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别必亮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两会记者 王少波 王双双 田红媛
热点1
强化法律衔接 完善著作权保护体系
《著作权法》修订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
■阎晓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是1990年颁布、1991年正式实施的。30年间,我国为加入WTO,解决WTO框架下的知识产权争端,做过两次修订。但这两次修订都比较被动,修改幅度也很小,而此次提交审议的修正案属于主动修订,幅度也较大,对推动优秀作品的创作和有序传播,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次修订的面很宽,对出版领域来说,有两点修订大家更为关注:一是更加明确了作品邻接权,如第12条、第37条提出,“使用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应取得该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权人许可”。出版单位在进行图书出版活动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工成本,整理、注释、版式设计、编校工作等等,应当享有与作品著作权相关的权利,这一点在此次《著作权法》修订中予以明确,很有必要,也必将为出版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二是赋予著作权行政部门更重要的职责,侵权盗版行为每年给出版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此次修订明确受到侵权的救济途径,提高了法定赔偿限额,加大侵权盗版的惩罚性赔偿,特别强调对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对侵权盗版行为具有很大的震慑作用,将有利于保护创新,激发创新活力。
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是,明确了享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将作品的定义落到“智力成果”上,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这将对作品的认定更加严格。还有就是将“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调整为“视听作品”,既是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也是与国际通行著作权规则的衔接。
另外,《著作权法》里的救济途径主要包括民事、行政与刑事三种途径。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版权纠纷属于民事性质,建议积极推动社会组织的调节功能,既能化解社会矛盾,又能极大降低处理成本。
规范网络转载 保障作者获酬权
■魏玉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
从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20年的实践来看,法定许可制度一方面推动了报刊业、教材出版事业和广电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另一方面基本没有使用者履行付酬义务,也很少发生使用者因为未履行付酬义务而承担法律责任,权利人的权利未得到切实保障,导致了破坏市场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现象。有鉴于此,建议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中能够明确“法定许可”的适用条件,建立著作权“法定许可”获酬保障机制。使用者应当向集体管理组织备案使用者信息和作品使用情况,使用作品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和作品出处,并向权利人或集体管理组织付酬,同时也要明确使用者不履行法定付酬义务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另外,多年来,网络转载的现实暴露出现行《著作权法》的不足。
此外,还建议在草案中单列一条,将网络之间、网络与传播媒体之间文章、图书片段的转载纳入“法定许可”范畴,以解决目前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普遍违法转载的困境,让网络转载规范发展,保障广大作者的获酬权。
重视登记确权
■柯 军(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此次《著作权法》修订对作品作了更细致的划分,具体提到了音乐作品、戏剧作品、视听作品、曲艺作品、舞蹈作品、杂技艺术作品等等,都与演艺行业密切相关,比如提到“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的权利”,对我们是巨大的鼓舞。
这当中有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用“视听作品”取代了“电影以及用类似摄制电影方法获得的作品”的表述。这是一个重要进步,对于判断以视听作为表达方式的作品来说,是一次思想上的解放,但“视听作品”作为新概念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义与法定的描述,以便供经济生活和司法实践参照。
在此次《著作权法》修订中,我们注意到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的权利,包括“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录有、出租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并获得报酬”,这一条新增加了作为邻接权利人的表演者的出租权,即任何含有表演者表演内容的有形介质出租,都必须获得表演者的同意并支付报酬。新增的内容还有:“演员为完成本演出单位的演出任务进行的表演为职务表演,演员享有表明身份的权利,其他权利归属由当事人约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职务表演的权利由演出单位享有。”“职务表演的权利由演员享有的,演出单位可以在其业务范围内免费使用该表演。”这些具体规定对演艺行业给出了指引,在保留单位仍然可以成为表演者权权利人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保护作为实际表演者的自然人的人身权利,但表演形象不受歪曲的人身权利仍然没有加以明确。
由于目前全国各地作品登记标准、收费等不统一,而且到底是作品登记还是著作权登记,各地说法不一,各地对作品登记的政策也不统一,造成作品登记行业比较混乱,登记证书的作用在版权交易、司法审判等方面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次修订增加了作品登记制度,方便公众了解作品权利归属情况,明确有关作品可以向国家著作权主管部门认定的登记机构办理登记。实际上从去年开始,江苏演艺集团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戏曲作品的登记确权,因为这是一项基础工程,只有确权才能进入市场交易,才能激活产业链、延伸产业链;也只有通过保护创新主体权益,才能激发创新动能、培育创新精神。
热点2
技术驱动产业变革 数字出版仍需探索
数字出版仍在持续探索中
■潘凯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上阅读成为一时之潮流和风尚。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疫情高峰的两个月间,各大出版单位或数字机构所做的都是公益行为;需要观察的是,当免费的“蛋糕”过去后,这种所谓的在线模式还能走多久?
