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探索科学性特色化研学课程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9/1/8 作者:张潮鑫 江玉婷 李星零 李喆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潮鑫 江玉婷 李星零 实习记者 李喆

  关键词 研学学校 主题课程 特色化

沈阳市浑南区白塔小学

以“玩的课程”践行综合实践教育

沈阳市浑南区白塔小学是一所农村向城市转型过程中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学校,该校提出实施“玩的课程”:玩中学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玩的教育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载体之一。

白塔小学强调以玩的教育为课程哲学,以让每一个孩子天性绽放、人生精彩为课程目标,以玩中学为实施方式,以探究好玩课程、服务享玩课程、设计创玩课程、体验乐玩课程为课程内容。其中,“探究好玩课程”包括有趣的汉字、神奇的大米、好玩的蚕宝宝等,“服务享玩课程”包括劳动我能行、爱心我奉献等,“设计创玩课程”包括魅力陶艺世界、巧手工艺坊等,“体验乐玩课程”包括农业科普和实践、拓展训练及团队训练、手工操作体验、生活实践体验、探索自然科学等,共4个系列50个主题。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不断探索综合实践考察探究、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社会服务四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从而达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例如在探究好玩课程中,以“神奇的大米”为主题,孩子们围绕为什么米成为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食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师精心地进行课程设计,带孩子一起去考察建筑大学稻田、沈北盗梦空间,听一粒米的故事,看中国最大的稻田画。孩子们还去体验插秧、打稻子、磨米的农民劳作过程,再收集各种米,查找米的相关知识,然后进行研学汇报;设计米豆世界,向同学、家人宣传节米意识,开展“光盘行动”,将想法落实到实处,实现考察探究、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社会服务四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

2016年以来,学校陆续组织学生开展走进场馆——辽宁省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研学活动。图书馆里数万藏书及作家是孩子们研究的对象,档案馆里各个时期、地域的资料是孩子研究的对象,博物馆里各个年代的文化与珍宝是孩子研究的对象,科技馆里科技知识和物化的作品也是孩子研究的对象。到了2017年,学校先后组织了10期、2500人次参与的慧玩人文研学活动,同时组织了2次全校参与的5000人次的乐玩自然研学活动。

在少儿科普农场的研学,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集体精神。老师们通过观察学生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找到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并在活动中获得教学灵感。

校长李晓东表示,在新时期,学校将全力落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达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

研学课程让学习“自然”发生

2017年4月29日~5月3日,学校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全体高二学生参与。学校将研学实践教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人文类、科技类、体验类等多种主题的实践课程,积累了有价值的经验。

在自然类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观党河水库,了解敦煌地区水利工程;进入参观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揭开“魔鬼城”神秘面纱;游览敦煌鸣沙山,实地探究奇妙的地理现象;参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了解大熊猫生活习性;进入和政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探究古生物奥秘;走进松鸣岩风景区、青城山、都江堰、沙坡头感受祖国壮美风景。

在沙坡头,师生发现只要把废弃的麦草嵌入沙中,扎成边长约为1米的方格,就做出了一个草方格。草方格内长着柠条、沙拐枣、怪柳等生命力极强的植物。这与高中地理教材中“草方格一方面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防风固沙;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的存活”的描述一致。学生连连发出,“书上说的是对的”“草方格确实能涵养水源”的惊叹。4月30日晚上,学生在湖草原观看具有蒙古风情的大型篝火晚会。一束束清晰的光线透过舞台上的烟雾,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出现一条条光亮的“通路”,有学生大喊:“看!看!这就是丁达尔效应!”这意味着,学生将体验与所学的书本知识相融合,实现了学以致用。随行教师深深感受到,学习应该在自然的状态下发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

除此之外,学生还参观敦煌千佛洞,了解唐代敦煌艺术;进入莫高窟,探秘佛教艺术圣地;参观秦始皇兵马俑,了解古代墓葬制度、墓葬保护技术、陶俑制作技术,现代考古等知识。返校后,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班级汇总上报学校,评选出优秀的实践报告并汇编成册。带队教师撰写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学校办公室在汇总报告的基础上撰写《兰州一中2017年高二年级社会实践总结》。

