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统印刷企业在2012年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压力,订单减少、工价降低、用工成本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让众多企业惨淡经营,这种情况下,向按需印刷、数字印刷、包装印刷等转型成为趋势,不少企业也在承受着转型带来的发展瓶颈;链条另一头的作为发展方向之一的按需印刷,以江苏凤凰为代表的数字化按需印刷平台,在2012年取得了飞速发展,业绩更是得到长足进步,成为按需印刷发展的标杆企业。
产业链另一端的设备制造商们,也在进行着变革。按需设备提供商正寻求为企业客户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数码印刷终端与解决方案,以减少库存和浪费;传统印机设备商在提高设备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的基础上,正在对客户进行细分,为客户提供更加针对性的印刷设备;印后设备商则加强了相关设备技术研发的力度,以技术为抓手,提高设备效率,减少企业人力、资金成本。企业、设备商各司其能,调整转型,共同为推动行业发展作出贡献。
黎 雪(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
陈大勇(MBO印刷设备系统〈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宝刚(广州市爱司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
胡建祥(北京京师印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学智(辽宁大族冠华印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 强(柯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罗运峰(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喷墨印刷产品部产品总监)
沙晓明(江苏昌公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郑 斌(深圳市精密达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商报记者 邹昱琴 倪 成
继续向绿色数字方向转型
■黎雪(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
2013年印刷市场整体上将继续沿着数字绿色的方向转型,凤凰集团印务板块继续围绕“十二五”确立的三大战略,加快推进已有重点项目。
2012年是“十二五”的第二个年头,凤凰集团印务板块依照期初制定的战略方针不断推进,围绕股改上市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围绕数字绿色、国际拓展和集团规模三大战略推进转型升级,到“十二五”期末营业收入基础指标32亿元,奋斗指标40亿元。2012年底,印务板块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年度总量超30亿元。
在数字化战略方面:第一,“亚洲第一线”POD连线系统日趋成熟。行业影响力日增,得到了新闻出版总署相关领导充分肯定;经过数字体验后的“零库存”按需出版模式逐渐在业内认可;POD商业运营模式逐步建立。逐步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价格体系,上海多家大学出版社与凤凰数码签署战略协议,业务量倍增;省内集团外出版社的业务量也持续增长。已为江苏、上海、北京和安徽等地区共37家出版单位提供数字印刷服务,凤凰数码公司2012年8月~11月近4个月承接图书品种达1500种、2600多印次,平均每印次530本,并保证短版图书能当天或隔天供货。其次、凤凰“云计算中心”项目有序推进,凤凰新华与香港文高合资的江苏凤凰印刷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公司以“整合数字领先技术,创建全球服务平台”为运营目标,并逐步构建印务数字资产管理中心。数码连锁经营也完成年度目标。上海凤凰常青树数码公司、深圳、扬州、伦敦数码公司等连锁店陆续开张,实现10家数码印刷连锁店的年度目标。
