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老兵新帅“打Call”出版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8/7/17 作者:李丽萍


冯杰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李丽萍/采写整理

◎李 奇(机械工业出版社社长)

◎冯 杰(少年儿童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陈 杰(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

◎顾 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

◎张高里(中译出版社社长)

◎曹 建(上海远东出版社总经理)

“新社长新观察”是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每年出版人情变动的“保留曲目”。2017年至今,我们发现,出版业的高层变动较之此前更为频繁,这与出版行业的急剧变革不无关系。现如今,市场化在给出版业带来无限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课题。出版企业不仅需要面对来自同行的竞争,更要面对来自强势互联网企业的压力。出版业已经不能再以“传统”为借口而安于现状了。在本期专题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在出版业“工龄”20+,甚至30+的资深出版人,他们无一不是从一线实务干起,稳扎稳打,一步步走向管理岗位,经历了让人怀念的“卖方市场”“慢出版”时代,对于当下的“快出版”有诸多深刻体会。走向新岗位的他们,少了一分生涩,多了一分沉稳,变的是职位,不变的是对书业的敬畏和担当。

李奇:“小书”塑造“大价值观”

出版情缘 我从1989年到机械工业出版社工作,从事出版相关工作已近30年,算是出版业的一名“老兵”了。单从产值上看,出版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是一个体量较小的行业,但论社会价值则是巨大的。记得有一次去徐州工程机械厂参观,一进车间,见墙上醒目地挂着一行字:“自动自发找差距,没有任何借口去执行”。据厂里同志介绍,这是厂里为员工买了由机工社出版的4本书(即《自动自发》《差距》《没有任何借口》《执行》)后,车间主任写下了这条标语,用来激励大家努力工作的。当时,我感到很震撼。我们4本书加起来还不过100元,然而,却变成了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企业来讲是无价之宝。由此我对出版事业的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行业观势 总体来看,对于科技出版社来讲,当前书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所谓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发展,高度重视科技人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科技知识需求旺盛;二是全民阅读大力推进,实体书店发展回暖,良好阅读氛围逐步形成;三是书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可能带来“蓝海”;四是国家对书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书业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所谓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日益广泛且便捷的信息消费在不断挤压读者对纸书的需求空间;二是科技书在整体图书市场中的份额在逐年下降;三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对信息采集、信息生产、信息产品形态的影响正在不断加剧;四是纸张、运输、人工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出版社成本压力逐渐显现。

新感悟 工作岗位的调整,于我而言,变的是肩上的担子和责任,不变的是自己对科技出版事业的热爱和使命追求。面向未来,我将继续坚守机工社“特别能学习、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合作”的企业精神,与全体机工人携手、与业界一道,向着企业发展美好愿景,向着中国出版事业发展高峰,不懈努力、持续奋斗!

打Call出版社 机工社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科技出版社之一,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产品涵盖科技出版、教育出版、大众出版三大板块,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科技出版社。从当前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机工社将从三个方面持续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一是进一步强化获取优质资源的能力,不断巩固竞争优势;二是积极开拓新领域、开发新产品,不断提升创新活力;三是持续优化人才选用环境,进一步打造机工团队作战能力。当然,机工社当前的短板也比较明显,体制机制相对不够灵活。

谋势而动 面对日益复杂的发展形势,机工社今后将继续坚持守成创新的基本发展理念,不断夯实优势基础,持续推进开拓创新。下一步,我想在机工社先着手推进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努力推进新领域开拓。二是探索推进新产品(包括文创产品、视听产品等)的开发。三是大力推进新技术运用。

冯杰:卖方市场时代一去不复返

出版情缘 1985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上海文艺出版社,之后一直在《故事会》编辑部从事编辑和经营工作,从编辑做到了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15年后还兼任上海文化出版社社长,今年1月,调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可以说我和出版结缘了30多年,参与过多项重大书刊项目的编辑以及经营工作,出版贯穿了我个人职业生涯的全部,从原先单纯的职业变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说有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应首推出版业态这30多年来沧海桑田般的变化。80年代我们编辑的“五角丛书”,单行本初版印数都达几十万册,且不断重版重印。累计印数超过几千万的图书也是屡见不鲜,《故事会》杂志更是创下了发行760万册/期的辉煌,一些实用文化类杂志比如《文化与生活》和《青年一代》(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市场上需要凭票供应。那时,出版市场属于典型的不完全竞争机制保护下的卖方市场。