疫情期间开放的在线资源,首先是免费的,其次是限时的,再次是部分资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社会效益来说,出版业积极投身公益当然值得肯定,比如商务印书馆开放了千余种电子书资源和部分汉译学术名著名家视频,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开放了“人文读书声”为期1个月的免费试听。但如果从商业角度来说,此后这种行为到底能引发多大的商业价值,还没有人来做这种统计,所以现在就以此来作为出版的方向未免过于简单。
目前有声阅读的增长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听书和看书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真正的阅读还是靠“读”,“听”只是一种丰富与补充,很难成为一种主体。数字出版的方向与疫情的存在并没有太大关系,我国甚至全球数字出版的发展这些年一直还处在探索阶段,这种探索包括探索的方向并没有因为疫情而终结。我们不要被一些一时之间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版行业内在的、带有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即内容的优质、创新、精品化等问题——永远不会随着外在传播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否则也就没有了文化的发展和出版的存在。
从世界范围来看,数字出版做得比较好的还是教育出版和专业数据库,国内现在真正有商业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也在于此,而非所谓的知识服务类课程,这些碎片化、浅表化现象都不能代表数字出版的方向,我国的数字出版依然还在持续探索中。
以“三化”核心“三上”抓手重塑出版生态链
■黄定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近几年来,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产生了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影响,也深刻地改变着出版行业的编辑形态、印刷形态、发行形态。对传统出版业来讲,与互联网的结合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利用和嫁接的过程,而是一个如何开拓新的空间、新的领域以至新的产业的问题。
加大创新探索,实现转型升级。我认为,数字出版的大方向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化”为核心,以实现云上存储、网上出版、屏上阅读“三上”为抓手,推动出版行业尽快从“读纸时代”向“读屏时代”转变。不可否认,在“三化”“三上”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在数字化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转换成数字内容,转换后的内容资源如何更好地进行二次营销;在网络化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好版权问题、平台问题、盈利模式问题;在智能化的过程中,如何把“屏”和“网”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屏”做活,实现屏上的有效阅读、高效阅读,等等。在这些方面,传统出版行业都还需要加大探索力度,尽快转型升级。
正视新技术挑战,重塑出版生态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近几年兴起了一大批具有新技术、新特点的新兴传播平台,比如今日头条、抖音等,给传统的“内容为王”“渠道为王”带来巨大冲击,形成了第三种“平台为王”的力量。作为出版行业来说,我认为,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出版的基石仍然是内容。缺乏优质内容资源支撑,单靠渠道、平台、技术不可能占领市场。但是我们必须正视新兴技术的挑战,从单一的“内容为王”观念,向“内容为王、渠道制胜、平台支撑”转变,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适应市场和读者需求,重塑“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出版生态链。
(下转第3版)
阎晓宏
谭 跃
潘凯雄
于殿利
别必亮
刘忠斌
(上接第2版)
热点3
创新文化路径 助力小康社会建设
把文化送到脱贫攻坚一线
■黄定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年。出版发行要发挥好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优质出版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
从出版产品来说,要结合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把记录呈现好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这一伟大壮举,作为出版工作的主线和主基调,高标准打造一批标志性作品,鲜活讲好脱贫故事,深刻反映时代沧桑巨变,描绘时代精神图谱。通过打造这样一批主题出版产品,既深入宣传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又充分展示全面小康的美好图景和历史意义,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凝聚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从出版服务来说,要加快推进出版工作走上去、走出去、走下去。扎实组织好农民培训、农民教育出版等工作,大力推进新华书店贫困乡镇网点建设,优化农家书屋图书配套服务,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知识支持、文化支持,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智力支撑。
近几年围绕“脱贫攻坚,如何发挥好出版优势”,贵州出版集团积累了一些经验。出版方面,推出《贵州脱贫攻坚史(1949~2019)》等主题图书26种、《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等理论读物36种,对于激励鼓舞脱贫士气有很好得促进作用。发行方面,在贵州省30个重点扶贫乡镇建立新华书店网点,把文化送到脱贫攻坚一线,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
政策人才服务融合 合力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刘忠斌(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学报编辑部常务副主编、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
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国家愈发关注和重视文化在社会建设、乡村治理中的价值和作用,并制定、出台一系列有关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措施,但乡村文化建设仍处于不平衡不充分阶段。对此,建议如下。
创新乡村现代文化治理体系。发挥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制度规范的作用;促进乡村文化治理多元主体合作,政府、企事业单位、文化自治组织、专家、群众共同参与乡村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建设;完善乡村文化服务反馈机制。
