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田明海:每一个拐角都充满希望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3/5/3 作者:田丽丽


■商报记者 张 攀

■商报记者 田丽丽

从当年那个热爱文学的懵懂少年到投身医学的倔强青年,从一名普通工人到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从声名在外的名医到出版社的普通编辑,从仕途顺畅的官员到上市公司总经理,田海明的人生经历了多次90度拐角。他说,他感谢命运,正是这一次次转折让他的人生更加丰富,更有质感,而每一个拐角后都充满了爱和希望。

学就要学好,干就要干好

“人的一生中一定要有一种信仰——不论学习还是工作,学就要学好,干就要干好。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对单位负责。正是有了这种信仰,才能推动学习的自觉性,产生工作的自觉动力。这种自觉意识,除了来自家庭,还来自自己的悟性。”

田海明是77级的大学生,在高考前,他已经做了三年的普通工人,母亲有些担忧,悄悄问他考上的把握有多大,田海明自信地笑着说:“您放心,我要考不上就没人能考上了”。他的自信来自无数个日子的挑灯夜读,不管工厂的工作有多累,田海明始终坚持自学英语和数学。“文革”中,因为父亲重病得不到有效的医治,田海明开始自学中医,这也成为他后来立志做医生的缘起。在上大学之前,他已经基本掌握了望闻问切的要领,不仅会按摩推拿,针灸之术也小有所成,医学院学生必学的《解剖学》他早就熟读于心。高考成绩出来,他毫无悬念地考入了安徽医学院,并在四年的大学中学习始终名列前茅。

大学毕业,田海明如愿成为了一名医生。8年间,他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心血管专家,在医院同届医生中,他第一个被外派进修,第一个被提升为主治医生,也是发表论文最多、级别最高、医术成果最多的一个。仅在北京阜外医院进修的一年时间里,他就撰写了12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一流的医学杂志上,并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心血管病专著《心血管疾病综合征》。

正是这本书,促成了田海明职业生涯的转变。安徽科技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找到田海明,说社里极缺“既懂医,又有临床经验,还会写”的医学编辑,力邀他加入。田海明犹豫了半年,多年前那个热爱文学、酷爱写作的少年形象却在他脑海中由模糊变得越来越清晰。

34岁,在安徽医学界正声名鹊起的田海明到安徽科技出版社做了一名普通编辑,与其他刚入职的年轻编辑唯一不同的是,作为社里引进的人才,没有从校对做起。

在编辑这个新的岗位上,田海明还是用做医生时的理念要求自己——对病人一丝不苟,对医术精益求精。他坚信勤能补拙,坚持勤学、勤问、勤干。每天在食堂打完饭,田海明就认真学习大部头的《编辑手册》,从头到尾看了两遍,提出很多问题向老编辑交流学习。一年后,田海明已经能独立组稿、编稿、发稿。由于工作出色,两年后,他成为安徽科技出版社第一任策划编辑。做编辑的第三年,田海明被社里派去创立《保健与生活》杂志。那段时期,他亲自走街串巷去征订,和报摊经营者谈价格,找人做封面设计,去印刷厂盯着校对印刷……回忆起那段时期,田海明直言“酸甜苦辣都尝尽了”。令人欣慰的是,很快杂志就办得风风火火,第一年邮局发行5万多册,实现当年盈利,成为了社里创利大户。“在任何岗位上只要用心,总能得出有益的经验,解决一些困惑”,田海明说,人一定要敢于面对自己、挑战自己。

创新的执行者

“我是一个忠实的执行者,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观能动性,要有创新的精神。”

在做了10年公务员后,田海明以推荐票第一的身份被选拔到安徽出版集团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与之搭班子的集团一把手是同77级、外语专业的王亚非。三年后,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田海明任上市公司总经理,王亚非任董事长。在两人搭档的8年间,安徽出版改革先锋的形象深入人心,在管理、科技、战略上持续创新,挺拔主业的同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经营业绩节节攀升。了解内情的人说,这与安徽出版和谐的班子氛围密不可分。

