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书企人力资源待破“围城”心态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3/4/12 作者:

诚如业内人士所说,出版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决定成败得失的更多不是大资本,而是从业人员的智力、想象力,以及书企自身对从业者的组织与管理,尤其是如何利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

事实也是如此,若单从薪资待遇来说,书业无疑难以与金融、地产、IT、医药等众多热门行业相提并论,上自社领导、部门负责人,下至编辑、发行、营销乃至作者等一众从业者,大多都是抱持着一份纯真的文化理想在辛勤耕耘。而且,随着转企改制后体制内外待遇差别的缩小,80后、90后新力量进入书业,他们活跃的思路和新异的做法无疑将给业界带来新的活力,但他们更为独立的行事风格,因生存成本不断高企导致更为现实的回报要求,以及新技术挑战传统出版引发的行业前景忧虑和“围城”心态,也给书企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管理难题。

■商报记者 蓝有林

人才需求水涨船高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出版社对人才的学历要求可谓水涨船高,招聘对象早已从本科生为主发展为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博士研究生和海归也并不鲜见,加之出版业国际化、数字化进程加速,相关的专业人员需求也明显增加。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就表示,随着社会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出版社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也随之提高,特别是专业出版领域对学历的要求更高,一般为硕士学历,该社今年的人才需求就集中在数学、物理、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建筑等专业领域,以及数字出版和时尚期刊等业务。加上50后、60后员工逐渐退休或退居二线,一些岗位出现人才断层,具有相关教学经验和出版经验的人才也成为书企的招聘热点,“这样的人上手较快,容易培养为业务骨干”。电子工业出版社人力资源部部长赵晨阳则认为,人才需求要与出版社的发展战略相匹配,近两年来,电子社正从科技与教育出版社向科技、教育与大众出版并重的出版社转型,人才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不再以科技类专业为主,而适当放宽至社科人文等相关专业。(下转第5版)

(上接第1版)

谭跃所作报告的三个部分,分别以“我们的传统与使命”、“我们的忧患与思考”、“我们的梦想与‘创新十策’”为主题,对集团的发展成绩、问题和举措进行了深入总结和分析,并明确规划。与会者感受尤其深刻的是,继中版集团2012年工作会议上提出“三六构想”、2013年工作会议上提出“符合中版集团团情特色的发展道路”后,本次报告抓准内容创新这个出版产业的“牛鼻子”的做法,凸显中版集团新的领导班子的理性思考、与时俱进与科学的战略抉择。

谭跃指出,在绵延相继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出版集团先天地形成了自己的光荣历史、光荣业绩和光荣传统,从而也先天地具有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即始终自觉地将出版行为与国家命运、民族振兴、时代精神和文化情怀融为一体,始终自觉地将出版行为与以人为本的原则融为一体,始终自觉地将出版行为与现代企业运作和科技创新融为一体。其本质,是“文化为魂”与“产业为体”的高度统一、制度革新与科技革新的有机结合、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互融共进。谭跃强调,中国出版集团今天的使命,就是以人为本,文以载道,商以传道,创新弘道;就是通过实施“三六构想”,成为具有一流的综合竞争力、文化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的国际著名出版集团;就是以多元出版的形式,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精神食粮,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凝聚独特的出版力量。要顺利完成这一使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

回顾光荣历史成绩的同时,谭跃以冷隽的理性、比较的视野,对集团发展中思想层面、机制层面、操作层面存在的主要“忧患”进行了剖析,如人文情怀是否不及前辈深厚博大、创新追求是否少了敢为人先的锐气和进取、反映当下重大社会现实关切的选题少、产业布局比较单一、对资源的维护与竞争创不出新招,等等。他指出,以上忧患集中在三个指向:一是转企改制后,思想文化性与企业商业性的统一问题;二是集团化后,专业化优势、产业化扩张、集约化运作和商业化推广的协同问题;三是实施现代企业制度中,顶层设计、制度创新与激发全体员工创造力、内驱力的融合问题。

“集团十年发展,成绩和优势是主流。今天集中谈问题,是为了让内容创新更有的放矢、击中要害。”谭跃指出,在思考和破解忧患的过程中,要注意把好六个重要关系,即内容创新与弘扬导向的关系、内容创新与商业运作的关系、内容创新与历史传承的关系、内容创新与规模扩张的关系、内容创新与业态更新的关系、立足内容与跳出内容的关系。

报告中出版“中国梦”的提出,让与会者备感振奋——“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应该有自己的梦想。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出版中国梦就是出版强国的梦,而中国出版集团的梦想就是实现‘三化目标’,建成国际著名出版集团”。谭跃强调,要实现梦想,必须加大创新的力度。

机制创新主线贯穿“创新十策”