行业观势 整体而言,近年来从不完全竞争到完全竞争的市场改变,给出版业带来深重影响,由资本和技术推动形成的改变力量前所未有,影响深广,资本对于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出版市场的改变,要求传统出版转型升级予以适应。我个人认为,转型是传统出版产业向新兴内容产业的转型,要改变以往单纯从出版的角度思考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要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角度思考出版,这样视野就能摆脱出版的局限;其次,升级是产品经营向版权经营的升级,核心是版权战略以及版权战略统筹下的版权经济。

新感悟 之前作为故事会文化传媒和文化社的主要领导,这次到少儿社担任书记、社长,对我来说仍是在做出版。出版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很重要的一点是,其对社会效益独有的认识和评估体系,对这方面的要求没有因为岗位的变化而变化。但少儿出版作为专业出版,它与故事会文化传媒从事的大众出版还是有很大不同,从选题方向、产品结构、营销策略以及基于出版的多媒体、全版权形式延展,都带有专业出版的特点。

自2016年少儿板块首次超越社科板块,成为出版码洋权重最高的出版板块,2017年少儿出版规模占了出版总规模接近25%,产品市场看好少儿出版,全国95%左右的出版社都在介入少儿出版。其次少儿出版“故事+形象”的产品特征,赋予其独特的IP属性,IP操作空间更大,而与少儿出版相关联的教培和教装市场规模更是高达2万亿,包括推行二胎政策,对少儿出版都是极大利好,资本市场也都看好少儿出版。我可谓躬逢其盛,与有荣焉。

打Call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1952年成立,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题写社名。1978年之前,全国只“北有中少,南有上少”两家专业少儿出版社。半个多世纪以来,少儿社编辑出版了无数具有鲜明特色的书报刊产品,在儿童文学、少儿科普以及历史人文等领域创造与积累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书刊品牌。

谋势而动 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少儿出版行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少儿社没能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和行业发展的需求,需要着力解决传统出版和新媒体领域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需要着力强化市场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建设,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不断将传统品牌融入新业态、做出新产品、形成新模式、实现新增长。

首先,确定少儿社面向未来发展的版权战略,围绕着版权战略重新配置出版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重构组织架构,成立版权经营管理部以及围绕内容品牌为核心的出版事业部,鼓励员工体制内创新创业。

其次,改革干部管理制度,破除干部变相终生制,提倡干部能上能下,不拘一格提拔青年干部,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青年业务骨干走上干部管理岗位,让他们在具体实践中接受锻炼和考验,体会责任和荣誉。

第三,改革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制度,强调科学性、合理性,在重视分配保障功能的前提下,发挥分配的激励功能,重点在于对营收增量的激励引导,激发资源活性,做大做强增量规模。(下转第12版)










培生集团开发的STEM课程《设计喂鸟器》在江苏张家港实验小学使用


李奇


冯杰

(上接第10版)

陈杰:给自己一个“慢出版”的理由

出版情缘 做出版人已经30余年,经历了出版从“慢出版”到“快出版”过程。尤其是近10多年目睹编辑从一年百万字工作量,增长到数百万字,常常有出版到底为了什么、究竟要留下什么的疑问在内心萦绕。

