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老兵新帅“打Call”出版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9/1/8 作者:李丽萍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李丽萍

“新社长新观察”是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每年出版人情变动的“保留曲目”。从本期的新社长访谈中,我们看到,与很多出版人一样,这些新社长很多都是“书虫”,对书有着不一样的情怀,从看书到做书,他们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深入行业。成为出版社一把手后,他们的站位和视角随之转变,期望通过出版的力量影响更多人,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出版社竞争力,为更多出版人创造更好的实现价值的平台。他们可能有压力,会犹疑,或迷茫,但是他们一如既往地坚定和自信。

刘凯军:不要让价格成为孩子阅读的门槛

出版情缘 若要说与出版的缘分,是源自对书的喜爱。上小学的时候正是“文革”时期,书极少,只要见到有新的连环画,总是会缠着爸妈买下来,当时我的“图书”之多在周边邻居里挺有名气。读中学时候,国家已经改革开放,书店多了,书也多了,中午在学校吃完饭后就喜欢去书店,当时南昌城市不大,书店却很多,只要是有书卖的地方不管在多远、多深的大街小巷我都能找到,而且总是要把身上所有的钱换成书才罢休。买书的兴趣远远超过了读书的劲头,所买的书读过的可能连十分之一都没有。上大学时还模仿吴昌硕“画癖”的印章,刻了一枚“书癖”藏书印,这种癖好一直持续到进入出版社工作。在研究生毕业选择职业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与书打交道的出版社。先是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做古籍编辑,后又做过政经编辑、文教编辑、发行部主任等,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我都是由衷地喜爱这份工作。

与买书、读书、编书相关的印象深刻的事情有许多,但有一幕情景在我做编辑以后常在心里浮现。我在念高中时有一次去广场书店,那时的书店还是柜台式的,营业员从柜台里把书递出来,读者只能倚在柜台短暂地翻看。当时我身边一位小男孩,手里捏着本书,眼巴巴地望着他妈妈,低声说“买吧,好吗?”妈妈拿着书迟疑了一下,还是把书交回了营业员,牵着孩子走了。那位母亲当时的心情一定很难受,就像是孩子在说“我饿”却不能去满足。上世纪80年代初,书价并不高,但对当时许多家庭也算是奢侈品了。我相信出版人都有这么个愿望,让想读书的人都能买得起书。1980年代的“五角丛书”让我记忆深刻,2019年,我社要从德国卡尔森出版社引进了一套平价的《小精灵皮卡西》小绘本,定价是每册5元,接下来我们还将邀请国内作家、画家为孩子创作低价绘本,“不要让价格成为孩子阅读的门槛”。

行业观势 近年来图书市场的变化是多方面的,童书出版方面我感受最深的是国家文化自信战略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各家少儿出版社的畅销品、看家书都是原创作品,这是出版人的文化自觉,也是广大读者民族文化基因的苏醒,今后少儿出版的方向必然是沿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道路前行。二十一世纪社的一套传统文化漫画书“大中华寻宝记系列”,2018年的市场欢迎度超乎想象,销量比2017年翻了一番多,销售将近2个亿码洋。改编的同名动画片2018年10月递交中央电视台,12月就在央视少儿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并立即登上了收视排行榜的顶端。可见政府、社会对中华优秀文化作品是多么地支持,广大小读者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作品是多么喜爱。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社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优秀编辑和作品基础上的品牌影响力。在少儿出版领域里长期耕耘形成的品牌,是我社最宝贵的资源、最强大的竞争力。正是在作者、渠道、读者中的口碑,使得二十一世纪社在内容资源获取、销售渠道开拓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若说短板,对照国际、国内优秀少儿出版社,我们不足之处很多,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去学习去提高。从市场占率数据看,二十一世纪社虽然踞少儿出版板块全国第一,虽然科普、漫画等板块也是同行领先,虽然《鬼娃子》《巴颜克拉山的孩子》等作品当选月度中国好书,但儿童文学市场占有率排名还很落后,是一块亟待提升的短板。

