王、方正、易博士等40多家技术提供商竞争阅读器市场,不少出版机构也曾纷纷推出电子阅读器,如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的“辞海”悦读器、中国出版集团的“大佳”阅读器、新华传媒的“亦墨”阅读器、读者出版集团的“读者电纸书”、盛大文学的“锦书”、中信出版社的中信飞书等。但目前看来,出版机构更看重的数字出版高地是手机出版。由于手机用户数量庞大,手机付费的模式相对成熟,手机阅读及时方便等原因,出版企业纷纷与手机运营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如在2011年,时代出版与浙江移动签署手机阅读内容合作协议,南方出版传媒与广东电信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凤凰传媒与江苏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南传媒与湖南移动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中国电信在天翼数字阅读平台发布会则宣布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江西出版集团、河北出版集团、陕西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及盛大文学等十多家机构与其签订了合作协议。

此外,凤凰传媒、中文传媒、时代出版、中南传媒、南方出版传媒等在教育出版数字化、电子书包等方面也作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这也是出版集团尝试数字化出版的一个重要方向。比如中文传媒旗下奇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东方教育在线是个网络教育平台,重点开发中小学的辅导教育、数字教育,终极目标是为电子书包做准备,目前该公司销售额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将达到3000万元。时代出版的“时代E博”全媒体数字出版运营平台可把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出版物在第一时间传送给读者。凤凰传媒主要打造5个平台,包括面向教材的凤凰教育网,面向教师建设的学科网,面向学生提供服务的学习网,面向电视终端的电视教育网,以及为广大老年、少儿服务的专业网站;同时打造凤凰智能英语、数字教材、凤凰优课系统等软件;集团下属的各家出版社也在围绕各自特点进行数字化出版的准备,如教育出版社的中小学题库建设和科技出版社的农业、中医等专业数据库建设等。中南传媒更是接连上马五大数字出版项目:与华为合作重组天闻数媒公司,与中广传播进行战略合作推动三网融合创新教学平台,与中国联通合作将联通阅读基地落户湖南,与湖南移动、拓维信息等合作推出县级手机报项目,成立中南传媒数字资源中心加强中南E库数字资源库项目建设。而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数字传媒公司除成为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及其他动漫运营平台的内容提供商,还与日本签订了手机漫画的合作协议,并启动了浙江文化资源库建设项目,计划在今年完成西部文化、中国大运河文化、茶文化三大资源库的建设工程。

手握约63亿元现金的中南传媒,并购或成其不二选择,如最新就有与优秀出版策划人合作发力内容策划领域的公告,意图寻求一般图书领域新的增长点。该公司时代出版的全媒体布局也逐渐显现,“时代e博”正式上线,少儿阅读互动平台进入产品验收期,同时,对其未来业绩都将有所贡献。

(下转第15版)


表1 “十五”至“十二五”首年全国纸介质出版用纸量


表2 “十五”至“十二五”首年纸质出版物用纸比重(%)


表3 “十五”至“十二五”首年全国报纸出版简况


表4 “十五”至“十二五”首年全国报纸期印数


表5 “十五”至“十二五”首年全国图书出版简况


表6 “十五”至“十二五”首年教材出版占书业出版比重


表7 “十五”至“十二五”首年全国图书再版率


表8 “十五”至“十二五”首年全国期刊出版简况


表9 “十五”至“十二五”首年全国图书销售简况


表10 “十五”至“十二五”首年全国图书平均印张单价


表11 2009~2011年全国数字出版营收构成


表12 “十五”至“十二五”首年全国人均购书简况


表13 2004~2011年出版物发行业非出版物销售


表14 2004~2011年全国出版物发行网点(处)



谭 跃(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


陈 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


王亚非(安徽出版集团总裁)


李朋义(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


陈海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


王桂科(广东省出版集团董事长)



(上接第14版)