在绿色战略方面:凤凰集团旗下全部5家印刷企业取得绿色印刷企业论证;教材绿色印刷完成达70%,远超国家规定的30%要求;并且建成江苏绿色印刷开放式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在国际拓展战略方面:集团首家境外实体公司——凤凰传媒国际(伦敦)有限公司成立并运作。智利公司和加拿大办事处都已挂牌成立。至此,集团在欧洲、南美、北美都已建立境外机构,为集团进一步对外拓展建立了“桥头堡”。印刷外单业务有较大增长,外单产品档次有较大提高。凤凰新华印务公司实现外单销售大幅增长,产品也从手工比例大的低端向彩色精装厚本的高端产品转型。该公司承印哈萨克斯坦中小学教材的数量逐年增长。
我认为2013年印刷市场整体上将继续沿着数字绿色的方向转型。一是传统教材教辅市场的绿色印刷比例持续提高,按照政策所要求的三年达100%的目标发展。二是随着出版上游环节对数字印刷体验的加深,以及数字印刷技术本身的不断提升,出版各环节对数字印刷的接受度将越来越高,数字印刷在图书出版领域的市场比例和绝对量都将有较大提高,并逐步从单色向多色扩展,出版行业中“零库存”出版单位因此将逐渐增加。三是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也将影响国际印刷市场现有布局,部分原本集中在亚太地区的印刷业务将被回流或分流,呈现就地就近按需造货的趋势。
为此,2013年,凤凰集团印务板块将继续围绕“十二五”确立的三大战略,加快推进已有重点项目。
绿色印刷方面:一是继续推进“绿色印刷开放式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项目,2013年进入正常对外服务阶段,逐步形成常规性教材教辅绿色印刷检测和社会化检测两块主要服务领域,并开展好实验室间的学习交流,提高实验室的科研水平,使之成为绿色印刷的中枢;二是继续提高教材教辅的绿色印刷占比。
数字印刷方面:继续推进POD连线项目,按照“一条连线、两个平台和三级管控”的目标努力,并提高对POD技术的科研能力。对已经完成规划蓝图的凤凰数字印刷研究院、凤凰数字印刷基地、创意产业园等,将进入实实在在的实施状态。2013年,继续在苏州等地开店,完成凤凰印务数码印刷连锁店的国内布局,为进一步集成创新打好基础。一是继续推进印刷数字资产管理项目,2013年流畅印前“零距离”技术,在少数出版单位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由“零距离”技术积聚数字资产,由数字资产管理平台保障实现“零库存”;二是继续推进“云计算”项目,2013年开始运营。
国际拓展方面:一是继续推进现有境外实体企业的经营工作,在2012年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以传统印刷贸易、数字印刷和纸浆纸张等主要业务为抓手,逐步建立起常规性的印刷业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元业务拓展,开展专题展览、培训和其它物资贸易等对外业务;二是继续在境外扩点布局,2013年计划在澳洲等地设立机构。
加大内部结构调整力度,聚合发力:印务板块的各个重要企业充分利用股改上市的机遇,按未来市场需求,做好内部机构的重新设置工作,迎接更大挑战。2013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它是“十二五”规划的中间一年,承上启下,发展框架应该有基本眉目,成长的态势要能基本形成,赢利的模式就可以大致成熟。
高品质高效稳定设备将成企业首选
■陈大勇(MBO印刷设备系统〈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13年,数码印刷将继续向行业渗透,从理念到实践;绿色印刷将继续被大力推行。印刷行业的先行者们将尝试不同新技术,寻找各类新商机。
岁末年初总是少不了回顾与展望。回顾2012,展望2013。2012年,作为经济环境晴雨表的传统行业——印刷行业再次经历了一年的起起落落,成本压力、业务缩减、人才缺失等等,多重压力下的印刷企业不得不在逆境下寻发展。这一年,印刷企业依然在探索和实践新技术,以期在困境中实现“逆袭”;这一年,印刷企业更加深入地思考转型以及业务拓展的问题。作为一家印后设备供应商,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在,印后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一条捷径。众所周知,印刷行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印前,其随着IT技术的发展而日新月异,发展最成熟的是印刷环节,占据垄断地位的胶印这一方式已然成为最有效率和高质量的印刷方式,只有印后环节,多年来依靠密集的手工劳动,印后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亟待提高。尤其是当前人工成本上涨,企业已经无法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利润的当下,高品质高效稳定的设备便成为企业发展的首选,自动化设备及减少中间环节的生产线也成为发展的趋势。
