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十八大代表看文化强国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2/11/16 作者:


丁一平

■商报记者 金 霞 马 莹/采写整理

大力推进出版创新 奋力建设文化强国

■谭 跃(十八大代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是党的十八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的重大意义,大力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内容生产、管理模式、产业业态、发展方式和“走出去”等方面进行创新,奋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大力推进思想观念创新。思想是实践的指南,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够培育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文化。要深入掌握全球化、城市化、产业化、集团化、数字化的产业趋势,大力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利润意识、文化意识、品牌意识,始终秉持远大文化理想,牢固树立现代企业思维,不断培养国际化视野,将文以载道、商以传道的企业精神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将思想的力量和创新的精神渗透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环节。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出版传媒企业转企改制的历史任务初步完成,还要继续突破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要积极适应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从根本上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不断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大力优化投资、决策、生产、经营、财务、考核、用人机制,切实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由行政捏合的“物理变化”彻底转向市场内生的“化学变化”。

大力推进内容创新。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是文化发展的根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正确出版导向,竭诚为读者服务,提高内容创新水平和文化产品质量,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更多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充分展现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充分表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创造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时代精品,出版更多经受市场检验、读者检验、历史检验的文化经典,大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读者、推动发展的作用。

大力推进管理模式创新。不断健全集团化管控模式,做强集团总部,做实上市公司,做活经营单位。努力增强集团对重大战略、投资、项目、资产、资源、干部、人才的统筹运营能力,充分激活各级企业法人在生产经营领域的自主性和活力,形成权责对等、统分有序、收放自如的现代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的管控模式。积极推进分社制和事业部制,大力推动项目管理制和首席人才制,不断强化重大项目重大投资的决策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各级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部门管理的协同化、市场反应的高效化和决策过程的科学化。

大力推进业态创新。数字化潮流浩浩荡荡,数字出版代表最先进的传播模式和商业模式,正在成为产业资金和产业资源的集聚方向,是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转型腾飞的翅膀。出版数字化的本质不是数字技术的引入,而是数字内容的整合。基础是流程数字化,核心是内容数字化,关键是商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要大力推动生产、加工、管理和传播全流程的数字化,推动不同介质的全媒体复合出版,努力研发具有深远影响力、较强盈利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平台,搭建具有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品牌溢出效应的数字产业园区和创新集聚区,大力增强出版传媒企业在数字化产业链的话语权和控制权,努力抢占数字出版的关键点和制高点。

大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积极推动出版与金融的融合,通过资本市场和内源化融资,不断增强出版传媒企业的整体经济实力,有效发挥放大效应和市值效应,通过股份化、债券化的纽带,在读者与出版者之间建立更加牢固的感情、利益、价值共同体,不断做强做大出版产业。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地产、会展、商贸、教育、培训、休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延伸多元化产业链,增强结构性竞争优势,大幅提升文化产业附加值,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经济转型的强大引擎。

大力推进文化“走出去”创新。文化不向高处走,就没有影响力;文化企业不参与国际竞争,就没有核心竞争力。要顺应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外贸战略,遵循文化产业的特殊规律和历史特点,不断深化欧美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壮大周边市场。加强外向型产品线建设,打造更多国际明星产品和标志性产品;加强渠道建设,构建立体多元的国际化营销网络;加强资本运营建设,积极审慎开展对外投资和资本扩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懂出版、善管理、精业务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品牌经营建设,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为我国的文化产业迎来下一个黄金十年,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国际旅游岛更需要文化内涵

■许 俊(十八大代表,海南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我作为海南省省委宣传部长,看到十八大报告用如此大的分量,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内容,感到十分振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目前中国已经是居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大国地位,经济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而中国文化软实力对世界的影响力与经济大国影响力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因此,中央提出加大文化建设是非常及时的,我们一定要在这个薄弱环节上发力。从目前的历史条件来看,中国有强大的经济后盾,有五千年的文化沉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产生更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世界影响力。

