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双语读物出版和阅读的“爆发力”不可小觑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3/5/7 作者:潘启雯


曹敏

■商报记者 潘启雯

将英语小说原文整篇附在译文后,或者把每页书“一分为二”:一边是英文,另一边是中文,类似这样形式的双语读物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不仅仅是大众英语小说,不少社科类、少儿类等双语读物近年的市场反映也颇为积极。

比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博雅双语名家名作”系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世界大师原典文库”系列、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策划的“日知古典”系列、译林出版社的“双语译林”系列和“牛津通识读本”系列、接力出版社策划的“小玻系列翻翻书”等等,有不少新生品牌双语读物一经问世就进入大众媒体畅销书排行榜Top10之中,让业内外感受到其出版和阅读的“爆发力”着实不可小觑。为此,商报记者就双语读物的一些热点话题,采访了参与双语读物出版和策划的相关负责人。

从“学习读物”到“大众通俗读物”

众所周知,传统的双语读物在内容上多为无需支付稿酬的公版图书,由于在原则上任何一家出版社(图书策划公司)都可以出版这类产品,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双语读物出版的竞争多是价格之间的比拼,而成本控制的结果是这类读物的印装质量粗糙。

对此,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文社科出版分社社长吴浩在采访中表示,最近几年,双语读物出版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其作为“学习读物”的功能在减弱,但作为一般“大众通俗读物”的功能则在增强,不仅制作更加精良,定价也有所提高,内容与版本选择也更趋精致、权威,而且这类图书的版本收藏价值也因为制作的精良而有所提升。吴浩以他们外研社2011月7月出版的傅莹《在彼处:大使演讲录》为例指出,当时他们对该书的市场预期也就几千册,没有想到到目前已经加印多次,已经卖了2万多册,“这是我们一开始所没有想到的”。吴浩如是说。

随着外语教育已经普及化,出版双语小说,不再只是强调“学”单词,而是讲究“品”文笔。若干年前,在公交车上捧读英语小说,或许会引来羡慕的眼光,这样的情形现在看来稀松平常。“就像电影,本来电影院播放的都是译制片,中文配音,现在更多观众接受了原版加中文字幕的影片。受众希望得到原汁原味的作品,这份渴求在出版领域也日渐凸显。”曾出版了《女人一思考,上帝也疯狂》、《阴性阅读,阳性写作》等优秀图书的青年作家、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黄昱宁如此分析当下双语读物受到不少读者追捧的根源之一。

从2006年开始,译林出版社就开始着力经营“双语译林”系列丛书,目前实体书店和网络电商在销的品种已超过上百种,其中《芒果街上的小屋》、《老人与海》的销售情况都很好。译林出版社外国文学分社社长田智表示,随着英文教育的普及,一般大众的英文阅读能力也越来越强,这些读者更倾向于阅读英文原文作品——在不少读者看来,译文有时候并不能完全传达原文的妙处。按照田智的分析,“双语译林”之所以能够受到市场的肯定,跟该社采用的名家译本有很大关系。 他们策划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以及“双语译林·世界名报名刊”系列,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尤其是“牛津通识读本”的销售超过预期。

译者译本的选择直接影响双语读物品牌

近几年,随着出版政策的逐步开放,有越来越多的异域文学作品得以和喜好他们的读者见面,也有很多经典的世界名著再出新版,各种译本层出不穷。书店货架上一片繁华琳琅,真仿佛是一桌等候着读者分享的心灵盛宴。但是,这盛宴正逐步串了味儿。更多所谓经典作品的新译本只是对已有译本的涂改,还有很多所谓新版、新译本的书,拿过来看几页之后就让人大呼上当——错字姑且不论,里面竟然辞不达意,语句颠倒、文法不通。记者调查发现,有不少双语读物翻译也存在“粗制滥造”之嫌。

提到如何提高双语读物的出版品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分社社长鞠方安向记者透露,他们“世界大师原典文库”系列为了保质保量顺利出版,特别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金莉共同担当该系列图书的总主编。目前已经出版了两批:第一批(7种):《人性论》、《道德情操论》、《人类理解论》、《时间机器》、《大学的理念》、《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培根论说文集》。第二批(7种):《社会契约论》、《政府论(下篇)》、《论自由》、《政治学》、《论美国的民主》、《杰斐逊选集》、《联邦党人文集》。这些书在翻译和策划环节上,重点突出“权威性”、“内容经典全面”、“趣味的插图”、“实用性”等特点,因此它们的市场表现都可算上佳。

鞠方安表示,“世界大师原典文库”系列将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分社未来几年长期经营的一个重点品牌。随着语言读物市场的不断细分,该领域的出版将有广阔的前景,而该系列也将加强市场调研,出版更多满足读者需要的双语读物。

译林出版社的“双语译林”、“牛津通识读本”销售较好,“坚持名家名译是我们赢得市场原因”。田智如此向记者透露说,“在双语读物多如牛毛的当今社会,‘双语译林’、‘牛津通识读本’等选择的译本,不仅要经得起原文对照和精读,还要成为能够流传下去的经典。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并不惟名家是瞻,优秀的新译者也同样会被采用。”

据出版方介绍,“牛津通识读本”由国际上各学科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编著,表述权威,以英汉双语形式呈现,适合英语爱好者及渴望对某一学科有所了解的读者阅读。每本书后附参考书目和索引,便于随时查阅。田智还补充说明到,当下市场上的双语读物比较多,部分译文存在一些粗制滥造的现象,而现在的读者对译作的品质有很强的判断能力。“中文和英文对照起来看,一旦中文翻译有问题,读者马上就能看出来。”尤其是公版图书的译本,更需要选择最好的译者和译作,在这个方面译林社通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一支优秀的译者队伍,也拥有一批优质的译本,比如《沉思录》用的是梁实秋的译本,《老人与海》用的是余光中的译本,《边城》用的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英译本。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译本的选择直接影响双语读物品牌。

