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创新奋进40年专题报道(四)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8/11/6 作者:杨裕前 曹惠玲 傅小芳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盛会开启的不仅有中国科学的春天,还有江苏科技出版的春天。这一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成立了。

时光荏苒,转眼已过40载。

如今,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已转企改制,更名为“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从当初的二级局单位改革转型为一家年出书3000余种的现代出版企业,形成了由专业、大众、教育三大板块组成的产品体系和具有苏科社专业化特色的内容生产产品线,通过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并举,在保持传统出版强劲生命力的同时,主动融入市场,不断探索融媒体出版新业态。

回首40载,于苏科社而言,最重要的是书,最珍贵的是人,最应该被铭记的是传统和精神:创业时的筚路蓝缕,发展时的薪火相传,创新和改革转型时的栉风沐雨、锐意前行,以及始终把社会效益、价值引领放在首位的出版价值观。发展之路不会永远是笔直的康庄大道,但敢于自省、勇于变革、善于开拓的力量,推动着苏科社发展的车轮紧贴着时代的脉搏,滚滚向前,而始终贯穿其中的,是苏科人念兹在兹、持之行之的信仰:忠实记录中国科技发展的创新与成就,并以推陈出新的精品力作,为科技兴国、科技兴省,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服务于我国教育工作、人才培养不懈努力。

这,是苏科人的初心。

值此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建社40周年之际,我们特别开辟此专栏,邀请在苏科社成长之路上给予了无尽支持、帮助的作者、领导和朋友,以及为苏科社奉献了青春、绽放了芳华的苏科人,一同回首峥嵘忆初心。

美好未来可期

■杨裕前(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主编)

20世纪80年代初,应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简称“苏科社”)理科编辑室沈绍绪主任所约,我与几位同仁写了《初中代数基础辅导》《初中几何基础辅导》两本书,于1983年出版,以满足当时教育刚刚复苏时人们的需求。从约稿到编写、审稿、出版,整个过程顺利,合作愉快。沈主任对工作认真、严谨,待人的和善,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至今还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这是我与苏科社的第一次合作。此后,由于工作关系我与沈主任时有交往,但因各自忙于事务失去了一些再度合作的机会。

从1999年底起,我参与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此后某天,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陆志平主任、朱家珑主任约我在南京面谈,嘱我着手准备主编初中新课标数学教材。当时,我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难以应付,手头又有些其他事情要做,但两位主任既是老领导,也是老朋友,我纠结了一阵后接受了此项任务。2001年9月6日,陆主任、朱主任、苏科社理科编辑室葛庆文副主任和我4人,商量启动教材编写事宜,教材编写工作正式进入“进行时”。从此,我与苏科社开始了长达20年的合作。

我在两位主任的关心和指导下,组建教材编写团队,撰写教材立项报告及相关材料,报送教育部审批。2002年7月,苏科版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通过教育部的立项审查,教材编写有了“准生证”。此后,编写人员进行了高强度、超负荷、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葛庆文主任与编写组共同奋斗,多次与我一起去北京等地拜访并听取专家们对教材编写的意见,努力为教材编写工作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他对工作踏踏实实,为人厚道正直、任劳任怨,得到了编写人员的一致好评。2003年11月,教材前3册通过教育部初审,当他得知此信息时,潸然泪下,其真情令人感动,也可见这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参与项目的还有时任苏科社理科编辑室主任的傅梅女士,她对工作的负责精神、快节奏和高效率,难能可贵,也令我印象十分深刻。记得有一天,我在北京,早晨9点左右,她为了生物教材的编写连夜从南京赶到了北京,马不停蹄地拜访几位在京的专家,当晚又从北京返回南京。

教材编写工作的顺利和成功,离不开具体执行科室和编辑的努力,更少不了出版社领导们的关心和全力支持。当时的社长黎雪同志对教材编写工作十分关注,他把出版社与编写团队看作“命运共同体”,想方设法加强编辑力量,为我们的编写提供最大助力,增强整个编创团队力量。2007年夏,我因过度劳累、心力交瘁,病了,黎社长专程赶到常州看望、慰问,这一切至今难忘。后来的两任出版社领导佘江涛社长、金国华总经理,在出版社任职期间,也多次和傅梅同志到常州来看望我。他们的亲和力、开拓精神,令人难忘。

出版社多年赠我《祝您健康》杂志和一些保健类书籍。去年,可能由于邮路的原因,我没收到邮寄的杂志,沈琼女士(现在是这位年轻编辑负责数学学科了)知道后,立即改由快递寄送,并打电话询问我是否收到,细微之处可见她的认真、细致。

