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孙 珏
近年来,受出版政策、市场容量、消费环境等多因素影响,童书市场以产品数量、生产要素投放为主的增长模式,开始进入艰难的转型通道。童书市场的增量红利逐渐消退,用户需求多变且差异化,让无论是专业出版机构还是新闯入赛道的参与者,都面临来自营运资金、产品定位以及渠道更迭等多方面的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有10%以上的增长空间。
对于“抱团”30多年之久的“华东六少联合体”,产品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依然强劲,但市场之于他们,并没有留出太多喘息的空间。正如中国版协原副主席、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原主席海飞所言:“童书新时代面临新变化,除了坚持从规模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的基底主旨,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寻求融合发展的新动能,在世界格局中找到开创中国童书的‘中国梦’,是每个希望在这一领域长期耕耘的市场经营者需要考虑的。”
3月6日,2019年华东少儿出版联合体营销峰会在江西南昌举行。会议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承办。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海飞、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张明舟、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克文、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游道勤、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总经理汤晓红等出席峰会,对新时期儿童图书的增长空间、产品研发、运营策略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社长刘凯军、明天出版社社长傅大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汪忠、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徐凤梅、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王泳波、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陈远,华东六省少儿社的代表,以及经销商400余人参加了峰会。
几组数据显露“寒意”
2019年华东少儿出版联合体营销峰会上,来自开卷的几组数据,让童书市场的参与者们不得不直面市场“寒意”。
数据一:2018年,少儿图书市场的实体书店渠道同比下降11.32%。近年来,实体书店进行升级转型,谋求更多经济增长点,线下向线上阵地转移已是不争事实,实体渠道并未给图书板块留出太多的腾挪空间。相对于成人书板块的颓势,童书市场纵然在近年获得了远超成人书的陈列机会,但眼下想要获得长足的稳定增长,则显得更为艰难。即便上游出版商对实体书店不断实施营销加码,也无法扭转年轻父母族群消费路径的转移。
数据二:从网络销售数据看,少儿图书的网络销售同比增长26.56%,增速比2017年的32.1%有所减缓。网店依然是带动市场增长的强劲动力,但网店的较高增速还能持续多久?
数据三:与2017年少儿图书整体市场21.41%的高增长率相比,2018年少儿图书整体市场13.74%的增长率,显示出少儿图书市场的增速明显放缓。增速放缓的原因,除了每年新书投入开始稳定(每年约3万种),不再保持品种规模的急剧扩张外,就整体市场表现而言,入榜新书虽然数量有所增加,但“新书不新”现象显著。2018年,童书新书的贡献率下降为17%。与新品,尤其是头部、大套系产品开发的长周期以及巨大风险相比,“经典老书”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衍生套系,成为出版机构极为看重的利润保底套路。
(下转第7版)
(上接第1版)
而这也导致部分头部作者的版权被极度分散开发,“匹配度”略显牵强的版权细分开发(比如同一文本的注音版、插图版、漫画版等)现象也极其普遍。
毫无疑问,从传统眼光看,多个渠道的增速放缓是未来可以预见的事实。这意味着,超高速的增长已经不能靠狂热的品种投放来实现。但童书市场潜力依然存在,读者和需求在剧烈变化的同时并没有消失。
尽管上面三组数据传递出了些许“寒冬”信息,但可以看到,少儿市场仍然占据整个图书零售市场1/4的份额,依然是图书市场最有力的拉动力量。
当然,也有几组令人振奋的数据——邬书林表示,去年中国少儿图书市场规模已跃居国际第一,排名第二的是美国;对标国际同行发展轨迹,少儿图书在美国零售市场销售占比约为36%,英国为33%;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有10%以上的增长空间。
穿越“寒冬”的“重生”因子