在30年工作中,我印象深刻的是二月河先生创作的首部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的出版过程。知道在河南南阳有位业余作者写康熙,当时的领导和编辑心有疑虑,不知道作者的功底如何,能否担当如此厚重的历史题材。为此他们阅读了有关清史、康熙皇帝的相关资料,并列出一系列问题,专门跑到南阳“考”作者。后来二月河先生回忆说:我到他们住的小旅店,坐在两个考官面前来“应考”,逐一回答他们列在纸上的提问。因为二月河先生已经研究清史多年,思路敏捷,学识广博,“应考”顺利,才定下来长篇小说《康熙大帝》的写作出版。那时没有现在的通信条件,二月河写一部分,编辑到南阳住下几天、十几天,改稿提建议。一次二月河挤出时间来郑州改稿,囊中羞涩就住在责任编辑顾世鹏的家里。寒暑过往。有这样钻研刻苦又具才情的作者、认真执着的编辑,才成就了二月河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也是成名作——《康熙大帝》。因此好书是作者和出版人“磨”出来的,精品是这样打造的。

新感悟 职称上从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到编审,岗位上从员工、部门副主任、主任、社副总编辑、总编辑到社长,一路走来,历经了一位出版人该有的锻炼和成长。也正是有这数十年的出版职业生涯历练,在社长岗位上才能有底气,对各个环节不陌生,敢于承担重任。变的是岗位,管理视角不一样了;不变的是出版人的职业操守,内心情怀,对书业的敬畏与担当。

行业观势 书业从过去的“慢出版”,走向现在的“快出版”。我国现在一年出版图书近60万种,浩如烟海,真正留存下来的、能上到读者书架的书又有多少?这是我们出版人应该深思的。近年来,中宣部及国家出版部门大力倡导出精品,出台了政策,包括加强对书号的管控,书业开始有变化了。中原出版集团在出好书上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引导的政策,给了我们更大的动力和压力。图书对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润物无声的影响,应是我们出版人时刻自省的文化担当与自觉。但是,由于大部分出版社都上市了,是上市的文化企业,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追求自然摆脱不了。这就好似处在模糊的边缘地带摇摆,因此对于精品出版,还需要有时间上的酝酿发酵。对我们社来说,出好书、出有价值的书的理念一直在坚持并坚守。

打Call出版社 一个社的核心竞争力是多年沉淀积累打造的。河南文艺出版社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长篇历史小说的出版上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与竞争力。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乾隆皇帝》,孙皓晖的《大秦帝国》,都是从河南文艺社走向广大读者的。从二月河开始,长篇历史小说出版成为出版社的特色产品线。为巩固长篇历史小说的优势,近几年河南文艺社策划出版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金瓯缺》,这次深圳书博会上推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白门柳》的最新版本(点评插图本)。正在推出的还有六卷本的《汉家天下》,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大宋王朝》(6卷本),著名作家韩石山的《边将》等,都是我们长篇历史小说方面的拳头产品。

作为地方社,我们的作者资源、市场资源、业务骨干资源等都比较匮乏,在优质资源面前竞争力不够,引进人才与培养自己的人才是我们弥补短板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还在北京设立了发行策划部,规模不大,但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谋势而动 继续坚持河南文艺社出好书、出有价值书的出版理念,抓重点项目,打造河南文艺社在全国的影响力与美誉度。像今年4月评选出来的“中国好书”,全国入围的仅有63种,河南文艺社有3种入围——《梦与真——许渊冲自述》《朱元璋传》《逐梦蓝天——C919大型客机纪事》;最终有29种入选,河南文艺社《梦与真——许渊冲自述》入选。其次是全方位管理出版,新成立了宣传营销部。这个部门承担着河南文艺社图书的全部宣传营销任务,包括作家评论家的对谈座谈活动、新书发布活动、报纸期刊纸质媒体刊发的宣传推介文章,社微博、微信公共号的运营(每天推文不间断)等诸多工作。再是一方面严抓管理,一方面注重开发新的经济效益显现的产品,夯实经济基础,使河南文艺社发展良性进入循环。这样才可能走得稳,走得远。

顾伟:内容建设是不变的核心

出版情缘 我是从报人转做出版人。自1983年进入《解放日报》,后来陆续开始组建并经营《新闻晨报》《每日经济新闻》、任职《上海壹周》,30余年的报业经历。机缘巧合,现今进入出版行业,担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说是转型,其实工作内核没有变,不管是经营报纸还是出版社,核心都是做内容。作为一个爱书人,我觉得这是一件幸事。