作为世界领先的折页设备供应商,2012年,MBO公司紧紧围绕客户所需,为客户提供高效灵活的解决方案以及优质贴心的服务,在众多客户的支持之下,MBO公司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依然延续了2011年的优秀业绩,超额完成计划指标,为中国客户提供了超过130台高品质折页机。
2013年已经到来,印刷行业已经投入到新一年的繁忙之中。一切都还需继续探索,需要所有印刷同仁继续奋力拼搏。在2013年,我们能够预见的是,数码印刷将继续向行业渗透,从理念到实践;绿色印刷将继续被大力推行,节能减排、环境友好、人体无害将成为每个印刷企业都必须考虑的问题;印刷行业的先行者们将继续发扬其开拓精神,尝试不同新技术,寻找各类新商机。而已经为印刷企业所重视起来的印后领域,也必定会有更新的进展。
2013年,我们将继续推广受到广大客户认可全栅栏式折页机和混合式折页机(如主要应用于书刊印刷的K760/660系列折页机、可实现多种应用的B30/26系列折页机等),此外,还将重点向行业推介我们的新特产品线:数码印后设备及邮发产品线。Drupa2012期间,MBO联合多家供应商推出了按需数码印后,让数码印刷这一印刷方式真正做到了“一本起印,本本不同。”随着数码印刷不断得到深入应用,按需数码印后也将从概念升级为实际生产。现在,数码印刷大行其道,并得到迅速发展。不仅仅是数码公司,每一个想要持续发展的传统印刷企业都在考虑数码印刷的问题。在数码印刷备受各方关注之时,MBO适时推出了数码印后设备,为印刷企业提供适合企业特点的解决方案。
没有人能够精确地预测,2013年对于印刷行业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我们深知,只有通过所有印刷同仁的携手努力,才能收获一个好年景。在新的一年里,MBO将继续为中国印刷业提供最先进的产品和最优质的服务,同中国印刷业同仁一起,努力开拓,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做好服务与用户体验
■陈宝刚(广州市爱司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
信心不在于市场,而在于企业对自身的充分认知,不悲观,不盲目乐观,脚踏实地,坚持做好用户体验,坚持做好服务,坚持做好每一个细节。
虽然大环境不好,对广州市爱司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Amsky)来讲,2012年,是突破性增长的一年,销售增长环比增长超过20%, 全国新装机的数量也应当是名列前茅,并且公司的产品,销售区域已经遍及全球的40个国家个地区,2012年出口的增长率,相比2011年,有一倍以上的增长。和Amsky开始介入CTP市场的同期,起码有十个国产品牌一起起步,可是现在我们曾经的对手,几乎都已经找不到身影,这再次应证了一个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每个时代,每年,同一个行业,都有企业大步向前,也有企业黯然退场。
对Amsky来讲,2007年,公司首创的CTP租赁服务模式正式在中国市场推出,成为中国第一家成功的将CTP流程服务和CTP销售有机结合的印前设备、服务提供商,为客户提供了高品质设备、低介入门槛、低使用成本的CTP应用销售模式,也成为中国CTP技术应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但是当时中国印刷企业还对CTP应用认知不足,这几年来,公司在踏踏实实,做好新产品系列研发的同时,将关注重点从设备本身转移到设备在市场的应用上,即用户的使用体验上。比如:我们发现我们设备需要恒温、恒湿的产生环境,而许多印厂生产环境比较简陋,根本没法满足我们设备需要的环境条件,不能要求等待用户改变,我们研发中心便以终端客户使用体验为核心,重新调整研发应用市场环境的CPT设备,什么设备是有价值的?好用稳定才是终极目标。
相对国外品牌CTP而言Amsky具有价格优势,使用成本优势(我们的易损件,零部件,耗材成本都低于进口品牌),经营方式灵活(可买,可租,可分期付款,可驻厂提供制版服务按张收费),本土化服务优势(服务网点和其余覆盖全部客户区域,提供高效的售后服务保障),现在进口品牌CTP,也在国内生产,使用国内的生产资料及零件。AMSKY CTP关键核心零件,也是全球范围内遴选最优秀的供应商,力求为用户创造最完美的使用体验,因此除了品牌有本土和舶来品之分之外,CTP本身,在全球生产,技术资源一体化的今天,实际上已经不再有本土和舶来品的严格区分。
