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2013北京图书订货会独立书店论坛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3/1/15 作者:李 鲆


张业宏

■商报记者 李 鲆/采写整理

独立书店的可能性

■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

读者为什么要到一家书店买书?有三个理由:一是距离近,二是品种全,三是价格便宜。但这些都是非常容易效仿、模仿的。独立书店如果走“近、全、廉价”道路的话,一定是死路一条,必须寻求其他的路径。

我以为,独立书店将来办成社区人群的公共空间是重要的选择。这里说的社区有两层意思,一是物理意义上的社区,另一层意思非常重要,就是精神同契的人群。这个人群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但因你开的书店与其有着相同的精神气质,久而久之成为这个人群不可离开的去处。

这是什么东西能让一个人群须臾不可离开?一句话,对你的口味。那家书店不仅是图书,更重要的是它散发的气息对我的心灵的口味,我的生活最重要的部分与它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一家书店散发出精神气息指的是什么?不是装璜、刻意的打扮,也不是让读书人感到多少不怎么自在的服务,而是精神消费的满足。在那里我可以见到我想见到的人,听到我感兴趣的话题讨论,找得到心灵上的临时栖息地。它的陈列、陈设符合我的审美标准,它求真的态度正与我相同,它像我第二个书房和客厅。

独立书店生存的好坏全赖你与读者的关系模式,这关系出自自然,出自你办书店的信仰,来不得半点刻意和营造。当你达到这个境界时,这些书店不再属于你自己,有人比你更关心它的死活。

在一个时代,我们与精神同契者共进退。这是万圣存在的可能性之一,我想也是所有独立书店的可能性。

需要“包养”的独立书店

■杨文轩(单向街书店创始人)

我是单向街的股东,但是个白手股东。有些媒体也经常问我,实体书店为什么能够坚持六七年的时间?我说它有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叫增资扩股模式。没钱了,马上扩股。我们搬了三次家,我就投了三次钱,所以我后来说以后少搬家,扛不住了。增资扩股模式,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包养。文化就是要被包养的。

整个中国的书店从头到尾都是亏损的,独立的民营书店基本上是靠自己个人的补贴,如果综合把个人劳动成本算进去基本上都是亏欠的。国有书店有政府帮助,网络书店基本上是被外国投资人所养着,所以从头到尾书店都是一个被“包养”的状态,只是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模式,选择什么样的金主。

单向街书店以前只有五六个股东,现在十几个股东。去年我们做了一个活动叫“寻找单向街的主人”,一天时间找到1000个新股东,每个人200块、1000块,募集了20多万块钱。这些人把钱投进来并不是求回报的。

中国愿意养书店的人还是挺多的,别单单指望地方政府。通过互联网,找到那些有思想的、有良知的、有理想的、有梦想的人,把他们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包养”书店,滋养自己的理想。这应该是独立书店的一条存活之路。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独立书店

■郭瑞佳(云南民族大学教授)

对于现在的独立书店而言,只有生存下来才能谈其他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在年轻人的心目当中,好的书店到底是什么样的标准。

行业给的标准大概是影响力、读者、品位和规模,但这些要经过读者的认同。我做过一个调查,独立书店在读者心中的标准,第一是能够买到好书,这是独立书店区别于其他书店的最主要的特点。第二是环境很舒适,不仅是购物环境,还可以在里面喝咖啡、听音乐,跟朋友聊天之类。第三是文化活动很丰富。第四是老板很有趣。很多去书店的读者都是跟老板之间建立很好的关系。最后一个,可能我们很难接受,但是确实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答案:能够打折,免费更好。

有人抱怨政府不给扶持,其实我知道的情况是,政府想扶持,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这里可以借鉴一些我国台湾的经验,台湾的方式是通过项目扶持,台湾不管有名还是没名,甚至你刚刚开张,或者准备开张,通过项目申请,政府评估,觉得这个项目不错就给钱。这个方式可供我们现在的政府借鉴。不管是否知名的书店,甚至鼓励年轻人出来创业新开的书店,只要你对于一个城市有意义,我们就应该给予扶持。

多方面经营是条出路

■小飞(北京库布里克书店经理)

来到我们库布里克书店的人都知道,我们书店还有电影院、咖啡厅,我们的咖啡很好喝。我们会卖一些电影海报、做一些文化讲座、展览和卖唱片。

既然书店是文化的经营,为什么我们不进行多方面的文化经营呢?因为文化是相通的。我刚来北京的时候去咖啡店看完了一本书,我们也尽量想提供这样的环境给大家去阅读更多的书。经常来书店看书不买的人,可能最后写出一本很好的书,在书店里也会看到他的著作。我们电影院会有一些文化电影放映,一些和电影相关的书同时也会卖。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独立书店可以多考虑其他相通的文化,比如喜欢看书的人其实也很喜欢摇滚或者是电影,这个发展方向还是蛮好的。

