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让时光在优雅和美丽中回旋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2/12/4 作者:杨小洲


《昆曲日记》(上、下)张允和著 欧阳启明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10月版/86.00元

艰难中不失优雅风度,平淡中尽显大家气质。阅读张允和关于昆曲的文字,让时光在优雅和美丽中回旋。

○杨小洲(书评人)

戏曲曾是中国人颇为重要的娱乐需求,随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到今天已渐衰微,近十多年有一些人高喊振兴京剧,同时也有一些人呼吁保护昆曲,二者皆冠以传统国粹之名。其实民间的传统文化远不止这些,譬如驴皮影或木偶又称傀儡戏的,在民间流传甚广,最可讨得妇孺老幼的欢喜,现在很难见到了,但而为此呼吁的人并不多,可见呼吁总不够公允,多限于自身的喜好。然而话说开去,也还有不欢迎戏曲的人,譬如鲁迅先生不喜欢京戏,民国年间有票友将京剧称为国粹,被鲁迅写文挖苦,当知京剧之为国粹也只是票友们的吆喝,当不得真。原本戏曲属民间娱乐,未入正统堂奥,文人士大夫也只在小品文章里略作记载,直到王国维作《宋元戏曲史》,才得入大雅之堂,这是近百年内的事。然王静安此作只谈宋元戏曲,旁涉无多,随后便有日人青木正儿作《中国近世戏曲史》补明清戏曲之史,所著详尽,成为中国戏曲研究的重要著作。青木氏在其《序》中申明:“本书之作,出于欲继述王忠悫国维先生名著《宋元戏曲史》之志,故原欲题为《明清戏曲史》,以易入日人之耳目之故,乃以《中国近世戏曲史》为名也。”虽意在继述,但“以戏曲在唐以前,殆无足论,至宋稍见发达,至元勃兴,至明清益盛”。因此青木氏这部著作比之《宋元戏曲史》尤显重要。

笔者对戏剧一直没有太多的兴趣,儿时或少年时虽有机会经常看戏,多还是囫囵看过去,除去对古装戏里的戏服有着华丽的印象,和道白时咿呀难听懂的拖长腔,剩下的感受便是挨时光,等待故事结束。又曾有过一阵子忽然喜读民间传说,连带将《春香传》的剧本完整读过,觉得读剧本别有妙处,想寻找其他剧本来读而不得,却后来没有闲情再找寻剧本作阅读。两个月前得到张充和《昆曲日记》,闲下心来慢慢翻阅,起了对昆曲的兴趣,藉此找出青木氏这部《中国近世戏曲史》细阅。其实除青木这部著作外,尚有鹿原学人所著《昆曲皮黄盛衰变迁史》,见书名便知内容与青木氏的著作近似,此著汉译小册曾于1928年在上海出版,只是我未曾有机会读到。

张氏《昆曲日记》起始于1956年9月至1959年,此后缺失,转而到1978年至1985年,中间空白近20年。日记前段正值“反右”,然日记中并无“戏改”与“反右”的记载,是否在出版时删去,未见有所交代,仅余作者及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日常琐细,倒也很可看出当年对昆曲有扶持也有压制。另有记载曰:“12月17日,接到赵景深寄来座谈会的最后记录,是郑振铎谈话的摘录,我录了‘摘要之摘要’:昆曲特点:(1)它不是地方戏,是全国性的,是综合性的戏曲,是历代戏曲的总结……(2)文学性:《古典戏曲丛刊》准备印1000种(已印300种)。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么多剧本。关汉卿是13世纪的人,《单刀会》还能原本演。英国莎士比亚是17世纪的人,剧本已经不能原本原样上演了。”可知郑振铎对昆曲较为熟悉。

《昆曲日记》虽跨越时间较大,所记却琐碎,因作者一直投身昆曲演艺,零星感悟记录下来,慢慢摭拾,也可寻得许多关于昆曲的要义,如:“身段的特点:手、眼是表示内在感情的重要部分,在戏曲舞蹈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否则就缺少内在的感情。中国戏曲中旦角的表演,因为过去封建社会的束缚,女子是笑不露齿,所以不像外国舞蹈,笑时露齿。中国戏曲以笑不露齿为美,一个自小学戏(旦角)的人,他必须训练‘口角’,所谓‘口型’的美。”古人对身段的文字记载不多,作者身为戏人,懂得用语言概括。又有:“昆剧以笛子为主要乐器。笛师差不多从开锣吹到散场,很少有休息的时间。”这也是经验所得,旁人或研究者未必能够明察。

关于昆曲衰落,张氏于日记里有言:“昆曲衰落:单纯追求词藻、音乐曲词的限制、成为文学作品(保留的戏在1000以上),脱离舞台,脱离群众,成为案头消遣品。”因何而得此言,未见日记道明。青木正儿论昆曲衰落之因从历史时代替兴的角度,张充和则从人文角度得结论,虽张氏未有研究昆曲的专著,然她此番观点似可成立,与青木氏的时代兴废论并立,可知张充和以昆曲表演实验者获取心得,自有领悟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