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变化惊人。面临他们多变的情绪、无法预知的行动,许多家长都束手无策,导致前青春期“海啸”疯狂地冲击原本平和的亲子关系乃至整个家庭生活。和孩子一起愉快地走过这段至关重要的成长敏感期,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其实是父母的一堂必修课,其间来自专业领域的引导必不可少。为此,《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成长教育周报》特别专访两位意大利教育心理领域的资深研究者,从其针对前青春期话题共同创作的《爸爸来自火星,妈妈来自金星:当青春期来敲门》(以下简称《当青春期来敲门》)出发分享家长如何预防青春期问题。
■受访者:阿尔贝托·佩莱(儿童成长期心理治疗师、意大利米兰大学生物医学学院研究员)
芭芭拉·坦博里尼(意大利教育心理学家)
□采访者:李星零(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由二位共同创作的《当青春期来敲门》已经在中国出版,书中专门提到了“前青春期”,如何理解这一阶段?
■在前青春期时,孩子会经历双重变化:开始革命性地质问自己的身体和思想。他们的身体进入青春期和性发展阶段,他们的思想被不成熟的认知和强烈活跃的情绪所控制。这意味着孩子想要更多兴奋和情绪愉悦的体验,但是同时他们没有认知技巧去把握风险以及预知后果。其次,他们开始逐渐真正意义上进入社会,就像经历第二次出生:世界变成一个可以独自探索的地方。当他们还是婴儿的时候,他们被保护以及拥有他们想要的。而面临青春期,他们必须去学习进入真实的世界,具备真正管理自己的能力,开始自主性发展。
基于过去20年对神经系统科学的研究,我们认为前青春期的大脑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边缘的部分——情绪的大脑,也就是对愉快、害怕、生气和疼痛产生反应,它在青春期超级敏感、活跃。前青春期就像海啸一样,因为他们的心理活动被大脑情绪的部分所控制,会情绪不定,甚至从强烈的愉悦到极度的消极。二是额叶——认知大脑,它在前青春期依然十分不成熟,因为它通常在16~20岁才能实现完全的发展。认知大脑承担了什么?它是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评估对错的大脑的部分。这部分知道如何管理时间去达到一个目标,或者知道如何释放快乐,或者对一个任务或者结果产生相应情绪,对个人的发展有着很强烈的意义。以上这些可以解释前青春期孩子“海啸”的本性。
□面对前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家长往往会进入陪伴误区。哪些问题尤其值得家长注意?
■如果家长有正处于或即将进入前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尤其想分享以下一些建议。
一是不要满足孩子的全部需求。对于前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们需要教他们怎样协商权限和规则,必须帮助孩子去承受挫折,同时要伴随着给他们设置限制和边界。父母应该具备能力和前青春期的孩子去玩一个“健康地拔河”的游戏。父母应该教他们去攻克新的空间、新的探索区域、新的关系和新的技能;帮助孩子学会与大人做精神的对话和协商。家长需要有能力设置正确的界限和限制,同时努力支持孩子的需求。二是无论是严格型的还是保护型的父母,都需要学习去适应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学习在特别的情境里艺术性、灵活性地面对孩子。三是学习如何降低自己的声调。如果叫嚷会让对话无法继续,父母必须给孩子同样的权力。比如孩子可以说:“爸爸,你在大吼大叫,这违背了我们的规则。你必须好好和我说话,我也会以相同的方式和你说话。”四是如果孩子正在抓狂,父母必须保持冷静。暴怒的孩子不理智,所以他们需要权威的大人表现出什么是不要翻旧账,即使在强烈的情绪支配下,保持一个可控的状态。五是教育孩子用理性的方式去处理网络生活,特别是了解网络霸凌、色情信息的规则。
□《当青春期来敲门》的特别之处在哪里?家长该如何阅读这本书?
■ 我们是四个孩子的父母。当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进入前青春期,他带来的“海啸”席卷了我们的家。这也是我们写这本书的一个动因,因此《当青春期来敲门》中有很多来自现实的、完整的体验和经验。特别是,在这一基础上,我们以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了系统性的信息支撑,并且有很多评测方法,帮助家长进行判断。所以,这本书可以让读到它的家长在很生动、很专业的方式下了解自己的孩子特别是他们的改变,从而应对处于前青春期的孩子带来的各种教育挑战。
而且,我们在书的最后还推荐了大量影片。我们建议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观影。我们帮助分析内容和有用的问题,鼓励父母和孩子甚至父母之间分析彼此的想法和意见。家长和孩子一起看电影,在不同的故事中发现与自己生活的类似之处,找到共鸣点。
难点1
如何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许多孩子做事情不积极,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更别提能够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情。意志力缺乏的孩子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何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让孩子在情绪与自我管理上有所提升?