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合理统筹人才队伍结构,提高文化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理事会作用,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发挥群众作用。
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促进文化设施建设与惠民并重。推动乡村文化设施从全覆盖向高效能转变,通过深入实施文化示范工程,重点扶持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以精准有效促进整体效能提升。二是构建完善的乡村公共文化有效供给与精准服务体系。采取“自下而上、以需定供”服务模式,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三是深化拓展“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加大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力度,鼓励发展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及虚拟博物馆,推出精彩的线上看展、观演、阅读项目。四是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机制。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融合发展。第一,建构乡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政策。第二,丰富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第三,推动文旅融合:一要丰富乡村特色文旅产品供给,鼓励打造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二是重视创意升级,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三是促进文旅消费扩容提质,鼓励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
加大偏远地区文创扶持力度
■林 阳(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开明画院院长)
目前,一些偏远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文化创意不高,同质化严重,文化旅游产品个性不强,严重影响、制约旅游产品、旅游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2019年底我在甘肃调研了5个偏远地区的县,集中在陇南和甘南。由于过去交通不便,这些地方的自然资源基本没有被破坏,国家为当地脱贫做了大量工作,也在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但对于这些贫困地区来说,缺乏文化尤其是文化创意的支撑,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很难做到让旅游者向往、留恋,是跨越式发展的障碍和阻力。为此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有关部门成立专门针对偏远地区的文化扶持机构;二是加大对偏远地区的教育培训;三是鼓励优秀的文化创意;四是从政策上鼓励优秀文化创意的落地。
热点4
培养习惯促进消费 打造全民阅读新亮点
加强农村儿童阅读习惯的培养
魏玉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
儿童阅读的深度决定了民族精神的高度,儿童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民族未来竞争力的强弱。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儿童阅读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儿童阅读,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文化重大工程”项目下,专门设立了“儿童阅读书报发放计划”,面向儿童赠送书刊;在《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中设计“亲子阅读工程”“少儿阶梯阅读推广”“书香校园建设”“少儿报刊阅读季活动”等儿童阅读项目,并且从2015年启动了“书香·童年”学龄前儿童基础阅读惠民工程,向甘肃、四川等中西部农村地区学前儿童免费发放阅读书包,鼓励与培养儿童阅读。一些社会组织及出版单位,也采取多种方式向农村儿童赠送书刊。特别是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为广大的农村建立了一座座身边的图书馆,为农村儿童的阅读提供了基层设施,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儿童的阅读环境。
造成农村儿童阅读水平低于城镇儿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农村儿童阅读问题,需要综合施策,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共同发力。
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开展专项阅读推广活动等促进儿童阅读,积累了好的经验,为我们推动农村儿童阅读提供了借鉴。
我认为,推广、推动农村儿童阅读,需要做好以下一些方面的工作。
第一,把儿童阅读问题,特别是农村儿童阅读上升到全局高度和战略的高度。在国家层面制定儿童阅读促进法律,保障儿童阅读权益,制定促进儿童阅读的专项规划,把农村儿童阅读作为重要的内容予以规定,做好儿童阅读特别是农村儿童阅读的顶层设计。第二,实施针对农村儿童阅读的专门项目。对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儿童阅读书报发放计划”,建议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继续列入,并加大普及力度,加快实施步伐,从中西部少数省区扩大到全国农村,从学龄前儿童为主扩大到小学阶段。第三,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在农村儿童阅读的引航作用,加大农家书屋儿童出版物配送比例,为农村儿童提供更加丰富的出版物。针对农村生活生产的特点,在周末、传统节日等,利用农家书屋做好儿童阅读的导读、诵读等活动。加强农家书屋与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的对接,甚至可以把农家书屋儿童图书放在农村学校、幼儿园管理与使用。第四,在农村中小学学校开设阅读课程,培养读书的种子。第五,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把引领农村儿童阅读作为大学生村官的一项任务。鼓励大学生假期回乡或去农村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城乡联动助力全民阅读
林 阳(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开明画院院长)
传统出版发行业在此次疫情中遭受了较大损失。在全社会复产复工的情况下,应当积极引导对图书等精神文化类消费品需求的有效对接。