■商报记者 蓝有林

趋势4

打造“航母”取得突破

基本趋势是:一方面,国家层面正在打造四个国家级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另一方面,地方也涌现出凤凰传媒、中南传媒、中文传媒、新华文轩等一批体量、实力与“国字头”匹配的出版集团,而无论是地方背景还是中央背景都有望进入国家队,到“十二五”末实现出版航母的出海。

今年年初,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十二五”期末,将进一步做强做优国家层面人文、教育、科技三大出版传媒集团,培育多个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大型骨干出版传媒集团,推动新华书店跨地区兼并重组,组建全国性国有大型发行集团。据了解,正是按照中央提出的“打造一批实力雄厚、主业突出、管理规范、运行高效,能代表国家水准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出版集团的要求”,在转企改制过程中不断努力培育和打造中国出版业的“航空母舰”,并于“十二五”开局之年就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1年12月28日,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为主,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及学习出版社参与发起的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正式成立。作为中央国有大型文化企业,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制品、数字出版物的出版发行为主业,拥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人民音乐出版社、三联书店等众多历史悠久的品牌出版社。而在此前,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采用“集团公司+股份公司”的模式组建,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等5家单位组成折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同步组建、共同发展,分别于2010年12月18日、2011年4月6日成立。

去年7月19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暨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也在京召开成立大会,成为推进中央各部门出版社体制改革的又一重大成果。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是以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等单位参股设立。集团公司作为科技出版资源和企业资产整合平台,将按照资源互补、产业结构合理、先易后难的原则,采取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分批分阶段对中国科学院及其他中央部委拥有的科技出版资源进行整合,成为集图书、期刊、文献信息与服务、网络出版、进出口、印刷等为一体的,国内一流、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科技出版“航母”。

而在今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表示,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已经完成,目前正着手重点推动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培育一批国家级“航母”,即以整合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为主,组建四个大型出版传媒集团。一是中国出版传媒集团,以社会科学、学术出版为主业;二是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以教育、教材、教辅出版为主业;三是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以科研、科普、科技类出版为主业;四是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以外文出版为主业。柳斌杰说,这四大集团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目前分两步推进。第一步,把核心企业变成股份公司,上市融资,这一步正在进行;第二步,其他已经转企改制的出版社,通过各种方式充实到四大集团中,组成国家级四大主力舰队,产业规模可达1500亿元,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走完这一步。

柳斌杰透露,目前正在重点推动上述四大集团里的股份公司上市,并已经列入中央计划,一批地方报业、出版集团也在排队上市。记者从中国证监会网站披露的信息中也确认,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已提交IPO计划,目前正处初审阶段。

趋势5

资本运作带来上市热潮

基本趋势是:一批出版发行企业陆续成功上市,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相对其他行业股票,上市书企的股价一直比较坚挺。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任何产业、任何企业要想快速发展,都必须充分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而在“十五”尤其是“十一五”期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入的推进阶段,在政策的鼓励下中国书业不断加快上市进程,上市书企从无到有,并于近年形成了一股上市热潮。

或许从已先行上市书企的上市进程,可以看出这些年国内出版发行企业争相上市的热度。先是2006年10月,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借壳“华联超市”上市,成为“新华传媒”,成为“出版发行第一股”;2007年5月,四川新华文轩在我国香港联交所IPO上市,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的出版发行企业;2007年12月21日,辽宁出版传媒在上海证交所作为“中国出版第一股”正式登陆A股市场;2008年11月,安徽出版集团借壳“科大创新”上市,变更为“时代出版”,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整体上市“第一股”;2009年,凤凰出版集团旗下凤凰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借壳“耀华玻璃”成功上市。而到2010年,全国出版发行行业更是有多家企业上市:1月,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境内IPO第一股——皖新传媒挂牌上市;10月,中南传媒作为一支全产业链整体IPO上市的出版传媒股,成功登陆A股主板市场;12月,“民营出版传媒第一股”天舟文化登陆深市创业板;同月,当当网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11年,又先后有中文传媒、凤凰传媒、大地传媒、长江传媒等或借壳或IPO陆续上市。算下来,短短6年时间里,就有12家严格意义上的出版发行企业成功上市,平均每年2家。