还要说说出版社驾驶班师傅们的事。2008年冬,教材编写组在常州研讨教材编写工作,天降大雪。鲍向明师傅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工作,午饭后执意要赶回南京,雪越下越大直至暴雪,车子无法行驶,他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回到南京,独自一人在路上经历了饥寒交迫的一昼夜,对工作真是尽心尽力。杨柳这个小伙子,彬彬有礼、待人真诚、服务周到,不仅车子开得又快又稳,而且业余时间自学大学课程,给人印象很好。而且,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令人钦佩。有一次,因为教材修订的事,我要到上海一位专家家里去,然后要立即赶往张家港拜访另一位在那里讲课的专家,这趟出车的路程长、路线较麻烦。杨师傅提前做了十分充分的准备,整个行程安全、顺利,没有走一点回头路。

陈云同志在对苏州评弹事业发展所作的一次谈话中,说道:评弹事业要“出人 出书 走正路”。值此苏科社建社40年之际,恭祝苏科社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出更多优质的图书,创新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可期!

直待凌云始道高

■曹惠玲(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主编)

初中生物学是中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分科的自然科学课程,它既是小学科学课程(原称自然课程)的螺旋上升,又是与小学科学(自然)全然不同的跨越。学习生物学对初中学生来说充满着吸引与挑战。在帮助学生应对挑战方面,教科书无疑承担了首要责任。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初中生物学课程经历了很多的跌宕起伏,由此也催发了很多的变革。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次课程变革,教材的改变都走在最前面。

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不仅生物学课程内容发生了精简重组的大变动,而且国家出台了“一纲多本”的政策,允许各地和个人编写教材。2001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用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促使初中生物学教育大踏步发展。2011年教育部修订并颁布《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了初中生物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等。

根据国家的这些政策和文件,自1994年起,我与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简称“苏科社”)合作,先后主编了3套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包括1994年出版的苏科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课本·生物》、2004年出版的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以及2012~2013年根据2011年版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修订后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每一次的修订都是一次与时俱进的更新,也都取得了成功。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材取得成功,功夫全在教材之外。

这个功夫,是我们20多年矢志不渝,不断追求新目标,勇攀新高峰。国家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精神就是一个个新的号令,激励着编写组全体成员和出版社编辑不断“上下而求索”。在本职工作很忙的情况下,大家起早贪黑,挑灯夜战,遍览中外初中教材,查阅无数文献,虚心请教专家学者,认真听取各地教研员、一线教师的意见,精选内容,斟酌字句,绘制插图,设计版式。

这个功夫,是我们20多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2001年国家课程标准的颁布,就是对全体编写人员和编辑的一次重要考验。在全国已有多套初中生物学教材出版的情况下,苏科版教材要通过立项和送审,难度可想有多大!此时唯有创新,而这也是我们坚定的信念。大家开动脑筋,反复推敲,拿出多套方案一一论证。江苏省教研室和苏科社的领导也给予我们很多指导和大力支持。通过努力,我们编写出了得到专家评委一致好评的教材蓝本。

这个功夫,还是编写团队、编辑团队、专家顾问们20多年的精诚合作和交流。一些全国著名的生物学教育专家多次对初稿提出真知灼见,给编写组提供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动态和进展。中国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许多教授、学者,或分担主编任务,或亲自提笔,或亲临讨论,或审读把关,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建议。许多市县的教研员也承担了编委的工作,把对一线教学的研究成果、经验和一线教师优异的教学成果写进教材,给教材注入很多活力。在苏科社和省市教研部门的组织下,编者和编辑每年都深入教学第一线,或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听取各地教研人员、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了解教材使用的情况,发现问题;一些编者还定期到教材使用地区进行教师培训,促使他们能准确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等。

20多年来教材工作的开展和成绩的取得,也凝结了教材编辑的汗水和心血。

从1994年起,我就与傅梅编辑一起合作。我们往返奔波于北京、河北、湖南等地,拜访多位生物学专家、前辈,听取他们对教材的意见,确定教材的编写方案。我们在教材编写和送审工作中遭遇过很多困难,一起坚持,渡过了很多难关。后来她的职务有了变动,现已担任苏科社的社长,而这些年她都一直关心和全力支持着教材的各项工作。赵玲、罗章莉和黄翠香等编辑也先后参与了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她们参加了教材修订方案的制订、具体修订内容的讨论以及送审等工作,拜访了多位专家,为教材编写组提供了很多服务,与编写组一起开发了很多与教材相配套的产品,每年还定期组织教材研讨、培训、交流和调研活动,为教材建设付出了很多。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教材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在传承优秀科学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求变创新。苏科版生物学教材20多年来不断求变创新,不断前进,一直努力做好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排头兵。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材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踌躇满志,坚定不移,决心和苏科社一起把教材编写工作继续下去,创造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新的春天。

我与苏科社的三重缘:随缘 投缘 结缘

■傅小芳(苏科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主编)

