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编辑“书感”如同司机“车感”那样重要
摘要:
■蒋永军(中信出版社第一分社主编)
书感,乍一听是很“炫”的一个词。记得在驾校学习汽车驾驶时,教练总是说,一名驾驶员的车感对安全驾驶是非常重要的。刚开始的时候,教练这样说,总是感到发蒙。但只有自己亲自驾驶车辆的时候,才明白到底什么是车感。同样,现在一听到书感,可能很多人也是摸不着头脑,但如果你是浸润在图书行业多年的老编辑。我这样说,你肯定会有一种心有灵犀之感。你一定会说,书感对每一位图书策划编辑来说,就像是车感对每一位司机来说一样重要。我在这里再一次提到这个词,主要是因为我深感在这个信息充裕、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时代里,作为一名策划编辑,培养自己对图书的感觉尤其显得重要。
策划编辑是一本书的核心,也就是说从选题筛选到编审校对、选题策划,一直到后续的宣传营销等阶段,都需要有策划编辑的参与。可以说,策划编辑对图书的了解要比其他任何编辑都更深刻。
策划编辑需要什么样的书感
那么究竟什么叫书感呢?和车感略有不同的是,我认为书感是一种对书的悟性,或者称为对书的判断能力,具体来说,面对一个选题,你知道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哪类人群,你知道起一个什么样的书名才能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你知道哪些专家对这本书感兴趣并乐于推荐这本书,你也知道哪类媒体会对这本书的书讯、书评或书摘感兴趣。同时,你更知道这本书的封面和版式需要什么样的设计风格,四封文字需要如何组织与架构。甚至你还知道,这本书的封面适宜用250克的铜版纸,还是用157克的高阶映画纸或200克的纯质纸;以及这本书的内文是适合用72克的胶版纸,还是适合用70克的蒙肯纸……不一而足。下面我重点谈谈在图书选题筛选阶段、图书策划阶段策划编辑需要什么样的书感。
在图书的选题筛选阶段,对策划编辑书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所筛选的图书是否符合中国市场,是否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与胃口;所筛选的图书是否有时效性,是否具备经典特质和大众可阅读性。记得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在广受市场和读者接受之后,我觉得该书是一本非常有前瞻性的社会发展趋势类作品,但如果仅仅以这本书涵盖整个第三次工业革命阶段,我觉得还是有些窄。读者可能需要读一些这个第三个次工业革命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变革。恰巧有媒体和专家提出,3D打印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于是,我想到了策划一本关于3D打印的作品。但国内关于3D打印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并没有成熟的作品可供出版。而国外很多作者撰写3D打印的书更多是从纯技术的角度而没有涉及3D打印对社会的深刻印象。在这一切显得很无助的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从英文亚马逊网站搜索到了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胡迪·利普森及其助手梅尔芭·库曼即将出版他们的重要著作
Fabricated:TheNewWorldof3DPrinting。从该书的内容简介来看,它不仅以故事性和趣味性的写作特点阐述了3D打印的技术原理,更多地从3D打印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包括制造业、设计产业、材料产业、教育业、生物和医药产业)角度撰写,使其可读性极其突出。但很显然,如果从书名直译的话,该书并不会引起大批大众读者的关注。于是,我想到了一个中国读者更愿意接受的书名,最终这部受到众多读者关注(或者可以说翘首以待)的书《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顺利出版了。
书感体现在选题开发和营销等各个阶段
在图书的策划阶段,对策划编辑书感的要求主要是能准确地判断哪种产品形态的图书更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并且能根据这种准确的判断,恰当地形成并调整策划思路。比如,在策划丹尼尔·戈尔曼的成名巨作《情商》时,我了解到199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曾经出版这本书。但此前的书名不叫《情商》,而叫《情感智商》。我判断认为,该在全球畅销800万册,而且我国台湾的繁体版也销售火热的图书不可能在大陆没有市场。之所以在大陆市场没有形成轰动效应,主要是因为这本全球畅销书没有根据读者的阅读趋向起一个耳熟能详的书名。于是,我既没有把它叫《情感智商》,也没有叫《EQ》,而是叫了《情商》。其出版后,可以说,非常及时地补上了中国大陆读者在这一领域的阅读空缺。
同样,在图书的策划阶段,我们对书的整个产品形态也要有恰当的书感。比如,什么样的书用什么样的纸,用什么样的工艺,封面和版式采用哪种设计风格等等。这都需要策划编辑具备一定的书感。
还有,在图书的编审阶段,策划编辑必须具备很强的书感才能判断哪些是无法出版的敏感内容,哪些内容需要作适当的修改才能得以出版。在图书的营销阶段,策划编辑的书感主要体现在,能否准确地判断所策划的图书适合在哪类媒体上推荐。等等。
可以说,在图书的策划过程中,策划编辑的书感体现在从图书选题开发、图书编审和策划一直到图书出版和营销的各个阶段,它既是策划编辑工作的核心与灵魂,也是整个图书出版流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或者说,它是每一位策划编辑的“基本功”。因此,在策划编辑的工作流程中,对书感的培养应该成为策划编辑成长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