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如何从网络上挖掘译者资源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3/6/14 作者:


■商报记者刘志伟

经常接触翻译出版的人或许都有感触,当前国内的图书翻译任务量大,无论引进来还是走出去,真正可以做到翻译质量合格的人才却是遍寻难觅,尤其是具有纠错定稿和处理疑难翻译能力的高端译者,更是凤毛鳞角。传统翻译出版业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挖掘优秀的译者资源,或许可以与现有新媒体翻译资源实现融合。不少出版社的编辑开始在网络中进行翻译的招聘,通过试译筛选人才;还有的专门寻找有资深阅读经验并通晓外文的爱好者翻译推理、科幻等类型小说。包括网络中的字幕组,已经成为了翻译影视与漫画的重要力量,其中很大一部分的翻译质量并不逊色于传统的翻译人员,这一资源或许也值得相关出版机构的瞩目。

网络海选或可沙中沥金外行译者未必不看门道

伴随着近几年社交网络服务的成熟,以网络为平台公开招募译者的形式已经为不少编辑所熟知与使用,成为了挖掘译者资源的主要手段之一。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四步创业法》、《AxureRP6原型设计精髓》,中信出版社的《与自己对话:曼德拉自传》、《巴西——一个国家的崛起》、《哈姆雷特的黑莓》等图书都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将书中的试译片段发布在相关网站或社区中,再经历数月的时间进行译者的海选与筛选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编辑徐定翔表示,“我看中的是通过网络挖掘译者的方式,告诉大家我们正在规划这本书,达到前期营销的效果”。机械工业出版社编辑颜诚若谈到,常年跟版权、翻译打交道的出版社,其实都积累了一大部分的传统译者资源。但在许多时候,依赖现有的译者资源却无法得到满意的高质量译稿,或许才使得出版机构转向网络“海选”。

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请你安静些,好吗?》等雷蒙德·卡佛的著作正是出自网络译者“小二”的译笔,该社文学编辑部主任姚燚告诉记者。这也是继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之后,“小二”的网络译作再度正式出版。网络译者“小二”真名汤伟,本是一名电气工程师,同时也是豆瓣网“雷蒙德·卡佛小组”的关键人物之一,并非是传统的学院派译者。不少网络译者虽然被视为“业余”、“外行”、“草根”,但是对于自身偏好的某些特定领域、特定话题则有着深刻的理解思辨或丰富的阅读经验。能够宣传自身喜爱的作者与作者,具有浓厚的参与互动兴趣,加之对文本质量的打磨与挑剔,因此网络译者反而成为了一些出版机构愿意启用的译者人选。

或许纯文学的领域,网络译者、草根译者还比较鲜见。但在科幻、推理等类型小说方面,他们俨然有成为主力军的趋势。比如姚向辉,他作为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张吉人在豆瓣科学文学翻译小组“双峰驼”结识的译者,其翻译的《驱魔人》、《龙争虎斗》、《撒冷镇》等作品都已出版。此外,上海译文出版社还出版了多部由网络译者“丁丁虫”翻译的日本小说如《穿越时空的少女》、《梦侦探》、《徒然王子》、《墨攻》等。以推理小说出版见长的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新星出版社,同样善于采纳这样的方式。“我一直希望把书稿交到爱好者的手里,甚而有时候确实故意想去找他们来翻译”,负责“午夜文库”的编辑赵笑笑坦言,“他们翻译出来的稿子是带爱的啊,你看到就能感受得到”!

借调草根能解燃眉之急主挑大梁需育专业人才

在网络中进行译者的招募,很多时候是编辑个人的选择,而非出版机构方面的安排。面对网络译者如此迅速占领阵地,似乎大有取代学院派而成为主流之势,但是许多出版机构还是保持着冷静,这其中也有多方面的原因。

“网络译者、草根译者虽然正在改变翻译界与出版业,却稍显稚嫩,或许类型小说能够得心应手,而面对专业类图书恐怕还是要请相关领域的学院派译者了。”对此,一些业内人士担忧,出版机构如果从对学院派译者的完全依赖迅速转向依赖网络译者、草根译者,这可能会造成已广受诟病的国内译作翻译质量的再一次出现大滑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让网络译者、草根译者正式进入业内,出版机构不宜轻易“冒进”。此外,“国际图书版权的引进中,版权都有一定的使用期限,这里面涉及了出版的机会成本和现金成本”。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孙程姣表示,一般而言译著从拿到版权到组织翻译再到拿到译稿定稿也要一年以上,进入编辑出版流程的时间非常有限,传统的出版机构未必愿意花费如此时间与耐心单纯以网络为手段挖掘译者资源。

译者的自荐行为在出版机构内部也较为常见,据记者了解其采用率却并不高。译林出版社的《阅读的至乐》可谓是一个例外,译者骆守怡曾在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深造,这份译稿也得到了出版社的肯定。此外,像正于爱尔兰都柏林攻读博士学位(中古英语文学)的译者包慧怡,同样得到了一些受访者的肯定。姚燚谈到,虽然翻译并不算作学术成果,但在相关的高校译者资源中,近些年来还是能够发现许多有学识、见识的优秀译者。或许网络译者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传统的译者资源还是值得长期挖掘与培育的。

关注其他出版社的译者以及参考读者的意见,成为了出版社挖掘优秀译者的风向标。译林出版社社科编辑部主任陈叶向记者介绍说,译林出版社在2001年出版的《魔戒三部曲》,虽然是邀请的翻译专家,但却没有受到读者的认可,颇具争议。后来在包括读者在内的多方面反馈下,得知了来自中国台湾的“阿宅”朱学恒的译本更受两岸三地读者的赏识,进而采取引进该版本。后来,译林社在推出平装本时,还主动联系十几位资深读者参与阅读、校对,再反馈给朱学恒作为修改的参考意见。

此外,从事商业的翻译经营活动的翻译公司也进一步走入人们的视野,单就效果而言书业内部依靠翻译公司挖掘译者资源似乎还远不成熟。据统计,中国的注册翻译公司有近3000家,翻译从业人员至少达100万,但专业翻译人员却不足10万人。特别是对于科技图书,没有专业背景,只能南辕北辙。“我们不和翻译公司合作”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王军回应称,“他们大都是只有语言背景的译者,翻译出来的书稿实在不成样子”。

正是基于这样的处境,早有业内人士呼吁,希望通过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的任务已迫在眉睫。如何依靠院校、借助国外力量,实现教育管理部门和翻译人才评价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和有机结合,对于翻译行业来说是可以壮大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翻译队伍,为出版事业的发展也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