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寻路大学出版高质量发展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9/11/1 作者:董 琦


“先进燃气轮机设计制造基础专著”系列 王铁军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版/1280.00元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董 琦

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办、国办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擘画教育远景战略任务,提出“立德树人是基础工程,基础教育巩固提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是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着力点”的总体要求。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指导意见明确,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图书经营品种、规模与本校特点相适应的校园实体书店,更好地满足高校校园日益增长的多样文化需求。相关顶层设计,绘制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也为服务教育的大学出版社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面对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使命任务,大学出版社如何把握发展机遇,找准发展路径,为教育强国建设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2019年年会暨第32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前夕,商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大学出版社,听各家细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回归出版本质 以质量引领发展

以质量导向引领出版业发展是当前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各家大学出版社各显其能。

据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介绍,清华大学社积极实施精品工程,注重选题优化与质量管理,制定并实施了《清华大学出版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物质量检查办法》等规章制度。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量高质量、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需要的高等教育教材,不少被列入国家级、部委级教材规划,并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大奖。北大社社长王明舟表示,“打造学术精品的同时强调学术创新,不断推出高水平的基础学科和新兴前沿学科、边缘学科的学术著作,把北大的学术优势和师资优势转化为出版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质管部主任李红告诉记者,多年来,人大出版社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出版社从两个方面全面落实:一是全流程管理,二是加强编辑培训,让编辑成为图书质量的真正“把关人”。

大学出版社背靠大学,在教育出版、学术出版两个方面最具特色也最有竞争力。正如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丛磊所说:“出版社始终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植根学术出版和教育出版,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下转第7版)


《汉法大词典》 黄建华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10月版/298.00元


《厦门大学海疆剪报资料选编》萧德洪、蒋东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第一辑, 2018年8月出版第二辑/20000.00元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庆口述回忆文集》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版/68.00元


《新教育实验:中国教育改革的民间样本》朱永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版/68.00 元


《文献目录典》 《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 编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1月版/10220.00元(全套)


王 焰


金鑫荣


丛 磊


孙 玉


阮洪海


阳 晓


张新建


《两个人的五星红旗——王继才与王仕花的守岛故事》郑晋鸣著/江西高校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9月版/58.00元

(上接第1版)

华东师大社始终坚持为教育和学术服务,注重出版物的高质量,荣获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要奖项。为打造精品图书品牌,华东师大社在图书品牌建立、选题策划、出版物内容和质量上对自身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即“回归出版本质,出版物需要具有传承价值和传播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校中心主任孔繁荣说:“我社在图书质量检查工作中,25年如一日,社主要领导领衔抓质量,出版社投入足够的资金予以支持,在编校质量检查的制度上、实际操作中,不断改革创新。”

围绕策划出版精品力作这一核心主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通过资源整合、品牌带动、立体开发等策略,使各业务板块在发展中明确了自身的特色与定位,形成了专业化的图书出版方向。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材经过多年深耕细作,形成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相互衔接,基础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互为补充,传统经典教材和特色课程教材各有侧重的大中专教材体系。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阳晓告诉记者,近十几年来,西南交大社围绕西南交通大学的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大土木、大交通”领域谋篇布局,在交通运输特别是轨道交通、民航飞行、土木及建筑工程等专业领域,建立了较完整的本科、高职高专、职业教育乃至继续教育教材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图书的品质提出更高要求,这对高校出版强化内容建设,打造出一流的产品,出版精品图书提出更高要求。

东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新建表示,实现出版社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为此,该社将“挺拔主业,打造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作为明确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江西高校出版社社长邱少华强调,要凸显两个效益,将双效统一落实到位,还要加强对外合作与联系。

业态重构融合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先行

融合发展的大时代已经来临,身处其间的出版行业也正急速变化中,技术迭代、工具推陈出新加速了出版内容、服务、渠道的升级。各家大学出版社积极利用专业资源优势、母体大学优势等,推动数字化转型,谋求融合发展。这些也是此次大学版协年会关注的重点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介绍说,该社以“深耕主业、多元开拓、融合发展”为经营战略,以优质的传统出版为基础,先后自主开发了数字教材平台、知识服务平台、数字阅读产品和数字增值服务,其中多个项目荣获行业大奖。

清华大学出版社围绕核心业务数字化转型需求,积极开展数字出版新形态、新技术、新模式探索,与纸质出版互补、互动,加快科技与出版融合进程,通过资源聚合、服务支撑、产业延伸等融合、跨界方式,实现传统内容数字化价值延伸。

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在与南京大学共建一流的融合出版平台。南大社社长金鑫荣说:“我社密切关注南京大学一线学科动态,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2018年,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大学人文社科大数据研究院以及南京大学出版社三方成立“大数据——融合出版研究平台”,即将开展《中国思想家评传》《南京大屠杀》等200部图书的数字化建设,落实平台项目、人才培养、交流研讨等工作,共同推进平台的发展。南大社还着力于开发民国文献数据库等复合型数字出版产品。

“实施现代化企业管理是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仅产品需要好的规划和管理,在人员和流程的管理上也要符合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王焰表示。发展出版生产力关键靠人才。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出版人才队伍,就没有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

清华社秉持“以人为本”方针,建设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着重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建立健全人才价值实现机制为抓手,注重人才梯队建设。2018年,清华社制定《事业部主任、编辑室主任配备执行编辑的有关规定》和《首席策划编辑的实施办法》,修订了《策划组稿编辑(图书)考核聘任指导性意见》和《策划组稿编辑任职要求》,充分释放了编辑室主任和策划编辑的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台了“青苗计划”“首席编辑计划”,用于鼓励和鞭策优秀新人和业内标兵;不定期开展编辑技能培训,及针对各细分领域内的专业培训。“我们致力于培养不局限于单一出版领域的综合素质极强的复合型融媒体人才,在单人身上实现兼容、跨界,使其能同时拥有出版、营销、发行、设计等各版块技能及相匹配资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阮洪海表示。

讲好中国故事 提升国际竞争力

大学出版社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的传播者,当好中国故事和中华文化的讲述者,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扩大“朋友圈”,成立海外机构,拓展海外市场,大学出版社“走出去”“走进去”之路日益宽广。

凭借多语种翻译出版能力和长期积累的国际合作优势,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国际合作机构已从欧美、东南亚扩展到“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与700多家国际出版机构及300多位海外作者建立合作。据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外研社累计以40多种语种输出图书版权近600种。目前已在全球11个国家创立海外机构,构建产研融合、协同发展的新生态。

人大出版社已累计输出图书版权近3000种,涉及40多个语种,与5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出版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设立了多家海外分支机构,有效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出去”。2017年人大出版社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2019年联盟更名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成为“一带一路”学术出版的标杆。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继2015年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战略合作之后,2019年8月又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战略合作,标志着该社学术出版国际化进程迈上新台阶,开启学术出版跨越式发展新阶段。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在渠道的广泛深入布局国际市场上有了成效。近年来,华中出版与来自亚洲、欧洲、北美及非洲等地区的20多个国家、地区的70余家出版机构保持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

以优质内容建设为中心,持续推动出版管理的优化,围绕融合发展推动内容创新,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出版机制,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点。大学出版社,正在这个方向上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