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五大维度践行小学阅读教育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9/7/30 作者:冯 颖 李怀源 陈 薇 王 林 王新宇


王新宇

编者按 近期,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主办的第四届教育·出版·互联高峰论坛从教育、出版、技术三大领域融合发展切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从不同视角进行深度研判。其中,书香校园建设与阅读教育作为重点方向,在阅读趋势与热点、阅读资源配备、阅读输入与输出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研讨设计。

为了进一步探寻教育与阅读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实践的空间,论坛特别邀国家统编教材编写组成员冯颖、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怀源、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陈薇、儿童阅读专家王林、北京朝阳实验小学教学主任王新宇等一线专家,针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教学新思路、整本书教学与阅读素养评测、小学语文文本分析与朗读指导、小学图书馆书目建设、语文学科阅读多领域拓展课程及分级阅读进行主题演讲。

本期特别整理五位嘉宾的演讲内容并以专版呈现,以飨更多致力于推动阅读研究与实践乃至教育发展的人士。(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成长教育周报》微信公众号“优教优学”及官方网站)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教学新思路

■冯 颖(国家统编教材编写组成员)

小学统编语文教材有一个创新,就是在3~6年级的上册均安排了阅读策略单元。三年级的阅读策略单元是“预测”、四年级是“提问”、五年级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六年级是“有目的地阅读”。

每个策略单元有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精读课文主要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意识的读者,而略读课文则希望学生能有更多的阅读实践。

三年级的阅读策略单元是“预测”,希望学生在刚接触阅读策略单元的时候,能够意识到自己跟着作者“走”,一边读一边产生猜想。一方面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在读的过程中印证猜测是否准确。

到了四年级,教材围绕“提问”策略进行编排。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精读课文中的阅读提示出现在正文之前,这样的编排是希望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大胆提出问题,不要被束缚住手脚。课后题仿照问题清单的方式,分类整理了“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既可以对课文的局部进行提问,也可以针对全文进行提问。

五年级学习的策略阅读单元是“提高阅读速度”,这与之前的学习有所联系。教材从二年级开始要求学生慢慢学习默读,为以后提高阅读速度打下基础。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要学习阅读不出声、不指读,并且能带着问题默读。这让学生在默读时更加集中精力,并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理解课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提升阅读速度的前提是理解。如果没有理解光有速度,其实就违背了阅读教学的本意。

六年级上册的策略阅读单元是“有目的地阅读”,这意味着学生要成为一个更高级的阅读者。教材以旁批的形式详细呈现阅读思维过程,进行阅读示范。六年级阅读策略单元的学习重点并不在于批注,而在于学生在看他人阅读的过程中,思考自己该如何阅读、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授策略阅读单元,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要引导学生借助提出的问题去理解课文。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方法的指导,所有阅读策略都应指向理解课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运用阅读策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理解课文。

第二,要充分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仅着眼于编者在教材中呈现出的问题,而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去理解课文,也是策略阅读教学单元区别于普通教学单元的难点。

第三,要多给学生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机会。通过策略阅读单元,学生能够学到不同的阅读策略。但事实上,学生很难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就能自主灵活地运用阅读策略。所以教师可以配合统编教材补充一些适合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能够运用习得的阅读策略阅读课外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在学生解决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而不是每一步都牵着学生走。

统编教材中每单元都有一个“学习园地”交流平台,这是针对这一单元语文要素进行的学习方法的总结。教材只是对阅读策略进行示范和引导,最主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有教师在课堂上的发挥。

阅读素养评测:专注与选择是重点

■李怀源(特级教师、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是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开展的一项对四年级学生阅读成绩进行评估的国际教育评估计划。可以将PIRLS的阅读素养拆成以下五点。

第一点,“能理解并运用语言。”第二点,“能够从各式各样的文章中建构出意义。”这就意味着学生要读很多方面的书,只读一方面的书,一定是危险的。学生一定要通过这一方面的书,去“结识”很多其他方面的书。

第三点,“能从阅读中学习。”这也就是说,阅读成为学习的路径。英语里有2个短语,一个是“learn to reading”,指学习阅读这件事。还有一个词是“read to learning”,指通过阅读来学习。这是两个不同的阅读层次。

第四点和第五点也很重要,“参与学校及生活中阅读社群的活动并由阅读获得乐趣。”如果让教师来排序,一般都会把第一条“能够理解并运用语言的能力”排在第一位。但有一个立论基础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听得懂、学得会、做得对,才是最好的兴趣。

PISA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该计划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拿出PISA2018阅读策略与PISA2009-2015阅读“层级”相比较,我们会发现两个关键点:一个是阅读策略,一个是阅读层级。名称释放出的信号是,策略意味着学生要会选择,能在不同的场景下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PISA2018阅读策略分为信息定位、文本理解、评价与反思,此外还新增了一条“阅读流畅度”,并且将“阅读流畅度”列在第一位。

