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用文学书写一座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20/10/23 作者:任志茜


“北京口述历史”(第三辑·《变迁中的北京“勤行”——陈连生口述》《“文物人”与“人文物”——常人春、常寿春兄弟口述》等) 定宜庄主编/北京出版社2020年9月版/98.00元(册)

关键词 口述史 城记 生活史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任志茜

城市,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公共场域,也从文学背景走向前景,成为文学书写对象本身。随着近两年来《南京传》《广州传》《为什么是深圳》等城市传的相继问世,城市书写作为研究课题方兴未艾,日益凸显其探讨与研究的价值。

在文字中流连与追忆那座了不起的城

关于城市的书写,自1845年思想家恩格斯发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始,他写下工业文明之中工人阶级和无产者的血泪史,人们开始关注贫困、污染等城市病。作家狄更斯、雨果也以其如椽之笔,在《远大前程》《悲惨世界》等作品中呈现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

10月24日,由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当代文学研究基地、译林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当下中国文学和城市书写”专题研讨会方案将在江苏南京举办。《北京传》(将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南京传》作者、江苏作协副主席叶兆言,作家,《上海传》(将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作者小白,将与学界嘉宾与作家一道,共同探讨城市书写这一命题。

如果说人文是城市之魂,城市之面貌,不仅是在物理层面的,更是精神领域的。地方志、口述史、文学艺术、社会学、民俗学、建筑等各种学科门类,为解读城市文化提供了多种路径。譬如,译林社除了推出叶兆言集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持续推出的城市传记书单也颇为宏大,除了《伦敦传》《阿姆斯特丹:世界最自由城市的历史》《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这样的厚重城记,还有《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和《芝加哥规划》等一众研究城市规划与生态的经典之作。

在关于城市史的宏大叙事之作以外,记述旧日风俗等忆旧说往的散文作品也颇为丰富,读来如品茗香茶,趣味盎然。如京味儿文化作家肖复兴日前推出了他书写北京的最后一部作品《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他多年来写下《蓝调城南》《我们的老院》等多部脍炙人口之作。作家坦言,他希望通过对老城的书写,写出老北京从历史长河中延续下来、流淌下来的变与不变的辩证之流、交错之流,以及和这座古都有着切肤之痛的共同的情感,与这座古都血脉相连的共生共有的记忆。

而与肖复兴的作品风貌相勾连的,还有《燕都丛考》《北平俗曲略》《北平风俗类征》《宣南饮食文化》《话说前门》《刻在大门上的家风——北京门联集萃》等京味儿文化作品。文人钩沉历史、收集典籍,网罗新闻,考察实地,通过对老城的书写,唤回对老城的记忆。记忆,是让城市复活并显影的最后一个筹码。

北京类图书一直是北京出版集团图书出版的重点,北京出版社的“大家京范儿”书系深受好评,从2014年出版以来,已推出《北京梦华录》《北京老城圈儿》《胡同里的江湖》等近20种作品。该系列策划人、北京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高立志介绍说,该系列主要着眼于将那些与北京文化息息相关的文化人写北京的文字汇集起来,有亲历性、文艺性,以扩大北京文化的影响。日前该系列新增《旗人风华:一个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张恨水的《北京人随笔》、瞿宣颖的《北京味》也将出版。

《旗人风华》是一部中国人用英文写的汉学名著,书中以20世纪一位老北京人从生到死的日常生活为主线,描绘出一幅满族旗俗的风情画卷。于理解北京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巨大包容性,勾勒中国乡愁的北京特色极具意义,亦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典范。而80年后的回译,是罗信耀之子、翻译家罗进德的译写本。可以说,这本书是两代老北京人对于北京民俗的持续书写,是北京乡愁的样板,也是翻译界的一个创举。高立志希望“大家京范儿”书系能成为一个开放的、因缘的平台,让热爱北京,喜欢老北京文化的编者、作者、读者相聚一起,用对北京文化的热情感染更多的读者。

