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专业化运作让“出书育人”同步实现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9/7/9 作者:王利波


■王利波

一位在出版社干了六七年的编辑来向我辞行:“我想了好久,还是决定离开。每天忙忙碌碌,但编的都是自己看不上眼的书。想想未来,有些可怕。”

我试图挽留:“其实,编辑的空间还是很大的,社里鼓励编辑开发产品线,你完全可以做一些有价值的书……”

他摇摇头:“利润压力那么大,每天能挤出多少时间?你看社里有多少编辑有能力开发市场图书?趁着还年轻,我还是早谋其他发展机会吧。”

近几年来,像这样做了好几年的编辑来向我辞行的场景,不知已经历了几回。

骨干编辑辞职的深层原因:是出版社没有建立激励或约束机制?是没有提供各种培训机会?还是薪酬不够高?也许,这些离他们的期许还有差距,但一定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大多走的人已经身居主管或者副主任的职位了。从临走的谈话中可以感受到,忙碌却找不到工作的成就感,对职业丧失发展的方向感,是这些编辑跳槽的根本原因。事实上,这些人后来都彻底离开了出版行业。

毋庸置疑,编辑是出版单位的核心资源,直接关系到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出版领域,对编辑的素质不断提出新要求。当前,出版单位谋求发展的巨大压力,使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各个出版单位最基础、最关键也最为迫切的问题。

除了在制度层面,出版单位要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给予年轻编辑更多的培训机会与发展平台之外,在实践层面,明确自身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坚定走专业化之路,通过组建一个个项目团队,培育有特色的品牌出版物,让年轻编辑随着出版品牌的打造一起成长为专业人才,让“出书、育人”同步实现,是出版社和编辑能获得未来发展空间、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路径。

打造“好望角”书系,实现出书育人双目标:2015年9月,出版社安排我分管社内的文史编辑中心,当文史中心有7个编辑,1个马上退休,2个刚招聘进来,图书以地方志图书和系统定制图书为主,结构单一,地方志类图书虽稿源稳定、编辑工作相对简单,但字数多,利润不高,使得编辑常年来埋头厚厚的书稿,既缺乏做市场图书的内在动力,也缺乏相应的资源和经验。加上自己之前一直做的是政治类图书,掌握的作者资源也基本集中在这一领域,在这种现实条件下,从哪个角度撕开一个口子,开辟市场图书,按出版社的战略要求,做强文史板块,带动部门发展呢?

我调研、思考了很久,最后清晰了两点思路:

第一,组建小团队,合力经营一条产品线,做成品牌。在编辑力量紧张的情况下,各自为战、选题自下而上提出,杂乱无章,今天做这个书,明天做另外领域的书,根本不利于编辑积累资源、长远发展,对出版社来说无法形成特色,培养不出核心竞争力。

第二,产品线要符合以下五个条件:一是市场潜在需求空间较大,能允许团队持续延伸开发下去;二是竞争还未白热化、还没有被某些出版机构高度垄断,否则进入会非常困难;三是骨干编辑应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尤其是有热情和兴趣来开发,这是确保做出好书并成功培育出版品牌的基础条件;四是如果能与出版社现有或曾经的图书品牌关联或互补则更好,有助于图书后期的营销宣传,促进销售;五是符合大势,政治上不太敏感。

按照这5个内外条件去思考谋划,最后决定在世界史领域开辟出一条产品线。因为从内部条件而言,一是部门有两位编辑是世界史专业毕业的(后来又招了一位从浙大学报过来的世界史专业编辑),他们有相应的专业素养,也有兴趣参与;二是出版社20世纪90年代出版过一套“世界文化丛书”,影响非常大。从外部条件来讲,一是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程度的加深,读者迫切需要了解更多中国之外的历史和文化,市场对世界史非虚构图书的需求会越来越强。二是这个领域虽然已经有先入者,但相比其他版块的版权资源竞争还没到特别激烈的程度(现在形势已经改变)。

下定决心做书系之后,接下来就是设法实施的过程。确定“好望角”的书系名,确立书系的理念、重点、选书的标准,拜访国内学者,多渠道搜索并确定书目,联系并购买版权,确立译稿标准,寻找好的设计师,沟通设计风格,修改书稿,营销推广,整个过程,、琐碎、纠结、挑战各种交流甚至争论的辛苦的过程,同时也是团队齐心协力,发挥各自优势、特点,彼此分工协作,不断互相勉励、共同成长的愉快过程。

在“好望角”书系从0到1的创立过程中,作为项目带队人,我尽力做好提前谋划、引导、决策、把关的工作,具体实施工作则尽量放手让团队两位年轻的核心编辑去尝试。碰到问题,大家随时开会或群里商量讨论。确保图书在每一个主要环节都不会出现偏差,因为时刻有“守门员”把关。同时,年轻编辑又有充足的空间去尝试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我能强烈地感受到她们对出版好书发自内心的热情,也几乎能触摸到她们惊人的成长速度。前期,我几乎过问甚至直接参与介入每个环节;后来,随着她们的经验和判断力一步步提升,考虑问题越来越周到,细节处理的完善程度甚至超过很多老编辑。这个时候,我再也不需要“指手画脚”了。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是“好望角”书系推出的第一本书,面世后一炮打响。2018年9月出版至今,加印6次,发行6万多册。《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加印4次,发行近3万册。《被掩盖的原罪:奴隶制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崛起》于今年5月出版,1个月内加印。《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年至今》《尽管如此,日本人还是选择了战争》本月即将出版,内容非常值得期待,尤其是《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一书。

而“好望角”的两位核心编辑,由于综合表现优秀,一位被评为“2018年度浙江人民出版社新锐”,另一位被出版社作为唯一的推荐对象参评“浙江省优秀编辑工作者”,而这离她进社还不到3年。

我从自身的编辑生涯和接触到的编辑中切身感受到,编辑职业生涯最初几年,很容易没有方向感。面对巨大的、热点此起彼伏的图书市场会茫然无措,似乎什么书都可以做,但自己没资源,没经验,要进入又特别困难,根本无从下手。不少编辑追着热点走,什么书都做,或者碰到什么机缘,就做什么书。几年下来,作者资源,个人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积累很少,看不到发展方向,很容易引发职业危机。

改变机械地按科室来管理的传统做法,根据编辑的专业背景及个人兴趣,组建相应的项目团队,由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资深编辑或管理者带队,在充分调查市场基础上,持续耕耘某一板块,培育出版品牌,这对当前很多竞争力不强、市场图书品种较少、编辑队伍不稳定的中小出版单位来说,是一条可行的突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