现在Amsky的产品,不仅仅是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这些国家,并且在韩国、德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也有着非常不错的市场表现,所以就2013年的市场前景来讲,从CTP在我国仅10%左右的普及率,到发达国家85%的普及率我们就已经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且不必说印度、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俄罗斯等,这些目前基本上在CTP行业没有自主研发和生产力的国际市场。我认为2013年,CTP还有着非常、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而爱司凯的设备,凭借价格优势,凭借技术优势,凭借优异的用户使用体验,在这些国家必然会成为最有优势的CTP品牌和产品。
信心不在于市场,而在于企业对自身的充分认知,不悲观,不盲目乐观,脚踏实地,坚持做好用户体验,坚持做好服务,坚持做好每一个细节。在我们眼前,只有不断的成长,竞争本来就是如此,诺基亚的冬天,跟苹果的春天之间,或多或少会有关联,但是这些谁能说得清楚呢?我们有信心相信,2013年,增长将会持续。
收缩传统印刷 培养按需市场
■胡建祥(北京京师印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3年,我们打算大力推进按需印刷,培养按需印刷市场,适当收缩传统印刷规模。
北京京师印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师印务)2012年度完成加工产值4000万元,较上年增加8%,主要原因是产品结构的调整,轮转印刷的彩版教材保证了产值的增长;共完成印刷纸令数近40万令,较上年减少14%,装订完成23万令,较上年减少18%,其主要原因是上游出版业处于低迷期,使位于下游的印刷行业长时期活源不足;实现利润247万元,较上年减少37%,废品回收302万元,较上年减少18%,其主要原因是人力成本上涨,废品价格下降。2012年,京师印务已经意识到市场环境的严酷性,年初开始组建喷墨数字印刷车间,期望通过转型改变经营惨淡的状况,9月份数字车间建成并顺利投产,目前喷墨数字印刷还处于市场的认识期,还没有实现盈利。
就我个人而言,对2013年的印刷市场前景并不看好,纸质印刷品市场萎缩是主要原因,加上人力成本的持续上涨、传统印刷工价调整无期,使传统印刷企业举步维艰,能勉强维持都属不易。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打算大力推进按需印刷,培养按需印刷市场,适当收缩传统印刷规模。说实话,做印刷这行,我的信心是越来越不足,只能是保存实力,争取熬到最后。(下转第16版)
(上接第15版)
细分市场调整业务与盈利模式
■刘学智(辽宁大族冠华印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企业在转型时,会孕育出新的商机,所以,印企在适应环境,坚决走差异化路线,要细分市场,细分客户,作出选择和取舍,根据能力调整业务和商业盈利模式。
2012年印刷企业面临的形势是:市场环境萧条,行业竞争激烈,企业运行困难,优胜劣汰加剧。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即时进行自身结构调整的传统印企,就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其实,再恶劣的市场环境都有商机存在,这需要企业经营者用辩证的方法来思考决策。比如据我了解像天津长荣、海德宝中国2012年都有不错业绩。
就辽宁大族冠华来讲,2012年我们逆势而上,从内部进行重大战略调整,并于2012年7月,成功完成了曾经只能望其项背的享誉近百年历史的全球著名印刷机械制造商——株式会社日本筱原公司的海外并购。公司整体实力增强,成功收购并消化日本筱原公司,闯入国际高端印机制造行列,具备了与一流同行相竞争能力,改变了公司以前只能产生低端印刷设备的现状,具备了印刷高端设备生产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在2012年年底,冠华牌商标获得国家级“中国驰名商标”,这是中国印刷制造业第二家企业获此殊荣。至此,优秀的民族品牌“冠华”商标和一流的国际品牌“筱原”商标将比翼齐飞,共同发展。
我个人认为,2013年的总体经济环境将会逐步好转,就印刷行业来讲,2013年将会更加求实、求稳,低端需求将进一步下降,高端需求会进一步增长。企业在转型时,会孕育出新的商机,所以,印企在适应环境,调整策略时,面对残酷价格大战,不盲目跟随,坚决走差异化路线。要细分市场,细分客户,作出选择和取舍,根据能力调整业务和商业盈利模式。可走个性化和专业化高端路线(做足精品),也可走大众化和规模化低端路线(薄利多销)。做自己最适合最擅长的业务,千万不要什么都做。2013年,辽宁大族冠华将以筱原产品为主,冠华产品为辅,实施双品牌战略,坚决走有特色的差异化、国际化和数字化之路。2013年,对我们来讲将是满怀信心,发扬野狼精神,攻坚克难,再创佳绩的一年。
