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从文化传承中领略阅读之美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8/7/3 作者:解 慧 任志茜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解 慧 任志茜

“2018年度影响力图书推展·第贰季”今日发布。酷暑难挡,我们依旧在浩瀚的书海中,打捞近3个月的好书。

因好书实在太多,其中历史社科这两类书交叉较多,艺术教育好书又不容错过。自第二季度起,将历史与社科合并为人文社科类,并增加艺术教育类。以后将按“文学、人文社科、财经、童书、生活科普、艺术教育”6大类进行分类推展(详见本期第10~12版,各类图书以今年4月~6月国内公开出版的新书为主,再版书和修订版书不参与推展)。虽然我们发现好书的方式很多,但遗漏肯定难免,对此,我们会在下一季度以及年底进行增补。

纵览本季具有人文眼光和思想价值的122种书单,因秉持找寻好书的原则,我们反复衡量,优中选优,数次易版,即使到最后关头,这份书单仍在不断修改、调整。虽不能详尽、全面,但我们愿为品优、愉阅作努力。自2013年始,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每年按季推展一次影响力图书,为大家推选季度好书,为全民阅读奉献绵薄之力。

让我们一起在夏季阅读中,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魅力。

(链接:2018年度影响力图书推展·第壹季详见2018年3月23日第9~12版)

家风传承 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6月2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家风”新书分享会——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新书《那年 那信》(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7月版)首发式在北京大学举行。3年前,敬一丹以一部《我遇到你》为职业生涯做了一个小结,书中回顾在央视工作27年心路历程,引起广泛关注。3年后,其新作《那年 那信》跨越68年时光,浓缩1700封珍藏家书,承载了五代人的痕迹,是一部“家风”式的成长记录。可以说,《那年 那信》这本书让敬一丹从外部世界回归到内心世界。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从“传学”的角度认知书信,她认为《那年 那信》这本书属于传学范畴,而不仅仅是家庭书信的记录。《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用“饥饿”和“减肥”分享了过往的时代,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父亲的家书没能被保留下来的遗憾,言语中多次流露出《那年 那信》源于1700封保存完整的历史书信之难得和宝贵。在央视主持人朱军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过往。这些未曾听到过的故事能带给自己内心一点点温暖、震撼与思索就够了。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则呼吁当下的年轻人,去复原自己家族的历史,去了解父母的故事,了解爷爷奶奶的故事。他认为,这是敬一丹这本书特别重要的一种价值,而亲情、友情、成长、人,才是亘古不变的东西。

《那年 那信》通过一个个细节传递着家教家风的传承。敬一丹说:“记忆是一个人的本能,记录是媒体人的自觉,而纪念体现了代际的传承。”

浓缩中国人家庭典型,展现中国人家教精华的《谢谢了,我的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6月版),也是一本传递家风的暖心之作。该书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节目《谢谢了,我的家》同名图书。以54个人物故事为主体,全方位呈现中国家庭教育精华,多层次展示中国家风深厚底蕴。正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透过小家的故事,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国家生机勃勃的文化魅力。

除了展示家风,本季书单中,关于家教图书也层出不穷。既有名家新作,如尹建莉的《从“小”读到“大”》(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4月版)、洪兰的《学会思考》(2018年3月版)、王芳的《给孩子的50堂情商课》(东方出版社2018年5月版),亦有家教新秀,如魏坤琳的《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中信出版社2018年4月版),这些书虽以一个个实战经验和方法为核心,却暗含着家风承载的厚重文化和情感,成为家教书中值得一读的好书。

传统文化滋润人心

隋唐史学者蒙曼自2007年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后声名鹊起,2016年起担任《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评委,以深厚的学养和幽默风趣的点评得到观众的喜爱。《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是蒙曼讲解唐诗的首部作品,该书以古典24节气和现代节日为切入点,通过32首诗文讲稿,带领读者在四季时令中阅读精选的唐诗作品,品味唐诗的语言美、文学美,讲述文化典故、进入诗人心境。同名喜马拉雅精品付费课程播放量目前已逾两千万人次,在同类节目中独占鳌头。

在蒙曼看来,国人自小就浸润在对诗歌的诵读中,浸润在传统文化之中,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是学者亟需做的事,也是一件接地气的事儿。

大多数人对唐诗的认知往往停留在似曾相识,或者会背全诗而缺少精准理解的层面上。蒙曼解读唐诗的特点非常鲜明,既通俗易懂,又准确到位,充满诗心。她围绕四季节气和节日的诗歌解读,其实是在传统和未来之中,今人和古人的一次精神碰撞。

在此次的影响力书单中,还有由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杨朝明主编的《论语精华》(山东友谊出版社2018年5月版),该书以中英俄三种文字对照,配以精美插画,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行采访和记录的“中国‘非遗’传承人口述技艺”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版),讲述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说不尽的大槐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版),从历史人物曾国藩挖掘方法论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曾国藩的领导力》(岳麓书社2018年5月版)等,这些无一不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宝藏并进行现代化转化的作品。

看文学如何书写苦难

用文学表达苦难,尤其是大时代对小人物造成的冲击,深受作家喜欢。文学作为作家情感的输出口,表达出来的思想内涵其实也是作家的一种自我救赎。

普通人面对人生苦难,该如何书写呢?普玄的《疼痛吧指头:给我孤独症的孩子》(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4月版)是一本可以媲美周国平《妞妞》(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版),讲述跨越绝望和救赎的父爱之书。

这也是一部关于疼痛的作品。作家普玄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儿子喜欢咬手指头这个细节入手,写出对孤独症孩子的救治过程以及一个家族在面对苦难和绝望时表现出的坚韧力量。

同样体现小人物的无助与挣扎,以及富有历史感的作品还有贾平凹《山本》(作家出版社2018年3月版、平装本)、石一枫《借命而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4月版),都描绘了大时代风云变幻下,小人物的随波逐流和悲欢离合。

相比《山本》体现了乱世时期的绝美爱情,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长日将尽》(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5月版),巧妙地讲述了在一战二战那段非常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下,小人物因隐忍克制、恪尽职守错失爱情,抱憾终身的故事。

而“80后”青年作家孙频的《松林夜宴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年4月版)则以深刻清秀的笔触,描绘了大时代对两代艺术家无情的碾压下,小人物如何寻找出路的故事。

此外,在第二季度影响力图书里,还值得一读的书有两代科幻作家王晋康的《新安魂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3月版)和韩松的《亡灵》(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年5月版)。前者收录了王晋康80余篇中短篇小说,可谓是一网打尽其作品精华;后者是其“医院”三部曲终结篇,是改写华语科幻小说史的新浪潮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