行业观势 目前,就我个人而言,感觉书业有两大变化,有好有坏。

其一是出版社同质化现象严重,一些出版社为了市场逐利,一窝蜂进入市场容量大的图书市场,如少儿、教辅等。脱离自身专业定位,这就造成很多出版社失去专业定位,难以沉淀做出优秀作品;也造成读者选择的困难,加之目前社群、微商、电商等传播方式的兴起,带来传播方式的改变,“跟风阅读”盛行。“跟风阅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确实因为选择的非理性而导致优秀内容被淹没,再加上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导致现今图书市场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时有发生。

其二是专业化、小众化图书市场表现活跃。新媒体时代多种传播方式的分流,也使得纸质图书承担的传播知识的使命有所改变,一些更专业、更经典、需要深阅读的内容沉淀下来,成为纸质书承担的主要传播内容,一定程度上的刚需也使得这类专业化、小众化的图书价格不再这么敏感,成为图书市场上的长跑选手,成为常销书。

这就要求出版社在经营上一是要有专业意识,做深做细精品内容。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经典连环画《三国演义》为例,上海人美社自1957年9月出版《虎牢关》《小霸王孙策》《战宛平》3册,至1961年10月60册全部出齐,几十位画家及编文作者通力合作,历时数年时间,可谓精心打磨。全套书封面绘制、题名书写、序号印章等完美结合,对以后连环画套书的制定起了极大的示范作用。自此之后,该套图书历经数十年的深耕传播,成为中国连环画的一张名片,也转换成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和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据不完全统计,1957~1999年,该套图书印数达2亿册之多。新世纪以来,上海人美社进一步挖掘连环画这一独特资源,自2003年启动《三国演义》的再版工程至今,先后共开发不同版本10余种,印数高达70万套、4000余万册,造货码洋1.8亿有余,且每年仍有可观的销售规模。这些数据足以反映这套书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上海人美社这种书其实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出版人沉住气,将专业内容做细做好。

和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相比,出版业有两大不同特点:一是在内容传播的周期上,媒体更讲求内容传播的时效性,要反应迅速、及时;而出版则需要积累、留存,需要编辑静下心,有职业坚守才能做出经典的东西;二是媒体多以年轻人居多,特点是敏锐、有活力;而出版人除了注意培养新鲜血液,对于资深编辑的尊重和保护尤为重要。出版社必须尊重知识和出版人才,要想办法给予编辑以职业自尊、归属感和荣誉感,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保存出版社的珍贵人才资源。

打Call出版社 上海人美社作为一家专业出版社,一向坚持专业立社。坚持专业建设与大众阅读服务两条腿走路。核心竞争力一是连环画资源,目前我们在实施保护性开发战略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通过加大原创力度、数据库建设、AR技术引用等进行探索,在现有已建成的连环画专业研究与出版中心基础上向纵深发展;另一块内容则是艺术学与艺术设计学,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发展,上海人美社的艺术学及艺术设计学已经形成版权引进及自主选题开发互相配合的合理格局。相关资料显示,上海人美社艺术学和艺术设计学两大类图书在两大学科核心出版单位排名中,分别占据第一和第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板块图书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

辩证地看,一家出版社过度突出的优点也可能成为缺点,对某一板块的过度倚重可能会造成产品发展的不均衡。同时,在多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上海人美社跟许多传统出版社一样,面临着非美术专业出版社、民营出版社的竞争压力以及多媒体及线上渠道的挤压,同时纸价、人力成本上涨等问题,急需通过更新发展理念、利用新技术,实现融合发展和转型。

谋势而动 从报人转做出版人,看似工作变了,其实工作核心一直在延续。坚持内容第一,争做行业内的优秀内容提供者,是一家出版社安身立命之本。传统出版社必须转变思维,从简单的文化产品加工企业转变成内容提供商,提高服务作者、服务读者的意识。争取离优秀资源更近,离读者更近。