中版集团清醒地认识到,抓住了机制创新,才是抓住了内容创新的关键环节,因此,着眼于动力问题和体制机制问题,中版集团为近期发展提出的“创新十策”,即 “资源拓展计划”、“百名优秀编辑人才计划”、“百名优秀营销人才计划”、“百名数字化国际化人才计划”、“三重资金扶持计划”、“产品线评估激励计划”、“组织再造计划”、“品牌扩张计划”、“指标管控计划”、“机制创新计划”,贯穿着机制创新的主线,无疑是此次报告中的焦点和亮点。

谭跃强调,人才是核心,资源是关键,机制是主线,这三条是“十策”中的主策、要策。与之对应的“资源拓展计划”、“百名优秀编辑人才计划”、“百名优秀营销人才计划”、“百名数字化国际化人才计划”、“机制创新计划”占据了“十策”中的五席,可见此三策分量之重。此外,“三重资金扶持计划”、“产品线评估激励计划”、“组织再造计划”、“品牌扩张计划”、“指标管控计划”,与前五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逻辑主体,推动中版集团走上出版“中国梦”的圆梦之路。

“推进内容创新,既要立足内容,也要跳出内容;既要抓住关键,又要统筹兼顾;既要抓有形,也要抓无形;既要抓战略,更要抓实招。”正如报告中所说,“创新十策”中的不少“实招”相当值得关注。

在“资源拓展计划”中,包括重点作者、重点经销商、荣誉读者三个拓展子计划,特别提到要在行业专家、政府领导、各界明星、国际名人和大众读者中遴选一批人文素养深厚、公众影响较大、亲密度较高的优秀读者,通过他们提升传播能力。在“百名优秀编辑人才计划”中,不仅提出重点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选题视野开阔、精于市场运作的策划编辑,更提出要注意培养一定数量的具有冷思维、冷眼光,坐得住冷板凳,专注于精品力作、扛鼎之作的“三冷”编辑,让他们更有条件重思想、忌浮华,重学术、耐寂寞,重文化、轻炒作,重宏观、略琐务,重积累、避跟风。同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如尝试实施文化津贴、学术休假、带薪考察、“岗位特区”、“薪酬特区”等倾斜政策,积极稳妥地探索智力入股、期权激励、个人项目持股等激励方式。在“三重资金扶持计划”中,强调要加大“重点团队、重点板块、重点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在重大项目和畅销书等运作中,按照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原则,积极引进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版权抵押贷款、文化产业基金,逐步形成多元投资、分类扶持的投入体系。

中版集团还努力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内容创新指标体系,明确内容创新的具体目标,完善内容创新的评估机制,提高内容创新的整体质量。在“指标管控计划”中,集团基于对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明确了内容创新考核指标,提出3~5年内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要“进8争10”,出书品种年递增不低于5%,出版营业收入总额及利润总额年递增不低于10%,退货率低于15%,当年10万册以上新书不低于10种,入选国家级大型项目、获奖项目、走出去项目的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完善了“双效”业绩考核指标,加大内容创新指标与“双效”俱佳的图书及项目的考核权重;明确了资金投入指标,提出对重点出版项目的资金投入每年不低于2000万元,并保持适当力度的增长;其他各类专项资金的投入也要力争实现逐年增长。

王涛在解读了主报告要点、精髓的基础上,对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集团所属各单位认真学习贯彻内容创新大会精神,组织学习、讨论工作报告和《内容创新战略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并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查找不足、总结经验、作出规划;发挥成员单位和集团总部的合力,调动统筹包括成员单位和集团在内的各类创新资源;营造尊重创新、锐意创新、坚持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创新工作取得实效。

找准内容创新落脚点突破口

与主报告配套的相关文件在内容创新大会上同步推出,与主报告主旨贴合的精品出版物重奖力度空前,与主报告呼应的成员单位内容创新案例分享,都可见此次会议准备的充分和用心。

记者了解到,自中版集团新班子上任以来,每一次重大的全局性会议召开前,都会在全集团范围内展开广泛调研,此次内容创新大会更是如此。集团历时两个月,组织了近20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综合性和专题性的调研会、座谈会、研讨会和论证会,参与人员近300人次,包括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业务骨干及老中青代表,涵盖了编、印、发各生产流程,以及人力、行政等相关部门,深入了解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此次内容创新大会,正是调研活动积极成果的集中展示。

刘伯根、林弋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会议。会上,王俊国宣读了表彰决定。潘凯雄对集团新出台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暨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评奖办法》中设立“中版年度出版特别贡献奖”作了具体说明。李岩对《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暨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内容创新战略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作了说明。据了解,集团所属各单位将在会后组织讨论和修改《实施意见》,6月份正式颁布实施。

根据新设立的“中版年度出版特别贡献奖”,共有18种优秀出版物在此次大会上获得表彰奖励,115万元的总奖金是中版集团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

集团8家成员单位代表分享了各自的创新业绩和创新经验。这些创新个案涵盖了“创新”的不同方面,是各单位对“三六构想”的具体探索和实践,也为进一步落实“创新十策”提供了范本和方向,引发与会人员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