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吃饭是件守规矩的事儿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2/10/9 作者:


《尚食志》许石林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32.00元

○王国华(作家、媒体人)

我在深圳一家报纸上曾开过长达五年的专栏,有一次在同一块版面上读到一篇文章,留下了深刻印象。该文名为《韭菜》,讲的是作者的朋友想“弄一套公府菜”,要“让慕名前来就餐的人觉得有身份、体面”,问作者该怎么办。作者答,“现在是春天,您待会儿上盘包子,一定要韭菜馅儿的!为什么?‘初春新韭’啊!吃的就是时令。”“到了农历五月底六月初,就是有人想吃这韭菜包子,给多少钱您也别做!为什么呢?‘六月韭,驴不嗅’,驴都不吃,公府里还吃?要是我,四月底就不做了,只用春天的头茬儿!大棚扣的也不要!至于外面的餐馆酒楼还有那是他们的事儿,到了这儿,这个还真没有!客人到了这儿,自然就懂得了什么叫有钱买不到,钱到了这儿还真不是万能的。这叫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方显尊贵……还说这韭菜,为什么过了季节不吃?因为的确不好吃了。天生万物,各有其性……这儿供应的菜,不能有反季节的,反季节的菜多没文化啊?什么时候该有什么,自己不能说了算,得让老天说了算,这叫心存敬畏,对自己有管束……”

这一宏论,读来真是心有戚戚焉。于是记住了作者的名字:许石林。他在该版上的专栏叫做“尚食志”。我后来到了深圳,和许石林兄成为朋友,多次听他在饭桌上谈食论道,其中的中心思想之一就是《韭菜》一文中谈到的:守规矩,存敬畏。如今,这个专栏结集成书,更是将这一主旨进行了集中全面的解释。

顾名思义,《尚食志》是一本所谓的美食书。里面有技术性的介绍,比如讲广州肉粥的做法,萝卜的做法,陕西烫面红糖油糕的做法等。但里面更多的是在引经据典,讲各种各样的饮食规矩。一般理解,吃饭不过是个拿起筷子送进嘴的过程,能有什么说道?但许石林讲起来就不一样了。他谈《醪糟》,顺嘴提了一句《邵氏闻见录》中记载的“宋朝祖制”,“不得取食味于四方”,皇宫里的人,只能吃汴京周围所产的东西,不能吃从五湖四海运来的东西。宋朝为什么定这么个祖训,文中没细说,或许是抵制长途跋涉不新鲜的食物?他谈鸡蛋,又提到清朝的祖制:不许帝后吃饭时对一道菜连续吃几筷子。理由是一来止贪;二来不让人掌握主子的喜好,免得投其所好;三者帝王家要公平对待万物,不能有所偏好。作者为文,引用什么不引用什么,总会透出作者的价值取向,而许石林对规矩的推崇,由此可见一斑。

就拿饯行来说,许石林认为“所谓践行,是古人的离别仪式”,隆重的,要摆酒席,简单的就是一杯酒,再寒酸的,一碗清水代酒,情谊未必不厚重。他还为此讲了一个范仲淹被贬,众人三次践行的故事。谈关中一带端午送粽子,重阳送糕,皆是娘家给女儿家送,舅舅给外甥送的习俗,他认为这些农业社会的人情往来,是按照许多规定的程式完成的,贯穿这个程式的核心就是“礼”,亲戚们在这个礼数的程式里,彼此遵守规定的动作,使彼此按照礼数维持,保持着亲情的温馨。

但规矩和传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是先人多次实践的结果。中国人吃东西讲究趁热吃,此为“得其时”。许石林说,“关中人给你下一碗捞面,其面不是干捞,带一点非常合适的汤,搅拌起来有一种黏黏的感觉……不能等,再等就坨了,不好吃。四川水煮肉片,不趁热吃的话,就赶紧倒了吧”。为什么选择这种吃法,肯定有其道理,就像广东人吃海鲜,讲究生猛,“我说这是广东先民用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命换来的饮食之道——水产易坏,先民恐最初不知,不忍弃之,食而得病,医药又不发达,很多人因此丧命。”许石林推崇的规则,其实就是少走弯路,取世界即成之规,亦不必重新摸所谓的石头去过河。

饮食之道跟处世之道乃至治国之道一样,都是要守规矩。而许石林更强调人之为人所要自律的那一部分,即,人要懂得自我约束。顺便说一句,他对饮食的论述除了引用史料之外,还常常引用中国戏曲中的故事和唱词。他通过《尚食志》一书中告诉我们,好多好多学问,都藏在史书和戏曲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