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刘江:做伏地听声的人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8/6/15 作者:


2015年9月10日,刘江发表微博,宣布加入美团,担任技术学院院长,主要负责技术团队的对内对外交流、品牌、团队和文化建设工作。在去美团之前,刘江曾任CSDN与《程序员》杂志总编,并兼任CSDN首席战略官,他还是图灵公司联合创始人和总编,华章公司副总编。这位资深出版人,“逃离”出版圈,深度介入目前炙手可热的互联网“独角兽”公司后,会对出版行业有怎样的看法?

“无论是做出版、办杂志、搞网站还是到美团负责技术学院,我的职业生涯一直都在为同一群人服务,那就是技术人员。”这是刘江跟记者表达的第一个观点。过去十几年,开源、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热门的技术概念,刘江是国内有力的推动者。

服务同一群人

1996年从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毕业的刘江,去了专业对口的中国电力出版社当编辑。埋头做了两年的电力类科技书后,天性不安分的他发现,市场上计算机书很火爆,是个机会。从小学就开始编程,IT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刘江属于有想法,并且能想办法去实现的人。

研究了大概半年,他主动跟出版社领导请缨:电力社也应该做计算机书。“那个时候机械工业出版社出计算书已经蛮成功的,不过按学科,电力出版社总比机械离计算机要近吧。”

刘江就这样主动进入了计算机图书的策划领域。在做了一套原创计算机图书之后,他意识到,要在IT技术图书市场做出名堂,还是应该引进国外的版权。于是,他成了Amazon网站的超级用户,很有可能是当时中国每天访问这个网站最频繁的人。另外还有一本国外知名计算机图书公司的目录,也被他翻得烂熟,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甚至上厕所也拿着。(下转第6版)



(上接第5版)就这样,刘江“炼”成了外版计算机图书的活数据库,随便说一本书名或者作者、领域,他几乎能立即说出其他信息,再加上同类书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江开始联系国外顶级计算机图书公司,并很快因专业性得到业内同行的另眼相待。他在当时被称为“计算机四强”驻守的市场中,虎口拔牙,引进了一批优质选题,其中不乏名著,还与O’Reilly公司达成了独家合作。

2001年,机械工业出版社旗下的北京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来找刘江,他内心也确实想去看看,“感受一下业界顶尖的公司是怎样运作的”。

刘江于是到华章计算机出版中心任副总编。在此之前,公司原总经理王斌去创办了中信出版社。而现任湛庐文化总裁的韩焱等一帮同事,正在隔壁办公室做经管书。

刘江在华章仍然不安分,又有了一个开创性尝试——做杂志。

这个想法刘江在电力社的时候就在酝酿,他一直希望离行业更近,离技术员的需求更近、反应更快,做杂志无疑比书更合适。他说服了《Dr.Dobb’s Journal》等国外顶级计算机杂志,获得了他们旗下若干王牌杂志的版权授权,在国内做了一份《软件研发》杂志。

回头看,当时的刘江也并没有想得特别清楚——一个杂志用书号,没有广告,怎么能持续生存?8期后停刊的结果,也曾让他觉得懊丧。但让刘江很欣慰的是,当时华章的领导很宽容,允许手下的人“试错”,支持大家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2005年,跟刘江一起的几个同事包括计算机中心的负责人一起琢磨着出去干点事情。

感知和研究市场

艾伦·麦席森·图灵,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这是图灵公司名字的来由。2005年6月,北京图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由人民邮电出版社投资控股。

图灵组建后最开始是做偏国外教材性的经典读物。这个决定来自于创始人团队对市场的共识:经典的读物能在任何市场条件下,保有基础价值。图灵很快拿到了一些好的版权资源。2005年下半年,刘江意识到局限在原来的方向“不太行”。因为“最好的资源绝大部分已被其他出版社包括原来供职的各个机构拿走了”,加上外版书一般有延续性,图灵很难竞争。“抢一本都很费劲,因为大家都知道那是好书。”

图灵决定另辟蹊径。

2005年前后,互联网行业慢慢复苏。“是时候回头做技术书了”,当时刘江的提议,获得了团队成员的支持。由于刘江对整个程序员的知识体系相当熟悉,在遴选技术类图书时并不费力。“我知道该出什么书。”刘江很好地抓住当时的技术热点——Web 2.0和Ajax,出版了一系列Web前端开发的图书,其中一些十多年后依然畅销。回头看,刘江觉得,当时真正懂行的编辑很少,大部分人都在盲目地做书,堆品种,尤其是宏观方面,真正能感知市场脉搏、市场趋势的人非常少。