活动前,学校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在广泛征求教师、学生、家长建议的基础上,确定研学目的地并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的、活动意义、活动原则、活动项目、行程安排、主要负责人、参加人员分组、经费管理办法、安全保障机制、注意事项等内容,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并为参加活动的师生提供活动指南,确保“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除此之外,学校还召开家长说明会、学生说明会,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告知家长关于研学实践活动的各项事宜。在学生说明会上,学校就安全注意事项、行李物品等进行统一要求,并发放学生出行营牌、营服、行程手册、旅行日记等物品。

兰州市安宁区万里小学

开展“读行”系列研学活动

“旅游长见识,行走即读书。”在旅行中学习,探寻历史、地理、人文知识,把路与书有机融合,兰州市安宁区万里小学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应运而生。2017年9月,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万里小学携手读者集团文旅公司,组织130名学生,开展了为期两天一夜的“读行临夏”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截至目前,学校已经连续开展6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其中包括由读者文旅研发的“读行临夏”“读行威武”等“读行”系列研学活动,参与人数2000余人次。

在2天的“读行临夏”实践活动中,学生参观了刘家峡黄河水电博物馆,感受到黄河治理的艰辛和我国水利建筑的雄伟;探访临夏州博物馆,领略马家窑彩陶文化的魅力;参观临夏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亲身参与消防演练、武术、泥塑制作、救护知识、沙画、3D打印、雕刻等素质拓展活动。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秉承“读书行远”的办学理念,发掘多种研学资源,围绕不同主题开展符合学生成长实际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例如,学校围绕科技兴农,开展“走进新农村”下乡之旅;围绕环境保护,组织学生走进水厂、污水处理厂,开展“珍惜水资源”环保之旅等研学活动。

2018年1月,学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再次携手读者文旅组织1000余名学生参加“书本是怎样炼成的”特色主题研学活动,其中包括参观读者集团,了解《读者》杂志的发展历程,聆听编辑讲座《阅读,让成长更精彩》,走进新华印刷厂,亲眼见证一本书从排版、装帧至成形的全过程。学生体会到图书的来之不易以及图书工作者的辛劳。

为让研学课程有效实施,学校在每次研学活动之前都要反复确认路线及活动内容,并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说明研学的目的与价值,征得家长的同意和认可。学校还为每位学生发放一本研学手册,要求学生在活动前阅读手册,既要了解课程内容,又要有针对性地上网搜集相关资料,以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寻找答案、探索发现,并在活动后及时记录、思考、感悟,真正达到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在玩中学、游中学的目的。

在校长刘素坚看来,研学实践教育是一门让学生得以走出校园,开拓眼界,加深与自然的亲近感,进而提升学生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未来,学校还将依托本地丰富的教育资源,挖掘更多本土文化,开发研学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回报家乡的情怀。

北京首师大附属顺义实验小学

围绕文学展开主题研学

2018年7月,北京首师大附属顺义实验小学组织126名学生,进行了为期6天的研学旅行,截至目前已经进行3期,研学人数达到630人次。学校的异地研学项目每年在暑期期间进行,上课期间还开设博物馆研学课程,丰富学生们的体验。

2016年10月,首师大顺义附小成为北京出版集团“小十月文学”基地校,学校开启文学滋养童年的研学课程设计,2017年暑期进行了“云之南·走月亮”文学之旅,邀请少儿文学作家吴然全程陪同,指导学生走进彝族村寨的学校共同进行文学创作的课堂体验,走访古村落的发展故事、民俗风情,在研学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启程前,学校设计研学手册、把课程内容进行细化,安排名篇赏析、行为要求、旅行安全、团队生活等方面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按照课时请专业老师进行讲解,让研学在专业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

