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商报记者 吴静春
1.回顾:一个“伤筋动骨”的改制方案
关键词:量身定制、设立分社、总监制度、定岗定薪、绩效考核
2012年10月,距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全面完成转企改制,已经三年有余。改制后的华东师大出版社,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站在以往取得的成绩之上,摒弃旧体制的弊端,勇于创新,将转企改制后的出版道路日益拓宽,新时期的发展战略也日益明晰。全社员工奋发图强,实现2011年销售码洋6.62亿,回款码洋6.51亿,销售收入2.81亿元,净利润4370万元的好成绩。
2007年,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热潮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成为全国高校出版社转企改制的19家试点单位之一,在一片争议声中,踏上了摸索前行的改制之路。
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伊始,华东师大社就积极响应,即便遇到困难无数,也从未动摇。因为,在出版界的摸爬滚打,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旧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大学社已经走到了历史的拐点,唯有改制,才能发展。这样的改制,不是作秀,不是出风头,而是在充分理解国内、国际市场和形势的条件下,从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和本质规律出发,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必然选择。为了系统而科学地推进改革,少走弯路,2008年,华东师大社聘请专业咨询机构,结合社内业务人员,经过仔细的调研和广泛的学习,量身定制了改革方案。在组织架构上,华东师大出版社整合专业优势,在总社之下,按照产品线划分分社,并根据市场规律和出版社发展的需要,几经调整。截至2011年,华东师大出版社共设9个分社,每个分社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独立的财权、人权和选题权,是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从策划、编辑到销售实行一体化基础上的责任制。
总社和分社之间的关系,有点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虽然基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永远存在着各种微妙的博弈。譬如,用人权、选题权、分配权,是总社统一调控,还是全部放到分社去?权力收得太紧,无法充分调动起分社的积极性,权力放得过宽,就有可能无法实现总社的宏观调控。比如选题,无一例外,总社只能给分社下销售额和利润的指标,对于分社而言,可能就是只要能够赚钱的选题,它都去做,但对总社来说,则要考虑选题方向。
对此,前社长、现任董事长朱杰人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选任的分社社长是不是一个具有全局观的人,“因为我们任用了有大局观的人才,所以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的。”虽然华东师大社将三方面的权力基本下放到了分社,但同时有一个创新的总监制度在协调总社与分社之间、分社与分社之间的关系。在总社层面,华东师大出版社设立了策划、编务、印务、市场、行政、财务、新媒体等几位总监,由社领导兼职。总监的职能,就是协调、指导和监督。就选题而言,分社的选题论证都要求总监参加,总监有很高的权重,其意见分社一般都会尊重,但是如果分社坚持要做,总监也会尊重。无论如何,总社对分社的最终考核,主要就是年初定好的指标,分社能否达成。
在华东师大社的改革方案中,薪酬体系、绩效考核也是一大亮点。很多改制后的出版社其实是强化了提成制,而华师大社却改变了原来的分配方法和激励机制,不搞创利提成和效益提成,而是为每个员工定岗定薪。全社按工种划分为四个序列,管理类、行政后勤类、编辑类和市场类,每个序列又有若干层次上的岗位,每个岗位定级;同时,设有足够可供个人发挥的空间,完成工作拿基数薪酬,上不封顶。
定岗位的时候,华东师大出版社整整讨论了十几天,200多位员工,一个人一个人过场。而岗位也是能上能下,完成任务就能自然晋升。一定的岗位就有一定的绩效目标,工资和奖金的多少根据员工的绩效完成情况来计算。经过薪酬改革,大部分的员工收入明显提高,并且分配更加合理,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朱杰人当时曾经用八个字概括这场改革“大刀阔斧,伤筋动骨”。
2.坚持:直面困难,勇于创新,收获成果
关键词:6.51个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2009年,经历了一年多的摸索、磨合和调整之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迎来了一个重要变化:全面完成转企改制,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单位名称变更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这一年,社里的销售回款码洋首次突破6个亿,改革成果初步显现。年底核算各项数据的时候,摸着石头过河、战战兢兢走了一年的管理层稍稍松了口气,因为这份成绩单,让大家悬了一年的心,得到了安慰。
华东师大社的改制塑造了一个科学合理的体制,锻炼出一个强有力的团队!2010年,在全社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版社很快克服管理层流动等困难。那一年,出版社的销售码洋、经济利润保持了一贯的发展态势,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进入2011年,华东师大社实现了经营管理层新老班子的平稳更替,出版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010年以来,华东师大社先后荣获“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最有号召力的十家出版社”、“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上海市版权贸易先进单位”、“上海市著名商标”等殊荣。图书方面,《一课一练》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中国教育史研究》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中古汉字流变》和《儿童心理学手册》获图书奖提名奖、《私想者》获装帧设计奖。人才方面,朱杰人先后被评为“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人物奖”。经济效益方面,2011年底,回款码洋再创新高,达6.51亿。据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华东师大出版社的总体经济规模在高校出版社中位居第九。华东师大社在这三年多来的改革深化过程中用成绩证明,这一阶段的改革是成功的。转企改制为企业战胜困难提供了制度的保证,更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3.扬帆:畅想未来,深化改革,加速发展
