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要闻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3/3/15 作者:


传统出版因势利导电子阅读

◎韩振宇

在纸质书为主要知识载体的时代,文字和阅读历来被看作是很正式、很神圣的事,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发达,现在的阅读变得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多样。技术的进步让知识与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这自然是好事,但是也由此引发出种种的危机感。

最大的危机感就是电子阅读对于以纸质书的出版和流通为主的传统出版业的冲击。在一些论者看来,电子阅读的便捷性似乎使人类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了。一些人列举了许多电子阅读的缺点,比如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人们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中,似乎没有时间深入思考信息中存在的真实意思,而满足于即时的获得和愉悦。于是,他们得出结论,电子阅读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负面影响,信息的海量增长和信息获得的即时性,导致了所谓思维钝化,从而造成抽象思维的钝化与缺失。

这种观点将纸质书阅读和电子阅读截然划分成两个不同的层次,似乎只有阅读纸质书才有所谓的思维深度,才是寻求和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纸质书因而获得了在电子时代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

笔者赞赏这种对于纸质书的眷恋和推崇,但是,既然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那么,纸质书阅读所具有的种种不可或缺的力量,电子阅读同样也将会具有。如果说,当年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使人们从口传心授、阅读碑版、简牍、羊皮纸书乃至纸草中解放出来,人类文明由此获得巨大跃进,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对于电子书如此地畏惧三分呢?

如今,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在研究和探寻一件事物的缘由时,不用皓首穷经于汗牛充栋的典籍文献,而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从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乃至各种数据库中,获得较为真确的答案。尽管现在这些电子工具还存在着某些不足,但是谁会否认,过去须臾不可离的各种词典、年鉴、索引、摘要已经或很快将会被人们束之高阁呢?在可以轻松获得某个领域几乎全部知识,并可以顺利地借助互联网即时交流的情况下,人类的思维是更加深化了呢,还是真的会钝化了呢?笔者以为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况且,人们的阅读方式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纸质书作为知识和信息的一种物质形态产生之前,人们在阅读;同样,在纸质书产生之后,人们也在不断地对它加以改进,以求获得更加愉悦和全面的阅读体验。古代有各种套色版书的印制,有带插图的绣像小说读物,如今更有为孩子们制作的各种所谓的立体书,这都是在努力丰富人们的阅读体验。那么,如今有了集成了声频、视频的电子读物,岂不是更加便于知识的传播,更加丰富人们的阅读体验?

由此说来,种种对于电子阅读的危机感未免有些杞人忧天。也许人们将来不再正襟危坐地诵读纸质书,也许纸质书很快就会变成书法那样只为少数人的兴趣爱好,但是,阅读方式的多样化、集成化无疑将会使知识为更多的人所乐于接受,促进人类的进步。对于传统出版业来说,只有因势利导,适应阅读方式的变化才有存在的价值吧。

被遗忘的财富—— 出版社读者服务部的困惑

◎杜 辉

曾几何时,不少出版社都配有一个读者服务部(也就是本社的直营书店),作为出版社对读者一个客户服务的窗口。一些市面上难以找寻或已经绝版的图书,大都可以在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里找到。读者服务部在为出版社创收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谓是双赢的局面。

时至今日,不少读者服务部已名存实亡,或关门大吉或承包出去,服务更全面,功能更完善的读者服务部寥寥可数。畅销书、新书固然可以从各大地面书店和网上书店找寻,但是对于真正的爱书人来说,一些学术书、小众书、绝版书则有着更大的阅读和购买的需求和意义,但是,这些书在市面上常难以找寻。笔者认为,出版社配置的读者服务部应该是寻找这些图书最好的渠道,可惜大部分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已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反而是孔夫子,淘宝等销售渠道替代了这一功能。

时下大家都在感叹市场难做,流通渠道不畅。出版社对于读者服务部的不重视造成了读者服务部形同虚设。一周只营业5天,店内图书产品种类不足,营业员服务态度不好,服务项目少,经营方式落后,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以至读者服务部这一设施已经渐渐被读者所遗忘。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读者服务部到底有没有生存的空间?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拥有出版社的人力、财力、物力、产品等得天独厚资源的读者服务部怎能没有生存空间?只是重视不重视,做与不做的区别罢了。

