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渠竞帆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图书版权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年刚刚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大家都面临“没米下锅”的困境,四处寻找滋养大众心灵的文学读物。《飘》就在此背景下出炉了。当时我国还没有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直到1992年,中国正式成为这两大公约的成员国,逐渐发展起版权贸易。从以引进为主到近些年的引进与输出并重,版权贸易走过了一段漫长而不平凡的历程。在国家“走出去”政策的支持下,从童书到文学,中国的原创作者和出版人正受到海外越来越多的关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很多出版机构借鉴版权引进过程中的经验,为输出原创作品开创了新路径。为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版权贸易领域的发展变化,本刊特采访一些社的主要负责人,从他们从事版贸工作中印象最深的一本(套)版权书谈起,讲述各社版权业务的未来规划。
●王晓乐:网络作品往往裹挟着影视的热度,真正走入各个国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网络文学“走出去”,意义重大。如今“走出去”的形态也更加多样化。浙江文艺社从单品输出到一个门类的输出,正形成一个“走出去”的矩阵。要让“走出去”真正落地,首先贵在“走出去”,同时,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优秀的原创作品持续地支持,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消化。
●顾爱彬:我们做文化做出版,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一个赚钱多的行业,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出精品好书,同时我们还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
●龚海燕:我们将继续围绕“扎根中国教育出版,讲好中国教育故事”的目标,着力在产品、渠道、市场下功夫,实施4个“1+1”计划,即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将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相结合,将西方主流市场与“一带一路”及周边国家市场相结合,以及将数字版权与纸质版权相结合。
●鲁南:未来中国文学在国际市场上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让海外读者意识到中国文学的每个时代都有好的作者和作品。另外,当代作家涉及的话题和观念将更加与国际接轨。希望尽最大力量让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出版。
《飘》的出版开启引进出版时代
■王晓乐(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汪逸芳(浙江文艺出版社编审)
汪逸芳:经典爱情巨著《飘》于1936年6月在美问世,很快畅销并获得普利策奖。1939年电影《乱世佳人》首映,引起轰动,并迅速风靡全球。随后几年,国内各大媒体争相宣传,傅东华首度将这部小说翻译成中文出版。
1979年是我刚进入浙江人民出版社(如今浙江人民社衍生成8家出版社)的第二年。当时刚开完十一届三中全会,读者迫切需要优质的精神食粮,可当时市场上的外国文学作品相当少,大家都处于没米下锅的阶段。上海书店的应子良带着傅东华版的《飘》找到我们。我和另一位老编辑被书里的那种奋斗向上、不向环境屈服的精神感染。当年10月出版了上册,通过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很快发行了60多万册。
在1980年初,这本书因反映美国南方农场主阶级生活的立场受到报刊尖锐的批评。当时的社领导和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马守良都拍板继续出,在1980年4月出了下册。他们为这本书顶住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这次风波甚至惊动了国家最高层,1980年6月,美联社从北京发出一条电讯稿,邓小平告美友人,“《飘》可以出版”。
王晓乐:如今,《飘》的风波早已成为历史,邓小平关于《飘》举重若轻的讲话,冲破了重重禁锢,带来了20世纪80年代各种思潮的涌入,才有了中国出版业真正的繁荣昌盛。2019年是《飘》出版40周年,傅东华版《飘》已成为经典名译,浙江文艺社将隆重推出珍藏纪念版,来铭记浙江出版人的初心,以出版《飘》的情怀和精神去开拓创新,出版更多的精品力作。
