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从唐诗中汲取修身智慧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20/8/25 作者:陈央央


《唐诗中的修身智慧》王士祥著/大象出版社2019年12月版/35.00元

  关键词 唐诗 修身智慧 历史文化

  ○陈央央

  王士祥教授创作的《唐诗中的修身智慧》一书,从唐诗切入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其中风趣、幽默、接地气的语言风格和深入浅出的修身智慧深深吸引了我。阅读该书,如同打开了一扇广阔世界的大门,可以从中贪婪地汲取文史知识,静思修身智慧,至今仍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唐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每一首唐诗都蕴藏着一个故事。

《唐诗中的修身智慧》从正面、反面、历史、现实等多角度切入,从交友、养生、看待仕途、对待名利、克制欲望等方面讲述了唐诗中的修身智慧,告诉读者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使学习者的生命具有广度、厚度和温度,从而实现修身养性的目的。

我在学生时代一直学习理工科,对历史人物故事和历史文化的了解都停留在语文课本当中。加之当今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我们有时可能囿于时间碎片化、搜索便利化,很少静心坐下来品诗词、读历史故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走近了“迹高尘外功成处”的范蠡、“留候抛却帝王师”的张良,感受到“绿水青山养此身”的王维和孟浩然静谧清幽的心境,也不禁感叹命运多舛、天妒英才的“初唐四杰”的高光时刻和不幸遭遇……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取决于思想内容的深度,与语言风格也有很大的关系。作者通过浅显易懂、风趣幽默和当下流行的语言,将一个个历史文化故事、一则则修身智慧呈现给读者,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起到文化科普的作用。特别是当我读到东汉时期中牟县令鲁恭在处理田产官司这段文字,两家人为了一垄地争得脸红脖子粗,一种思乡亲切感、与作者的亲近感油然而生,这就像是一位学者在向普通大众讲故事。我会把这个故事和“六尺胡同”“仁义巷”的典故讲给亲友听,并把这本书推荐给他们,尤其是推荐给孩子们读。除了接地气的大众语言,风趣幽默、紧跟潮流的网络语言也层出不穷,瞬间把遥远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拉到当下,与读者进行对话。

《礼记·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人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如白驹过隙、沧海一粟,我们穷极一生,似乎也不能参透人生的真谛、修身的智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山水、诗词,体悟修身的智慧。从“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感受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豪情壮志,从“下客未必无良客”中感叹人生之无常、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可贵,通过“独坐幽篁里”与绿树青山融为一体,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当前,国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层面来讲,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此同时,我们不妨静心多读诗词、多了解历史人物故事和历史文化,感悟修身智慧。“饥止一簟食,渴止一壶浆。出入止一马,寝兴止一床。此外无长物,于我有若亡。”世俗生活中,机关算尽争名夺利,到头来也不过如此,正如作者所言,“不在世俗中耗费心神本身就是修身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