2018年6月,学校与北京出版集团进行合作,开启“海上生明月”诗词研学之旅。研学前,学校针对研学课程进行设计,与北京出版集团进行课程构建,组织家长进行项目推进会,设计诵读经典诗词、旅行安全、“海上生明月”主题歌学唱、杯子歌互动、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专题培训,并邀请家长参与培训;研学中,学校由德育副校长带队、选派各年级优秀的班主任、学科骨干教师全程组织学生的研学实践课程,每天进行课后反思和积累,小朋友们也在学习交流中建立了友谊。尤其是研学中的诗词创作大师课、诗词大会让孩子们徜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受经典诗词文学的魅力,受到师生的高度关注与喜欢;研学后,学校组织各年级的研学交流会,推荐优秀团员在开学典礼中进行分享,组织“志在家国 情怀天下”专题交流会。

研学课程是丰实学生综合素养重要的方式。在“海上生明月”课程的实践中,126个学生按照年级分成学习实践小分队,有诗词歌赋诵读组、有主题歌演唱组、有个人自理能力指导组、环境卫生保持组,每组都有明确的任务,大家有明确的目标,不但做好研学课程的学习实践,更重要的是在研学生活中学会自立、体会合作、感悟互助,在潜移默化的教育氛围中增长才干。

山西省阳泉市新华小学

对接一流研学课程资源

2018年9月19日,阳泉市新华小学(以下简称新华小学)联合山西新华太行龙泉教育实践基地,组织285名学生开展为期一天的“太行之巅”主题研学活动。截至目前,学校已经开展4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共有1215名学生通过完成研学手册、研学记录表、研学心得记录自己的研学之旅。

在研学营地里,同学们学习动植物普及课程,学习在野外扎营固定帐篷。在科技授课教室中,孩子们跟着外教老师学习自救急救知识,并亲自动手进行心脏复苏练习,掌握生活新技能。郭玉兰校长表示,虽然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学校毕竟不是人生的全部,不能代替社会与家庭,孩子们必须学会走进生活和自然,在实践中获得真理并检验真理,让教育回归自然。

据了解,自2018年1月新华小学启动学生研学活动以来,学校对接了一流的研学课程资源:北京中科院——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北京清华园——全国家风与好习惯培养教育基地、太行龙泉研学基地(左权)、盂县量子猫科学馆——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阳泉市气象局科普基地等,并提出“最好的研学在路上”“观世界才有世界观”等,并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研学活动中开启智慧,学到知识。

2018年1月,新华小学组织578名学生分八个批次走进盂县量子猫科技馆,体验科学、探索科学。在量子猫科学馆,学生们通过专业老师的讲解实地了解3D打印机等科学仪器,通过火焰实验了解了火焰的颜色、火焰温度分布情况以及燃烧需要的条件,通过自己剪“小蛇”以及让“小蛇”旋转等趣味实验学习空气对流的科学知识。此外,新华小学的24名学生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中科院研学之旅,相继走进中国科学技术院、中国古生物馆、国家微重力实验室等,展开研究性学习体验。

据了解,为了能给学生们带来更好的研学体验,学校需要做大量的细节性工作:与研学机构签订委托书、制定研学活动应急预案、和研学基地一起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的研学课程、下发《致家长的一封信》;设计制定学生《研学手册》等。全面确保研学活动的安全与质量,全面指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宜昌天问学校

让研学成为行走的课堂

2018年,天问教育集团宜昌天问学校(以下简称天问学校)推出的“武当文化研学”和“汉文化研学”之旅得到广泛关注,宜昌市教育局和宜昌市旅游局将该校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作为宜昌市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模板。

天问学校从2004年创办初期,就开始在研学实践教育之路上求索跋涉。据天问学校执行校长代德凯介绍,2004年天问学校便开始尝试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中体验、合作、探究,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2005年天问学校开设“游学课程”,截至目前已经成行14期,研学人数2万余人次。2010年,天问学校将实践活动搬到市外、省外、国外,设计了国内的七大文化区作为天问学子的研学路线。同时,天问学校开辟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专线,以及韩国、日本、新加坡、泰国、越南和欧美线路。2012年,天问学校以国学文化为背景,开展主题为“山东祭孔”研学旅行活动,让天问师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丰富的齐鲁文物。2017年,天问学校用研修的形式、课程的理念和主题化的设计打破学科界限,让师生带着课题去旅行,以此来践行学科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学校推出七年级“踏访屈原路”、八年级“山东祭孔”、国学班“国学访谈”(每年一次)主题化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学旅行读本《天下岱宗秀问道齐鲁间》《天问觅楚韵问天寻赤情》,开发研学旅行活动“孔庙祭孔”“百人颂《橘颂》”。