1992 年我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后,版权意识不断得到强化,版权贸易渐趋活跃繁荣。最初,版权贸易以引进和纸媒版权为主,21世纪初在各种国际书展上,中国的出版从业者都是版权引进最活跃的一群人。现在,“输出”成了一个关键词,版权输出数量大幅增长;而且,由纸媒版权拓展到数字版权,甚至是全版权运营。由此折射出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强烈的交流欲望,是互联网时代传播和交流日益频繁、形式日益多元化的体现。
近10年出版机构的版权引进比以往更加理智,购买版权更多地考虑是否与自己的品牌定位、产品线建设、长期规划相契合,在获取纸媒版权的同时,更加关注数字版权。浙江文艺出版社致力于精品出版,多年来瞄准国际大奖作家作品,引进了博尔赫斯、奈保尔、库切等一大批一流作家的代表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儿童文学、网络文学等领域,莫言、阿来、格非、马原、沈从文等大批名家落户文艺社,为“走出去”打下了基础。继莫言全部作品落户文艺社后,阿来的“机村史诗”六部曲和《尘埃落定》全版权签约文艺社。我们期待着阿来笔下的中国乡村被更多国家的人阅读。
在“走出去”政策的推动下,浙江文艺社输出了王旭烽、艾伟等一批作家的作品版权。浙江文艺社作为优秀网络文学出版重镇,《甄嬛传》《芈月传》等作品版权成系列矩阵地输出到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从引进到输出 声誉和品牌这样确立
■顾爱彬(译林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牛津通识读本”(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系列是牛津大学出版社从1995年开始出版的一套丛书。每本请一个领域公认的专家进行简洁而精炼的介绍。我们在2003年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协商购买这个系列的中文版权,后来与国内另一家出版社各选42本,一起出这套书。
为了做好这个系列,编辑动了不少脑筋,我们把它定位为“做成面向大众的通识读本”。我们请国内专家为每本书写序言鼎力推荐,并在2008年出版了中英文双语版。随着合作的深入,目前我们共出了84本,未来计划一直做下去(牛津大学社出版的该系列目前已有500多本)。
除了力邀专家写序言,打造最权威的通识读本外,我们还与南京大学合作,举办通识名家讲坛,向大众普及专业知识,提高国民素质。我们在全国各大实体书店设立译林书架,陈列长销不衰的“经典译林”和“牛津通识读本”系列,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也树立了译林社的声誉和品牌。
从全世界来看,我国的版权贸易最为活跃。中国每年引进这么多海外的作品版权,说明改革开放的影响之深之广,也说明中国的开放程度高、包容度大,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我国1992年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和《伯尔尼公约》,版权发展驶入了历史的快车道。译林社当时购买了《沉默的羔羊》中文版权,是译林社购买的第一本国外的版权作品,也是最早一批履行版权合约的出版社。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译林社购买了很多国际著名作家的作品,如奈保尔、莱辛、库切等,可惜当时中国的市场还没发展起来,翻译出版后销售平平,但都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影响。2006年后,中国图书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大家对版权也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到了2009年后,随着转企改制的进一步深入,各家出版机构的市场化运作也更加成熟。译林社也更注重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来甄选选题,现在国家推出的精品战略也更督促出版社精挑细选出精品佳作。
在版权引进之外,我们也更加注重实现版权输出。2008年,我们联合日本童心社、韩国四季社,邀请3个国家的12位一流儿童绘本作者,以“回望二战,祈愿和平”为主题,在三国同时出版36本绘本,深受好评,多次重印。这个项目是全国首例“合作出版”项目,获得国务院新闻办颁发的“国际合作出版特别奖”,入选“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资助”项目。该系列中的《迷戏》由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姚红创作,获得多项国内外大奖,还被改编为大型民族舞剧,是译林社抓住出版融合发展契机,推动IP运营向舞台、影视转化的成功尝试。
