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摄影出版物:解读世界的另一种直接方式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3/5/17 作者:


今年4月19日至22日,第16届中国国际照相机械摄影像器材与技术博览会(P&E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人民邮电出版社作为唯一一家参与展览的出版社、中国通信摄影协会四家会员成员之一,携手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联合参展,为探索摄影行业与中国通信行业这两个领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之路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难能可贵的是,在本次展会现场,人民邮电出版社社长季仲华颁发了“2012年度最受欢迎摄影图书奖”(获奖作品《旅行摄影圣经》,作者张千里),人民邮电出版社副社长蒋伟颁发了“2012年度最受欢迎摄影畅销书作者奖”(获奖作者迈克尔·弗里曼)等奖项,鼓励更多的摄影师借助人民邮电出版社优秀的出版平台为读者提供更多佳作。人民邮电出版社的这一举动,使得摄影图书——这一鲜为人知出版领域的发展现状一时间成了业内外、乃至广大读者关注和讨论的一个焦点。

假如说在古典世界里,人们借以认识世界的手段还少之又少,文字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绘画更是为特别专业的人士所垄断,人们对柏拉图“洞穴喻”的谕旨还缺少直观的意识,那么在当下,一个个轻便、廉价的叫做“相机”的小玩意儿,正在制造出世界的无数影像。其实,当摄影与图书出版“联姻”之后,其既催生出了一批优秀图书,又大大提升了摄影家们的名气。而不少读者更是跟着照片去寻找阅读的别样乐趣。

以摄影的眼光解读世界

世界上不少知名学者的摄影图书作品,往往都是以摄影的眼光在解读世界。以大师的智慧引领视觉思想的图书闪亮登场,思想的启迪、智慧的碰撞、视觉的盛宴在那些书中交织出现,往往让人读后豁然开悟。

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10月版)被誉为摄影乃至文艺批评的经典。作为“一种表现权利的工具”,摄影的这一功能是和它“抵抗焦虑”的功能相穿插的。桑塔格从人们日常的照相活动和众多摄影家的摄影实践中发现,躲在相机后面,摄影者会有一种驾驭被摄对象、进而占有世界的冲动。用照片代替“掠夺品”,说明照片也变成了权力的象征。而如今,几乎人人都可以躲在小巧的相机背后,把整个世界都摄入“尺寸之间”。不过,摄影的性质也决定了摄影者与被摄者之间永远保留着一定间距。于是,仿佛如今的足球大战代替了昔日的世界大战,用于满足人们好胜的热情那样,摄影也开始替代枪支满足人们进攻和射杀的欲望,相机转换为武器,子弹转换成胶卷,只不过换了另一个形式的“玩法”。

就对艺术的刺激与影响而言,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是罕有匹敌的。全书包括7篇文章,其中4篇,图文并用;其余3篇,纯用影像。每篇文章讨论一个主题,诸如:艺术与政治,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油画自身的矛盾以及广告与资本主义白日梦。30多年来,其激起的争论历久不衰,其观点成为摄影领域的常识。作者关于照相机、摄影机的发明对已有的绘画作品的影响的阐述尤为精辟,他认为复制(摄影)使得细部脱离了整体,同时重现的图画使得拍摄者而非画作者成为了向观看者阐述图画的角色。

为什么那么多伟大的作品,有时候反倒看上去那么普通,那么漫不经心,没什么技术。《明室:摄影纵横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版)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取景、如何抓拍、如何使用快门光圈的书,该书作者、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告诉人们:好的照片是一个永恒的瞬间,它不仅仅是那一瞬间的事情,它让人看到了那一瞬间的过去,想到了它的未来。

摄影图书出版:与摄影同时诞生

历史上的第一本摄影书为英国人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于1844年,以其发明的卡罗法制作的《自然的笔迹》(The Pencil of Nature)。这也是最早的独立摄影出版物。因此说摄影始于独立出版也不为过。100多年来,摄影界从未停止争论摄影是否是艺术的话题,无数摄影师在纠结于版数多少,但同时也从未停止放弃摄影可无限复制的属性,印刷术的发展让摄影图书的大量出版有了可能。

1874年,英国摄影师卡梅隆(Julia Margaret Cameron)的摄影作品为诗人阿佛烈·泰尼生(Alfred Tennyson)的诗集《国王的田园诗集》配图,之后,他单独将这些照片编辑印制出版,这应该是历史上第一本印刷而成的摄影书。于是,摄影书逐渐成为了每一位摄影师展示作品的最佳选择:一来可大量流通,二来不妨碍限量的手工放大相片的珍贵——自制摄影书几乎是每一位摄影大师成名前最早的作品集。所以,“只要你在拍照,只要你将照片编辑成册,那就是独立出版的摄影书,而你就是一位独立出版人”——这句话尤其适合这个人人都有照相机和打印机的时代。