而今年证监会披露的信息显示,今年除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进入初审外,还有知音传媒和时代华语进入初审,中文在线进入落实改进意见中。新闻出版总署透露的信息更令人吃惊,据说目前排队上市的出版发行集团多达十多家。当然,国内出版发行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得到的好处也非常明显,一是通过上市实现了价值增值;二是未来的价值可通过资本市场得到实现,尤其是无形资产获得了有形表现;三是上市可募集到大量资金,如中南传媒首发募集资金达42亿元,凤凰传媒首发募集资金近45亿元,这都为今后的兼并重组、战略合作奠定了资金支持;四是上市书企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因而工作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另外,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教育出版集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四大国家级出版集团格局已经形成。其中,前三家已在去年内成立股份公司,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上市。

而从2011年报透露的各公司经营情况来看,除新华传媒、汉王科技的营业收入出现负增长,汉王科技和当当网2011年度分别亏损4.97亿元、2.29亿元外,其余13家上市书企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所占比例接近九成,这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是表现不错的。如按营业收入的多少排名,排在首位的是中文传媒,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69.81亿元,同比增长122.95%,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4.83亿元,同比增长37%;实现营收超过50亿元的还有凤凰传媒和中南传媒,二者2011年度分别实现营收60.25亿元、58.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44%、22.97%;营收在20亿元至50亿元之间的,则有新华文轩44.86亿元、当当网36.19亿元、皖新传媒30.47亿元,长江传媒26.11亿元、时代出版24.38亿元、新华传媒21.11亿元;大地传媒、凤凰股份、出版传媒2011年的营收则在20亿元以下,分别为17.92亿元、17.11亿元、13.93亿元;汉王科技和天舟文化的营收在10亿元以下,分别为5.33亿元、2.78亿元。

趋势6

兼并重组谋求跨越发展

转企改制的完成让中国出版业的商业化进程扎实推进,按商业规律来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出版机构也“有生有死”。基本趋势是:既有像中国档案出版社等被撤销,也有像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贵州大学出版社的新设立,兼并重组这样的商业运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隶属关系的机构发生,让重组方资产迅速扩大,让被重组方在“大树底下好乘凉”。

如果有人问,上市之外还有什么途径可以让企业迅速做大,估计十有八九的人都会回答是联合重组。的确,在当前自上而下都想着打造中国出版业“航空母舰”的市场环境下,联合重组更是出版企业加快发展,整合出版资源,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重要手段。新闻出版总署年初发布的《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指出,鼓励出版传媒集团对业务相近、资源相通的中央和地方出版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实现跨地区发展;鼓励出版传媒集团兼并重组新闻出版领域以外的其他国有企业,实现跨行业发展。此外,该意见还首次明确提出了“鼓励和支持转企改制到位的新闻出版单位自愿加入各类出版传媒集团”。而这些年来,出版行业也一直涌现出了不少以资本为纽带、实现战略重组与资源整合,打破区域限制、行业垄断,实行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经营的典型案例。

譬如,早在2007年12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江西出版总社共同合作,将中国和平出版社重组并改制为中国和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此举迈出了以地方出版集团为主对中央出版单位进行重组,推动中央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第一步。此后,吉林出版集团于2008年购并重组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9年并购一家音像社;200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签订联合重组协议,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加盟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而2010年的兼并重组更是达到一个高潮,2月和5月,中国出版集团分别重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和华文出版社;3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跨地域与安徽大学合资重组安徽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成为高校出版社之间第一家成功重组的出版单位;6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求是》杂志社合作重组红旗出版社;同月,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继2009年底宣布合资重组海南出版社后,公告以总价人民币12.55亿元重组四川出版集团出版业务,获得其旗下15家全资子公司全部股权,公司随后更名为“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四川省内主要出版发行业务的整合;7月,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黑龙江出版集团共同出资,重组黑龙江省新华书店出版物连锁经营业务;11月,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股权合作协议;同月,中国和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共同注册的湖北特别书局有限公司成立。而同一部委内的多家出版单位整合组建为出版集团也是一大趋势。比如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所属中国人事出版社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组建的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由安监总局所属中国标准出版社、中国计量出版社重组的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由公安部所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群众出版社合并的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等。