专家问诊
张侃(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意志力指的是孩子“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或者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行为方式的一种心理能力。意志力是孩子将来获得成功的重要品质,主要表现为独立、坚定、果断和自制力。2~4岁是这一素养的关键养成期。
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为了避免把孩子生生制造成一个懦弱的、缺乏意志力的人,父母必须避免对孩子过于苛刻,批评指责过多。父母长期对孩子持否定态度,孩子就会形成一个概念:我是永远无法满足父母期望的,我不优秀,我没能力,我不好。给孩子的关注、陪伴太少,也会有同样的结果,因为孩子一样会形成一个观念:父母不陪我,我不重要,我不值得爱,我不好。这里所说的关注与陪伴,并非陪伴时间越久越好,而是优质陪伴——用心、专心,陪伴过程中保持情绪稳定,且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和接纳才可以。
父母还需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自制力训练。自制力是意志力的一个重要内容。父母在给孩子足够好的爱的同时,还需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自制力的训练。这涉及对孩子进行规则设立并训练孩子逐步将规则内化的一个过程。一是帮孩子建立秩序感,比如学会排队,哪里拿的东西记得放回原位等。二是对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予以鼓励,并对孩子表示出信任的态度;父母的信任,可以帮助孩子在没有大人在场的情况下,也能同样自觉遵守规则。三是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延迟满足”的训练,比如当孩子想吃一颗糖的时候告诉孩子:你想吃糖,当然可以,不过你要先收拾好自己的玩具或你先把饭吃完……这样孩子就会逐步学会先后顺序,同时习惯稍作等待,而非立即满足。对于一个4岁前后的孩子,能够对自己很想要的东西等待10分钟左右,就算不错。
在训练孩子意志力的过程中,妈妈的情绪很重要。想要孩子有控制好自己情绪、行为的能力,妈妈最先要做到情绪平稳。好爸爸对孩子的鼓励与支持,胜过打骂说教。训练孩子意志力时,爸爸的角色其实比妈妈更重要。爸爸与生俱来的外向、开放、果断、力量感,更能满足孩子探索的需求。当爸爸陪着孩子一起游戏,一起运动,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就得到宣泄,规则、自控力也于无形中得到了训练。
图书“药方”
《陪孩子走过关键六年:科学早教成就满分父母》(化学工业出版社)需要爸爸和妈妈一起读,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尤其强调爸爸的介入,不要打着“爸爸忙着赚钱养家”的旗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席。工作再忙再累,父母回到家请放下手机、关掉电脑,和孩子一起读绘本、做游戏……(董 琦)
难点2
如何帮孩子制作一份可执行的时间表?
闹钟响了还躺在被窝里,一边玩橡皮一边做作业,上课的时候画画……在时间观念不强的孩子身上,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家长想让孩子执行时间表,从而培养时间观念。然而,时间表却很难被执行下去。如何制定一份可执行的时间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家问诊
雨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市朝阳教委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特约亲子教育专家):“失败的时间表”几乎都暗含着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即对“空余”时间的安排:家长希望孩子用来学习,孩子则希望用来玩。如果高效完成作业的“奖励”是“更多的奥数题”,孩子不仅会丧失执行时间表的动力,还会变得磨蹭、消极、反抗。
首先,家长要明确孩子才是时间的主人,制定时间表是为了把时间还给孩子。在执行时间表的过程中要先“质”后“量”,先帮孩子建立起时间管理框架,再逐步增加学习内容。时间管理的目标要具有可行性:一是目标应该在能力范围内;二是目标应该有一定难度。
为了制定合理的目标,家长可以将孩子每日的生活详情记录下来。通过一周的观察和记录,家长把每天例行的任务时间累加之后取平均值,就是完成该项任务的标准时间。
在制表之前,家长应按照轻重缓急把孩子的每日任务进行分类:A类——重要,紧急且重要的事务;B类——次要,包括紧急不重要和重要不紧急的事务;C类——一般,不重要不紧急的事务。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吃好、睡好、玩好、学好都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完成学校家庭作业等属于A类任务;适当的运动、周期交友和亲朋聚会等属于B类任务;其他的如课外作业、练琴等是C类任务。家长还可以把零星时间集中起来成为连续的时间段,并设法减少无效时间。
家长可以在“豆豆妈妈工作室”官网下载1~6年级儿童时间表,在模板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设计。除了制定合理的时间表,家长还要充分了解自身与孩子的性格特点。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伦斯·妮蒂娅提出了“4种性格理论”,即人的性格分为平和型、力量型、活泼型、完美型。其中,活泼型和完美型是两个极端,力量型和平和型也是两个极端,如果家长不了解自身和孩子的性格特点,常常会引发亲子冲突。
同时,父母的情绪管理也十分重要。一旦家长的情绪失控,孩子的情绪也会失控,从而陷入混战。家长在情绪失控时可以进行“一离二吸三冷水”,即离开令人生气的现场(最好到卫生间,看看自己因发怒而扭曲的面部),做深呼吸,用冷水洗脸。
图书“药方”
《儿童时间管理案例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作者在与3000多个家庭接触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多数孩子不是不能管理时间,而是不想管理时间。家长要给予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3年级以下的孩子每天至少有1个小时,3年级~6年级的孩子每天至少要有半个小时。时间管理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主目标,家长不要过度焦虑。家长可以通过鼓励使孩子的好行为不断重复,比如拍拍孩子的头或肩膀、亲密地摸摸孩子的头发、手臂环抱孩子等。(江玉婷)
难点3
如何用内在学习力重塑好习惯
当遇到孩子写作业磨蹭、粗心马虎此类情况时,家长们除了否定和指责孩子,应如何帮助孩子进行内部的塑造,彻底改掉之前的坏习惯?