随着全球信息化高速公路的普及,摄影也实现了大众化的传播。然而,近些年来,摄影界出现一种新趋势:摄影师,特别是年轻摄影师们,开始从网络调头重回纸质出版物,通过独立制作的方式,印刷自己的摄影作品集,并在小范围内进行传播。“纸制的摄影出版物并没有消亡,现在年轻摄影师除了通过网站、博客推广他们的摄影作品外,也开始将自己的作品融合进纸质出版物,把它制作成一件艺术品,从而赢得读者的青睐。‘艺术家图书’仍然活着,而且在壮大。”说这番话的,是全球最大的艺术性摄影图书销售平台、美国Printed Matter(直译为“印制品”或“印制之物”)的执行理事詹姆斯·詹金。

作为一家成立于1976年的非政府组织,近40年来,Printed Matter的宗旨始终是以非赢利的方式推广、销售摄影师的出版物,即它自己定义的“艺术家图书”(Artists’Books)。“艺术家图书”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即任何一本摄影作品集,不论出版公司是谁,只要它印刷量较少(非以大众读者为销售目标)、编辑、排版、制作上有创新性,这本书就可称为是一件艺术品,属于它的销售范围。在Printed Matter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实体书店里及其网站上,有全世界6000多位摄影师,超过1.5万种的“艺术家图书”正在销售。当今渐渐流行的独立制品Zine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詹金看来,Zine是一种成本低、发行量小,“以自由的方式出版、传播的图书”。Zine只在小圈子里流通,由于受众面较小,发行量都不大。但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Zine有它自己的关注点,是摄影师借用摄影表达私人观点的方式。它往往是摄影师自掏腰包印刷,低价销售,让读者不需要花很多钱就可以买到。拿回家也不仅是简单地阅读,而是可以当成一件艺术品来收藏。“如果一本画册是单纯的摄影师作品集,出版物本身并没有什么艺术特质的话,那它就不属于艺术家图书。”

国内摄影图书出版市场还处于萌芽状态

相比国外如火如荼的独立摄影出版盛景,事实上,国内只是有一些理想主义者在做初步的试水,整个市场并不成熟。在有的学者和出版人看来,影像阅读的习惯也还限于一部分年轻人,虽说人手一部相机的时代早已到来,但整个摄影图书出版市场还处于萌芽的状态。

据某商业网站的统计和监测,2012年,影像文化图书出版异军突起,从出版界整体向注重图片作用转向,各大摄影出版社平均10%的年利润增长,到世界知名的摄影书藏家、玛格南摄影师马丁·帕尔转头关注中国摄影书……种种迹象表明——影像图书出版迎来重要而有意思的时刻。诚如知名摄影评论家李媚指出的那样:“摄影理论的出版已不是一种赔钱的买卖,不少学术和理论书籍能够赢得青睐,说明目前市场对于摄影本体的研究已开始被关注了。”

从选题和市场表现来看,人民邮电出版社近年表现得特别突出。按照出版方的介绍,2006年12月,人民邮电出版社开始涉足摄影图书出版,并在短短两年之内成为摄影图书市场占有率排名前列的出版单位。6年多来,出版摄影类图书近500种,举办相关专家、影友互动活动100多场。在采访中,人民邮电出版社摄影分社副社长李际向记者介绍说,人民邮电出版社已经连续5年被蜂鸟网评为“最佳摄影图书出版社”,连续4年得到色影无忌网“年度最佳摄影图书奖”。2012年,摄影图书出版码洋近4000万,市场占有率为25%,领先第二位12个百分点。李际进一步指出,按照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2013年人民邮电出版社摄影图书出版的发展和走势也比较平衡,上下波动不大。

除了人民邮电出版社之外,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重庆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单位的相关人士也透露,影像观看、批评与摄影史论图书的比重近年在不断地增加,在保证出版社利润的同时,也因为其话题性和常销性,为出版社赢得了关注度。

相关链接:近年部分优秀摄影图书作品

《摄影师的眼力》史林平著/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年1月版/69.00元

《破碎的梦想:当代外国纪实摄影精选》乐坚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5月版/80.00元

《人与土地》阮义忠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1月版/39.00元

《底片——探寻熟悉的陌生人》潘科著/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2年10月版/58.00元

《直到长出青苔》[日]杉本博司著 黄亚纪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68.00元

《影像的力量》胡武功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10月版/75.00元

《摄影师之眼》[美]约翰·萨考斯基著 唐凌洁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6月版/69.00元

《照片的本质》[美]斯蒂芬·肖尔著 江融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12年7月版/128.00元

《看照片看什么——摄影批评方法》[美]特里·巴雷特著 何积惠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5月版/68.00元

《雕刻光线——小型闪光灯的超极限应用》[美]乔·麦克纳利著 王雷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5月版/1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