目前,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件事情上。加快出版社人才队伍建设,使人员结构更加合理,以适应新时期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立足专业,沉下心,将内容做好。立足专业领域,发挥特长板块,开发特色板块,维护精品板块,以创新思维和现代眼光进行传承性发展。进行营销改革,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平台,实现营销工作现代化、精准化,促进营销模式转变。

张高里:一入出版深似海

出版情缘 我是1991年研究生毕业以后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做编辑的,当时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学者,认为进入出版社既可以做学问,可以著书立说,出版也比较容易。谁知一入“侯门”深似海,理想和现实还是有较大距离的,从做学者的角度,我曾开玩笑说做出版是误入歧途。因为做编辑虽然可以继续做学问,但毕竟与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不同,接触的作者有各种背景,审读书稿涉及的领域也很多,还要关注设计、印装、营销等各个环节,无法专心于某个学术领域,做专门的研究。

初做编辑的那些年,除了编辑行业的积累以外,每年自己也写书、出书,比如出过《毛泽东的领袖魅力》《摇滚·影视·绘画——中学生文化艺术欣赏》《西方美学家评传》等。后来就“述而不作”,基本以做编辑和管理为主了。要说与编辑工作相关的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是我初入行的前几年,从老编辑身上看到和感受到的专业能力,包括文字处理能力、对书稿的判断能力、与各路作者的深度沟通能力、广博的学识,让我叹为观止。这也是让我一直坚持下来的最初的动力。

行业观势 近几年出版更加专业化、精品化和品牌化,融合发展、国际化经营趋势明显。教育出版、大众出版、专业出版的专业化分工更加凸显,成功的出版社莫不得益于其长期的历史积淀、品牌特色和创新精神。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出版社在专业化、精品化和品牌化的基础上,还要走融合发展、国际化发展之路,从单一的纸质图书出版日益向IP经营转变,同一内容要以不同的介质和传播方式呈现,同一内容要多语种呈现和传播,要与资本运营相结合。这个趋势方兴未艾,也决定着行业的未来。

新感悟 一把手是企业的掌舵人,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与以往不同的;不变的是出版情怀、文化情怀,家国情怀,这是出版的根本。

打Call 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国际化和品牌积淀,中译出版社是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出版板块。经过长期出版实践,中译出版社业务由单一出版联合国读物发展到译介出版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由出版语言翻译类著作发展到出版各类综合性书籍;出版形式由纸质出版物发展到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多媒体出版物。中译出版社形成了以中外语言学习和中外文化交流为特色的出版格局,形成了以国际化为引领的以中外社科文学出版产品线、以少年儿童英语学习和当代儿童文学双语读物为主的少儿产品线、以外语学习为主的外语图书产品线,以中国文化双语读物为主的对外汉语产品线。中译社在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人才、国际化和独特的品牌优势。

中译社的短板也体现在人才短缺,这是因为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经营方面,人才远远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此外,中译出版社属于国内的中小社,规模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精品原创不够, 融合发展也在起步阶段,营销能力也不强。

谋势而动 首要的事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苦练内功;其次建立国内和国际广泛的作者群,利用自身的国际化特色,既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加强营销能力建设,为尽快进入国内出版的第一梯队打好基础。

曹建:远怀近集弦歌不辍

出版情缘 时光荏苒,因为写书而与出版结缘一晃20多年过去了。最怀念刚入行的那几年,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互联网的网速还不快,人们阅读的还都是纸质出版物,自己写的几本书动不动就卖到10万册左右,稿费收入也不错。但随着互联网提速、智能手机出现和迭代加速,这十几年传统出版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品种越来越多,单种销量越来越低,成本一路走高。虽然因为高校扩招和图书提价,间隔着过了几年好日子,但感觉出版的生存压力从来就没有缓解过,甚至感觉一直没有喘过气来。

