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出版集团老总眼中的2020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20/1/3 作者:


黄轩庄

黄志坚(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陆彩荣(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

杨红杰(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

王 民(安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曹征平(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郭元军(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杨建军(辽宁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贾新田(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蒋达德(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尹昌龙(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范新坤(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李久军(黑龙江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先宁(贵州出版集团公司总经理)

黄轩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编者按 每逢新年伊始,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都会邀请出版传媒集团掌舵人,对各集团上一年度亮点进行回顾和评点,更对新一年行业发展大势进行分析研判,透过他们别具个性与共性的观察和思考,一道感受2020新时代的新气息、新调整、新风向。

2020出版业

大势研判

在您看来,2020年出版产业将有哪些热点、变化、趋势?

黄志坚:坚持和完善先进文化制度

2019年10月28日~31日,党中央召开十九届四中全会,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根本遵循。对宣传思想文化单位来讲,《决定》从5个方面对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的部署,是我们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加强改进各方面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要求。

陆彩荣:更重视主题出版、国际出版、融合出版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国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中国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历史时刻。总体趋势,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三个。

一是将更加重视主题出版。图书是人类知识、思想、文化、实践等的综合载体。中国主题图书承载着感知中国、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成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社会对中国主题图书的需求将与日俱增。如何策划、出版更多适应国际社会需要的中国主题图书,将是今后一个历史时期的出版大趋势。

二是将更加重视国际出版合作。当今世界,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尽管有保守主义、逆全球化暗流在涌动,但经济技术信息的全球依存度在逐步扩大。任何一国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闭关锁国、信马由缰、独自发展。国际出版的全方位开放合作也是大势所趋。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出版,甚至印刷发行的国际化合作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联系也会日趋紧密。没有国际出版合作的出版企业就不可能走好走远。

三是将更加重视多媒体融合出版。纸质图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是人类阅读的亲密伴侣与忠实朋友,仍然是出版业发展壮大的基本力量与基础依靠。同时,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出版业升级换代、转型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创造了无限机遇。传统的纸质图书包打天下的日子早已随风而去。纸电一体化作为出版业新生的基础,发展仍然势头强劲。由纸质图书电子版带来的图书融合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正在加速成长。电子图书将产生具有电子技术特色与自有规律的迭代扩张与新产品爆炸,建立在电子书基础上的新阅读体验将会不断增强。

王民:突出主线主业 突显精品效应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谋篇布局之年。以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出版产业将深入把握新时代要求、新产业形势、新技术趋势,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进一步突出主线、聚焦主业,在内容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和转型升级上书写更多新篇章。

主题出版发展更精彩。《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把主题出版放在内容建设的首位,从政策上明确了主题出版的地位和意义。聚焦出版主业首先要聚焦主题出版,围绕近几年重要时间节点,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版单位将积聚资源力量,加大引导投入,着力从为民族谋复兴中抓题材,从为人民谋幸福中找角度,上接理论天线,下接阅读地气,高质量策划推出一批主题出版物。主题出版不仅会有大策划、大视野、大题材,也会出现更多以小见大、以微见著、以巧见新的原创精品,形成精品出版的龙头效应,创新力、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出版供给侧改革更深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是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内容建设的必然要求,主管部门将加大书号调控、质量调节和社会效益考核力度,出版产业供给侧改革将向纵深推进。一是加快瘦身强体,退出不具有竞争优势和主业无关领域,进一步聚焦主业,完善产业结构;二是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压缩横向品种规模,严控无效低效选题,激活存量,提质增量,优化出版结构;三是加强优质内容供给,注重文化品位,提升阅读口味,做强重点产品线,打造重点书畅销书长销书,持续提高单品效益。

融合出版精品效应更突出。随着AR、VR、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出版产业中的应用,从看书、听书到沉浸式、互动式阅读的产业链不断延伸,阅读方式变革、媒体形态丰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常态。数字化从阅读终端走向内容源头,融合出版将面临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的转变。出版单位要坚持专业特色,坚持精品战略,发挥内容优势,借助技术力量,着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推动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

曹征平:新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主题出版仍将是2020年的选题重点。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站在伟大历史节点,出版业必将应时而动,重点策划推出更多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优秀主题出版物,凝聚起全社会、各民族的磅礴伟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国家之需、民族之需、时代之需,也是出版人的使命与追求。

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将得到更加深入的贯彻落实。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包括出版业在内的各行业发展的历史任务。出版业将以此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做好强主业、防风险、调结构、提质量、促转型各项工作,为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奠定坚实基础。