谋势而动 2018年,二十一世纪社着重做了三件事,这三件事也是出版社之后将继续推进的。第一件事是为培养领军编辑人才创造平台。江西出版集团2018年年初提出了“三制”新机制发展战略,要求各出版社以项目制、工作室制、事业部制来改造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其核心要义是为优秀的人才提供展示才干的空间。二十一世纪社积极贯彻江西出版集团战略,成立了南极熊事业部、大中华寻宝记项目组、彭学军编辑室,还通过竞聘选拔了儿童文学编辑部、知识读物编辑部主任,一批年轻有为的骨干编辑登上了领军者舞台。第二件事是推动编辑队伍的编辑力提升。在以利润结果为考核唯一指标的绩效体系里,很容易忽视编辑的编辑力,忽视编辑在策划、组稿、加工中的智力付出;客观上促使编辑走引进国外成熟作品的捷径。为了推进编辑重视原创作品出版,重视编辑能力的提升,二十一世纪社设立了原创作品的资助基金,同时全面修订了编辑绩效考核方案,原创产品和版贸产品采用不同的标准考核。第三件事是推进编辑与营销的融合。互联网前所未有地为编辑与渠道沟通、编辑与读者交流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在网络销售日益增长的形势下,编辑网络营销意识显得尤其重要。二十一世纪社2018年年初召开了网络营销研讨会,并在各编辑部设立营销编辑岗位,以营销编辑为桥梁,推进编辑环节与市场的深度交融。

李凯声:“书业”的叫法把出版变狭窄了

出版情缘 1998年我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出版发行学系,该系曾经是武大图书馆系下设的一个专业,1993年独立建系,是我国培养出版发行专门人才的“黄埔军校”。我参加工作后进修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管理方向的在职研究生并获得硕士学位,曾于《科技与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等行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20年来,我一直在出版领域工作,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同这个行业共同发展,这是我与这个行业最大的缘分。

一个特别偶然的机会,我在有关史料中了解到,我曾祖父的二弟李永增先生是武汉大学图书馆系的前身——武汉文华图书专科学校1934级的学生。我与祖上竟是相隔整整一个甲子的校友,又都献身于国家的图书事业,这可能是绝无仅有的缘分,也是激励我不懈奋斗的传承。我只在很小的时候见过一次老人家,音容笑貌虽已在记忆中模糊,但每次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他当年的鼓励,也会在心中告诉老人家,我会更加努力。

行业观势 我一直比较回避用“书业”两个字,总感觉一个“书”字把出版业说得狭窄了。事实上,出版业早在磁介质产品出现之后,就从纸质图书的单一形态不断扩展,无论是产品形式,还是生产机构、销售渠道、价格体系、营销方法等都呈现着同源又分化的变化,构建了出版业大业态的发展;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版社在腾飞的过程中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以IP化、数据化、服务化等为代表的新业态不断产生,同时也在和大文化产业的领域不断融合,也许数年后“出版业”都无法准确地描述我们的这个行业,用“版权业”来代替可能会更加贴切。

新感悟 我是2007年成为社领导班子成员,11年来一直在从事出版社的管理工作。2018年6月被全国妇联党组任命为中国妇女出版社社长。我的理解是,岗位变的只是在出版社管理体系中的分工,而不变的永远是:对几代妇女社人奋斗精神的传承,对事业精进的自身要求,对出版社改革发展的时代责任,对出版产业发展的不懈探索以及对出版社两个效益的正确把握和永恒追求。特别是作为全国妇联唯一一家出版机构,积极适应党对全国妇联工作的要求,融入全国妇联引领、服务、联系全国妇女职责的工作总要求不会变。

打Call出版社 当前中国妇女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有三:一是多年服务全国妇联各项工作的宝贵经验和资源积累;二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26年)、服务人数最多(8亿多)的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三是依托全国妇联的资源和中国妇女出版社的独特品牌优势,在亲子教育、孕产养育、女性文化、青少年阅读等领域拥有一批顶级的作者、一批双效突出的精品图书和稳中求进的市场份额。

中国妇女社的短板主要是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不足,特别是适应事业不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人才。我们需要业务能力扎实的人才,也需要适合业态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包括企业管控层面,特别是在企业完成改制工作后,格外需要适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管理人员。