我们是很相信对于热爱图书,并且最后投身于这个行业的人来说,坚守是我们心里面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无论是我们坚持把字变成书,还是把书店开下去,还是说从心里面相信阅读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人相信就是一种坚持。我相信我们守的不仅仅是书,而且是对阅读的一种信仰。坚持和守望本来是一种很孤独的状态,但至少在全国各地现在还可以看到很多书店继续在坚守自己的态度,坚持做下去。 其实是一种互相的鼓励和支持。

库布里克坚守的信念蛮简单,同事们每天整理书架,熟悉新的书,我们也会阅读,互相分享,推荐好的读书给我们顾客,提供一个好的阅读环境去培养读者,是我们现在用的办法之一。鼓励他们来到书店多看书,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阅读这个环境中。

独立书店盈利的几种可能

■曾孜荣(北京今日美术馆副馆长、北京颂雅风图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

2.0时代的书店,需要我们去思考目标客户到底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需求是我们书店可以去满足的,另外书店提供什么产品,最后盈利方式是什么。如果我们目标客户就是很普通的一般读者,这还是传统书店要做的事情。

我们这个城市有很多文艺青年,他们更看重阅读的姿态,包括听、玩、看、乐。这个书店提供的产品跟前面有所不同了,可能会有创意的百货、设计师、艺术衍生品,甚至有版画,还有讲座活动等等。它的盈利方式是更笼统的商品销售,商品里包括图书。

另外有些小书店提供的主要是咖啡,起着约会地点的作用。我觉得它的需求就是阅读和爱,我们提供的产品只是一个咖啡馆的氛围。他销售的主要内容是饮品销售和礼品销售。

还有一个休憩场所,看重的是阅读所在。比如在一个下午,要一杯蓝山,读几本书,或者跟朋友聊一个话题,这些都是需求。我们有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设施去满足。

还有专业的学者或者特殊群体,包括我自己在今日美术馆开的那个书店,因为是建立在今日美术馆这个环境下,很多看展览的人,所以我们这个书店完全是艺术书店。毫无疑问,万圣之所以定位成学术书店,除了老板个人的口味以外,更重要的是万圣处在大学城的环境,背后有无数的学者和学子。他们的购买需要就是这部分,万圣很好地满足他们,自然而然成为最卓越的独立书店。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做书的话,如果仅仅坚守只有图书这一个产品,会有诸多方面的困难。我的观点,以前是1,现在是1+X,在这部分里头我们有X出现了。有更多的商品,也就有更多的盈利模式。

只有传统 没有创新

■邱小石(读易洞创始人)

很多人问我,是怎么开书店的?我一直有两个定义,第一个定义就是家庭经营的社区书店。这是最传统的商业模式,一个社区住户靠一个杂货铺养家糊口。但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这种方式越来越难以糊口,这也是现在书店面临的商业模式最大的问题,因为它迫不得已让我改变一种经营的方式,也就是第二个定义:生活为主的业余书店。这两个定义是对目前我做读易洞最准确的描述。

做了六年读易洞,前五年都是个人玩家的心态,五年之后我对社区书店的定义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过去它只是我自己家经营的一个客厅,慢慢地我做社区书店,也希望它成为社区的客厅,慢慢就把这个空间开放了。我成立了一个读书会,把整个社区读书的微环境建立起来,我个人自己也从中获得很大的乐趣。

我所谓只有传统,没有创新,就是开书店卖书,每周去进书,不断地翻新书,不断地接纳新的东西,同时分享阅读,这都是做的书店最传统的事情,也不是什么创新的事情。这是前面两个最主要的定义。

最后一点,刚才也谈到了所谓阅读顾问。因为我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过程,我也挖掘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有两大资源是做书店最重要的,一个是好书,一个是商业价值的空间。书单是书店最有魅力和价值的东西,包括对你书的理解,同时在书架之外还有服务费的提升,改变了单纯买卖产品的概念,提供这样一种服务,这也是意外的收获。

坚持例外 安身方所

■谭白娟(方所文化运营总监)

方所2012年有200万人次到访,80场活动,12场展览,书籍的销售占到一半的数据。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例外。

在坚守与创新的前面,我就会想象一个接受与面对,也就是接受这个世界的改变,面对所有的问题,坚守我们当初成立的一个目的,坚守创新的经营方式。这个精神也来源于马继宏董事长,他当初做了“双面例外”,很简单的意念。为了这个意念,我们来到广东共同打造方所。这一年所有的人给我们的反映和回馈,让我们觉得,独立书店只要拥有自己的态度与精神,是大有可为的。

为什么书一定要有定价在上面?它如果上面没有定价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区域跟操作方式的不同,自己给予这个书价格?当然它操作会很难,这也是我自己随便抛出来的议题。整个环境我在这20年都操作过,我个人觉得这是非常辛苦的行业,从作者开始脑子有一个意念,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把它写出来,写出来要有出版社愿意帮他出版,要有文编、美编,要有印务、审核、物流、发行,一本书最少经过30个人,他卖30块钱,一个人一块钱。书为什么要打折呢?大家为什么要觉得书要免费呢?这里面有多少人的心血在里头。