我认为,要做好版权输出,首先要对国外读者的需求做研究。国外人口基数没有中国大,所以输出图书的销量不会有中国这么大。我们要了解他们想读什么,与国外出版社联合开发适合国外市场的精品好书。
二是要做好原创作品,以此带动版权输出。从2017年开始,国家对精品生产提出了更高标准,这就要求出版社在版权引进时更优中选优,同时出版社也要提高原创出版能力。
译林社在去年2月成立了原创文学出版中心,聚集了李敬泽、方方、迟子建等一批名家作品,还集结中国80后、90后女作家的作品并推出“窈窕文丛”。明年还将集聚更多原创力量,推出更多佳作。译林社对编辑部门的考核也增加了原创出版、出版品牌建设等社会效益指标,鼓励编辑开发并集聚优质原创出版资源。译林社希望通过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原创出版能力,为文化“走出去”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术著作从精品引进到高品质输出
■龚海燕(华东师范大学社副社长)
我1998年加入华东师大社,做版权业务已有20年了。我印象深刻的引进图书是1998年开始推出的“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这套丛书精选各国心理学界名家名作,以学术性和权威性为入选标准,有很高的学术品位。至今这个系列已推出近40种,超过半数多次重印再版,并获得了很多奖项。这是华东师大社第一次成规模地引进心理学方面的图书。从这以后,我们版权部深度介入选题策划,精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名著、新作,从各方寻找作品的版权所有人。这与通行的成套引进的做法不同,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量。但也正是由于各部门通力合作,才打造出多套经典、长销的心理学、教育学译丛。
另一套重要的引进图书是“杜威全集”,共有37卷。我们从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杜威研究中心获得了版权。该中心在每本书前面均作了杜威研究思想的概括,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杜威的哲学思想。我们聘请了来自复旦大学杜威中心(当时称为复旦大学杜威与美国哲学研究中心)等全国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教授、学者担任译者,确保了译文的精准传神。这套经典的教育著作为华东师大社立足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艺术哲学》在我们社版权输出的图书中值得一提,它的德文版、俄文版、韩文版都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支持。作者朱志荣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德文版和俄文版的译者是著名汉学家——林小发(Eva Lüdi Kong)是德文版《西游记》的译者,获浙江大学古代文学硕士学位;布罗夫·弗拉季连·格奥尔基耶维奇教授曾师从任继愈、侯外庐等著名学者,对中国哲学研究的造诣极深。在翻译过程中,作者不仅与译者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就书中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概念进行深入探讨,为译者在母语中找到最精准贴切的翻译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还为外译本修订补充了新的内容。在海外出版社的选择上,我们20年来积累了大量优质的海外合作伙伴。我们认为,把这本书交给专业的学术出版社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学术著作翻译难度大、耗时长,且通常为出版社的重点项目,因此提前“半步走”很重要。2013年我们对《中国艺术哲学》的学术价值和译介价值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制定了“走出去”计划。鉴于作者与德国学术界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我们决定先从德文版开始。林小发的加盟使该著作在西方的受关注程度得到提高,为德文版的启动带来了机遇。以此书为开端,华东师大社有多种社科著作的外文版本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支持,2017年有5种图书、6个语种的8个项目获得立项,2018年有14种图书、5个语种的11个项目获得立项。