在出版机构进行兼并重组的同时,出版集团之间、发行集团之间、出版集团与发行集团之间的战略合作自2009年以来也开始兴起,不断整合全国的出版资源,打通了产业链上下游的通道,促进了出版物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进。如在2010年1月,江苏凤凰新华书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新华书店集团在京联合举行社店战略合作营销签约仪式;同月,山东新华书店集团与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济南举行;3月和8月,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分别与江西出版集团和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5月,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公司与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意向合作书;6月,由中国新华书店协会立项,全国32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发行集团共同参与的中国新华书店跨地区协作网项目——新华书店“一网通”在上海正式启动;7月,重庆出版集团与当当网签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8月,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与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月,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与甘肃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趋势7

国有民营“常态联姻”

国有民营的联姻,变不可能为可能,并进一步常态化。基本趋势是:以资本合作为前提,经过资本运营而带来的化学反应后的双方,体制机制都有了实质性变化。

有书业人士称,在大众出版领域,有90%以上的畅销书都来自民营出版,虽然这一数据无法准确查证,但民营书业从过去不被认可,到现在逐渐被认可,民营书业逐渐与国有出版企业一道,成为推动中国出版业发展的两股重要力量,而两者的合作也从不可言说到浮出水面,尤其是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鼓励民间投资进入许可的领域政策鼓励下,以此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成为书业常态。

譬如在2005年,比较典型的有:长江出版集团与民营少儿出版商海豚卡通合资成立海豚传媒公司,双方现金注资,其中长江占51%的股份,夏顺华占49%;重庆出版集团在2005年整体转制,一举引进民营企业联合成立多家股份制公司,先后组建了正昇置业股份公司、精品印务股份公司、北京华章同人文化传媒股份公司、五洲文化传媒(集团)股份公司等10家股份制企业。而先以经理人身份加盟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的金黎组合,到2006年也成立了北京长江新世纪传媒有限公司,各方以现金入股,长江出版集团占26%的股份,长江文艺出版社占20%,金丽红、黎波各占17%,安波舜占15%,还有几名创业员工各占1%~2%。2007年,十月文艺出版社则与时代新经典成立了十月传媒公司,主要出版文艺类图书,由出版社控股,时代新经典注资。

到了2008年,上市之后的出版传媒在国有民营方面有了一系列的举措,当时杭州贝榕图书公司总经理路金波率作者团队和运作团队加盟辽宁出版集团,与其全资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达成合资协议成立万榕书业,万卷占51%的股权,路金波以旗下作者资源和品牌资源入股,占49%的股权。同时,辽宁万卷又分别以此方式购并北京智品和邦道图书公司,分别成立智品北京中心和万邦文化公司。比较遗憾的是,目前这3家公司的合作均以分手告终。同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控股,福建华闽公司、当代实业公司、金光纸业(中国)投资公司参与投资成立的北京当代华光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尽管华闽公司、金光纸业只作为投资方不参与具体业务管理。不过,当年出版传媒收购蓝猫动漫55%的股份占绝对控股权,时代出版与北京万方幸星数码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中南传媒与日本角川集团组建的合作公司,即是出版集团进军动漫产业的突破,效果和影响都相当深远。

2009年,在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宣布,江苏人民出版社与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进行战略重组,合资成立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0年后又有一系列国有民营合作典型,合作方式还以资本合作为主。6月,时代出版公司子公司安徽教育出版社与武汉现代外国语言研究所、自然人王迈迈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共同以现金出资方式组建一家传媒公司;同月,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金星国际教育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金星教育就各自所属资源开展全面合作;9月,时代出版全资子公司安徽时代出版发行有限公司与江苏可一出版物发行集团合作,组建安徽时代可一出版物发行有限公司;2011年1月,中南传媒与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当年国有出版企业与民营书业合作的首个案例。