谋势而动 出版社要推进的三件事不代表“三把火”,企业要发展,更重要的是传承。企业的发展头绪繁多,如果一定要提出三件事,我想可以聚焦在:一、进一步加强党对于企业的领导,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特征,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决定着企业的成败;二、主动融入全国妇联引领、服务、联系广大妇女,做好妇女儿童工作的大局,主动设置选题,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妇女儿童工作的成果和工作精神,为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三、进一步建立中国妇女出版社优秀作者服务体系,从服务作者的出版工作向服务作者的IP孵化工作转变,初步建立“出版图书—知识服务—多向开发”的新的业务模式,并以此为对标构建出版社新的架构和考评体系。

李 芳:融入交大 对接“双一流”

出版情缘 说起我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情缘,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应时任上海交大社编辑管新潮老师之邀,我合作翻译了《跨文化组织——如何提升多元化组织的竞争力》一书。这本书是“中欧—密西根创新管理译丛”系列图书中的一本,上海交大社在那时就大胆引进最前沿的跨文化管理专著,创新的策划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我在交大图书馆工作期间,和上海交大社、交大历史系合作开展“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建设,并成功推向海内外市场,深受图书馆界、学界的欢迎,这个数据库是我和上海交大社情缘最深的合作项目。

在交大图书馆,因为负责文献资源建设的关系,我跟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出版社打过不少交道,领略过不同出版社的文化,使我对出版这个行业,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因此,可以说,我与上海交大社渊源很深。

行业观势 在互联网冲击下,数字出版、在线阅读、知识分享,正改变着终端用户的阅读习惯,纸质出版也在逐渐向纸质、数字、音视频一体化的出版发展。出版业必须要走融合发展之路,这是一个不需要再论证的话题,已是中国出版业大势所趋,而向数字出版转型是出版社探索融合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近10年的发展中,出版社的主要用户群——图书馆和读者的使用特点呈现电子书刊联动、资源类型融合、使用平台集成化的显著趋势。而国内数字出版最终要走向平台化、集成化的发展道路,必须正视两个转变:一是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取暖。目前各出版社的电子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数据库等)分散在各自不同的平台上,缺乏有效集成,出版业没有联合建立统一兼容的资源服务平台,不能满足用户一站式检索的需求,影响了出版业数字出版的整体健康发展。二是变多元化标准为统一标准。当前数字出版已有相关国家标准,但各个出版社的数字资源加工标准并不统一,给资源集成服务带来数据再次加工和格式二次转化的问题,造成数字出版业的重复劳动和服务效率降低,这也是数字出版发展始终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新感悟 在新岗位上我觉得变的是站位和视角。过去在图书馆,主要服务于校内读者,服务院系机关;而现在,作为社长,一手抓社会效益,一手抓市场效益;既要把握国家战略发展的方向,又要紧密对接学科发展前沿;既要重视出版社内部规范管理,又要敏锐跟踪终端市场的需求变化。用两个词概括是“双效益管理”和“内外兼顾”。

不变的是心态和责任。社长虽然是经营一把手,但保持服务全体员工的心态是不变的、承担经营与管理的责任是不变的。因此,如何提供各种好平台、好政策和好运营机制,为所有员工的智慧与创造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是我需要重点考虑的。

同时,对外,要始终保持对市场的敏锐度,依靠出版社团队,服务市场,提升交大社的社会影响力,这始终是我不变的责任。

打Call出版社 我认为,当前交大社的核心竞争力包括资源优势和目标管理优势。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一流大学必定要有一流的出版社。上海交大社必须要融入交大,依托交大优势学科、优秀学者资源进行学术出版的整体布局和长远规划,这是交大社的学术资源优势,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此外,交大社不仅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更要服务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这是我们班子成员的高度共识。社领导班子在出版社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是交大社的目标管理优势。

在我看来,交大社的短板是尚未形成交大社特色鲜明的品牌效应,主要表现在:学科板块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数量有待提升;已有品牌的图书选题深度挖掘和持续拓展不够。

谋势而动 从图书馆转岗来到出版社,迄今已有两个月的时间,无论从时间上来说,还是从行业经营意义上来讲,我还都是个新兵,对出版社的经营与管理,还有太多的业务需要熟悉、太多的同事需要了解、太多的问题需要处理。接棒后,要着手推进的三件事包括:一是坚持融入交大、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和国际。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既是大学出版社的基本使命,也是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机遇。为此,交大社贯彻学校提出的回归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要求,对照学校“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从出版社层面与相关院系和部门深度对接、强强联合,采取共建专业出版中心、设立出版基金等多种方式,推动“双一流”建设成果出版传播的精品化、常态化、国际化。