我们利用书店把好书想尽一切办法陈列、介绍给读者,我们永远挑好书,当然我们希望第一它的定价系统,第二刚刚提到的折扣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打到那么多折扣?我们当然还是要接受世界的改变,我都用到苹果iPhone5了,我们的操作会更多样一些,甚至跟电商也会有一些。

左手理想 右手书友

■万国英(青苑书店创始人)

2012年是青苑书店20岁生日。我坚持20年有两个理由,第一个就是我的梦想。我很早就希望建立我自己的书坊。 第二个关于我的感情。这里的感情是对书的感情,还有对我们书友的感情。我的书友都是我的朋友,都是我身边的人,我的生活方式不在书店就是在我的家里。朋友也是支撑我开书店的精神所在。

独立书店要坚持下面,会面临许多问题,但我还是想通过两个方面坚守下去。

首先是坚守书店人的理想。我们的书店最能打动人的还是书的本身,在于老板的灵魂跟书的灵魂,我的书店现在有很多经营方式,包括加咖啡,我们重要的灵魂还是在书跟老板之间的灵魂,这才能代表书店的灵魂,就是独立书店的灵魂在当地的独立性。所以我坚守零售书店,接下来还是想以80%的图书来做支撑商品。因为我是开书店的,还是要以书作为商品来说话。其他的20%我是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包括其他的增值服务、创意产品、环境的布置来留住客户。

其次是借助于书友的资源。每一个独立书店不可能很类似,不能模仿。我在南昌不可能模仿先锋,不可能模仿万圣书园,在南昌我是独特的,只有我才能做到南昌的青苑书店。这就需要我自己根据当地的情况,利用我的智慧,加上我的书友们的资源。去年做的44场活动当中,很多书友做为义工来参加。

有沉淀才有竞争力

■杨小洲(知名书评人,《逛书店》作者)

我写过很多书店,回过头来去看,有不少都还存在,而且很多旧书店、很小的书店都存在,往往叫苦的是新书店,这是奇怪的现象。还有一个现象,哪个书店规模超过万圣书园,往往也就倒闭了。这是不是有一个怪圈?不知道。应该是研究者的课题。

去年参加独立书店论坛时,我谈到一个话题,为什么书店不跟出版社联系?蜜蜂书店就自己也做出版。

关于图书的定价问题,我现在出了定价很高的书,68块钱一本,网上就有专门骂我的人。但是你就算把定价降到5块钱,他也不会去买。所以我们不要担心这些。我所担心的只是,读书人往往很穷,购书量又很大,书价贵了就于心不忍。但是高定价才有利于文化的原创和传播,如果永远是低定价,作者就会流失掉了。

我们都在求新求变,实体书店怎么办?我听了很多叫苦声,提出很多问题,那都是做新书的书店。我去过万圣书园,他有很多新书,他有很多年前的积累和沉淀,有积累的沉淀淘书才有趣味。我们现在小书店特别容易做到这点,能不能做一些有积累的?这也许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我与独立书店

■薛原(《独立书店,你好!》编者)

《独立书店,你好!》已经出到第三本了。第一本和蜜蜂合作,当时是出乎意料,可以算是一个成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第二本也没想到,去年在这里做论坛,也没想到今年还会有。三本书下来,就我个人而言,从一开始对独立书店热心的读者或者说义工再到它的观察者,甚至于到了第三本我成为一个参与者。

但是很悲哀的是,作为我自己来说,原来我是在书店里边买书的人,编完了这三本书,现在我反而很少在书店买书了。我还会逛书店,但是我主要在网上买书,尤其是当当、卓越这些。当我不在书店买书时,我却真正参与到书店的经营,这是挺悲哀的一件事。

另一方面,我自己也到了许多书店,根据我们自己的体验,我觉得有两个体会,一是单靠政府是不要指望的,二是书店还是一个商业行为。同时我也同意刘苏里的观点,书店的精神气息是最重要的。

相信独立书店会有美好未来

■张业宏(蜜蜂书店创始人)

《独立书店,你好!》出版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从第一季的为独立书店喜欢、哀伤和感叹,第二季试图找到一些方法,到第三季总结一些经验跟大家分享,目前已经走过三季,我相信它还会出版第四季,在第四季里面我们会增加更多的内容,也会扩大独立书店这个选择范围。

在微博上,我们专门为《独立书店,你好!》做了一个微刊,已经有四千多发行量,很多读者喜欢这里面的内容。

我认为不管是新华书店还是民营书店,不管是网络书店还是实体书店,只要它对传播阅读文化有贡献,只要有自己的坚守和坚持,只要它有自己的主张,它有非常成熟的价值观,我们都会把它收进来《独立书店,你好!》这本书。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这本书的创作,都能关注实体书店或者网络书店,都能喜欢阅读。我相信独立书店一定有非常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