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顺应潮流创新转型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3/3/5 作者:


“60年前的春天,江苏人民出版社如同一棵破土而出的小苗,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雨露而茁壮成长。瞬间一甲子,旧貌换新颜。经过几代员工的不懈努力、开拓进取,如今的江苏人民出版社已经成长成一棵根深叶茂、生机勃勃的大树;出版社也由一个一无所有、白手起家的文化单位发展成拥有众多优秀出版机构、主业兴旺、百业竞发的国内最大文化和出版集团——凤凰集团。” 这是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经理徐海在不久前江苏人民出版社60年出版成果汇报会上的一席话,形象生动地概述了江苏人民社的源起、发展和现状。那么,作为江苏出版业领军地位的江苏人民社,凭借什么用60年的时间打造了这样一块金字招牌?进入集团化背景下的新时期江苏人民社如何定位?江苏人民社今后的发展战略是什么?为此记者近日特别专访了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经理徐海。

■商报记者 孟 叶

刚刚结束社庆主要纪念活动的徐海,虽然已经忙过了整个的蛇年新年,又连续几天熬夜,但谈起江苏人民社的发展,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谈到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定位以及和凤凰出版集团的关系,徐海首先提到了江苏人民出版社的金字招牌。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在参观出版社60年成就展时说:“江苏人民出版社的金字招牌很好,你们要将它唱得更响,打得更亮。”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也要求出版社珍惜、忠诚“人民”这两个响亮的字眼。徐海理解这其中蕴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人民社是党的出版社,要服务大局、服务大众;二是人民社在凤凰出版集团有着特殊地位,要为保持行业领先的品牌影响力作出重要贡献。

“当年成立集团,人民社也面临选择,可以进入集团也可以不进入,现在回过头来看,证明选择进入是正确的。进入集团没有弱化人民社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和大局、宣传普及党的政策的作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一个高效又有实力的综合性编印发供一条龙的庞大体系,人民社借助其综合优势能够完成更好、更多、更重要的出版任务。比如在出版党的十八大报告、新党章等系列出版物时,集团的综合优势和竞争力毕现,江苏人民社不仅快速、高质量完成相关租型、印制、发行和宣传任务,而且发行量也达到全国第一。”

由于人民社是完成转企后以企业身份进入集团,并进一步成为上市公司的一个子公司,机制的转变让江苏人民社充满活力。更由于有了相对透明的企业运作机制,相对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和逐步完善的决策机制和经营机制,使得近些年江苏人民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品牌影响力也得到加强。

说到现在两者的关系,此次60年社庆展览中有一个江苏出版业发展源流图,显示出现在集团里很多出版社都是从人民社分支发展而来。徐海形象地比喻说,人民社原来是母亲,现在是长子。凤凰集团是企业,企业有企业的法则,需要增长和赢利。而集团发展有它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世界知名的出版传媒集团。根据现在凤凰集团的14%的年增长速度,实现这一目标完全有可能,而且不远。江苏人民出版社是集团里的一份子,必须紧跟集团发展的速度,提升自己的实力,否则就有可能愧对集团,愧对江苏各行各业在全国的地位。

事实上,近些年来江苏人民社依托凤凰集团的资源优势,在许多重点出版项目等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被列为江苏“十一五”十项重点文化工程之一的“凤凰文库”,启动于2008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承担了主要出版任务,已出版7个系列230余种图书,成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重要图书品牌。2012年,“创先争优系列读本”获全国“第四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奖”,这是江苏理论界、出版社第一次获得该奖项。《第一资源:科学人才观简明读本》发行百万册,被越南国家政治出版社翻译出版。

“人民社在提升集团地位方面也发挥了重要影响。人民社不同于一般的专业出版社,弘扬、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关注和联系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出版功能,也使凤凰集团的主题出版作用得到体现。江苏人民社借凤凰出版集团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凤凰出版集团也因为人民社更加深沉大气。”徐海用这样很有诗意的话作了总结。

作为一名在文化行业耕耘多年来到江苏人民出版社却仅一年多的“出版新人”,徐海在上任后做了什么,想了什么,有没有什么困惑?当记者提出这一问题后,徐海笑对:“我的体会好像爬山,必须要鼓足精神爬上去,不能太多考虑到底还有多少远路、多少难路要走。今天,出版社少付出、赚大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每本书、每个项目都要像燕子筑巢一样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做起来。最考验的就是坚忍不拔的精神,对看准的项目,只要符合发展的板块,要全力地投入,更要坚持不懈才行。”徐海也确实是这样在做,比如,此次社庆中播放的介绍江苏人民社发展历程的宣传片,还有展览、解说词、标题、音乐、图片,甚至播音速度和节奏,徐海都和制作人一起,一点一点改,一遍一遍修。

说到60年精心策划的系列社庆活动的目的是回顾历史、总结传统,但更是为了今后的发展,所以江苏人民的社庆是以一场学术研讨会开启,包括成绩展、揭牌仪式、项目主编会议等等,邀请出版社众多的作者、学者来参加,就是为了能够促进出版社的各项工作,提高江苏人民社的品牌影响力,也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发展。在谈到作为一家地方人民社60年发展中最值得继承与发展的是什么时,徐海表示,江苏人民社的实力与品牌,要与江苏经济在全国的地位相匹配。江苏是文化大省、教育大省、人文科技大省。江苏经济全国第一,江苏人民社不能落后。而过去60年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他认为最值得继承与发扬的就是,虽然是地方社但江苏人民社一直保有其前瞻性和敏感性,出版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比如从20世纪50年代江苏人民社就参加国际书展搞对外合作,始终抓住先机发展出版。正是坚持这样的原则与出版宗旨,江苏人民出版社得到了来自政府、学界与市场的认可。近年来就有400余种图书在省部级以上图书评比中获奖,其中25种图书3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有近20种图书被列为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55种图书先后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像《西方哲学史》、《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世界现代化历程》、《中国佛教通史》、《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我的经济观》、《中国三峡》、《中国近代通史》等都在各个时期产生重大影响。启动于1998年的“汉译大众精品”出版工程,历时15年,已出版130余种图书;启动于1988年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版工程,历时25年,已出版150余种图书,不仅推出了一大批前沿、权威、涵盖面广的学术著作,也成为出版界“多年铸一剑”的佳话。“江苏人民社在人文社科学术出版上有着专业优势,要以振兴社科学术出版、促进中外交流为己任,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出版社而言,选择的矛盾更突出,必须想得更多。可能让人民社形象与品牌受损的,也许是无害的出版物,出版社也不能出。”

谈及上任后关于出版社经营、发展等各方面思考最多问题,徐海说着力最多的就是要建立一支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的编辑、营销人才队伍。“现在资金、资源不是问题,人才是根本。”他认为,出版业是一个创意产业,要保持江苏人民社的敏锐性、前瞻性,点子、智慧、脑子很重要,要有一批具备时代的敏锐感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的人才。2012年出版社选了4名年轻有潜力的编辑去民营合资公司“进修”,就是希望借此探索一条人才成长的新路,事实证明效果不错。

春江水暖鸭先知,潮头来了要作弄潮儿。徐海表示,时代在变,风尚在变,消费方式在变,生产方式在变,阅读方式在变,知识载体在变。江苏人民社要顺应潮流创新转型,以适应数字时代带来的剧变。但“忠诚不能变、坚守不能变、精神不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