我与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简称“苏科社”)之间的缘分,起初只是因为在工作上有联系,顺其自然,随缘而已;到后来因为受邀修订教材,互动越多,越发投缘;如今回首,发现因为有共同的愿景,自己早已与出版社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缘:初识苏科社,源于一份纲要

初次与苏科社接触,是因为我在2003年参与了《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试行)》(以下简称《课程纲要》)及其配套教材的编写工作。

2003年,是我职业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年头。这一年,我为之工作的中德合作“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劳技课教学项目”已进入最后一个年头。这是中德两国政府间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个合作项目,该项目规格高、时间长、经费足,历时10年,德方援助1000万马克,中方1∶1配套。中德双方在研究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借鉴德国劳动与技术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模式,并在江苏省范围内选择了140所试点学校开展大规模教育教学实验。经过10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凝练出了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设备配置、管理和评价、师资培训等在内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模式,获得了江苏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肯定,许多内容被吸纳进了《课程纲要》之中。

2003年,也是江苏省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课程纲要》,这是江苏省教育厅基于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根据江苏省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强化劳动与技术课程的重要举措。江苏省教育厅领导高度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认为学生劳动与技术素养的高低与江苏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与江苏能否成为制造强省密切相关。在时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周稽裘、基础教育处处长陆志平、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原主任朱家珑等领导的直接指导下,由南京师范大学顾建军教授领衔,中德合作项目德方专家鲁道夫·普法伊费尔博士任顾问,组织编写了《课程纲要》。我有幸参与了编写工作,也因此有缘结识了负责出版发行《课程纲要》的苏科社,也与德国专家一起为出版社的编辑和教材作者做过几次培训。此外,并没有更深入的合作。但我对编辑和作者倒是有一些印象,只觉得他们特别好学,无论在哪里召开的专业会议或活动现场都能够碰上他们,而且总是笔记本和照相机不离手。

投缘:走近苏科社,只因一支队伍

2009年一个春日的午后,苏科社的老编辑沈绍绪突然带着余乐孝、汪晓铅、陈寿欣、杨大龙等几位老作者来看我,力邀我加入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编写队伍。因为中德合作项目结束后,我已转入学校行政部门工作,研究的重点也从基础教育转向职业教育,且此前虽然编过初中的《劳动与技术》教材,却从未编写过小学教材,精力有限、经验不足之下,我婉拒了这个邀请。然而,那个下午,5位年逾古稀的前辈对我实施了“轮番轰炸”,责任编辑从教材建设的角度“晓之以理”,作者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动之以情”,主编余乐孝教授更是以母校老师的身份下了命令,甚至我办公室的同事都被老人家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一个劲儿地附和:“你就从了吧!”就这样,我成了苏科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编写队伍中的一员。

这是一支由编辑和作者组成的水乳相融的混编团队,是一支经验丰富的编写队伍,这其中有许多人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编写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了;这又是一支斗志昂扬的编写队伍,心态年轻、思维敏捷,充满创新活力。加入这支队伍后,我又认识了出版社的傅梅、许礼光、陈卫春、曹婷婷、姜丹,在与他们共同编写、修订、打磨教材的过程中,体会到出版社领导的敬业、编辑的专业,也渐渐理解了为什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能够在苏科社的土壤中开花结果、长盛不衰。

结缘:心系苏科社,只为一套教材

2015年和2017年,苏科社的许礼光和曹婷婷两次专程从南京赶到苏州,秉承出版社的光荣传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我主持教材修订工作。就这样,被出版社“一而再、再而三”的诚意所打动,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我亲历了苏科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3次重大修订过程。

苏科社18楼的会议室,见证了苏科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的每一次更新,见证了编写团队成员的变化,也见证了编辑和作者始终不变的执着和较真精神。每一册教材、每一个模块、每一个项目,都需要经历千锤百炼;每一个栏目、每一段文字、每一幅照片,都需要反复打磨。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个周末和假期,我们都是在这个会议室度过的;有多少个小细节,我们争论得面红耳赤;有多少个小小的成功,让我们欣喜若狂。令人感动的是,在修订教材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里,出版社领导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出版社编辑自始至终的倾心投入。早期合作的美女编辑傅梅已经从责任编辑到科室主任再走上了出版社社长的岗位,但谈起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的点点滴滴还是如数家珍;两位编辑室主任许礼光和陈卫春与我们一起修订教材,推敲每一个细节;两位年轻的编辑曹婷婷和姜丹,工作到酣畅淋漓时经常忘了时间,甚至多次错过了回家的最后一班地铁。在出版社的会议室里,我们虽无暇瞥一眼窗外风光旖旎的玄武湖,却将“为劳技教育增添江苏色彩”的重任慎重扛在肩上,把“提高劳动技术素养,助推学生成长成才”的赤诚之心留在了教材的每一句每一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