渠道博弈是表象,真正作用于行业的是消费人群发生分化。对于童书品质、创新诉求、价值感、体验感等越来越高的“80后”乃至“90后”父母,已经从传统的童书购买群体中分化出来。现实倒逼出版机构在童书产品研发和运营方式上作出改变,以此来应对不确定的市场格局变化。
仅从华东六少社2018年码洋占少儿市场整体码洋的15.37%这一比例分析,头部专业少儿社的竞争能力和市场盈利能力依旧相对乐观。从产品层面来看,华东六少社尽管各自的产品线打法各不相同,但优势产品分布相对稳健,尤其是在儿童文学、绘本漫画、科普等强势板块中布局深厚的出版机构,在双渠道中都有较大的腾挪空间。
对于数据的相对“悲观”,多位华东六少社掌门人表示并不会过于慌张,这也更能倒逼出版机构努力地修炼内功。正如此前我们在《华东六少“最”专刊》中提出的问题:决胜未来市场的因素有哪些?无论是在机构负责人层面还是在渠道发行总负责人层面看来,产品设计、新产品的多媒介运营,与渠道更为紧密的利益捆绑式业务运营,还是战略规划、组织架构、营销创新以及内部管理方面,他们都在积极行动。(链接:本报2019年3月1日《2019华东六少“最”专刊》)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沈伟忠认为,数据统计以码洋为参考,而不是实洋,需要折合考虑。但总的来说,今年浙少社实体渠道绝对值稳中有进,权重会进一步下降。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市场营销部主任詹玮玮分析,渠道融合是最长远的。线上和线下都在寻找接触终端读者最好的路径,将来“多渠道共生的生态环境”可能是更为现实的经营场景。眼下,渠道带给上游的困惑在于,线上运营成本并不比线下运营成本低,“低折”竞争导致链条上大多数参与者无法利益合理化的状况,会随着国民购买力的增强走向良性轨道。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发行公司总经理魏异君发现,“数据惨淡”的根本原因在于地面店运营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用户需求,需要作出根本性改变:“它不能跟网店以传统的销售模式抢销售,而应该基于实体店的优势,定位于帮读者选好书、讲好书,做图书深度的阅读活动,提供更好的体验感,成为现代人学习、提升精神世界丰沛度的场所。”但他也表示:“改变并不容易”,“市场竞争的残酷和法则,不会因人们对实体书店这种传统载体葆有某种情感而改变。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峰会还特别举办了题为“中国童书与世界”高层论坛,邬书林、海飞、张明舟等就“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童书如何走向世界”主题发表演讲。邬书林通过一系列丰富的中外出版案例,分析了中国少儿出版市场即将面对的机遇和问题。他强调了良好环境对中国少儿出版的重要性,中国少儿出版也应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在现有资本基础上运用好信息技术,提升少儿出版水平。
海飞则认为,我国童书出版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童书大时代”。现在我们的目标是要“努力实现从高速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移”,将中国品牌升格为国际品牌,营造世界少儿出版格局中的“中国大时代”。
张明舟则带来“用好国际组织推进中国优质童书国际化”的主题演讲,从版权贸易和海外组稿两方面,给童书出版工作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毫无疑问,谁能从“寒冬”中挺过来,谁就将在“春天”获得更多的市场青睐。尽管童书市场的前景可期,但并不意味着微观经营者能轻松地“站着赚钱”。近年,童书市场迎来大批竞争者。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圈内人竞技“游戏”的时代,更多来自新行业赛道的商业逻辑、场景变革,正刺激这个传统行业发生变化:线下和线上渠道融合,电商转移阵地开线下店,线下渠道的线上扩张也在继续;拼多多、短视频等基于互联网触角链接的新行销模式,重塑了传统出版概念中读者、图书以及实体卖场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缩短、重塑了整个童书消费过程,这给少儿出版的运营带来更多新的玩法,也给经营者带来更大压力。比如产品是否有迎战市场的能力?是否能快速跟上市场变化?是否有相对可靠的机制,将团队的潜力激发出来?
2019年已来,我们希望“寒冬”能孕育出新的风向,让那些勇于坚持和冒险的勇敢者们更加身强体健。或许现在需要做的是,以真正的用户导向去做正确的事情,认清少儿市场容量、品牌建设的路径,产品与新技术融合的演进方向,即便暂时没有一蹴而就的外部环境,还可以依赖机构本身的发展因子。童书出版机构如何以战略前瞻性、渠道布局的长远性、与用户接触的紧密度以及更具创新型和差异化的优质产品,在“寒冬”中积聚势能,从而填补中国童书市场对标国际10%份额差,值得童书出版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