学生在计算机上测试时,屏幕上会不时出现“弹窗”。如果学生在测试过程中把“弹窗”打开,计算机会记录他停留的时间。这说明学生关注到了测试文本以外的内容,中断了阅读,于是“阅读流畅度”这一项就会被减分。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本来是要上网查资料,结果几个小时之后一直在浏览其他网页,原本想要查的资料根本没找到。网络阅读往往是这样的,它让人的目的变得很飘忽。所以阅读流畅度在这个时代很关键,学生需要有目标意识。

第二项是信息定位,过去称为访问与获取。这一项分为两个层级,基础层级是访问和检索文本信息,更高级的是搜索和选择相关文本。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能找到信息,还要把自己需要的信息按照要求整理出来。搜索是简单的,而选择是很难的一件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移动硬盘”还是“中央处理器”?这是这个时代,所有大人都要面对的命题。

第三项是文本理解,过去称为整合与理解。这一项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是形成文本整体理解,更高级的是整合和解释、推论。大家注意一下,过去评价体系不强调整体,而现在开始强调整体。“整体”概念一直是我们的优势,因为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体系化的,都是基于人一生的。

最后一项评价与反思,分为评价质量和信度、反思内容和形式、发现和处理冲突。反思内容和形式一直是PISA测试非常关注的一点。我近期在读叔本华的著作,叔本华在书中经常提到,好的语言形式是作者最好的创造。他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作者能发明出一种新的形式,那就很有水准。可怕的是,现在学生的写作好像都在一个形式里进行。

我国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教学的显性目标是语言建构与应用,它贯穿了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

文本分析与朗读指导:从文字走向声音

■陈 薇(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

学习能力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重要一环,它既是学生学语文的重要内容,又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测手段。

如何认识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提出,“阅读是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当中来获取意义的一个心理过程。”《教育大辞典》表示,“阅读是以视线的扫描来筛选关键信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形成审美体验的对话过程。”

从上述关于阅读的定义里,可以归纳出一些阅读的共性特征。第一,阅读是视觉行为,孩子的阅读从识字开始。对低幼儿来说,阅读要从图形过渡到文字,所以阅读一定要以孩子视觉的发展为生理基础。第二,阅读的对象是文字。文字是视觉符号,因此阅读要从识字开始。第三,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孩子学习的途径有两个——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间接体验就是向书本学习。第四,阅读是人脑对于文字的能动反映。孩子的大脑不是一个口袋,阅读不是把读的内容原封不动“装进”脑子里。阅读是大脑对于获取信息的建构过程,每个孩子在大脑中形成的建构不同,因此阅读是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

阅读是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语言学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当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课堂阅读教学来说,朗读是学生从口语进入书面语的桥梁。语言学研究已经证实,学生在入学时的口语水平已达到成年人的90%。因此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学生在学校进行的语文学习主要学书面语。

学习书面语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教师可以先从口语训练开始。低年级学生需要过渡,而朗读是过渡的重要桥梁。一年级学生要从逐字阅读过渡到大声读,也就是朗读;到了三年级,学生要学会默读。这一过程是学生形成书面语感的过程。所以朗读是从口语过渡到书面语的桥梁,也是阅读教学当中的重要手段。

到了高年级,朗读是从书面语回归到更高级、更规范的口语的凭借。成人的口语比低年级学生好,这是因为成人受到了书面语的影响和规范。同时,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和作品形成共鸣,当他需要把共鸣表达出时,写读后感是其中一种方式,另外一种方式是朗读课文。所以,朗读还是阅读能力的检验手段,在阅读教学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朗读是用声音来表现文字。文字是无声的,朗读是把无声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的再创造过程,是把书面语转化成口语的再创造活动。在朗读的过程中,孩子们认读语言文字,体验作品的思想情感,掺入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将视觉符号转化为听觉符号。

朗读更是一种艺术活动,孩子需要使用一些朗读技巧才能把课文读好,所以朗读是声音的艺术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指在读的过程中不能有读错的字、读漏的词;“流利”指要读得流畅,不该断句不能断;“有感情”指用声音的抑扬顿挫来传达作品的情感。

阅读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朗读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没有对文本的理解不可能有得当的朗读。

朗读还需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从大方面来说,一是读准字音和语调;二是读通停顿和连接;三是选择好重音,包括语法重音、情感重音、逻辑重音;四是调整语速、语调、气息等等。朗读技巧要通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加以掌握。目前不少教师在这一方面较为欠缺,所以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针对教师在阅读与朗读教学中所遇到的困惑,北京教育出版社将于2019年底出版《小学语文文本解析与朗读指导教程》(共12册)。这套书能够帮助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在语文学习中用声音体现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辅助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自学。这套书主要分为文字和音频两大部分。文字部分对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12册书中的全部精读和略读课文做了文本分析和朗读指导。文本的理解和朗读的指导密不可分,教师只有准确理解才能指导到位。