代德凯认为,更立体的目标、更丰盈的内容和更精当的规划,以及群体和个体的兼顾和关照是落实研学实践教育的关键。为此,天问学校打破学科界限,强调研学的全科化,精心制定包含“研学主题、研学背景、研学目标、研学内容、研学实施、研学展示”的“六维课程框架”的读本。凭借多年开展社会实践的经验,天问学校建立了主题式的研学课程。为各年级设计个性化的研学课程,从行前、行中、行后等各方面构建科学务实的课程框架。研学过程中,老师是协调者、合作者,帮助学生结合所选课题,自主的通过看、听、做、记、议五种形式进行研学活动,保证学生安全,解决突发状况。行后班级举行研学分享会,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将研学的问题和成果重新梳理、适度提炼,并进行汇报展示。老师在此时则为拓展者、服务者,主要负责帮助学生拓宽研学旅行成果的平台。

未来天问学校将继续设计更加严密周全的研学方案,丰富研学课程,开展张弛有序的科学研学实践教育。

(上接第70版)

  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示范小学

  以研促学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2017年8月,左权县示范小学开展主题为“青色晋商历史研学行”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组织211名学生进行为期3天的研学旅行。通过践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一办学理念,该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通过研学实践教育的开展让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社会。截至目前,该项研学活动已进行2期,覆盖700多名学生。

在科学合理设计路线的基础上,学校注重通过特色环节的设置来深入推进研究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学校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讲解介绍、观看影像、现场提问、分组讨论、撰写报告等,完成活动课程内容。学校带领学生深入研究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和明清建筑,深化对平遥古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在实施中,针对实际情况,学校会制定活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真正使研学实践教育突破简单的“学习+旅游”,将研学主题由始至终地体现出来,提高学生在科学知识、智力能力、情感与意志、个性心理等方面能力的目的。

学校在研学课程开展之前会对学生进行相应知识的培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研学实践知识和操作要领;并结合具体的研学内容,在每天活动结束后,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写出当天的研学心得、日记、活动资料、照片整理等。

该校相关负责人常生伟谈到,学校致力于将研学活动发展为专业教育课程进行运作和管理;促进学校与家长以及社会有关机构的共同建设,争取得到多方面的关心与支持;通过3年时间,让学校的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研学活动中,让学生贴近社会,走进自然。

沈阳市中国人民大学少年新闻学院沈阳分院

坚持以游学打造高素质人才

从2002~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少年新闻学院沈阳分院先后组织中小学生在辽宁省内外研学活动500余次,研学人数上万人。研学旅行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深入“活”化学习效果。

学院研学课程包括辽宁省外研学和省内研学,省外研学侧重游览名胜古迹,学习历史、地理、文学、风俗、文化等知识。省内研学侧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运动能力、团队精神、为人处事能力等,着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开展研学活动,学院专门成立研学中心,并在沈阳市牵头成立沈阳市研学旅行专委会。学院在开展研学活动中广泛征求学校、家长和同学们的意见,并根据各方意见进行研学项目、路线的策划设计。在研学活动开始前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明确人员分工,并制定活动须知等文件发放给每个人,提醒学校、家长、同学从细节处避免安全隐患。

在研学活动中,学院通过研学作业、有奖问答、写作文、写诗词等方式引导同学积极参与,优秀的研学作品通过《小记者报》、微信公众号、网站、媒体等方式发布,并给予作者相应奖励,如证书、贺信、稿费等。

院长高振河表示,当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学生研学活动的开展受到种种因素制约,希望国家、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学校重视并支持学生研学旅行,并提供相关经费支持,以求以更优质的研学实践活动实现“少年强则国强”,避免学生成为只会读书、考试,动手能力差,交际能力差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