如何提高软实力?如何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文化产品?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关键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对此我非常赞同。能否打造文化强国,在于能否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由此中国丰厚的创作源泉、文化积淀才能够诞生强有力的文化作品。比如莫言,他是中国式的、传统的文学创作者,他的作品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能够获得世界级文学大奖,这也揭示了中华民族有条件和能力提高软实力。关键在于改革体制、增强创造活力、激发创作激情。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重视。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我国文化建设的高潮即将兴起,也必将对推动包括新闻出版业在内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重要作用。

在此背景下,明年将在海南召开第二十三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是新闻出版业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的一次实际行动,意义重大,对于海南省来说恰如春风雨露。

我认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一定要同时建设文化岛,与旅游岛相辅相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旅游岛就缺少生命力。我们建设文化旅游岛的过程更需要文化内涵,其中包括吸收各种文化元素,体现在旅游景点景区、旅游产品等方面,让游客在碧海蓝天、渚清沙白之中感受到文化的底蕴。

海南省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海南绿色文化、海洋文化、黎苗文化、红色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的优势,坚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增进文化凝聚力,强化发展创造力。近几年,在海南先后举办了博鳌亚洲论坛、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大型展会和赛事。但我认为,全国书博会与其他的商务会展不一样,它是一次盛大的文化嘉年华,全国各种文化元素、文化产品在同一时间汇集海南,是促进海南文化发展、提升海南文化氛围的一次非常好的机遇。

书博会期间,我们筹划了“绿色海岛·文化海南”全民阅读活动、“书博大篷车环岛行”大型活动、“情系三沙慰问赠书大行动”、“逛书博游海南”、“童趣书博”等活动,借助书博会的规模和影响力,提升海南人民热爱读书的生活理念。比如,“书博大篷车环岛行”将深入到基层、乡镇,直接与老百姓接触,“情系三沙慰问赠书大行动”则将在三沙市成立图书馆,并捐赠图书等文化产品,就是希望借此兴起全民的读书热潮,激发岛上文化创作的活力。

文化走出去要“求同存异”“知己知彼”

■周明伟(十八大代表、中国外文局局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在人才、产品、资源、渠道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依然艰巨漫长。而中华文化走出去之路能走多远、走多宽,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于本民族文化价值的理解和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认识。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要关注并增强对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人类的共同价值观的认识。中华文化走出去,除了需要继续下大力气解决语言转换和跨文化交流的基础性课题外,还需要理解不同文化与文明在生成发展中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把握文化交流传播的内在规律。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向世界介绍中华文化,就要挖掘中华文化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并且十分注意展示她所蕴含的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增强中华文化与文明及其价值理念同世界文化与文明及其价值理念的关联度,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赢得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与文明的理解、认同和尊重。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要知己知彼,不断增强对其他国家文化与文明的学习与认识。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不断加深,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对其他国家文化与文明的认知水平也大大提升,但总体上看,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还是很初步的,还需要下更大功夫学习研究其他国家,包括欧洲发达国家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与文明,以及他们的文化与文明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所谓下功夫,是指我们对外国文化与文明还有许多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的状况,随着对外开放与交流的不断发展,需要我们更广泛、深入地知彼知己,这样才能真正在理解中华文化的同时,有效地用国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对中华文化进行准确的解读,才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也应该成为深入学习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

中国外文局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的专业机构,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秉承向世界说明中国的神圣使命,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外向型、国际化、多语种、多媒体的对外出版优势,以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举措,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努力将那些体现人类共有价值观的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品力作推向世界。同时,促进我们对认识外部世界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切实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互动。

我坚信,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将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一定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我们将为此做出更大努力。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文化寓意

■于殿利(十八大代表、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都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是新时代的进军号角,为全党全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经济的新时代主要标志是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成为经济大国,正向着经济强国迈进;社会的新时代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的新时代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国家把文化发展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国策”地位,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大发展时代,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已经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不仅是令人兴奋的经济数字,更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含意。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需求就是市场。人的需求包括两方面:一是保证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的需求,简单说就是“活下来”的需求,在这方面人与动物并无本质区别,所以我把它称之为人的自然属性;一是精神文化需求,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的需求,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性区别,换句话说,是文化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我把它称之为人的社会属性。大体说来,物质需求是基本需求,而精神文化需求是更高级的需求。新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所以精神文化的需求必然上升为主要的需求,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就是发展文化、繁荣文化,这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能够上升为“国策”的基本背景和前提。这就是经济发展之后的文化“内需”。

