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北京书店之夜英国莎士比亚剧本朗读会
■张黎姣
近日,首届“北京书店之夜”在北京坊举办,该活动第一次联合近50家书店,以户外游园展演的形式,把北京实体书店风貌带到市民面前。同时,10余家阅读机构与北京坊特色商户,联合打造7种跨界阅读,让阅读深入不同场景、不同空间,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理想阅读,在更多场景实现。
英园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共同带来莎士比亚《第十二夜》剧本朗读会;Pinvita意大利生活空间与蒲公英童书馆,以博洛尼亚插画展展示意大利文化;关注传统文化的MUJI HOTEL BEIJING与团结书社,合作推出“纹以载道”民族纹样展,并以VR的形式,让大家进入纹样产生的灵感之地;北京坊家传文化体验中心的“妈妈+餐厅”与小亮人工作室合作,把绘本作家熊亮的新作《游侠小木客》带给小朋友;小绿洲则以夜晚为主题,与奇想国童书和一米阳光童书馆联合举办“当我来到动物博物馆”主题展览、弹跳出来的黑光剧、神秘日志古埃及创新教育体验课。
离开书店,阅读有更大想象空间
我们愈来愈多地在不同空间中看到阅读元素,但往往只是弱关联,受众也很难实现有效阅读。“无处不阅读”时代,阅读跨界到底该如何玩?
首先,空间本身,要有阅读基因。《游侠小木客》新书分享会搬进位于北京坊家传文化体验中心的“妈妈+餐厅”,源于这间餐厅的独特理念。该餐厅不光有承载“爱与生机”的餐桌,更有让孩子能够享受阅读的小书桌。据家传联合创始人孙岩琨介绍,阅读角是在构想餐厅时第一个放进来的板块,也是“妈妈+餐厅”关于“餐桌和书桌”理念的体现。
同样,英园也有自己的阅读基因。据英园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Lynne Hua介绍,目前,入驻英园的品牌“USBORNE” 是适合4~12岁儿童阅读的英文原版书籍及绘本,这些绘本被集中陈列在“BEDROOM卧室”区域,“未来还会引进更加丰富的图书系列,打造更加完整的‘英式书房’的概念。”
其次,在空间的阅读属性之下,打造与空间有高匹配度的专属内容,才能形成1+1>2的效应,形成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如“阅读+餐厅“,有着深厚中国古典文化底蕴的《游侠小木客》,与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承的家传联动;“阅读+主题空间”,让原汁原味的莎翁戏剧,在纯英式空间上演;“阅读+儿童乐园”,在小绿洲这样的家庭俱乐部,集声、光、影及展览长廊于一体;“阅读+生活场景”以Pinvita的意式生活空间为基调,展示最具代表性的博洛尼亚插画展……
立体阅读时代,空间将是天然体验场
阅读是一种可以不断延展生发的体验,因此,线下场景的联动,将成为阅读的天然体验场,这也成为内容方的一种共识。
“众所周知,这几年图书尤其是童书,线上增长非常快,线下在不断地萎缩。据最新数字显示,将近80%的低幼和图画书都是通过线上渠道实现销售的。但这种现象其实更加印证了线下的重要性,因为线上不管是当当还是京东,新的客流资源都在枯竭。”奇想国童书总编辑黄晓燕认为,正是因为线上销售占绝大多数,她才意识到这是一种非常“反常”的现象。要拓展线下资源,线上销售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一定会有所改变。
为了能改变卖场单一售卖场景,更多的内容方已经进入全新内容推广时代。一米阳光童书馆联合创始人刘祥亚认为,中国人的阅读正在从传统的1.0平面阅读时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2.0立体阅读时代。即用物品融合、知识融合、活动融合等构建视、听、说、动、思、画、演、创、玩的立体式阅读体验模式。
为了适应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对阅读场景、内容、形式以及品质的追求,一米阳光童书馆研发了一套古埃及主题创新教育体验营课程,刘祥亚希望用项目式设计的沉浸式体验营课程,用历史重现和寓教于乐的方式,全方位培养和提升孩子们在人文知识、历史文明、艺术创意、手工试验、工程实践、语言表达、戏剧表演以及共情教育等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对图书内容有更好的体验。
奇想国也在大力拓展与多业态的合作。据黄晓燕介绍,他们会与书店合作,做一些特别推荐、特别摆台,举办作家的签售、讲座等阅读推广活动;也与图书馆、绘本馆、幼儿园、小学等合作;同时还和一些大的商场快闪店,合作品牌专区及阅读活动。黄晓燕强调:“当下童书的销售趋势是一定要打开所有可能性,创造所有可能性,和尽可能多的有孩子出现的空间、机构合作,这样才能把书推向更多非传统的渠道。”
从线下场景来看,对内容也有更大需求。小绿洲创始人马瑾一直坚持的教育方法,是通过专业、有互动性的内容,让教育生活化,融入到孩子的生活方式中。“优秀的出版社可以把绘本的内容非常生动灵活的产出和表现,通过小绿洲游戏和教育的场景,将活动落地到家庭生活游戏空间里,可以让这些内容和知识产出得到最大化。”
线下场景的未来,阅读无处不在
在全新的内容生态下,未来的阅读与线下阅读场景将怎样实现深度链接?
作为一个爱书人,布鲁克林西班牙餐厅的老板孙茜对阅读深入不同线下场景的原因有自己的洞察:书是一种能够被感知的精神力量,它们甚至不一定需要被翻阅,它们的存在就是一种提醒,是人类文明的象征;阅读可以私人,但分享和交流需要群体,这也是为什么书店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聚焦在书店的各种活动上,图书的线下售卖反而成了次要的事情。有点类似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概念,人们需要这样一个场景开展公共辩论,交换想法,产生碰撞,而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是互联网无法替代的。
基于这样的阅读需求,刘祥亚认为,更多的内容方,着力于将内容实现二次转化。“未来的线下阅读场景,很可能将呈现出精细化、个性化、立体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将读者的五感(形、声、闻、味、触)充分调动起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不同类别的图书,精准策划,‘因书制宜’。”
Pinvita意大利生活空间经理张宇对线下场景与阅读的联合有更精准的想象:“无论是书店+产品的模式,还是场地+图书的模式,不能是简单生硬的模块和内容的拼接,应该创造真正开放的功能空间。阅读只是生活中的一种需求和场景,应该融入到真正的生活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