此外,也有纯粹战略层面的合作,如2010年4月,出版传媒与盛大文学在沈阳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6月,时代出版先后与新浪网、中青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月,重庆出版集团也与盛大文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更多的是出版集团利用新媒体资源进行出版、营销,同时有利于出版集团借鉴新媒体公司的经验迅速占领新媒体阵地。

趋势8

“走出去”步履愈益坚定

从一句口号到持续的实践探索,基本趋势是:自上而下都为中国出版“走出去”出谋划策,出版社主动策划外向型图书,国家在资金和渠道上对“走出去”给予力度空前的扶持,“走出去”意识深入人心,具有实效性的项目涌现。

《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1 年在出版物出口数量创新高的同时,版权输出不仅品种成倍增长,输出质量即输出对象中欧美发达国家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并创下三项新纪录:一是版权输出数量创历年最高——7783 种,比上年增长36.76%;二是版权输出品种与版权引进品种的比例创历年最小逆差——1∶2.14;三是版权输出品种在“十二五”首年即实现“十二五”规划指标——《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确定至“十二五”末的2015 年版权输出品种要达到7000 种,这一指标在“十二五”首年就以7783 种超额实现。这些数据折射出的是中国出版业大踏步走向世界的身影,而中国出版“走出去”之所以能够取是如此骄人的业绩,其助推力正是来自文化体制改革。

比如,转企后不断开设的国外分支机构成了与国际大型出版集团合作的桥头堡,“十一五”期间国内出版企业境外分支机构已达300家。如前些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收购加拿大BC戴克出版公司全部医学图书资产成立人卫社美国公司,大大缩短了国际化进程;而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在美、英、法、德等国家和地区设有20个海外分支机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目前海外实体总数达29家。2011年,吉林出版集团又与意大利瓢虫公司成立中意合作公司,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英国设立了伦敦设计媒体出版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波兰马尔沙维克出版社建立时代—马尔沙维克出版集团,继我国香港世纪传媒有限公司、美国双世出版有限公司后,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又在美国成立了独资的斯帕格出版有限公司(SCPG),中青国际在英国经过4年的本土化经营后与英国出版人集团(PGUK)签订了英国营销总代理及欧洲分销协议。

自2006年推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2009年正式启动的“中国文化著作出版工程”等也助力中国出版“走出去”。其中,2011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共与29个国家124家出版机构签订了240个资助协议,涉及240个项目、文版20个,资助金额超过1500万元,是中国出版“走出去”工作的主力军。据统计,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2011年全年共向海外输出版权3236项(不含我国港、澳、台地区),比2010年增长25%,创下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以来的历史新高。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所属人民文学出版社代理的《山楂树之恋》输出到挪威、瑞典、韩国、泰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7国,累计输出13种,创下了国内文学图书版权输出的新业绩。“中国文化著作出版工程”2011年则共与8个国家16家出版机构签订了18个资助协议,涉及文版5个,资助金额超过3600万元。

而从2008年开始,合作出版已经成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形式之一。比如外研社与麦格希的合作出版项目《汉语入门》已完成前两册的编写,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的“走进非洲”合作出版项目深入推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则与麦格希教育出版公司签署了“中国经验”丛书版权合作暨出版平台协议。此外,数字出版“走出去”近年也渐成趋势。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与比利时根特大学所属VARTEC公司合作推出了面向欧洲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一直是对外版权输出的“大户”,不仅数量领先,还出现了不少像《于丹〈论语〉心得》、《山楂树之恋》这样的“明星产品”。在第1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召开前夕,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李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2年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把“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年度工作的一个重点。其希望充分利用图博会平台,巩固集团公司近年来版权输出工作取得的良好势头,夯实集团国际化发展的内容优势,并通过这一全球四大国际书展平台之一,从内容创新品牌经营、集团化、数字化、国际化、人才强企这六大战略角度,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