目前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图书“走出去”的支持项目,力度很大,这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借力政府的项目支持,促成更多本版精品力作走向世界。
华东师大社今年签订版权输出合约超过100种,但目前正式启动的只有近80种,其余的项目因为没有申请到资助而无法开展。在“走出去”方面我们一直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但希望能更多地获得足够的资助,以保证项目顺利推进和结项。
数字版权将是我们明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将从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入手,对汉语以外的其他5大语种采取有步骤的推动,发挥主要语种的辐射作用,如开发外向型选题、合作出版以及与海外出版机构建立战略合作等方式,开拓“走出去”的新路径,持续“走进去”。
10年间,引进输出格局显著变化
■鲁 南(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外合作部)
我印象最深的是格非的《隐身衣》英文版2016年由美国纽约书评出版社出版。中国的严肃文学被英美的知名出版品牌接纳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此之后我们售出了法语、西班牙语、瑞典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等版权,都是当地知名的文学品牌。通过这本书我们打开了与拉美出版社合作的大门。英文版和西语版出版后,国外主流媒体刊登了多篇相关书评和对作者的采访,随后外方出版社又引进了作者其他作品。一本书在海外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作品本身和国外翻译、编辑的努力,我们感到很欣慰。这也带动了更多作品在国外出版。
从2014年开始,人文社增强了与西语出版社之间的联系。西班牙语在欧洲和美洲广泛使用,然而西语市场对中文作品的接受度较英语、法语市场滞后很多,版权推广的起点低,潜力大。
人文社加大了在西语文学市场的推广力度。2014年我们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书展上做了中西作家对谈活动,从2016年开始,每年派版权人员参加阿根廷、墨西哥或西班牙的书展,并组织格非、严歌苓、阿乙、葛亮等作家在当地举办了各种文学活动,不仅促进了版权输出,也加深了中国作家在西语读者心中的整体印象。通过与西语地区出版社的频繁交流,我们输出了9部作品的版权,其中有3本书已经出版,并吸引了包括西班牙最大的报纸《国家报》的报道,其他作品也在翻译过程中。
在我从事版权工作的10年间,引进和输出的数量比和输出区域发生了显著变化。2009年我社每年输出10种版权,引进约150种版权。近期版权输出已连续2年超过百种,输出区域也从10年前的越南、韩国等周边国家,扩展到欧美、拉美、阿拉伯地区等。
文学作品输出版权,是向海外大众传播文化和思想的最好介质之一。但目前海外版权输出,尤其是严肃文学的输出很难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国外很多出版社,尤其是知名出版品牌,抱着尝试的心态出版中国文学,所以不愿意承担较大的风险。预付金普遍较低,翻译成本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海外版权输出如何能给出版社带来经济收益,可能是我们最大的困难。(下转第43版)
1970年代
《飘》玛格丽特·米切尔著/傅东华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2000年代
“牛津通识读本”帕萨·斯达古普塔著/译林出版社2008年出版
2010年代
《中国艺术哲学》朱志荣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12年出版(德文、俄文版将于2019年出版)
2010年代
《隐身衣》格非著/美国纽约书评出版社2016年出版英文版(人民文学社输出版权)
(上接第42版)
●白 冰:对经典童书,要有耐心,要慢慢培育读者。出版社要出畅销书,更要出品牌书、精品书,即使发行量不大,这样的好书也值得出版。
●邵 磊:目前国家对“走出去”的资助主要是主题图书、中国文化、文学类,外研社在这方面出版的内容少,获得的支持力度有限。希望政府对“走出去”资助的范围扩大一些,对于出版社自主研发的英文学习教材也应有一些政策支持。
●肖 莉:要做好出版“走出去”工作,离不开几方面因素:需要有一个全球化的题材,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要找到好的翻译,使用地道的英文准确无误地传达内容;要知道目标出版社是哪些,将图书信息传递给目标出版社,并通过国际书展、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做宣传推广。
