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上海书展十年之旅(七)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3/8/2 作者:


解慧

采访人:任志茜潘启雯(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受访人:施宏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

任晓雯(作家)

解慧(《新华书目报·图书馆报》记者/编辑)

2013 年上海书展即将召开之际,本报与上海书展组委会办公室一同策划推出“上海书展十年之旅”系列报道,以上海书展十年发展脉络为主线,连续推出八期专题。本期为第七期。(链接:本报7 月12 日4 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一)》、7 月16 日3 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二)》,7 月23 日6~7 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三)》、《上海书展十年之旅(四)》,8 月1 日124、126 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五)》、《上海书展十年之旅(六)》)

一问

用一句话或几个关键词来形容上海书展,是什么?为什么?

施宏俊:上海市民的书香盛宴。任晓雯:书多、活动多、朋友多。

解 慧:上海书展对于爱书人而言是书的殿堂。精致却很拥挤,嘈杂却很和谐。相对于北京图书订货会、BIBF等书展,上海书展更贴近读者,是可以零售的书展。由于上海展览中心面积所限,而来参加书展的市民较多,难免拥挤。

二问

参加上海书展的经历中,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施宏俊:2012年是北京世纪文景公司成立十周年,我们在上海书展期间推出“文景艺文季”活动,邀请了包括王安忆、阿城、白谦慎、张大春、朱天心、唐诺、许鞍华、汪建伟等在内的20位艺文名家作为嘉宾出席。出乎我意料的是,定位于文艺、小众、高端,主要吸引文艺青年的“艺文季”,六场活动场场爆满,参加人安徽接近2000人。这说明上海书展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具有强劲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看出,即便像上海这样的商业都市,文艺、阅读也没有被丢失,因为,正是文艺和阅读,塑造着一个城市的内在性格和气质。

任晓雯:印象最深的是书展组委会引入餐饮等服务性的商业摊位,建议提供更多人性化的服务,如增加餐饮、休息场所。

解 慧: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为了能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特色,很多出版集团、出版社都费尽心思设计自己的展位。如上海音乐出版社除了展示各类专业书外,还摆放了一架钢琴,有兴致的读者可前去弹奏一曲;有的少儿出版社将自己的展位设计成为一面涂鸦墙,小读者们可以随意涂画;有的出版社展出老课本的封面活插画相框;还有的在展位顶棚上挂满画着地图的伞……这些都说明,为了将书展办好、让市民爱上阅读,参展的出版商和上海书展组委会可谓用心良苦。

三问

您认为往届的上海书展在哪些方面有所缺憾?如何改进?

施宏俊:时间、地点安排都相当不错。在服务方面需要改进的,一是图书卖场和讲座、活动应该分开,应该有更多的独立、封闭的活动区域,活动应从签售逐渐转向以阅读推广为主旨的讲座、对谈、互动。二是展馆的人流引导、指南等有待优化,以前都比较杂乱,一般读者很难顺利逛到大部分的摊位。

任晓雯:在庞大的书目中,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找自己想要的书。建议在书目分类和导购上下功夫,以帮助读者能够准确、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书。

解 慧:虽然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参与到书展中来,但上海书展由于展场面积的限制,集中的人流显得比较拥挤,加之上海展览中心的结构比较复杂,很多时候逛着逛着就找不到北了,一些出版社的活动经常找不到,所以建议加强引导、指示。另一方面,如果参展出版单位的工作人员能够再热情一些,就更好了,虽然阅读是私人的事情,但引导阅读还是出版界应该去做的事,市民还是有产品推介的需求。只有有了引路人,我们的阅读才会更加健康。在服务方面,两侧楼梯能否再增加些坐垫?饮水机和垃圾桶也比较少。

四问

您认为上海书展在哪些方面值得称道?如何做得更好?

施宏俊:上海书展定位于主要由市民参加的零售书展,目前是国内最好的零售书展。仅就这一点,就太不容易了。

任晓雯:参加的出版社很多,资讯和书目很丰富,不仅是行业信息交流分享的机会,也是读者寻找自己想要的书籍的好机会。可以有更多更详细的媒体报道,引起全民对阅读的关注。

解慧:上海书展是上海的一大特色,浓郁的书香弥漫在整个上海。单从参展人数上说,这里的人们热爱阅读,大部分都是本地市民,尤其每年书展正值暑假期间,很多学生都三五成群,一起来参观淘书。

五问

您认为相关各方在推进全民阅读中应如何作为?

施宏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正在做一个阅读推广计划。推动出版社从卖书转型为推动阅读,希望促进全民阅读,同时从中找到新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