在城市层面,建议在全国更多城市消费券发放中设置图书消费券,以快速、显著、稳健地拉动文化消费,不但能解决实体经济和人民精神需求的有效对接,还可以精准助力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此举一方面加强对受疫情影响的出版发行业的扶持,有序推动实体书店、出版业的复工复产,形成供需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有效纾解人民群众的读书热情和公共图书馆功能暂时缺失的矛盾,引导人们工作之余居家阅读,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聚集性社交,对疫情的长期防控起到积极作用。图书消费券发放须公开公平公正:一是对所在区域的每一位居民一视同仁,二是发放方式须照顾到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人群,三是参与书店必须包括民营书店在内的广大书店而非仅仅是新华书店。
在乡村层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做好乡村阅读推广。乡村儿童阅读量比城镇儿童阅读量低,阅读的质量差异更大,而这种差距似乎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位于江西乡村之间的明德书院是由当地政府或乡贤将公益场地改造而成,通过众筹方式募集一定的运营资金与书本,统一管理并投入相关阅读服务。目前,明德书院在江西等省已有22处开馆,服务千名少年儿童。建议政府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协调书院到民政部门合法登记、文化设施建设用地等,积极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做好阅读推广工作。
热点5
危中寻机 重构文化发展生态
不能以一时现象判定线上就是唯一方向
潘凯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书业特别是对实体书店的冲击很大,线上营销一时风生水起,但我个人认为,不能就此简单地得出结论——线上业务就是未来实体书店发展的唯一方向。这次疫情具有传染性强且复杂的特点,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线上业务由于不需要近距离接触,显示出了一定优势很正常,但由此就说线上业务如何先进,传统书业尤其是实体书店就此落伍则还需要斟酌。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书店的功能绝不仅仅是纸质书的销售,更是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即便现在或未来线上业务长足发展,实体书店仍会有一席之地。事实上4月以来,实体书店就已经开始呈现出复苏的态势,只是因为防疫工作的常态化,这个过程稍显缓慢而已。
近期整个书业的线上营销活动显得尤其活跃,借助各路网红线上直播带货,一些文化界人士也加入其中。这对传统营销手段当然是一种丰富,也是一种进步,但效果和作用如何还有待深入调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对图书这样丰富而复杂的产品,假如线上业务只停留在一种简单的热闹,甚至变成一种没有底线的商业行为、网红娱乐,简单地凭一时现象就做出方向性的判断和结论,那无疑是简单粗暴的。
在非常时期面对非常事件,行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是很正常的。疫情发生后,一些省市已迅速行动,通过资金补助,税收、房租、社保减免,以及银行贷款、担保、发债、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为实体书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这是相当必要和实在的。抗疫常态化确实给出版行业带来了挑战,但出版的原理和规律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优质的、创新的、个性化的内容还是永恒的主题。除各种补贴外,书业自救还是要靠内容。相信疫情过后,好的内容、好的产品一定会有好的市场和读者。
深化改革 构建演艺产业生态体系
柯军(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文化企业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冲击,文化市场下滑明显。密闭空间聚集性文化活动全部暂停,形势尤其严峻,其中文化演出处于休克状态,演职人员收入大幅减少。
江苏省演艺集团作为全国文艺院团率先转企改制的改革探路者,很多配套改革没有系统性推进,在负重前行中又遇上新冠疫情,一季度集团直属院团演出全部停止,剧场全面封闭,重点项目延期或取消,一线演员绩效收入与2019年相比大幅下降。作为国有文艺院团,越是困难,越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职责;越是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越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一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首位,进一步擦亮江苏演艺这一金字招牌。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建党100周年等重要节点,提前做好重大历史题材、革命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规划,把已经打造的精品剧目推向全国,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二是继续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坚持国有资本主导地位,加快构建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其中的关键,是建立面向市场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三是以演艺为核心,摸索构建演艺产业生态体系,深化演艺与互联网、与旅游的整合,延长演艺产业链,不断提升演艺产业收入在经营总收入中的比重。位于江苏宜兴的江南影视基地目前正在拍摄4K歌剧电影《运之河》《鉴真东渡》,此前已成功出品了4K锡剧电影、琼剧电影、扬剧电影、淮海戏电影等,多部作品获得大奖。通过戏曲电影这一模式创新,打通戏剧与电影两个文化子行业,既有效克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难题,又盘活戏剧资源、走活了“以演艺为核心的同心圆战略”这着棋,实现了“双效统一”。
精准扶持旅游企业实现稳就业
刘忠斌(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学报编辑部常务副主编、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全国共有1670家旅行社企业注销,即便是还活着的旅行社也面临生存危机。
对此,各省市陆续出台了一些帮扶政策,但各地帮扶政策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凸显。建议有关部门对旅行社提供支持。
一是发放稳岗补贴。建议考虑分级式的救助办法,即以上一年度税收、就业、产业综合贡献为依据,对税收、就业、产业贡献突出的企业应加大补助力度,制定梯度标准,对旅行社企业发放稳岗补贴,用于员工工资和稳岗费用。二是年底前给旅行社企业提供减免社保政策。据了解,全国范围内有很多大中型旅行社企业为了图存续命,正在酝酿紧缩减员计划。以目前形势看,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大量旅行社企业会在第三、四季度相继裁员或倒闭,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旅游从业队伍的稳定和旅游业的复苏和发展,建议在全国加大税费减免的范围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