二是强化精品意识,打造出版品牌,凝聚产品线,巩固优势板块。一方面做深做专做强交大科技出版品牌,聚焦几大重点学科和产业,包括大飞机、船海、能源与环境、新材料等领域,打造贯通学术著作、教材、科普读物和学术期刊的产品体系。另一方面深耕交大人文社科的特色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东京审判、高等教育等系列的选题视野,创新孵化城市治理、东亚学、创世神话等系列的新项目。重点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问题导向上谋篇布局。

三是积极推进国际化、数字化和专业书刊联动建设机制,发挥大学出版社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中的独特作用。践行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推动交大版图书走向世界,大大提升交大乃至我国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下转第15版)

(上接第14版)

王娇萍:出版是厚积薄发的工作

出版情缘 我在工人日报社工作了20年,新闻和出版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这恐怕就是我与出版的情缘。其实,在媒体当记者做编辑,职业特质决定了必须博览群书,时时充电,这是否也注定了我必须要到出版社工作亲身体验一下呢?!还有,中国工人出版社和工人日报社同属全国总工会直属单位,都于1949年7月15日创立,且自创立以来就在一个大院办公,尽管上世纪80年代北京修建中轴路从大院穿过,两个单位自此隔一条马路相望,但依然是物理空间最近、血缘关系最深的兄弟单位。我到出版社工作后,去各地出差,很多人介绍时常常将两家单位搞混。不过,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新闻和出版在具体业务形态上还是有很大不同。相对而言,出版是一项厚积薄发的工作,对选题、内容、包装、营销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标准,更需要广博的知识、扎实的文字功底、全面的运营能力,对我来说,这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

行业观势 刚刚投身出版工作,不敢妄加评价。记得前些年新闻界几乎人人都在谈一个话题:互联网时代,纸媒会不会消失?事实上,纸媒并没有消失,但媒体融合的趋势不可扭转。同样,互联网时代的出版界,纸书并没有因为数字技术等的挑战而消失,但是,随着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兴出版不断发展,出版界对融合发展的内涵和路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工人出版社来说,由于政策死角的原因,数字出版方面已经大大落后,如何在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快速发展,是我们必须应对的艰巨挑战。

新感悟 我长期在媒体工作,后来到全国总工会做了两年机关干部,如今又来到出版行业,单位性质和工作岗位发生了不少变化。特别是出版社作为企业,无论是体制机制还是运营管理,都与机关和事业单位有着很大的不同。当然,作为一名在全国总工会系统工作了20多年的干部,无论在哪个单位、哪个岗位,为全国广大职工和各级工会服务的初心和目标都不会改变。

更何况,中国工人出版社是一家有着纯正红色血统、光荣历史传承的出版社。它在诞生之初就奠定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份——真正属于职工和工会的出版社。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工人出版社也即将迎来70岁生日,与共和国同行,我们“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立场从来没有变过。

不过,真正的传承,必须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我们希望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再出发,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推动中国工人出版社迈上新台阶。

打Call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最核心的竞争力,源于我们的出身和定位,即全国工会系统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出版社。与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相比,这是我们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大的优势所在。众所周知,目前全国职工人数逾4亿,工会会员达到3亿人,基层工会组织超过280万家,如此庞大的人群和组织体系,都是我们潜在的渠道。因此,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主管的工会宣传文化阵地,服务好广大职工和工会组织,既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基于这样的定位和理念,中国工人出版社的改革目标,是形成“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一体”,是我们传统的图书出版板块,“两翼”,则分别指职工书屋和《中国工人》杂志。目前,我们的图书出版板块由三个分社组成,即工会和劳动关系分社、职工教育分社和社科文艺分社。工会和劳动关系分社以服务全国总工会和各级工会组织为主,致力于打造定位精准的工会工作和劳动关系领域理论著作和实务用书;职工教育分社则立足全国4亿职工,以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为己任,面向广大企业和职工出版各类职业技术、综合素质、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等书籍。这两个分社体现了我社图书出版以“工”字号为先的专业性与权威性;社科文艺分社则主要承担了中国工人出版社在社会上“刷”存在感的使命。这两年,社科文艺分社开辟了诸如推理小说类、历史类书籍等产品线,同时在主题出版上加大力度,也发展和巩固了一批各领域知名专家的作者,如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等。