提供按需印刷整套解决及实施方案
■李强(柯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个性化需求转化成批量的产能实现,全部实现数字化的过程,其设备包括硬件也有软件,柯达希望能够提供整套解决及实施方案,推动市场的发展。
2012年是数码印刷技术在出版和报业抢滩登陆并获得实质性成功的一年。过去的一年里,柯达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合作,使用柯达鼎盛连续喷墨印刷技术,首创平均日产2万本短板图书的数字按需出版商业模式。同样在2012年,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利用柯达鼎盛喷墨数字印刷技术与传统报业轮转技术结合,首创报纸可变广告印刷,显著提高报业广告附加值和报纸发行量等。这些应用,为未来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喷墨打造新的出版物POD商业模式
■罗运峰(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喷墨印刷产品部产品总监)
方正喷墨设备将继续保持性价比领先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机型,降低系统总体拥有成本。
方正喷墨数字印刷设备在2012年取得高速发展,装机量和市场占有率都位居中国市场第一位,并且在Drupa 2012上成功展出,与国际喷墨技术保持了同步发展,代表了中国喷墨技术的最高水平。目前方正喷墨在出版物POD市场、政府机关文印市场,以及标签、陶瓷、药品监管码等市场都取得成功,并树立了样板用户,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京师印务公司、江苏新华印刷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刷厂、广西政府办公厅印刷厂等。客观分析,2012年虽然各厂家都进行了大规模宣传和推广,喷墨数字印刷POD的业务运营模式等还未形成成功的模式和标准,国内按需出版POD商业模式受政策和出版体制制约还未真正形成,用户POD业务拓展还面临许多挑战。
2013年将是喷墨数字印刷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过渡阶段,方正喷墨数字印刷技术和设备向着更稳定可靠、更高质量、更高产能的方向快速发展。第一批喷墨用户将逐渐克服挑战,并逐步打造出新的出版物POD商业模式。方正将整合资源全力支持第一批样板用户取得市场的真正成功。方正喷墨设备将继续保持性价比领先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机型,降低系统总体拥有成本。
同时,方正将深化解决方案差异化优势:继续完善POD整体解决方案,加速方正POD图书数字资源库建设和印联网络平台规划设计等,确保方正解决方案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同时利用Chian Print 2013展会大力宣传和培育市场,引导用户向数字印刷进军。保持和扩大方正喷墨数字印刷在出版物POD市场、政府机关文印市场,以及标签、陶瓷、药品监管码等市场的领先优势,同时积极向可变包装、账单直邮等新市场积极拓展。
调整产品结构应对挑战
■沙晓明(江苏昌公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13年,外部环境变化是必然的,我们的任务是去认清环境的变化趋势,顺势而为而已。
回顾2012,瞻望2013,这是各位同仁年关岁底都思考的事。2012,就我们共同的客户印厂的话题有业务下降、工价下降、成本上升、用工困难,而印机厂的话题有新媒体对纸质书的影响、数码印刷对传统印刷的影响等。印机厂的未来在哪里?一方面出口减少,导致印厂更新机器的欲望和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美元、欧元、日元围攻人民币,迫使人民币升值,使得进口机的竞争力上升,形成两头堵。而国内几家印机厂,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浮出水面,誓与进口机比拼之时,遇上这样的外部环境,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怎么办?
