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寻找与自有品牌DNA匹配的活动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3/6/25 作者:邹昱琴


■商报记者 邹昱琴

2012年7月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启动了“人文咖啡馆”主题文化活动,该活动是以图书品读为主题,邀请知名学者、专业人士与读者面对面交流,通过观点的碰撞,领悟图书真意的文化沙龙。首场活动邀请嘉宾作家阎连科、张悦然进行主题对话,围绕“创意写作书系”的出版引发的创作讨论“关于文学以及创作的那些事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市场部副主任刘渝介绍,设计这场创作对话的目的是让嘉宾与对写作感兴趣的读者进行互动交流,而两位作者在现场分享的写作心路历程、回答读者提问等,受到了来宾的热烈回应。截止到2013年5年间,“人文咖啡馆”主题文化活动先后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周濂、刁克利,央视主持人季小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等做客,举办了九场主题活动。预计2013年6月底还将在单向街书店举办张柠与李洱的对谈,7月在字里行间书店举行王家新的译著分享会。

据刘渝透露,在提出“人文咖啡馆”的创意之前,人民大学出版社每年也会举办不少重点活动,如新书发布会,与书店、图书馆合作的读者见面会、签售等等宣传活动,而且效果也都还不错。而在举办这些读书会活动的时候,出版社会接到读者的询问,“还有没有举办过类似的活动”,“在哪里能看到活动的资料和消息”等等,于是开始有是否能把活动聚集的想法。同时,出版社也注留意到一些活动合作方已经在打造系列活动的概念,比如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讲坛”,凤凰网的“凤凰读书会”等等,品牌概念很清晰明确,容易为读者识别,所以,最后决定创建一个属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系列活动品牌。

但是,什么样的品牌活动是与人大社相匹配的呢?经过出版社负责营销工作的市场部团队分析,他们认为,人大社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出版重镇,交往了很多有文化影响力的知名学者,很自然地把“人文”两个字纳入了名称,范围一目了然,也和人大社过往给人的印象一致。而咖啡馆在西方很早就被赋予了超越咖啡出售场所的意义,比如社交场所、生活方式、思想交流,甚至哲学理念。而近些年咖啡馆在中国日渐兴盛,且它们中的很多和书店馨香一脉,想到咖啡馆,大家就会想到一个自由思辩的空间,一个交流休憩的场所。所以最终确定“人文咖啡馆”的名称,并给它定了一个副标题“自由思想的交流地”。人大社为此设计了专门品牌LOGO。

刘渝认为,打造“人文咖啡馆”品牌的过程,也是人大社寻找适合自己的一种传播方式的过程。在“人文咖啡馆”品牌下,不是人大社的所有的宣传推广活动都会被纳入其中,只有那些主题是人文社科领域值得探讨的话题的活动,才归到“人文咖啡馆”系列当中,并且主题的确定来自作品而不拘泥于作品。每一次活动的目标是,“活动交流的内容是有所启发的、形式是自由的。”因此在甄选嘉宾时,力邀该话题最有发言权的学者、专业人士,不局限于人大社的作者,也不限制嘉宾的人数,并欢迎所有到场的听众参与互动。人大社对此活动的定位是,“人文咖啡馆”系列活动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新书发布或作者访谈,而是一个突出文化观点,重在思考现实的学术研讨、文化传播活动。所以活动形式尽可多样,比如有单个作者的演讲,有对话,也有很多嘉宾一起参与的读书沙龙会。活动场地则尽量选择最符合话题精神气质的地方,有特色书店、展览馆、图书馆,亦走进校园。

在“人文咖啡馆”活动频率设计上,虽然会考虑结合出版销售周期,但更看重主题和当下话题的结合是否紧密,以及嘉宾的状态。例如关于央视制作人陈虻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一书,只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柴静的《看见》上市时间略晚,得到了非常多媒体和读者的关注,也收到了很多活动的邀约。从销售角度出发,读书会的举办似乎应该更早,但在和作者徐泓老师沟通后,人大社决定尊重作者的意见,最终在今年5月举办读书会。

随着图书产品的不断分众,粗放的推广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对图书品牌活动的策划来说,读者的需要必须是首先考量的要素。刘渝认为,不论是“人文咖啡馆”、重磅新书出版座谈,还是线上活动,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在各自的活动情境里恰到好处。再者,持续地通过活动和目标群体交流、呼吸,才能让读者更加了解出版社以及相关图书,而通过活动出版社也有窗口更加了解读者。她强调,图书品牌活动的最终目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通过活动传播出去的图书信息、传递出去的思想价值,所以品牌活动的策划组织,归根结底还是与出版社自己的DNA所匹配的,这也是品牌策划活动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