其实近年笔者也看到一些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与市场趋势同步发展,创造出新的活力。有的读者服务部紧邻主干道、闹市区,改造为以图书为主,以咖啡饮料休息为辅的书吧水吧;有的出版社凭借自己产品繁多、质量上乘的优势,配合以网络销售的服务,再结合地面读者服务部,相得益彰、互补有无;有些出版社则在销售自有图书的基础上,引入其他出版机构的畅销图书,增加综合效益……只要肯做,只要善于经营管理,读者服务部一样可以焕发生机。

此外,民营出版机构也应建立读者服务部。现在的消费者非常重视产品体验,售后服务,没有完善的客服系统是企业一大损失。虽然一些民营出版机构开设了以网店形式为主的自营书店,但是其服务功能还远达不到地面实体店的读者服务部。要想更好地服务读者,要更好地开发市场,必须有自己可以把控的读者服务部。

读者服务部虽是一个小小的书店,却是出版机构与读者最直接的交流窗口。通过这个窗口能看到出版机构的经营情况、产品品质、企业文化,以及对读者的重视程度。在这一个需要秀出自我的时代,读者服务部也是一个最好展示的舞台。

书名“傍名作”并非灵丹妙药

◎筱 舟

《×围城》、《××废都》……一些市场上的图书看似名作续集,其实内容并无直接关联性。时下图书市场实在是“傍”风盛行,以前是从内容入手“傍名著”、“傍影视剧”,如今倒愈见快捷,干脆直接围绕书名想名堂“傍名作”。《××废都》描写的是都市白领的一种病态的生活状态;《×围城》写的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的婚姻困境。或许,在一些出版商眼里, “书名”才是第一生产力,想方设法在“书名”上搞创意挖潜力,也即眼见着白花花的银子“不尽长江滚滚来”。

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书商如此做并非无的放矢。当今是一个网络发达、浅阅读风行的时代,人们的阅读更多具有了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特质,心静不下来。此种阅读状态,未免延伸至纸质阅读,一些人在挑选图书时耐不下心来仔细翻阅,习惯于按照书名的意思“想当然”。一些“聪明”的出版商为此找准了商机,费尽心机“巧”设书名,为的就是制造乱象、迷惑读者、诱其入彀。

然而,当书商们为自己的“聪明”招数窃喜不已之时,他们是否想过,由此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在我看来,图书不能“傍大款”, “傍名牌”,得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盖因,“傍大款”者任人评说,毁誉在其个人,“傍名牌”者由人选择,社会影响终归有限。与之不同,图书是读书人的精神食粮,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它有着圣洁的形象供人景仰,更有着强势的推动力影响世道人心,图书一旦失却了自己的品格而胡乱傍依,不仅促使爱书之人一声叹息,更在推倒人们内心深处那尊文化偶像的同时,深层次地促成人们价值观念的紊乱。

而就阅读来看,正如自然界存在着一个生态平衡的问题,正常、顺畅的阅读也需要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凭依。阅读所涉及的生态环境,包括写作、出版、阅读等各个环节。只有作者呕心沥血地写、出版社货真价实地出、读者深入细致地读,整个阅读生态环境才堪称良性,才能更好地使各方获益、和谐共荣。可时下,书名“傍名作”先是给自己设定了弱势、心虚的角色,作者写得底气不足、心气不畅,出版社出得三心二意、浮名虚利,读者读得稀里糊涂、后悔不迭,若遇被“傍”名作的作者气不忿执意讨个说法,无疑更搞得相关作者、出版社名誉扫地、狼狈不堪。如此情状,何谈阅读生态环境的良好,何谈矛盾化解阅读问题的改善?

有人曾说,“靠写段子,是成不了作家的”。同样,靠“傍”出书,除了自毁长城成不了什么大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