要谈传统印刷机械的前景,需要深入了解2012年印厂的生存状态。由于业务量下滑,以及数字印刷宣传广告的狂轰滥炸,导致2012年一些印厂彷徨、观望。其实,情况并没有那么悲观,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进口机销量的下降要比国产机下降的幅度小很多,虽然有汇率的影响,同时说明有实力的厂家仍在创新发展。国产多色机印刷机的价格优势在缩小,但书刊内页印刷机械却还没受进口机的影响,这也说明数字印刷对书刊印刷的冲击还很有限。目前,数字印刷活跃在快速、商务印刷领域,而对书刊、包装领域的影响是市场补充而已。而昌公式的市场主要是书刊与包装,作为印机厂还是大有可为之处的。例如,用工荒可以通过购置印后设备减少用工量,一条线可抵数十个工人;书刊工价的降低可以通过购置小全张双面机来降低成本;单双色为主的印厂的出路是上多色机,这样质量、效率、效益全都改善,不上多色机就等于等死。这些都是印机生产厂的商机,对传统印机经营者来说既要有智慧,又要有勇气,更需要资金投入。
印机生产厂如何帮助印刷厂走出困境?天无绝人之路,一是要帮助客户看清环境,这个行业的整合是不可避免的。应当寻找有志者,有能力者动员他们投资;二是提供入门机型,减少顾客的资金压力。当下,不少印厂由于一味购买进口机,存在投资过剩、投资回报期过长的现象,其实印刷厂的需求上、中、下层次分明,为什么一定都要购买高端机呢?而昌公式要做的是客户更好的选择。所以,昌公式的目标是为顾客提供物美价廉的机器,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
当前,与进口机相比,国产高端机的品牌还在建设中,说服顾客购买高端国产机还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国产品牌首先要加强营销宣传力度,让顾客了解国产新机型的能力,足以满足印品要求。现在昌公式承诺对客户实行彻底的“三包”,这样给客户一个兜底保证,买昌公式的印机就等于买了质量保险。同时提升昌公式销售人员的素养,将他们培养成为印企老板的顾问。
其次,萧条时期,研发不萧条。昌公式多年来一直都坚持5%销售收入用于研发。2013年研发主要两个任务,一是追踪先进厂家的技术发展走向;二是针对不同的行业、厂家,昌公式为顾客设计制造适用的机器。目标是为了让顾客省钱,减少投资,缩短回收期。机械工厂的核心能力是如何设计加工机械机构,而未来印机发展走向是数字控制技术,而数字技术、自动化技术都有相应专业方面的院校、企业去完成。我们着重在设计接口、组装的问题,几乎没有加工难题,是跨行业的拿来主义,只是应用,关键要寻找到相应的合作方,国外厂家也是如此作为。
再次,提升机器的稳定性貌似技术难题,实质是管理难题,这在装备制造业尤为如此。日用品一般都为大机器大量生产,主要依靠流水线和自动线,人工干预少,有利于管控。而装备制造业一般都是小批量生产,无力投资流水线和自动线,人工干预多,有些环节甚至要依赖技术工个人的技术水平和发挥的好坏,管控难度大。因而人的素质决定了产品的稳定性。
昌公式进入印机行业以来,从01胶印机做起,由01系列到YP系列到CS系列到CL机系列的诞生,32年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昌公式认为胶印事业仍会继续发展,产品走向智能化,未来目标是做成“傻瓜机”,前途一片光明。
2013年,外部环境变化是必然的,我们的任务是认清环境的变化趋势,顺势而为。我觉得:当今世界如同一个村落——地球村,村里有个村委会——世贸组织,村中有强悍的大户,有富裕殷实之家,还有奋发图强的中下层人家,各自的目的不一。风调雨顺之年相处尚可,遇上荒年各自则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发生争斗也就不可避免。入世以来,中国经过十年的发展,偌大的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哪个城市不是翻天覆地地变化。而今遇上荒芜年辰,经过10年高速发展的中国,也该到调整期了。抱怨环境将无济于事,还是主动调整应对为好,而且这种状态也非一时半刻就能改变,我们要做最坏打算。因此,我们当作长期抗战之准备,收拾好心态,迎接挑战的到来。
量少质升是印机制造企业发展趋势
■郑斌(深圳市精密达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当下印刷企业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制造商也要跟上企业的“步调”。应对个性化生产需要,推出按需印刷设备;应对劳动力成本控制需求,推出更加智能化的设备;应对操作更简便、更易维修的需要,则采用更加环保和节能的原材料等。
2012年,对于中国印刷行业来说是困境重重的一年。这一年,既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又有数字化浪潮的转型,既有“红海”突围,又有“蓝海”徜徉。但无论怎样,2013年崭新的一页已经开启。我们对2013年充满了憧憬与遐想。相信希望总是在不远的地方,印刷行业定能穿越风雪,迎接春天的大洗礼!