每一座城都有其独特的气质。上海文艺出版社除了推出视野广阔的“读城系列”,亦有被称作上海名片的《陈丹燕的上海》等作推出。而上海译文社纪实系列收入的《再会,老北京》《江城》等,也都是优秀的非虚构人文作品,受到读者的青睐。(我们亦在本期书单中,列出值得一读的城市文化读品。)

“北京口述历史”展现北京百年城市生活史

城与人、城与国息息相关。中国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也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出版集团2013年与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定宜庄持续策划的“北京口述历史”系列丛书,至今已出版到第三辑。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安东在回忆策划初衷时介绍说,他们希望“用口述历史的方式,为北京这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以及它所经历的这百余年的变迁,留下一些记录。”

安东在读了定宜庄的《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后,很受触动,这本书切入历史的角度,以及叙述的鲜活性让人印象深刻。双方此后就图书出版相谈时,一拍即合。定宜庄积聚了大量的采访记录,以及即将开展的进一步研究计划等。而这套拟用口述抢救老北京的风俗和记忆,重现晚清至当代北京人的生活变迁与历史命运,展现北京百年城市生活史的作品,随后被列为国家“十二五”图书出版规划重点项目。

“北京口述历史”丛书在2014年推出第一辑五种,分别是《宣武区消失之前:黄宗汉口述》《找寻京郊旗人社会》《个人叙述中的同仁堂历史》《诗书继世长》《学院路上》。高立志介绍说,这五种书通过个人、家庭、族群、老字号,以及八大院校的筹建等百姓身边的人、物与事,来反映北京的发展变化,把个人和群体的鲜活感受带入历史,通过北京老字号和院校的变迁来反映上世纪中叶北京的经济文化整合。此外明确了写作规范,明确口述史是历史的一种,要将口述史料多方综合反映,并与文献互证,以求其信。对于语焉不详的表述要刨根究底,注意档案等文字资料的核查,必要时进行再次回谈。并避免自我洗白,自我拔高,攻讦别人。这便和后来市场上流行的形形色色的“你说我记”的口述史区别开来。

2017年,北京出版社继续推出“北京口述历史”丛书第二辑五种:《府门儿·宅门儿》《八旗子弟的世界》《胡同里的姑奶奶》《生在城南》《城墙之外》。前三种讲述北京内城的变迁,《生在城南》讲外城,《城墙之外》关注的则是城郊。《城墙之外》《找寻京郊旗人社会》都借鉴了国际城市史研究的新角度,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的主体,城区与郊区农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流动,不可分割。这第二辑都是定宜庄自著。这五种书最为鲜明的印记是,采访对象多非名人、要人,也非流人、乞丐,而是聚焦于“既非大富大贵也非贫困无告的‘不上不下’的人”,正属于“失语的大多数人”。

今年“北京口述历史(第三辑)”《“文物人”与“人文物”:常人春常寿春兄弟口述》《变迁中的北京“勤行”:陈连生口述》刚刚推出,即将推出《八十年来翰墨缘:米景扬口述》《行走京城草原间:在京蒙古人口述》。这些作品在搜寻北京人的典型进行采访,《“文物人”与“人文物”》像侦探小说一样好看,旧京社交网络、风俗人情、市井百态,以及社会剧烈变动下个体的人生际遇,通过两个性格迥异、但多才多艺、具有超强记忆力的兄弟的口述跃然纸上,弥补了大时代下细节的缺失。《变迁中的北京“勤行”》通过北京餐饮业老前辈的口述,纪录下北京饮食文化风貌,也可管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八十年来翰墨缘》的口述者米景扬,娓娓讲述了过去的古玩市场,南城的童年生活,以及在荣宝斋八十年来从公私合营到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亲身经历的与艺术大师们交往的故事。

总览“北京口述历史”历年来推出的多部作品,由访谈者与口述者合作书写的民间史,已共同构成北京的一部血肉丰满的民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