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书产品线到非虚构故事平台,科技社如何切入?
翻译
报道时间:2018/10/23
作者:饶 静
摘要:
■饶 静(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图书策划编辑、“我们是有故事的人”平台负责人)
近几年,国内非虚构纪实文学市场持续火热,凤凰网的“有故事的人”、网易的“人间”、真实故事计划、全民故事计划等自媒体纷纷树立内容品牌并逐步探索盈利模式。
基于对选题市场的逐步精分与方向调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大众分社在将思路从名人传记拓展到“普通人传记”、催生“我们是有故事的人”图书产品线的基础上,创立“我们是有故事的人”同名微信公号,搭建非虚构故事平台矩阵。从做图书到做故事平台,一家科技社的大胆切入有着怎样的背后故事?我们特意采访“我们是有故事的人”平台负责人一探究竟。
经过多年资源累积和选题精准策划,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大众分社主要有传记和经典两个重点选题方向。然而,选题市场的逐步精分和饱和,也提醒我们转换思路。一次分社内部头脑风暴,我们提出了做“普通人传记”的想法,催生“我们是有故事的人”图书产品线,以“遇见一千零一种人生”为主题,聚焦行业先锋人物,向读者传播优秀个体的精彩职业故事。2017年6月,考虑到国内非虚构创作环境日趋成熟,配合图书产品的推广,我们又以总社名义,创立了“我们是有故事的人”同名公号,搭建平台矩阵,正式进军新媒体内容产业。
开通投稿通道后,我们每周都能收到百余封邮件,会有专人每天及时查看并初审,挑选质量尚可、符合平台定位的稿件,然后分配给内容编辑进行复审和加工,如稿件尚达不到发表要求,还需与作者沟通,提出优化意见。同时,为了增加粉丝粘性,我们建立了作者、读者微信交流群。每个团队成员都有自己本职工作要做,但因为兴趣所在,大家有时会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来改稿。目前,公号上的内容基本都来自原创投稿,每周保证3篇原创发文。所有文章提前一周开始准备,先初审、编辑复审,故事最终定稿后,还需要发到内容群里一起讨论标题拟取,最后待发表的文章还需接受分社社长和总编的检验,层层把关。
热点可遇不可求,更多时候需要我们对已有内容进行深入挖掘,这十分考验内容编辑的加工水平和主题提炼能力。有时,编辑甚至需要参与内容创作,此时与作者的沟通就尤为重要。每个月平台至少会发布一次短故事征集活动,比如去年七夕的“寻找两万分之一的爱情”、春节时征集“你心中的家乡风味”等。2018年1月,团队还联合社内的佳思漫知识服务馆,举办了为期1个月的“2018,故事连接你我”活动,只要在公号或佳思漫门店故事墙上留言新年愿望或2017暖心故事,即可收到平台独家定制明信片,并有机会获得新年赠书。
在运营平台的同时,团队也不遗余力地挖掘符合产品线定位的图书,主打行业人生,聚焦故事集题材,目前已出版有写西藏气象员的《那些年,在西藏看“风花雪月”:一名气象员眼中的藏地奇观》,写翻译行业的《且以初心过人生:你好“翻译官”》,写教师生涯的《Cathy与你:我们的“师生情书”》等。今年“我们是有故事的人”产品线图书在选题策划和作者选取上要求更严,致力于“少而精”,力争打造畅销书,同时也开始进军外版非虚构文学书领域,与译言网合作开发的《企鹅布鲁姆》《深海之下》等将陆续面市并启动全方位营销。
图书编辑的工作内容更多是长线项目,需要精雕细琢,工序复杂;但做平台,每天面临的问题瞬息万变,如何与作者沟通、处理与其之间的关系以及后台读者提出的问题,如何第一时间抓住社会时事热点,与作者一起生产优质的原创内容,事情多且杂,需要运营者有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极高的内容敏感性。去年11月,平台开始有意识地探索盈利模式,在懒人听书开通了“我们是有故事的人”故事音频账号,每周更新3篇,目前已积累了6万多粉丝。今年也开通了喜马拉雅和蜻蜓FM有声账号,基于图书的付费音频专题正在策划中。
区别于其他更强调故事话题性和独特性的同类公号,“我们是有故事的人”围绕“故事”这一核心,逐步形成了以“职业故事”为主,“成长故事”“世相故事”为次的故事类型定位,从各个角度切入并描绘新时代青年的全景式生活状态。同时,为了响应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讲述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概念,平台对内题材容的挑选将更加严格,在充分照顾读者阅读趣味的同时,也兼顾内容立意上的高度,力求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自身温度和现实关怀。
今后,平台仍然会将重心放在用心打磨好的原创内容上,不排除组建一支线下采编团队的可能,从被动生产转变为主动策划,更加明晰以讲述带有职业身份个体的人生故事、传播积极人生观的平台主旨。同时,结合“我们是有故事的人”图书产品线作者资源,我们将有计划挑选有意愿且有开课潜质的作者,共同策划、开发、制作线上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