在大力提倡书香社会的今天,在语文课上,让孩子从文字走向声音,用声音表达文字,让孩子徜徉在祖国语言的长河之中,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目标与责任。

学生书目研制:让学生把时间花在最有价值的书上

■王 林(儿童阅读专家)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来北京工作后,成立了新阅读研究所,我是研究所的首任所长。当时他给研究所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进行《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的研制。

这一书目体现图书阅读的核心价值观,充分考虑每部作品的思想内涵,综合分布图书的核心价值观,希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具有爱、诚信、责任、宽容等“成长维生素”。

一份能给孩子提供“成长维生素”的书目,绝不是一个好书书目那么简单。近十年中国出版的优质图书比过去30年的总和还要多。我们用很多维度的“线”编成一张“网”,然后“打捞”出孩子最值得读的那本书。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做书目的时候,朱教授列出了一张“核心价值维度表”。这张表非常复杂,包括价值主客体关系、价值观类型、价值观的基础、核心概念、价值行为与活动举例,每个维度又有9个细分项。我们要用这样一张表去判断图书,同时也要考虑图书分类的科学合理。书目分成文学、科学、人文三大类别,其中文学凸显求“美”取悦、科学凸显求“真”知本、人文凸显求“善”得仁,以达到学生阅读的“营养平衡”。

就目前童书市场而言,文学类的书几乎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但在做书目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让文学类占如此大的比重。我们秉持“阅读不偏食”,这就要让孩子读一些有挑战性的人文类以及科普类的书。这对孩子阅读的“膳食的平衡”非常重要。《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还体现了儿童分级阅读的理念,按小学低(1~2年级)、中(3~4年级)、高(5~6年级)分别推荐。

此外,《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强调基础性和本土性,坚持“以我为主”的推荐,强调文化的传承。新阅读研究所是一个民间机构,但我们是在用学术研究的方式做书目。在制定书目的过程中,我们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比如考虑题材体裁、译文质量、插图艺术、装帧水平、价格等因素,从而推荐最优版本。

完成《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后,我受深圳爱阅基金会的委托完成了《小学图书馆基本配备书目》。目前,很多小学图书馆的藏书情况不容乐观。现在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应该要把最有价值的书推荐给学生。在研制《小学图书馆基本配备书目》的时候,我们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经典性、趣味性、科学性、乡土性、性价比、流通性。

儿童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基础,而书目研制是书香校园建设的基础。我想起叔本华说过的一句话,“读好书的前提是不读坏书。”听起来好像是一句废话,但放在今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基于分级阅读视野下语文拓展类课程的实践研究

■王新宇(北京朝阳实验小学教学主任)

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努力达成学生素养的形成。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四个一”:读一些好书、写一篇好文章、有一副好口才,写一笔好字。这四个目标分别对应三个领域,即阅读、表达、书写。

围绕四个目标、三大领域,学校设置语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个性课程。其中围绕着阅读和表达两大领域,学校设置了27门语文拓展课程,这也是学校在语文课程改革方面的一大尝试。

27门课程划分为11个板块,分别是名家、国学、阅读、演讲、幽默、辩论、配音、课本剧、评论、故事、曲艺。

针对每一个板块,学校依据分级阅读理念,按照学生年段、兴趣的不同进行设置。比如,第一个板块是“名家”,它又细分为3个层次:“诗话趣谈”“名家美文”“风云讲坛”。 “诗话趣谈”针对1~2年级学生开设,“名家美文”针对3~4年级学生开设,“风云讲坛”针对5~6年级学生开设。

在设计拓展课程时,我们经历了四大转变,分别是:从教师到学生、从统一到多样、从固定到走班、从讲授到实践。拓展课程的设计从学生的诉求出发,教学过程以活动为推进方式,激励师生、生生互动,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均采取走班选课的形式。

实施过程主要分为5个环节:课程研讨、课程申报、课程审核、学生选课、最终上课。

课程研讨环节,课程教师与专家进行一轮完整的研讨、论证,确定具体的课程。再由每门课程的负责教师进行申报,将课程的详细情况上传到校园网中。在审核环节中,学校语文教学主管审核教师上报的课程是否与负责的课程一致,并在审核的过程中调整课程内容和评价。审核结束后,学校将最终确定的课程上传至选课系统,网上发布后学生就可以抢课。最后,学生在每周四上午进行走班上课。

为了确保拓展课程实施的质量,学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监控课堂教学。主管领导,学科组长深入课堂,用手机录制课堂微视频,通过手机APP上传到校园网,并在视频下输入课程评价。每位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巡查领导的评价,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实施。

学生通过语文拓展课程的学习,不仅丰富了语文学习视野,也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同时,走班选课的形式让学生有了更多选择机会。在有了自主选择的机会之后,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他会主动地产生建设性的思考。学生在小学阶段尝试选课走班,不仅锻炼了自身的判断和选择能力,更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