●孔 彦:希望国家在奖励政策方面加大力度,尤其是对国内出版社的奖励力度,关注点应该转到“在海外出版后怎么卖”上去。要想在国外卖得好,国内出版社就一定要选对国外出版社,对国外要有要求,有配合,这就见功力了,也更需要对做得好的国内出版社给予奖励。目前资助项目的考评维度里虽然考虑到该书在海外的营销成果,如是否上榜,是否有星级评价等因素,但力度还应该再大一点。
用耐心、真诚打磨出超越时光的经典童书
■白 冰(接力出版社总编辑)
“好书犹如金子,金子总会发光,只是需要我们多一点耐心。”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经常会和员工们分享自己的版权合作心得,讲得最多的是图画书《活了100万次的猫》。2004年这本书刚在中国出版时,年销量只有4000册,到2018年底,已经发行了172万册。
早在2002年接力社的选题论证会上,《活了100万次的猫》就引起了编辑部、发行部和推广部的热议。从图书价值上来判断,佐野洋子是享誉世界的图画书画家。这本书在日本出版以后,被收入到日本小学生课本,在日本累计发行150万册。那时中国的图画书市场刚刚起步,一本精装书一年发行1万册已经很不错了。对这个选题大家意见不一,白总和大家说:对经典童书,要有耐心,要慢慢培育读者。出版社要出畅销书,更要出品牌书、精品书,即使发行量不大,这样的好书也值得出版。最终选题通过了论证,我们向日本讲谈社递交了版权申请,很快就取得了授权。为了让这本书发挥最大的市场价值,编辑部、推广调研部、发行部不断强化这本书的推广宣传。《活了100万次的猫》这块金子开始发光,慢慢展现出了经典的魅力。
白冰认为,合作最重要的是真诚和真实,这让他和众多国内外的作家、出版人成为挚友。像“巴巴爸爸”的作者达鲁斯·泰勒、“尤斯伯恩”的创始人皮特·尤斯伯恩、“14只老鼠”的作者岩村和朗等,他们都愿意把最好的童书交给接力出版社出版,通过接力社了解日益发展的中国童书市场,传递国外关于童书创作、出版、合作的新理念。
如今距《活了100万次的猫》出版已经10多年了,中国的版贸市场和那时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版权合作区域更广,现在中国的童书出版机构与北欧、东北亚、南美等的合作逐渐增多。第二,版权竞争越来越激烈,授权条件水涨船高。以前竞争多集中于畅销书、品牌书上,现在蔓延到了表现未必亮眼的图书或尚未出版的新书,往往国外仅有部分样稿就收到了国内多家出版社的报价。第三,全媒体、全版权合作多领域开花。由以前单纯的纸质图书版权合作,转向全媒体、全版权或多版权的合作。从图书版权发展到数字版权、品牌授权及周边衍生产品授权的全方位的合作。IP运营理念已经渗透到版权运营领域。第四,共同创意、联袂开发,这也是版权合作模式的一个新的进展。由成书后的版权贸易,转为在立项阶段就联合策划、共同创意、联袂开发的版权合作方式,再到海外建立国际编辑部,在海外建立组稿中心,国内外同步出版已经成为一个新趋势。第五,设立合资公司,由简单的版权贸易合作,转向为与国外出版机构深度合作,共同设立合资公司(股份制公司),开发图书市场,共同分享出版资源。第六,由政府牵头,由文化机构、文化企业具体落实的两国之间的互译合作项目。
白冰提出,做好“走出去”工作重要的是做好原创图书的策划出版工作。为了提升原创竞争力,出版更多优秀的原创作品,接力出版社在2017年设立了“接力杯金波幼儿文学奖”、“接力杯曹文轩儿童小说奖”。通过奖项评选,发现了很多优秀的国内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画家。
在国际版权贸易合作上,白冰一直倡导敢于探索和求新的理念。2015年,接力出版社在埃及成立接力出版社埃及分社,成为第一个在国外成立分社的专业少儿社。2018年,接力出版社又携手俄罗斯莫斯科州立综合图书馆共同举办了“比安基国际文学奖”,这些国际合作都让更多中国的优秀作家作品有机会走向世界。
市场空间越来越大,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版贸合作的机遇也就越来越多。白冰认为,做好版贸工作首先要具备全球眼光、全球视野,既要了解国外市场又要了解本土市场。其次,要有契约精神,要掌握国际规则,重视国际信誉和声誉,才能与国外出版机构进行长期、稳定和深入的合作。第三,要了解合作伙伴,珍惜彼此间的信任与默契,互惠互利,通过合作达到共赢。
(受访者:马 婕)
从引进起步,不断拓新合作伙伴
■邵 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国际部副主任)
我2013年到外研社国际部工作,至今我印象最深的引进版权书是“语感启蒙:经典英文儿歌图画书”。这是我2014年初从英国光脚丫(Barefoot)出版社购买的版权,当年9月出版了3套共19本。由于那时候国内市场上英文儿歌类图书还比较少,这套书出版后一直畅销。去年我们与对方再次续约,又增加了一个套系,现在共有20多本。