专家问诊
林薇(儿童教育心理专家,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程专家):孩子会出现粗心大意的情况,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主观上不重视学习或者不热爱学习,而是因为学习本身需要具备一些能力。只要孩子能够具备学习所需的一些能力,那么学习也能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针对这种情况,正确的做法是让每一个孩子真正了解自己身上的学习潜能。每一位老师和家长必须通过了解孩子进而帮助孩子开发出适合自身的学习能力,唤醒孩子的学习力。
人有很多种能力,但并不是解题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听、说、读、写、计算、思考等学习课业的能力。它们所涉及的心理过程十分复杂,包括感觉运动、知觉和知觉动作统合、语言、思维、自我监控等。
每个孩子能力发展程度各有差异,在训练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之前,通常需要对孩子的能力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评估。我们一般会采取学习能力测评的方式,这项测评针对3~14岁儿童研发,实验结果经过论证具有科学性。
测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感觉运动能力测试,包括平衡能力、肌力、运动协调性、节奏感和空间方向感等。二是知觉和知觉动作能力测验,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听知觉和视知觉等。三是语言表达和阅读测试,包括孩子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发展程度。四是逻辑思维能力测验,包括图形推理、解决问题等。
对学习能力的测评目的是分解和量化孩子的学习能力,从而为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和具体目标。在经过测评后,我们往往会得出孩子的学习能力类型,再通过一些系统的训练完全可以补足孩子能力的短板。
图书“药方”
《唤醒儿童学习力》(五洲传播出版社)让家长和孩子们意识到学习并非一件“苦差事”,而也可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作者林薇经过22年的研究与实践,设计84个家庭游戏方案,针对改善孩子的各项学习能力,提供多种家长与孩子在家中就可以进行的小游戏。考验家长的“行动力”,家长与孩子一起对书中的小游戏进行试验,定时、定量进行操作。(李星零)
难点4
如何以轻松方式教出好孩子
当今家教一个突出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吃力不讨好”——妈妈从来不缺爱,妈妈只是缺方法。如何做到有爱又有方法,以轻松方式教出好的孩子?
专家问诊
吴甘霖(方法学家、自主管理教育专家):针对“妈妈从来不缺爱,妈妈只是缺方法”的现象,我们首先要帮助妈妈们树立重视方法的意识。国内家教存在一个明显缺陷:讲世界观太多,讲方法论太少。妈妈最容易犯错的地方,就是总是对孩子说“应该”,却不懂得以有效方法武装自己,也不懂得以有效方法引导孩子成长。妈妈要从重视方法的价值开始,从不会方法的妈妈变为主动找方法并拥有好方法的妈妈。
如何拥有帮助孩子更好成长的方法。这包括“如何让人生观教育不再苍白无力”“如何让孩子学会负责”“如何让孩子成为学习高手”“如何让孩子全面发展”“如何改掉孩子的‘臭毛病’”等等。所提供的有关方法,都是针对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比如“如何让人生观教育不再苍白无力”,就是现实中许多家长对孩子进行人生观教育,虽然观点正确,但他们的方式实在让孩子难以接受。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们提出一个“九字方针”:“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我的孩子原来是个十足的“调皮王”,开始我强压却根本没用。后来我采取这个“9字方针”,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结果孩子不仅乖乖听话,而且还真正做到了“不要别人逼,我就能做好”。
与孩子关系紧张,甚至闹得相互之间成了仇人似的,这是不少家长最纠结也最痛苦的事。而问题症结在在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充满指责、压制的“负面沟通”。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改“负面沟通”为“正面沟通”。这其中有许多技巧,比如如何批评孩子。不少家长习惯张口就批评的方式,但是我们提出一个“三明治的批评方法”,分别包括“肯定、批评、勉励”,倡导的是“否定之前先肯定”。父母掌握这一方式,孩子就容易接受批评并实现良好的改变。
图书“药方”
《好妈妈总有好方法》(接力出版社)力求让鲜活的案例、鲜明而有创意的观点以及有效的方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既好看又管用”。该书共分三部分:第一单元“妈妈有爱还不够,妈妈更要有方法”,让妈妈充分看到“缺乏方法,你就只能吃力不讨好”,从而开始重视方法的重要,并主动去学习并摸索方法;第二单元讲述“如何帮助孩子更好成长的方法”;第三单元则是“如何改善你与孩子关系的方法”,各章节都有妈妈很关心的各种具体问题。(董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