全国工会职工书屋建设工程2008年启动,迄今已走过10年的历程。截至目前,全国职工书屋已发展到10万余家,辐射职工6000万人以上,在满足全国职工阅读需求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全国工会电子职工书屋建成3年了,已有600余万职工受益,并实现了从PC端到微信端的全覆盖。

《中国工人》杂志创刊于1924年,走过近百年历程的她,记录和见证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工人运动史和工会工作发展历程,是出版社的又一个财富。

谋势而动 第一、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工人出版社建社70周年。新的一年, 我们要进一步彰显党的政策与主张,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强化主题出版,配合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主题和主线推出精品力作,走专业出版之路,多方位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同时不断加强经济效益。

第二、对职工书屋进行全面优化升级,既包括物理层面的,又包括经营理念、运行机制等方面,努力实现从以往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发展飞跃。当然,职工书屋发展最终落脚点还是在阅读上,本着打造亿万职工精神文化家园的初心,我们在丰富阅读资源特别是提供正能量的阅读资源下功夫的同时,还要在载体、形式上大胆创新。这种载体、形式上的创新,最大的潜力源于互联网的赋能。目前,我们正加大投入,对阅读系统特别是大数据智能推送等方面作进一步升级,以优化阅读体验,让职工书屋变得更有粘性。

第三、把《中国工人》杂志办成服务于广大职工,宣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的大刊。《中国工人》杂志自2017年10月全新改版以来,以高水准的办刊质量赢得各级工会和广大读者的充分认可。我们要全力以赴提高《中国工人》杂志的办刊水平,增加发行量,提升影响力。同时,让图书出版、职工书屋和《中国工人》杂志三大板块实现深层次的互联互通互动,真正做到出版社各大业务板块的融合发展。

黄 啸:熟悉出版社家底 围绕重点方向发力

出版情缘 我生长在农村,身边新生事物不多,且很快便成旧知,无法满足儿时我那一颗好奇的心。而书本,则让新知源源不断涌来;书中的世界很精彩,也很神奇。从小我便喜欢读书,书在我的生命中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上美院时,因为实习工作的需要,与编辑出版多有接触。从图书的设计制作到内容的编辑加工,每一项均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临近毕业,时任湖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的李路明老师在北京碰到我,问我愿意回湖南来做编辑不?就这样,一次偶然的机缘,成就了几十年的坚守。

行业观势 受AI和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从图书生成到图书消费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图书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向大众图书倾斜的趋势。线上与线下渠道格局趋向稳定,而图书发行市场的地域分割、市场分割格局逐渐打破,竞争更加激烈。

新感悟 从普通编辑、编辑室副主任、主任、社长助理、副社长、总编辑到社长,每一个岗位我都经历过,岗位不同,肯定责任不同,所要考虑的也会有不同。做总编辑,考虑更多的是内容生产问题。而作为一把手,考虑更多的是出版社如何持久良性的发展问题。不管怎么变,但出版的初心不变,出版情怀始终如一。

打Call出版社 长期以来,湖南美术出版社在美术教育、画册、艺术人文出版上精耕细作,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编辑,积聚了一定的资源优势,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编辑、研发体系。这应该是湖南美术社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我们也存在着编辑团队青黄不接、80后美术专业出身的编辑极度匮乏、主动参与融合发展的编辑也不多等问题。另外,营销渠道不畅,也可能是我们这些专业出版社的通病。核心竞争力与短板不是一天形成的,只有长期围绕重点方向发力,摒弃关联度不大的东西,才有可能使短板变强、强者恒强。

谋势而动 湖南美术社2019年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招聘专业能力强的优秀编辑人才,并将原来的大编辑部划小,在优势板块图书的基础上成立事业部,使编辑工作目标更明确。“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管编辑退休或外调否,事业部始终会存在。二是大力抓线上营销,既搭建了淘宝旗舰店,也开通了微店,加大社群营销的力度,未来还将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物力在线上营销上。三是了解与熟悉出版社的家底,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制度。