从“外需”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然引起或已经引起世界极大的关注。这种关注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其一,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受到更多的认可和研究,尤其是在整个世界经济处于低迷,仍未从普遍的危机中走出的情况下,中国的几乎“一枝独秀”使世界开始思考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思想根源。这种思想根源一定根植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中,尤其是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文化中,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这也一定引起世界对中国文化更浓厚的兴趣,引起世界对中华文化更多的尊重。其二,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经济一直是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的巨大推动力。在古代,虽然战争成为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重要机会,但至少早在公元前4000年,人类就发明了对外贸易,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跨过波斯湾和印度洋与印度河流域的人们有着经济交流,从而带动着文化的相互吸收。到了近代,文化更是跟着商品走,世界各地的商品承载着文化随着资本主义席卷全世界,资本主义文化也自然成为近代世界的统治性文化。到了现代乃至当下,商品经济步入了金融时代,资本的力量又一次推动着文化的传播。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然会对我们文化的对外传播产生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强大推动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在居民平均收入翻一番的同时,文化的发展指标也应该是另一重要标志。作为新时期的出版人,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赶上了文化大发展的新时代,盛世之下必须不遗余力地投身工作,努力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文化战争”已经从“冷战”转为“热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文化产业的经营者和工作者,我们要清醒认识、准确把握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根本性规律,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为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服务。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举全国之力,希望各行各业都来关心和支持文化的发展,希望国家给予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更多关注和关心,打造中国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的世界知名品牌,在国际上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弘扬主流价值观,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丁一平(十八大代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觉得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也是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根本体现。要让这些主流价值观真正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必须创新表达,让人民群众真心接受。

一是要坚持创新表达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样才能使主流价值观让社会各界接受,形成共识,汇成共行。二是创新表达的载体。就是要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书刊杂志等传统表达媒介的基础上,发挥好网络、微博、手机、数字出版等新型宣传媒介的作用,方便快捷地传播表达体现主流价值观的资讯,扩大受众面,提升影响力。三是创新表达的方式方法。改变“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传统说教方式,改变文风、会风,广泛开展专题研讨、互动交流、现身说法、考察体验、实践活动等灵活多样的传播表达方式。

这里,不能把主流价值观仅仅停在意识形态层面。要充分认识到价值观植根于民族灵魂的内力作用,是社会安定、百姓祥和,国家真正富强、自信、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要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少些面子工程,少些短期行为。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规划、持久坚持的事业,是在经济建设的印迹中都应该闪烁出文化元素文化光辉的事业。因此特别需要把文化建设的更高层次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

出版业和其他新闻媒体一样,担负着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使命,特别是十八大报告以前所未有的篇幅和高度提及文化,把文化建设摆在与经济、政治、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形成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还特别具体讲到“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可以看出党中央对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强盛的决心,也表达了中华儿女在民族经济振兴中对文化复兴的期盼,如何使出版业在弘扬主流价值观中,成为我国文化出版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是应很好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国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就黑龙江来讲,全省文化战线始终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切实加强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繁荣发展龙江文化事业。以黑龙江出版集团为例,在黑龙江省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的大力支持和出版集团领导的苦干实干引领下,集团大刀阔斧搞改革,激情创业谋发展,创新思路推转型,图书销售收入以年平均20%的速度增加。同时集团重塑品牌建设工作,借助黑龙江省精品图书和国家出版基金等的大力支持,策划了一批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图书,生发了图书出版业的软实力,为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正是由于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出版行业协会、出版行业媒体对边疆省份出版业的鼓励和支持,才有了边疆省份出版业的成长,也才出现了地方出版社唯一的党代表,我由衷地表示感谢!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为我们加快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顺应文化发展大势,科学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主流价值观引导下,形成出版业更加坚实的发展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