关键词:第三次创业、服务教育、数字化、国际化、资本化
回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历史,已经走过了两个重要的阶段:从1980年到1998年中期是出版社的初创时期,也是“第一次创业”阶段,在这个阶段,华东师大社形成了完整的组织架构,具备了一定的出版能力,但品牌影响力和经济实力都还不足以应付市场的风浪。从1999年到2008年是出版社的高速成长期,也是“第二次创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华东师大社销售码洋从几千万增长为5.5亿,以迅猛的势头跻身全国大社、强社的行列。2009年至今,华东师大社身处改革的“深化落实”阶段。从企业内部看,来自旧体制的冲突越来越弱,员工的思维和心态都已转变到新体制的轨道上,从企业外部看,整个出版业处在结构调整期,改制、兼并与收购是业内主旋律,集团化、资本化以及数字化是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正是在这个改革初见成效、形势大好的阶段,华东师大社居安思危,敏锐地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第三次创业”的口号就是在2009年提出的。
创业,就是一切归零,从头开始。2011年5月,该社完成了经营管理层的更替。适逢“十二五”开局之年,全社员工以创业的心态,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发展方向、确定了新时期发展目标,从五个方面规划了出版社的未来——将华东师大社建设成为一家集集团化、数字化、资本化、专业化、国际化为一体的专事教育出版及教育服务的大学出版机构。
出版企业不仅有现代化企业的共性,还有其文化特殊性。华东师大社作为一家服务于教育的大学出版社,要在改革中坚持自身的教育特色,在教育领域作出更多亮点。专业化是该社长期坚持的一个方向。在华东师大社的发展战略中,集中考虑如何将传统优势演化为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教育领域或其某一细分市场中顶级品质图书的标志,同时向教育领域的细分市场渗透,孕育新的品牌,两相结合,在改革发展中确立该社的品牌方阵。改革三年多来,专业化的努力已初具成效,坚持尝试实施学术图书的大众化,坚持我们传统文史哲领域的高品位,同时出版文化内涵丰富的大众阅读类图书,如《解读敦煌》等。其次,该社要进一步向人才专业化的方向迈进。专业化的企业需要专业化的人才,该社计划在涉及出版企业的各岗位,如管理人员、编辑人员,以及营销和发行人员,推行系列的人才培育计划,已投入实施的有针对该社青年骨干的“新智慧”青年训练营(第一期已结营),其他如针对编辑专业化、营销专业化的培训计划都在积极筹备中。
改制以后,华东师大社对组织架构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实行分社制度,这是该社模拟集团化而尝试的道路。在改革初期,管理体系、工作流程以及绩效考核的大变化,ERP管理系统的上线、分社社长角色的转变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出版社实现新的飞跃所要突破的瓶颈。2009年底,该社开始试行责任会计制度,对每个分社细化管理,把财务管理贯彻到分社的经营中去,以期进一步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升出版社企业管理的水平。截至2011年,已有9个分社、2家子公司。每个分社,都是出版社的一个利润中心,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它们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权、选题权。这种发展模式,将使成立集团成为一个水到渠成的选择。实现集团化的科学管理,将主业做强的同时实施多元经营,并将内涵发展与并购、联合相结合,是该社走集团化所坚持的原则。2009、2010、2011这三年的业务实际上呈稳步增长的态势,现实表明,分社制度的尝试很有成效。
数字化发展是华东师大社特别重视的发展方向,也是该社中长期发展工作的重点之一。一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数字化。2009年8月,华东师大社内容管理系统(CMS)上线,目前已建成图书库、封面库、音视频库等资源库,实现了资源的一次入库,多次、多种方式使用的目标。2012年,该社建成了全社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编辑编务模块、生产模块、发行和物流模块、财务模块、HR模块和OA模块全部上线,实现了无纸办公,大大地提高了出版社的工作效率。二是坚持“大教育”的理念,打造一个集“内容提供、教学支持、辅导评估、平台服务”为一体的教育信息服务提供商。整合资源向数字化转型,寻找适合该社特点的赢利模式,抢占制高点和市场份额,培养一大批数字出版人才和经营人才。早在七八年前,该社就已经开始了前期的数字化建设。2009年,该社实施数字出版人才蓄水池计划,一次性选拔了十多个专业人才,组成了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数字出版队伍。在教育出版方面,华师大社开发了“数字互动教室”(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城市未来馆中得以展示)、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平台、大学英语教学平台、电子书包、IPTV教学频道等数字化教育产品,逐渐得到教育部门和师生的认可。在大众出版方面,积极推进数字阅读,开发了《解读敦煌》、阅读树等将近40个产品在苹果应用商店中销售,在手机阅读方面已经有可观的收益。
华东师大社的国际化包括产品的国际化、销售的国际化和组织的国际化。多年来,华东师大社积极开展版权贸易,引进优秀版权的同时,积极开发优秀的本土原创作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让优秀的原创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比如该社的学前读物,从选题确立时就瞄准国际市场,多套本土原创图书一经推出就能版权输出到东南亚等华语地区,为该社出版业务国际化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企业发展方面,该社还放眼国内外,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学习新的技术、管理经验、积累对市场的需求的认识,把出版团队塑造成国际化的组织,打造更强的竞争力。
在企业化、集团化、数字化和国际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出版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加强资本经营能力和资本运作力度,借助资本化手段,优化出版资源配置,扩张资本规模,实现最大限度增值。如何让资本化带动出版业起飞,让资本化带动出版业起飞,是华东师大社接下来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
转企改制后三年多过去了,华东师大社已全面进入“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过程,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入,坚持华东师大社的教育特色,同时为实现企业的集团化、数字化、资本化、专业化和国际化而努力,这是该社“第三次创业”的核心任务,也是深化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