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在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中讲好中国故事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8/9/14 作者:


研讨会现场,中少总社总编辑张晓楠发布曹文轩在该社出版的全系列作品的朗读版。朗读版含《世界著名插画家插图版·草房子》《世界著名插画家插图版·青铜葵花》《世界著名插画家插图版·山羊不吃天堂草》《世界著名插画家插图版·细米》《世界著名插画家插图版·根鸟》以及“丁丁当当”系列、“萌萌鸟”系列。

编者按 9月11日,由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以下简称中少总社)联合主办的“曹文轩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少总社发布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曹文轩在该社出版的全系列作品的朗读版。曹文轩在现场提前透露了即将在中少总社出版的新书内容。此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高洪波,中少总社总编辑张晓楠主持。以 “担当”“悲悯”“初心”为话题,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媒体、师生代表百余人展开精彩研讨。本报摘编精彩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开篇

儿童文学创作如何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曹文轩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研讨会”,这个议题便指出了儿童文学创作中如何体现现实主义精神的问题。在这方面曹老师多年的创作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曹老师的创作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这种结合方式在新时期儿童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启示性意义。生活不是一帆风顺,即使对孩子也是这样。但正如曹老师在“丁丁当当” 系列以及其他作品中向我们展示的,即使在这些困顿、忧伤、疼痛中,在前方是有亮光的,这个亮光将会越来越亮。

千千万万的孩子也正是由此不仅认识了社会,认识了人生,以一个善与美的态度往前走,去创造自己生活的勇气。

用现实主义儿童文学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孙 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

新时代的中国现实主义儿童小说,或关注当下社会,表现少年儿童的生命状态;或追寻童年的记忆,探求成长与文化的渊源……现实主义儿童小说在儿童文学创作多元共生的大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

曹文轩教授的现实主义儿童小说,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融入担当、美好和悲悯。“丁丁当当” 系列发行量500万册的成绩足以证明读者对优秀现实主义儿童文学作品的渴求与高度认同。其中,“丁丁当当” 系列获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以残障儿童为题材的全球优秀小说称号。该系列目前已翻译成英语、韩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版权已输出至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作为少儿出版工作单位,期待与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一起用中国故事点亮孩子内心的梦想,用精品力作铸就民族未来的灵魂。

我们为什么需要现实主义

■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现实主义精神,是人类文学史的魂。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基本上都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产物。

但到了上个世纪中期,代之而起的是“虚构”“想象”“幻想”,现实主义淡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目光渐渐从历史、从现实之上挪移开了,而这些恰恰是文学创作的根本性资源。

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故事,是任何虚构、想象都无法相比的——它们的神奇、出人意料以及其背后复杂而丰富的含义,是远远超出“虚构”“想象”所能给予我们的。

由于对现实主义精神的淡忘,我们不仅对“现成的”、“绝妙的”故事视而不见,还逐渐忘却了“功夫”二字,忘记了对“功夫”的操守。

现实主义是讲功夫的:观察天下万物,破其机密的功夫。就像绘画一样,它强调从素描开始,这是基本功。谈到梵·高,我们只是想到他那些想象力狂放的现代主义绘画,却忘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专心致志地素描土豆。我们现在的儿童文学图书封面和插图,大多只有创意,而没有功夫。我以为,有价值的创意,是建立在功夫之上的。中国的儿童文学是不是需要重新面对“现实主义”呢?

下面,我来讲一讲即将为中少总社创作的现实主义长篇作品。

因为战争,一座城市变成废墟。但在未炸掉的一个囚室里还关着一个犯人。就在他非常绝望之时,从废墟里爬出来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故事由此开始。

犯人什么都能做,可是他关在囚室里出不来。外面的小女孩非常自由,可是她是一个孩子,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他们互相需要,这个故事非常感人。犯人告诉孩子,说那个地方有吃的,可是小女孩说,父母教育过她,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而关在囚室里的犯人是一个大盗。

有一天女孩出去找吃的,一直没有回来,犯人非常着急。傍晚的时候,女孩带着一把小号回来了。犯人用一根绳子把小号拿到囚室里面,从此他再也不怕女孩丢失了,因为女孩走远的时候,他就吹小号。女孩听到这个声音就会回来。

小女孩其实不是这座城市的,她是来看望她奶奶。后来,女孩爸爸妈妈来到这个城市,打算带她回家,那个女孩却说,“不,我还有一个叔叔在那间房子里面”。

用“担当”为孩子打好精神底色

从出版角度谈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

■李学谦(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主任)

在少儿图书零售市场上,儿童文学类图书大约占到了25%左右。其中原创儿童文学品种、发行码洋均占60%以上。在如此大的市场份额面前,抓好原创儿童文学十分重要。

在市场繁荣背景下,儿童文学原创图书出版同质化、跟风、惊悚、过度娱乐、重复出版等现象依然存在。阅读可以满足娱乐化的需求,但只有娱乐,没有打动心灵的这些东西,我觉得是不够的。

