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招降低意外事故很有效
摘要:

专业人员为学生讲安全教育
要有一双孩子的眼睛
情境:在第16层的楼上,一两岁的婴儿看见明亮的窗户,忍不住爬过去。
分析:高楼上推窗,成年人会有意识轻推,怕用力过猛。而婴儿则认为窗户亮亮的,有好玩的、新奇的东西在等着他,会全力以赴。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以孩子的心理解世界,世界上没什么风险;以成年人的眼睛看世界,以成年人的戒备心理解世界,风险也好像逃遁了。但是,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以成年人的心思来认知世界,这世界充满了危险。
贴士:成年人要以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世界,要以成年人的警惕来对待潜在的风险。以孩子的眼睛结合成年人的防范之心,能消灭很多安全隐患。
先把身体缩至孩子尺寸再思考问题
情境:阳台防护栏前,一个3岁的小男孩想了一会,然后悄悄把头探了进去。
分析:阳台防护栏间隙一般10~12厘米,这种间距既不影响采光,又能有效防止盗贼潜入。但是,如果家有幼童,这种护栏间隙就不合适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探知欲望强烈,很可能把头探进去,因为脑袋小,很容易卡在其中。每年,全国都会发生几十起孩子脑袋卡在防护栏的事故,有些孩子还因此丧命。
贴士:年轻的父母在装修、布置房间及周围环境时,要考虑孩子的因素。如,不能把电源插座等危险设备简单地放在大人不能直接够到的地方。大人够不到,但是孩子的胳膊和手都比成年人纤细,很有可能够到,从而引发风险。像一些低矮的家具、落地式采暖可能会有凸出来的部件,大人至多只会擦到腿,但是小孩子的面部或头部则可能受损伤,因为类似设施是一重大风险源。还有,冬季采暖炉如果不加装防护罩,大概率地会烫到孩子,家长务必注意。
关掉高楼上的危险模式
情境:很多“80后”家长喜欢凭栏远眺,或倚窗沉思。还很多家庭有开着窗户的同时拉上窗帘的习惯,既通风、挡光,还能防止室内隐私外泄。
分析:“80后”家长固然富有“文艺范儿”,但是这些动作不宜当着孩子的面进行。儿童最喜欢模仿父母,尤其是幼童,很容易受父母一个微小动作的影响。孩子如果经常看到大人在窗边,那么也会模仿他们在窗边活动,就容易发生坠楼事故。至于开窗挂帘一事,也非常不安全。因为这会让孩子忘记窗户正开着,而背靠在窗台上,只要稍一后仰,就有可能发生不测。所以,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开着窗户时,一定要拉开窗帘,让孩子明确窗户的状态。
贴士:为了孩子养成好的安全习惯,家长要主动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安全习惯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养成的。好习惯养成了,孩子的安全意识就自然而然树立起来,就远离了安全风险。
“心大”父母要处处小心
情境:家里,妈妈在厨房干家务,三四岁孩子在客厅玩耍。结果,就在妈妈关水笼头之际,孩子的头就磕破了而哇哇大哭起来。在商场的自动扶梯上,或高层大厅栏杆旁,一些父母常抱着孩子往下看。
分析:生活中,无人看护孩子的现象较少,更多的是无效看护。幼儿喜欢动,稍不注意他们就会碰撞到什么地方。因此,在看护幼儿时,要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看护。在高处抱着孩子往下看,这是十分危险的动作。孩子的头相对身体其他部分的比例,大而且重,本来就存在倒栽下去的风险,如果抱孩子的家长脚底不稳,或注意力分散,碰巧孩子又爱动,孩子就有脱手的危险。如果真的在“心大”的父母身上发生了这事,他们一定会遗恨终生。
贴士:家长越年轻,心就越大。商店里丢了孩子浑然不觉的有之,为了上班把孩子锁在车里而未觉察的有之。在此劝劝这些“心大”的爸妈:与孩子在一起时,无论做什么,都要以孩子安全为第一出发点来修正自己行为。
莫让老习惯成为新隐患
情境:儿童高空坠落事故有两个高发时段,一是15时,一是在7时至8时之间。
分析:很多老人哄孙子孙女午睡,自己也休息了。他们醒来后,发现小孩还在睡,一些人会选择下楼与邻居聊聊天,或买菜为晚饭做准备。小孩醒来后,找不到大人,会非常不安,甚至产生恐惧,从而本能地向亮处爬,会爬到窗台上,发生坠楼事故。而午睡醒来的时段,正好在15时左右。早晨,有些有两孩家庭的爷爷奶奶会先送老大上幼儿园(或上学),而会让老二再睡会儿。而就在七八点钟,老二醒了,同上,悲剧发生。很多家庭的孩子,是交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看的。老人们肯定会上心,但是他们的一些老做法,在当今时代里会出现问题,有可能引发意外事故。
贴士:这里没有任何对爷爷奶奶指责的意思,只是提醒年轻的父母:时代不同,环境改变,很多意识需要重新建立。因此,年轻的家长把孩子交到老人家手里同时,一定不要忽略与他们交流安全防范方面的经验。(魏东 采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