林 云:择一事 终一生

出版情缘 “择一事,终一生。”为孩子做书,有意义,有意思。在我初入职场的时候,很庆幸遇到了一位好的出版领路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原社长张秋林。张社长亲切和善、果断干练,对我个人成长影响很深。记得我最初编校过的稿子,张社长会拿去看看,告诉我“可改可不改的不要乱改”,要尊重作者的写作风格;记得他常说,“设立不可思议的目标,一定会有不可思议的结果”,但不可思议的结果总是源于不可思议的努力和付出;我们全社人都看在眼里,社里的每一场大型活动,他都亲自策划,现场督导,连新闻稿都是亲自反复修改……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就这样,在二十一世纪社的栽培下,我从出版社的编务、普通编辑到编辑室主任,从北京出版中心负责人到竞聘成为副社长,逐渐成长。2017年6月,我调到中国和平出版社任社长兼总编辑,角色从执行领导决策,注重具体业务层面上的项目策划、编辑、营销等,转变为要考量整个企业的出版定位和发展前景。角色在变,但初心未改。

行业观势 这些年,少儿出版的盘子在持续扩张,越来越多的淘金者涌入其中,群雄逐鹿,他们在这片潜藏着宝藏的汪洋大海里奋力拼搏,成立各具标识的童书品牌。有竞争,就会有机会。

新感悟 调到和平社以后,我进行了大量调研,和平社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内忧外患”,重回少儿出版的基础较差,也没有足够的产品,而且版权方和渠道方对于社内的品牌和产品相对陌生,信心不足。

虽然作为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最早的成员单位之一,和平社有过辉煌的业绩,也有一定的积淀,但要想重塑在少儿市场的影响力,必须梳理好问题,找准定位和方向。考虑到最初的专业少儿社定位和当前旺盛的市场需求,将少儿读物的出版作为和平社的核心业务将是最好的选择。

有了定位和方向,还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来执行。再多的优势资源,再完美的选题设想,最终需要文编、美编来执行,营销、发行来落地。因此,我们要求文字编辑案头功夫要强,也要有市场思维;美术编辑设计的图书品相要好,还要熟读文本内容;营销人员除了熟悉市场推广方式,也要对图书产品本身有足够了解;发行人员要从选题策划阶段就介入,除了给编辑提供市场参考,也要根据每种图书的特点开发渠道。团队所有成员既要有发现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也要了解图书产品本身,从而能够与市场无缝链接,形成合力。我们陆续组建了编辑、发行、营销团队,引进了一批有经验有干劲的八零九零后一代,在灵活创新的体制机制下,大家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打Call出版社 在2018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和平社宣布全面回归少儿出版,并发布“小白鸽童书馆”品牌。新的品牌打造,需要时间来沉淀价值,更需要一定周期来验收成果。不管如何,我们首先是要建立起产品线,夯实产品基础。“小白鸽童书馆”正逐步打造低幼益智、图画书、动漫图书、儿童文学、少儿科普等产品线,以重大出版工程和精品少儿市场出版物为重点,注重原创作品的开发与培育、注重长线产品的开拓与运营、注重图书的品质与品相、注重多元渠道的营销与推广、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一年来,低幼益智方面有获得“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优秀奖”的《想象力激发翻翻书》等;图画书荣获“中国原创图画书TOP10”榜单第1位、第2届“小凉帽国际绘本奖”专业组全场大奖的《别让太阳掉下来》等;儿童文学领域有《拼音王国》《小屁孩书系·朱尔多日记》《张秋生魔法童话》《葛冰暖心童话屋》及“小小豆豆系列”等多位名家作品;动漫图书方面则打造了“小猪佩奇“我会交朋友”儿童社交情境英语启蒙绘本”“爱探险的朵拉情景英语阶梯阅读”“熊猫和小鼹鼠”“花糖和云朵妈妈”等系列图画故事书,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阅读滋养童心,和平点亮未来。”新的一年,和平社将在为孩子出好书的征程上继续前行。

马玉秀:提高加速度 转变“慢”动作

出版情缘 说起我是如何与出版结缘这个话题,我非常有感触,一是实在偶然,二是实在有缘,才会没经历过任何寻找和选择工作的过程,就一脚迈进出版社的大门,并且义无反顾,再也不想踏出这个门。