刘江不仅仅是个编辑,在行业里他一直是一个趋势研究者:不断收集信息,包括判断哪些技术浪潮即将兴起。他非常信奉O’Reilly公司的创始人Tim所说的,编辑应该是“伏地听声的人”。2005年,图灵抓住一波新技术趋势,迅速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畅销技术图书,如今不少都成为程序员的必读书目。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当时刘江会在图书封底印上阅读路线图,介绍其他相关图书及其阅读顺序。到美团后,有一次在技术群里跟大家聊“Web前端要看什么书”,美团一位“资深”前端工程师立刻举出了一系列书名,刘江一看,正是图灵图书后面的路线图,乐了。“没错啊,刘老师,我们都看着你的书长大的。”

在图灵的那段日子,还有一件事情让刘江印象深刻。一本叫作《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的经典外版书,本来另外一家出版社有优先选择权,但却没有选。这本书在图灵出版后累计卖了几十万册,今天仍然在畅销榜上。“这本书当时也不是最新出版的,只不过我知道这个技术趋势要来了,这个市场肯定很好。”刘江解释说。

图灵的总经理和创始人武卫东曾经说,刘江是编辑里为数不多会往里看内容的人。很多人做版权只看表面信息。刘江会特别仔细地看,从目录开始往里翻,看到精彩的地方会拍案叫绝。所以,他很清楚某本书到底有没有“料”。

图灵很好地坚持了选题和编校质量,坚持与读者群体——技术人员有密切的联系,十多年下来,在业界建立了扎实的口碑。现在,每年图灵的销售码洋里,新书只占20%,绝大部分都是重印再版书,甚至2017年的销售排行榜前十的图书,好几本书是刘江大概十年前做的选题。这种精品战略使得公司的利润一直保持在较好的水平。

策划人就是投资人

回过头来看出版市场,有很长一段时间,“会发现有些书印了很多,但堆在书店根本没卖出去,最后隔了一两年还给退回来了。”刘江觉得,如果拿一本书当项目的话,学习周期有点过长。从选题构思到最后算利润,项目周期太长的结果是策划者学习性不够。“由于长期以来,出版机构没有数据体系,整个产品的验证时间非常长,策划编辑如果又不是一个有悟性或努力程度不够的人,大部分得不到真正的提升。”

刘江说,这个事情的关键在于,假设每本书是一个几十万元的投资项目,策划编辑就是投资人。“这个项目好不好,要不要投?其实策划编辑就是干这事的。市场对于投资人要求是什么?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认知,因为市场不断在变。”

但现在情况已经大不一样。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接入,迅速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渠道信息不畅导致的产品更新滞后问题。

“现在是做书的黄金时期。”刘江当年执掌的图灵,卖得最好的一本《C++Primer中文版》一年也就卖2万多册,已经是“神书”级别。现在,卖得最多的编程书一年有近十万册销量,而且可以卖很多年。

不仅因为市场规模在变大,而是整个市场运作、销售、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都有了极大改进。“技术书绝大部分是在网上销售。网上书店的数据可感知度很高,每个月能卖多少,很快有数据说话。”

“以前的市场多少有点劣币驱逐良币,出版社可以通过渠道’忽悠’,读者也不懂得怎么挑选,有好多不怎么样的书也卖得很好。现在还这样已经越来越难,书确实好,有口碑才能卖起来,而且口碑如何在网上书店真实可见。”尽管已经不在出版业,但刘江觉得整体行情并不赖:市场终于归于良性。对于出版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把事情做好,就能有回报,很简单。”

2009年从图灵出来,刘江去了行业门户网站——CSDN与《程序员》杂志总编,后来还兼任CSDN首席战略官。当时图灵已经走上轨道。刘江坦言,尽管图灵是对从前经历的某些优化,但本质上跟此前的工作没有太大区别。“书的周期太长。从一个点子到最后出产品,能影响到受众,抢得快也得半年。”刘江一直希望对技术人员产生更直接的影响和帮助,离产业更近。

刘江喜欢挑战,喜欢新东西。去网站的想法很简单,杂志是按月出的,网站按天按小时计,速度很快。从云计算、移动开发到后来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刘江开始站在媒体角度在行业里发声。除了媒体,很多行业大会,比如云计算大会、移动开发大会、大数据大会、人工智能大会等等,都有刘江在台前幕后的努力。让刘江觉得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办杂志时写过的话,大会上说过的一些观点,至今还有人提及。“确实做了一些对行业有影响的事情。”刘江谈及这段经历依然很触动。(下期继续推出刘江的“美团邀约”以及他对出版业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