行业观势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出版及出版市场的冲击还没有见底,传统出版的未来究竟会是一种怎样的图景,我们现在还难以预测和描绘,但新技术应用和社会进步所引发的出版时代变革却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出版”的普及,首先提高了选题开发与编辑出版的信息化水平、自动化水平,出版进度加快,出版生产效率提高;其次优化了市场配置、创新了售书模式,通过网上书店,读者购书的便利性大大增强,而线上竞争,折扣战、买返制、满送制等,确实让读者得到了实惠,但给出版者带来了极大的生存压力。传统出版的信息化、数字化以及传统编辑转型数字出版的亲身经历,对编辑职业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深刻地改变了编辑出版的思维模式。大批的编辑出版人员正在成为既对传统出版流程熟悉又能熟练运用数字出版技术和“互联网+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现在的出版物已经不再大量依靠纸张或者磁盘、光盘等材料,电子书、数据库、有声书、知识付费课程、混合现实(MR)出版物等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出版物载体形态。传统的线下营销、借助传统媒体的营销以及出版后的宣传推广已经跟不上市场竞争形势,线上营销、借助新媒体的营销、出版流程中就要开展的营销以及读书会等其他渠道的营销正在成为必选项,综合这些营销手段的全方位立体营销成为主流营销形态。

新感悟 行业巨变时期,其实还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值得我们坚守。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出版的责任和使命是必须坚守的。尤其在当今文化多元和技术冲击、市场化冲击以及图书销量锐减、利润减少的背景下,编辑出版人必须在“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中寻求合理的平衡,在通俗文化产品和高雅文化产品中寻求调和,兼顾“事业”和“商业”,坚守职业理想和职业操守,坚守文化传承责任。作为“把关人”的编辑出版人,还必须做好内容的价值判断、选择甚至重新组合,拒绝低俗、无营养的出版选题,满足人民群众在泛滥的网络信息中对优秀精神产品的追求。也就是说,我们还要坚守内容为王。要以高品位的内容打造雅俗共赏、充满理性的文化形态,引导读者提升精神品位和阅读层次。同时,坚守工匠精神。不仅要对出版物的内容、印刷、包装等严格把关,投读者之好,也要对相应的出版服务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读者关注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死磕”,把出精品、出上品作为本质追求。

打Call出版社 作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员单位,上海远东出版社(以下简称“远东社”)成立于1983年,其前身为上海翻译出版公司,是具有书、刊、报多种出版资质的综合性专业出版机构。建社35年来,远东社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不断强化出版的使命担当,以“世界眼光、民族精神、专业态度”为办社理念,坚持品牌战略和精品出版路线,积极引进国际优秀版权,努力开发人文社科、经济商务、科技生活与文化教育类优秀图书,主动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辅导、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学术创新以及全民阅读发展形势。逐步形成了以专业图书为核心,以基础教育图书和大众普及类图书互为支撑的出版架构,在义务教育教科书、基础教育辅导书、高校教材、学术专著、国外学术名著译介和财经、军事、文献等方向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线。但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出版业的要求相比,远东社在选题储备、人才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绩效考核制度、大项目运作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期,远东社一是着重梳理历史重点选题,出版一批,推进一批。《傅雷著译全书》(26卷)、《中央档案馆藏美军观察组机密档案汇编》(影印版、排印版)、《汉字里的中国》等已顺利出版;《读懂中国农业》顺利输出斯普林格出版社;《克敌武略荧惑神机》《上海市档案馆藏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汇编》《中国印刷技术史》等开始有序推进,并完成有关基金项目申报等工作。二是着重加快教材教辅图书和新开发选题出版,《主题阅读》等一大批教辅图书先后进入出版环节,确保秋季开学季及时供应;《牛津笔记》《美国的反醒》《以百姓心为心》等系列图书也进入出版流程。三是着重解决制度更新调整和人员队伍建设等,先后审议通过了薪酬制度、效益考核制度等,陆续招聘了若干编辑人员,启动了官网、官微的改版工作和办公空间的优化工作。

谋势而动 远怀近集弦歌不辍,东风浩荡继往开来。下一步远东社将秉承传统,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以文化传播为己任,尊重出版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提升专业图书出版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市场美誉度,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做强、做优现有特色出版板块的基础上,适应个性化出版变革形势,强化选题质量和出版质量,提升协同效率,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出版能力、服务学术创新能力以及资源和平台联动效应,形成专业而多层次的出版格局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