近几年,我国的印刷业的发展逐渐走向滑坡状态,业务量总体锐减,市场日渐低迷。特别是2012年可以说,整个印刷行业所遭遇的经营困难程度,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处境相比有过而无不及。这样的市场态势对精密达业绩的增长同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精密达面对“寒冬”积极备战,凭借多年的持续创新,在印后装订领域具有的产品优势和技术领先性,2012年公司整体经营保持稳定,克服了宏观经济形势带来的不利影响,更有新产品在市场中取得突破,为未来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3年印刷行业新趋势,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印刷企业:数量减少,单个企业业务增加。从走在行业前列的美国印刷业过去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从1999年到2009年10年间,随着行业在稳定中逐步向前迈进,美国印刷企业的数量已经减少了近40%。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印刷企业会走向死亡。虽然整体市场业务有所减少,但是由于印刷企业的大幅减少,对于单体企业来说,业务量其实是增加的,而不是下降的。未来的中国印刷行业必然也会顺应这种发展趋势,能够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未来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制造企业:满足企业多元化需求 。印刷企业的这种变化也会导致上游制造商业态随之改变。同理,印刷设备制造企业的数量也会大幅减少,集中化生产的能力将越来越高。
纵观国内印刷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脉络,制造水平虽在提升,在某些方面却依然落后于国际先进国家,这与企业数量较多、制造能力参差不齐不无关系。“我国印刷行业的制造企业数量比德国、日本等国际印刷先进国家的数量还要多。然而,生存形势却没有国外企业乐观,未来10年还有多少家设备制造企业能够生存下来,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实用并稳定的设备呢?”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不仅需要通过时间来检验,更需要上游制造商对印刷企业实际需求进行仔细分析。
那么高速印刷机仍旧是当前印刷企业最关注的需求吗? “一定是!”高速印刷机满足了印刷企业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缩短供货期的需求。我们并不能因为今后小批量、个性化印刷需求的增加,而简单地认为市场就不需要高速设备,只需要慢速设备。这是一个误区,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大型印刷厂,不仅要印制得快,还要具备一定的对大批量印活快速处理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缩短交货期。要想做到这两个“快”,就必须具备高速的印刷设备。只有高速印刷机也是不够的,还要有高速的印前、印后设备与之匹配。
除高速之外,当下印刷企业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制造商也要跟上企业的“步调”。应对个性化生产需要,推出按需印刷设备;应对劳动力成本控制需求,推出更加智能化的设备;应对操作更简便、更易维修的需要,采用更加环保和节能的原材料等。
服务模式:一站式解决方案 。上游客户的需求五花八门,无形中也在促进着行业技术和设备以更快的速度更新换代。因此,今后设备制造商提供的将是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企业应对各种市场变化、印活变化的完整而灵活的解决方案。这也促使印刷企业在选择设备供应商时更加理性。
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人力成本低,所以企业多用一个人就会增加一份利润,而今恰恰相反,唯有选择好的设备通过减少用工人数才能增加利润。如果选择错误,或许利润瞬间就会损失几百万元,所以设备的选择至关重要。选择得当,“红海”市场转变为“蓝海”市场,选择失误,“蓝海”也可以转变为“红海”。
对精密达来说,每次危机,都意味着一次机遇。精密达早已开始就此布局,着眼于企业现在和未来的需求点,在传统印刷领域推出了最高可以达到1.2万册每小时的胶装联动线、骑马订联动线;在数码印刷领域,分别在单张纸和卷筒纸领域都推出了连线和离线解决方案;在绿色印刷领域,推出了满足柔性版的联动线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