从《草房子》《青铜葵花》到“丁丁当当” 系列,我们从出版的角度,希望有更多的像曹文轩这样的作家,有更多现实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 此外,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还有很多中国孩子的故事可以讲,比如说农村留守儿童、网瘾少年等。我期待,为了少儿出版的高质量发展,现实主义儿童创作能有更多的力作出现。

在现实主义创作中如何书写苦难与希望

■张之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我以为有意义和有意思仍然是优秀儿童文学需要兼备不可偏废的品格。现在,社会上推崇的儿童文学都是一些温馨、快乐,甚至是搞笑的作品。这近乎形成了出版的模板。

我认为,儿童文学作品不应回避这些厚重的题材和内容。这些书写是给孩子们引领和指点,让他们有所意识。在“丁丁当当”系列和《青铜葵花》等作品中,我看到了涉及命运和苦难的东西。当少年读者了解主人公命运的时候,他们也许就不会对困难和坎坷不知所措,这对于少年儿童认识社会,勇敢面对生活是很有益处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书写苦难的时候,也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让孩子们在看到苦难的同时,也能唤起克服苦难的勇气,对未来充满希望。

从唯美到大善大美

■贺绍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曹文轩的作品讲究美,无论是对语言文字的雕琢,还是细节的诗意化描写,都构成了小说在形式上的精致与完美。但曹老师的“唯美”并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他把重心放在挖掘优美的精神内涵上,是一种具有思想深度的唯美写作。

比较“丁丁当当”系列和《青铜葵花》,它们的基调都是优美的。如果说《青铜葵花》是唯美倾向,“丁丁当当”系列则整合了优美和思想深度,在追求大善大美的审美境界。

丁丁、当当被曹老师设计为两个看上去是“傻乎乎”的孩子,其实这种“傻”,我觉得是更有利于把这种善纯粹化。因此,我愿意将曹老师的“丁丁当当”系列看成是一次由唯美转向大善大美的文学实践。

儿童文学中的叙事视角与价值担当

■李云雷(《文艺报》新闻部主任)

曹老师的小说富于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符合儿童的生活逻辑与审美习惯,让读者受到艺术熏陶与审美教育,这与小说的叙述视角与价值担当有关。

他的小说围绕儿童展开,但又不限于此。在曹老师作品描写中融汇了他对世界的理解以及他的审美观同,所以他的小说既适合儿童读者欣赏,也适合成人读者阅读,既有时代性,也具有艺术的恒久性。

作家的声音不应只是人类行动和思想的记录,而是应使人类精神永存。从这个意义上,曹文轩的作品重新定义这个时代的真善美,重新塑造人类的新坐标。这是他的价值担当、美学贡献。

用“悲悯”书写人文主义情怀

儿童文学创作让世界充满人性光焰

■孟繁华(北京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儿童文学不止是给儿童的一个读本,同时也是给成人的一个读本。

作为现实主义儿童创作的佳品,“丁丁当当”系列发行量已达500万册。这一系列作品描写了一对残障小哥俩流浪和相互寻找的故事。七卷作品,一波三折,两个孩子的命运一直抓住我们的心。以残障儿童作为故事主要讲述的对象,表达了曹文轩对弱势儿童群体的关注,当然也意在引起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与关怀。弱势群体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注,使他们能够有尊严、体面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社会才是一个完善、成熟和值得夸耀的社会。这方面我们做得不够,曹文轩愿意以自己的创作唤起人性的悲悯、同情等,他的价值观当然值得提倡。

曹文轩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对世界的影响

■张明舟(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

在过度商业化和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代世界,类似“丁丁当当”系列作品以儿童视角,饱含悲悯情怀,既坚持现实主义手法,又有丰富的想象力,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曹文轩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因此受到国内外读者喜爱,被广大成人读者和同行尊敬。“丁丁当当”系列作品里悲悯情怀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既是曹文轩对世界儿童文学的贡献,也是整个中国儿童文学对世界儿童文学的贡献。为儿童创作精品的中国作家还有许多位,他们的优秀作品共同构建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原创高原。我深信,这片高原上的其他高峰也将被世界陆续发现和认可。

“丁丁当当”系列:抵达现实主义本质的审美价值

■刘 颋(《文艺报》文学评论部主任)

第一层,在 “丁丁当当”系列里面,丁丁、当当是有一点残障的,他们只有自己非常单纯、单一的对世界的认知。但在审美表达的意义上,两个孩子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世俗高智的低和小。这个作品完成了最深刻的对世俗社会中的陈规陋习,以及庸俗甚至是恶俗的批判。