在版权输出方面,我印象最深的是2014年国家12部委联合启动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这个工程旨在梳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思想文化术语,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诠释。外研社请全国文史哲各领域专家100多人组成团队,挑选最有代表性的术语,为每个术语撰写100多字的权威解释,在2015年BIBF期间推出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丛书第1辑,至今已出版6辑,预计2019年底将出版第9辑。外研社与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联合策划了该丛书英文版,首批4本已完成翻译,将于2019年初出版。第2批也在继续推进。该丛书至今已输出21个语种,在海外市场均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外研社从1983年开始做版权贸易,作为一家以外语出版为特色的出版社,优质外语版权的引进一直是外研社的优势。近年来随着政府在“走出去”方面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外研社也不断加大输出力度。外研社版权引进的数量,从2013年到2017年基本持平,而版权输出数量却从20多种增至215种,今年更是有望突破250种。
近几年,外研社对原创开发日益重视,我们有超过300位海外英语专家的作者团队,自主研发自有版权的英语分级读物“悠游阅读”“丽声北极星”等,目前已推广到东南亚和阿拉伯等“一带一路”国家市场,深受当地读者喜爱。目前外研社在全国单体社版权输出排行榜中位列前10。
外研社这几年加大了在人文、社科、文学、通识出版领域的研发力度,成立了外研互文工作室、科学工作室等,大力引进国外的人文、社科类图书,如以色列畅销书作家梅厄·沙莱夫的《耶路撒冷之鸽》等3部小说,以及“一带一路”国家名家作品。
另外,针对中国长期高速增长的少儿图书市场,外研社少儿出版分社也在积极争夺优质版权。但这也需要我们有超前眼光去挖掘市场的细分需求,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市场。
对于外研社未来的版权业务,在有传统优势的英语内容资源引进方面,之前外研社的合作伙伴主要为英美出版社,现在我们正在开拓新的伙伴,如今年与新西兰的出版商签约“阳光英语”和“多维阅读”等重要英语学习产品,不断发现新的出版内容。
此外,为保证有持续优质的可输出资源,外研社也将继续加大原创力度,国际汉语出版中心今年启动了一套针对国外汉语少儿学生的汉语分级读物“七色龙”,预计将推出225种图书,目前已出版20余种,这套书已与东南亚、阿拉伯、中东欧等国家达成版权输出意向,同时还在与美国的学乐出版社等国际知名出版机构洽谈版权。
一次输出的“奇妙之旅”
■肖 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公司综合运营部总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13年5月出版了《平如美棠》,作者饶平如在87岁时,因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妻子毛美棠去世,无以排遣,决定画下他俩的故事。这本书从美棠童年开始,讲述了两人的情感故事,家族、家庭的生活即景,以及军旅生涯的经历和作者的生活见闻。
这本书讲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真切地记下了生与爱的欢乐和美好。我感觉这种题材比较适合做版权输出,于是我找到这本书的编辑阴牧云,我们两人一起到北京,带着样书,一家家拜访版代公司。走访一圈下来,大部分公司给我们的反馈都比较一致: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在华语圈中会受到欢迎,但版权输出、特别是非华语世界的版权输出难度很大,费时长、收效或微。行程的最后一天,我们安排了前往博达公司面谈,对这本书马上产生浓厚兴趣的是其台湾地区台北部门的ANNIE——我们拜访时她恰好不在场,但她很快从同事处看到了《平如美棠》一书并立即致电我们。ANNIE表示非常喜欢这本书,但她同时也强调了华语版权输出的困难性,说这可能要走“漫长的路”。在与博达的不断接触中,我们最终将这本书的全球版权授予了博达。这本书的译稿由一对夫妻完成,译文准确地将原著文字中“旧时代”的风味传达给了西方读者。
2015年10月,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博达在该公司展台向全球的版代和出版社推广这本书。