因为译者稀缺,所以相比于英语、日语文学作品在国内的大量译介,不少小语种文学每年的“推新量”少得可怜。对此,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编辑姚映然以她们这两年策划出版的一套“日知古典”系列为例向记者介绍到:小语种文学译者短缺是个普遍现象,这造成了国内文学爱好者不得已的“偏食”,对世界文学面貌的了解因此偏狭。幸运的是,她们策划的这套丛书却独树一帜,在国内首次大规模采用“希腊语/汉语”、“拉丁语/汉语”的双语对照本模式,选译古希腊罗马典籍中的精华,以反映中国古典学界的研究水平和最新研究成果为要旨,大力推动国内古典学研究的发展。现已出版李维、赫西俄德、阿里斯托芬、西塞罗等古典作家著作10余种,受到学界的广泛赞誉。而为了保证该系列双语读物的翻译和出版质量,她们更是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外语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等机构的一些学科带头人、资深译者合作,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她们双语读物的出版品质。

双语读物出版策划角度要注重多方考量

在不少出版人看来,目前国内的双语读物的出版尚属试水阶段。参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博雅双语名家名作”系列出版工作的吴浩从历史的视野向记者分析到:“1840 年鸦片战争以降,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华民族精英‘放眼看世界’,向世界寻求古老中国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灵丹妙药,涌现出一大批中国主题的经典著述。我们今天阅读有些中文著述的时候,仍然深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缜密的考据、深刻的学理、世界的视野和济世的情怀所感动,但往往会忽略:这些著述最初是用英文写就,我们耳熟能详的中文文本是原初英文文本的译本,这些英文作品在海外学术界和文化界同样享有崇高的声誉。”

比如,林语堂的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和睿智流畅的语言,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生活情趣和中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林语堂也以其中国主题系列作品赢得世界文坛的尊重,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再比如,梁思成在抗战的烽火中写就的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文稿(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经其挚友费慰梅女士(Wilma C. Fairbank)等人多年的奔走和努力,于1984 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MIT Press)出版,并获得美国出版联合会颁发的“专业暨学术书籍金奖”。又比如,1939 年,费孝通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博士论文以Peasant Life in China—A Field Study of Country Life in the Yangtze Valley为名在英国劳特利奇书局(Routledge)出版,后以《江村经济》作为中译本书名——《江村经济》使得靠桑蚕为生的“开弦弓村”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成为国际社会学界研究中国农村的首选之地。

吴浩进一步介绍说,其实,“博雅双语名家名作”系列出版策划角度注重多方考量。“博雅”,乃是该系列的出版立意。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得以提倡,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健康人格,中国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亦有此功用。“双语”,乃是该系列的出版形式。英汉双语对照的形式,既同时满足了英语学习者和汉语学习者通过阅读中国主题博雅读物提高英语和汉语能力的需求,又以中英双语思维、构架和写作的形式予后世学人以启迪——维特根斯坦有云:“语言的边界,乃是世界的边界”,诚哉斯言。“名家”,乃是该系列的作者群体。涵盖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考古学、人类学、建筑学等领域,皆海内外名家一时之选。“名作”,乃是该系列的入选标准。系列中的各部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的积淀、市场的检验和读者的鉴别而呈现的经典,正如卡尔维诺对“经典”的定义:经典并非你正在读的书,而是你正在重读的书。

参与“小玻系列翻翻书”双语读物策划的接力出版社婴幼读物事业部总监曹敏以少儿类双语读物为例谈了自己的看法,随着新一代家长的高学历化、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对孩子的外语的早期教育,而由此引发的双语图书特别是儿童双语类图书市场有稳中有升的趋势。对于儿童的外语的学习研究,我们已经从传统的背诵、强化过渡到在生活情境中的熏陶,而相关的研究也表明如果儿童学习第二门语言的话,其实在2岁时是比较合适的,但如果后面没有进行使用和强化的环境,这些学习得不到巩固的话,也很容易遗忘。所以,如果双语图书出版需要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话,图书配上相关的音频、光盘材料是一方面之外,更要给读者提供一个类似于“外语角”的这种线上、线下的应用环境,可以给读者一个阶段性的测评,给读者之间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可能会会让学习的效果更明显,读者的黏性更大。

黄昱宁谈到她们策划的一些有口碑的双语读物时,她高兴地指出,出版双语小说需要考虑多种元素,文体风格独特、篇幅不太长的大师代表作会受到编辑垂青,如《返老还童》作者菲茨杰拉德被誉为“爵士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其独有的行文风格也只有通过大师的英语原著才能品味到。另外,小说本身也要有足够的流行度,或紧跟当下的新闻话题。这后两项条件,以往并不被看重,以前为满足教学需求而出版的双语图书往往是古老的世界名著。

谈论双语读物出版,有的人一般仅仅是重视“引进来”的双语读物出版,“走出去”的双语读物出版往往被人忽略了。对此,不少出版人表示,要提高双语读物出版国际竞争力,必须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加以重视。

○吴浩(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文社科出版分社社长)

○鞠方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分社社长)

○田智(译林出版社外国文学分社社长)

○姚映然(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编辑)

○黄昱宁(青年作家、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

○曹敏(接力出版社婴幼读物事业部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