第二层,作家的审美理想。曹文轩老师具有独具一格的审美表达和审美理想。那就是单纯、善良、天真、童真、纯美。作家在“丁丁当当”系列里所表达了对于苦难的坚韧姿态和对生命的尊重。

第三层,围绕“丁丁当当”系列的现实性叙事,有效屏蔽了世俗社会的功利和丑陋,只留下生命中善良、美好和单纯。这一点是对今天这个功利和算计时代无声的批判。

通过阅读,让孩子拥有悲悯情怀

■田树林(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

谈到悲悯,教育者和作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用自己的情感和温度将另一个生命的价值激活,把人性中的美好情愫之一融进孩子心里。我和学生一起读这类作品,如《草房子》《青铜葵花》时,通过孩子的眼神,我能体悟到温暖的文字在他们灵魂深处的净土中长出了纯净、快乐和坚强。

何为悲悯?秋天来了,校园的柿子挂满果实。每年工人师傅在摘取柿子时,会故意留一些给喜鹊吃;黄土高原的乡下,每隔一段路程,村民会挖一个窑洞。窑洞里放置玉米杆或柴草,专门供赶路遭遇风雨的人歇脚……这就是朴素的悲悯情怀。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孩子成为一个人,一个有悲悯心的人,一个有家国情怀和心有大爱的人。

用“初心”呈现人类高尚情感

创作精神:对现实生活一往情深

■金 波(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儿童文学无论用何种体裁与技巧,心中要有现实生活作为支撑。20年前,在《草房子》新书发布会上,我说过这样一段话:“《草房子》所表现的情调,归根结底表现了作者的精神境界,对于生活的一往情深,对于文学的宗教般的虔诚。表现了作者对于文学生命力的一种美学追求。”

关注一个作家的成功,除了研读他的作品,还要关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如果说曹文轩是一棵硕果累累的树,我们还要看到这棵树植根的土地,历史的丰富性和社会发展的经验都沉淀于这片现实的土地之中。

初心·底色

■汤 锐(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曹文轩的小说因富有超越的气质而富于诗性。

首先,作品有坚韧积极向上的个性和人生态度。譬如小说中的主人公,虽然物质生活贫穷但却有一副傲骨的乡村少年,面对苦难和逆境,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精神。

第二,善良情感和道义的力量无处不在。这些作品散发出来的极富感染力的特性,传递的正是来自作者本人的一种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第三,审美的启蒙。无论是江南水乡之自然美,少男少女成长中的个性美,还是文学语言表达的优美典雅,共同践行着他自己所说的“为儿童打下一个具有审美根基的精神底子”的理想。

总之,曹文轩的富于诗性的小说对于少年儿童的意义,就是在他们的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或者如他自己所说:为少年儿童打精神底子。

曹文轩儿童文学世界:清醒的现实主义书写

■李东华(《人民文学》副主编)

曹文轩从不怕把孩子放置到现实中去检验成长。在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开放、客观乃至冷峻。当我们把《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青铜葵花》到“丁丁当当”系列和曹文轩之前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放在一起会发现:随着写作的时间轴的延伸,儿童文学不再是一个狭小的文体,而是厚重的时代和人生内容。

从另一个角度看,曹文轩的“清醒”更在于他在冷静客观地呈现现实的时候,并没有陷入欲望化和娱乐化写作的陷阱。相反,他对这样的写作倾向十分警惕。在他的心目中,文学不是带着读者在现实的阴影中陷落,而是以其光芒照亮人性的幽暗地带。

苦难·诗意·悲悯

■徐则臣(《人民文学》副主编)

金波老师说他是读着曹老师的小说变老的,我是读着曹老师的书长大的。我从来不认为曹老师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我认为他的作品是文学范畴。虽然我是写成人文学的,但是我从他的作品里面获得了非常多的营养。

曹老师谈到他的写作初衷可细化为:有正当的道义感,由始至终的审美价值,字里行间流动着悲悯情怀。这三个方面对应苦难、诗意和悲悯。

单从讲故事的技术角度说,苦难的确也更容易有“戏”。比如丁丁、当当,桑桑和秃鹤,青铜和葵花,他们遭遇物质困境、精神劫难(孤独、自卑)、生理缺陷。苦难是人物形象成长壮大的必由之路,摧残他们也成全他们。关于诗意;曹老师40年来的创作一直在寻求突破和变化,但有一点一直没变,就是对诗意和美的坚守。曹老师私下和公开的场合都有过这样的论断:美比思想更深刻。悲悯是好文学不可或缺的指标。曹老师作品中没有绝对的丑与恶,善的悲悯在于他能继续反思,恶的悲悯在于他尚有机缘和能力自省,而作为作家的悲悯,则在于他坚持庄子意义上的齐物论,众生平等。给黑以白,给夜以光,给众生以尊严,给世道以希望,想必就是最大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