出版社很快收到了ANNIE发自法兰克福书展现场的消息,说就在书展前刚好收到来自意大利知名出版社Bompiani的报价,他们的作者名单包括《玫瑰之名》的作者艾柯(Umberto Eco)、(《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作者保罗·科埃略( Paulo Coelho),随后博达又通知出版社他们陆续收到了来自西班牙、法国、荷兰与韩国的报价。2015年12月,博达告知出版社《平如美棠》的英文版收到兰登书屋的报价,美国版由出版余华作品的Knopf出版社出版,英国版由兰登集团下的Square Peg/Vintage Books出版。去年出版的法文版已经加印,目前卖出了几万册。英美版、荷兰文版、韩文版和台湾繁体版均已出版。有趣的是,作者的画风很像著名画家丰子恺,法文版的出版社在去年推出新书时,还特别给饶平如发来邀请函,邀请他去法国参加安古兰漫画节,在漫画节上推出新书,深受当地读者的喜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先后收购了澳大利亚视觉出版社和英国ACC出版集团,两家公司分别以建筑设计和艺术出版见长。这也成为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桥头堡。我们在沈阳成立建筑设计、艺术、景观出版的业务团队,与海外两家公司共版印刷,中英文版同时上市。同时国内团队与澳、英团队共同策划针对全球市场的选题,对选题共同进行评估,国内团队与澳、英团队在采编、设计、编校、营销、发行等出版环节中,承担不同的职责和功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际化的图书出版产业链。
我们在2017年法兰克福书展期间,启动了“艺术之桥年度系列”推广工作,知名设计师朱赢椿作为首位“艺术之桥年度艺术家”,携《虫子书》惊艳亮相。未来我们还将围绕2019年度艺术家、著名陶艺家白明,大力进行品牌推广。今后,我们还想做“学术之桥”,通过建立一个中国知库,收集关于我国社会治理、国家管理等当代学术成果。
机制创新,实现全球同步首发
■孔 彦(中信出版集团品牌总监)
中信出版集团这些年做了不少引进版图书,其中有些做成了畅销书,这些书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史蒂夫·乔布斯传》了。这本书原计划2012年3月出版,后来一度想提前到2011年的11月21日。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突然离世,美国出版方西蒙与舒斯特宣布提前至10月24日出版,作为该书的中文版出版方,我们也把出版日期提前到了10月24日。从翻译完最后一章到做好设计、编排、付印以及营销工作,我们只用了20天时间,就实现了全球同步首发。
《史蒂夫·乔布斯传》是乔布斯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是著名传记作家,曾为爱因斯坦、富兰克林立传。中信出版社在2011年初从版代公司得知这部传记的版权消息后,凭借市场敏感性,很快作出购买版权的决策。
中信社有一个重要的企业文化是实行内部竞争机制,当时的7个编室进行内部竞标,由社长亲自拍板决断。我们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为这本书成立了产品组、渠道组和营销组,举全社之力做这部大书。在为这本书举办的庆功会上有130多人都参与了这部传记的出版工作。
我觉得做引进书,好的内容和好的营销同等重要。我们需要找到最适合、最准确的方式,整合各种资源,做出影响力。这也是这部传记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与中信银行合作,向核心客户推出VIP版,还与凡客诚品公司开展合作,在凡客T恤衫上印上《乔布斯传》的封面,凡客的主要客户是年轻人,年轻人对乔布斯很崇拜,愿意买这款T恤,我们由此也找到了与目标受众需求相吻合的点。由于凡客有很多户外和地铁广告资源,当时选择用《乔布斯传》做品牌推广。于是北京很多公交车站都投放了《乔布斯传》的广告,扩大了宣传效果。
在实体店渠道,我们调动全国30家店同步首发,举办码垛大赛。同时还借助微博和腾讯进行线上宣传,一个月卖出了67万册,在各语种版本中中文版销量第一。
中信出版集团这些年以版权引进为特色,在“走出去”方面也奋起直追,实现财经、社科、艺术、生活类图书输出版权。总结起来有几方面的经验,一是这些年与国外伙伴合作购买版权,长期积累建立起了相互信任,这样卖版权就更容易;二是发挥在经管类图书领域的优势,主动策划,结集出版,如“投资中国”系列(Access to China)汇集了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故事,该系列卖出多种版权。三是遵循国际规则做版权。中信社用同样的版权规则卖版权。中信社2014年出版的《参与感》(讲述小米公司成长故事),前年卖出了韩文版预付版税2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在韩国出版后售出9000册。这是我们等到小米在韩国已经有影响力的最佳时机,采用竞标的方式在多家韩国出版社中竞标取得的成绩。用好国际规则,才能赢得国际尊重。
国家实施了很多“走出去”的资助和奖励政策。我们希望在资助政策方面,能推出针对大语种(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的专项资助计划,以及针对某一特定选题领域(如文学、大众类图书等)的专项资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