对于自己的搭档,一向谦虚的田海明毫不掩饰赞赏之情,“安徽出版有今天,他是第一人”、“亚非是可遇不可求的企业家”、“有独到的人格魅力、工作作风和思维创新”,他坦承,两个人“也会有不同意见,甚至会争论、讨论,更多的还是理解和支持”。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田海明非常清醒,“我是班子成员之一,是亚非的助手,我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去辅佐他,绝对不能越位,更不能缺位”、“总经理是公司的经营层,要按照董事会的要求和任务,完成经营目标,这是我的职责”、“在我这里能消化的困难和矛盾都消化掉”、“要学会换位思考,我们都是真心地想把公司做好,支持他就是支持我自己”。

在田海明看来,出版工作本身就是创新的工作,“知识在变,书籍载体在变,编辑的思想也在变化”。对于一个经营者而言,具有创新的思维并有付诸于实践的能力尤为重要。较为有代表性的两个例子是,在田海明的主导下,2009年,时代出版建立了全国出版集团公司中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领域涵盖传统出版以及数字出版、动漫、影视、印刷、物流、金融等诸多领域,几年来博士后工作站运转非常出色,不但培养了一批出版业亟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还产生了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对行业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创新成果。为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田海明提出要在全国出版企业中率先建设企业技术中心。2012年底,该中心获得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联合评审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成为我国首家入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文化企业,标志着出版传媒企业创新发展实现又一新突破。

进入出版业23年,田海明觉得自己仿佛才入门,仍有许多未知的东西,需要自己不停创新,不停地学习,他每天24小时开机,满脑子都是公司的发展安全、员工的成长、利润、报表…常常累得只有在出差的路上稍作休息,即使这样,他仍然觉得“工作越来越有味道”。

常怀感恩心

“人要会感恩,不仅要感谢父母,感谢团队,感谢班子的理解支持,感谢员工的信任。人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足,这种勇气比其他勇气更可爱。敢于接受,才能真正改之。”

有人说,事业的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因为事业的成功,需要一群人的共同努力,在志趣相同的这群人中会有一位领袖式的人物,通过言传身教,深刻地影响着聚集在身边的人,带领着他们跟随事业一起成长。

晚上七点半,公司旗下的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刚刚离开办公室的田海明看见编辑部里还亮着灯,不加思索就走了过去,亲切地问正在加班的编辑:“还没下班,吃饭了吗?”“马上就忙完了,一会下楼吃。”“那就好,工作忙的时候更要注意身体。”田海明走了,在北京依然寒冷的初春,那位新进书局没多久的编辑却觉得心里暖乎乎的。

一位公司的中层干部得了严重的肾病需要换肾,田海明动用自己当医生时的各种关系为他联系专家,寻找合适的肾源,在手术前后对其工作和生活给予诸多关怀和帮助。他说,“我们不仅是同事,是朋友,更是战友”。

对于家里生活困难的员工,他总是及时到场,了解困难并想法设法帮忙解决……

作为公司总经理,田海明获得的荣誉却极少。在他看来,与荣誉相比,同事们的理解和支持更加重要。“只有把同事、员工视为自己的亲人,他们才能向你真正地敞开怀抱,把真心交给你。” 田海明认真地说。

一路走来,田海明以自己的谦虚和努力在每一个位置上都留下了闪光的足迹。他认为自己很幸运,因为“比我能力强的人很多”,自己只是多了份坚持,多了份认真。

田海明说,他们那个年代的人,走过太多的曲折之路,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但没有一种故事,能够比生活本身创造的更美好。正是进入出版业这个“有益终身的一个选择”,让他拥有了时代出版这个“一生最好的机遇和平台”。即使退休了,他也只愿意去编书、读书,不会去做别的事情,“我买了很多书,留着以后有时间了去读”。至于编书,前提是“如果出版社愿意请我”,田海明开玩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