我在上小学时就非常敬佩我的老师,我觉得教师是一个非常神圣、崇高的职业,他们如辛勤无私的园丁,精心培育着我们这些祖国的小花朵。从那时我就立志一定要做一名人民教师,桃李满天下。于是,高中毕业我欣然接受了师范大学的免试入学邀请,进入数学教育专业学习。一切都循着儿时梦想的方向行进着。然而,大四第一学期,随着我对中小学教育有了较多接触,我忽然感到一种无力感,曾经认为的教师教书育人、无所不能,实在是太理想化了。我很茫然也很痛苦,不知道对教育抱有一腔热情的我未来的路该怎样走。就在这时,我的老师仿佛窥到了我的心事,他问我要不要去出版社工作,我当时懵了,一个数学系的学生能去干啥?他说,你去了就知道了。2000年的冬天,我攥着一张写有“新蕾出版社508室”的小纸条,叩开了新蕾社的大门,成为了一名期刊编辑。进入新蕾社实习的第3天,我就开始和编辑老师加班到半夜,每次都是宿舍已经关门了,只好满是歉意地和宿管阿姨说下次再不这么晚了。

丰富多彩的工作内容,热火朝天的挑灯夜战,为了稿件中一点点问题啧啧不休的争论……这一切让我为之入迷,我喜欢这样的工作氛围,通过一本本书刊,我的教育工作抱负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我这个一直都循规蹈矩地学习、成长的“大多数”,第一次成为了不寻常的“极少数”,坚定地给学校交了违约金,与教育一线挥手告别,满怀希望地投身到出版事业中。

行业观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出版行业的规范治理,一系列出版乱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出版环境在净化。或出于生存的压力,或出于对出版理想的执着,整个书业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我们肉眼可见的精品图书越来越多,产品形态越来越丰富,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选题越来越有新意……更是我们肉眼所不能及的出版人风貌的变化,大家的服务大局、服务读者的服务意识在增强,对于市场的引领意识和引领能力在提升。虽然纸价上涨、版税攀升带来的生产成本增加,渠道商五花八门的折扣游戏,新媒体企业强劲有力的挖墙脚能力,让出版社的日子还是很难过,但出版人的干劲越来越足,大家的嘴角在微微上扬。我想,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好书被市场认可,让大家看到了希望,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出版从业者重新找回了曾经的骄傲与自豪。这种变化预示着我们距离世界出版强国越来越近。

新感悟 岗位调整带来的变化一定是巨大的,是思维模式的全频道切换。曾经作为总编辑,我的大脑中几乎只有选题,为一切优秀选题的实现去寻找各种资源。将一本书做好、做精,通过一本本好书去担负起出版者的使命和担当。现在,除了选题,我还需要全盘考虑图书市场流通的各环节,考虑出版业的发展趋势,考虑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角色在变,工作内容,思考问题的角度在变,但初心不变,责任不变,出版永远是我实现教育梦想的大舞台。

打Call出版社 新蕾社的核心竞争力,一是人才,我们有一群爱书、敬书的员工,和一颗颗有担当、有责任的不老童心。二是品牌,不仅是“国际大奖小说”“博物馆里的中国”这样响当当的品牌书系,还有新蕾社对精品出版近乎偏执的追求,在作者和读者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新蕾社的短板,我想是做书的动作太“慢”了。梅子涵老师说,每个社有每个社的问题,有的社在以400米的速度跑八百米,而新蕾社在以5000米的速度跑800米。我觉得梅老师这个比喻特别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一家120人的出版社一年只出版120余种书,动作实在是太慢了。不过对于这个速度,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很期待800米之后还有一个4200米的加赛。不求石破天惊,只愿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这是每个新蕾人的心声。

谋势而动 2018年,新蕾社取得了一张理想的成绩单,2019年是新蕾社归零再出发的时刻,我们将主要围绕强使命,树品牌,展形象开展工作。2019年是建国70周年,也是新蕾社建社40周年,我们将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女孩”丛书出版、推广工作为抓手,深入到最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地区和孩子中,送去光火,送去力量。同时,还会围绕2018年重点主题出版选题“泥土里的想念”的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人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不懈努力,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大国胸怀,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同时,我还希望通过内部管理升级,增强企业的造血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多一分从容和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