以新技术驱动融合发展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明年,随着5G正式商用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将更加积极主动地顺应产业格局和传播生态的深刻变革,以新技术赋能出版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和再造,在信息时代发展的汹涌大潮中抢占制高点,努力使出版业发展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更好地肩负起自身的使命任务。

杨建军:改革向深水区挺进 经营向精细化提升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对既定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承上启下、科学规划“十四五”的重要节点。

纵观行业发展,一是出版改革创新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围绕内容生产、出版转型、融合创新、发展混合所有制等关键性体制机制改革,将进一步向深水区挺进。二是出版服务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作为将更加积极有力,主题出版将大放异彩,出版企业将以更高的站位捍卫好舆论阵地和思想阵地,锻造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精品力作。三是出版经营必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进一步提升,传统出版品种规模将进一步下降,追求出版内容内在的价值含量,追求图书单品种效益回报,大力推进传统出版单位单一收益来源向IP运营、放大全媒介综合收益转变,将从行业共识进一步转变为行动自觉。四是融合出版将呈现清晰路径,传统出版在融合上勇于变革,与时俱进,以越加成熟的项目、平台、模式,在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知识服务等新业态上抢占发展制高点,引导新的数字出版消费模式,争做领头雁,把握主导权。

贾新田:考核更完备 管理更规范 生态更完善

一是社会效益考核体系将更加完备。近年来,以《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考核办法》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为重要信号,中央对于出版单位坚持社会效益首位首要、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的重大战略要求愈发明确,“双效统一”出精品将成为常态性要求。

二是出版管理将更加规范严格。书号总量控制执行两年多来,业界已基本适应这一政策。“后书号核减”时代,如何运用好书号资源,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出版质量,是出版业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此外,重大选题备案、三审三校等出版制度的落实将会受到更高关注,出版管理将会更加明确地指向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出版融合生态将更加完善。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出版融合逐渐趋于理性,增值服务、IP开发、文旅融合、出版金融等核心方向和商业模式逐渐清晰。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与出版业场景融合不断深入,出版业也将加快再造基于融合出版的生产流程和组织模式,深度重构出版产业链,更多新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也将应运而生。

蒋达德:智能出版成“新常态” 出版融合呈“新生态”

主题出版仍是2020年出版工作的热点、重点。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出版行业理应担当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讲好脱贫攻坚故事、树立脱贫攻坚先进典型,鼓舞决胜攻坚士气,推出一批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同时,新时代,新使命,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主题出版图书“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也是2020年出版行业应该持续探索的问题。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对出版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出版正在成为“新常态”,出版融合呈现“新生态”。充分分析客户需求、丰富优质内容来源、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构建5G智能网络下的内容互动平台,是出版企业提升转型升级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面对智能时代的技术变革,出版企业必须不忘初心,奋发有为,抓住机遇,积极应对。

(下转第3版)


黄志坚


陆彩荣


杨红杰


王 民


曹征平


郭元军


杨建军


贾新田


蒋达德


尹昌龙


范新坤


李久军


王先宁


黄轩庄

(上接第2版)

尹昌龙:走出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2020年,全民阅读将持续发挥战略效应,推动出版发行业继续保持“复苏”状态。但受到经济形势、新阅读方式等多方面影响,上升势头会有所减缓。对出版发行业而言,这是略显艰难但充满希望的,要求我们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基础上进一步刺激消费、打开市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地拥抱社会资本投入,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地应用高新科技成果,在线上线下融合、书与非书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下苦功夫,真正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在出版产业,2020年我最关注四个热点与趋势:一是出版产业将更加追求出版质量与单品效益,不再走盲目扩张的老路,而是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出版工程;二是实体书店将越来越成为全民阅读的主阵地,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以书无处不在、文化无处不在的格局推动传统书业成为文化扩张时代的主导力量;三是全民阅读对出版产业的影响将持续发酵,在政府、社会的倾力号召下,读书将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的生活方式与文化风尚;四是数字阅读的比例将逐步上升,日前发布的深圳年度数字阅读报告显示,深圳数字阅读用户已达1856万人,随着5G时代的来临,智能化、高科技对出版发行业的影响将更加明显。

范新坤:地方中小社挑战加剧 技术手段更加丰富

随着区块链发展获重视、读者消费方式的持续转变、5G技术的日渐成熟、头部产品效应持续放大、资本的大力介入等,2020年出版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无缝、无边界、高质量的概念不断被放大,挑战和机遇并行。

地方中小出版社面临的挑战加剧。近年来,出版业的头部产品效应日益凸显,好渠道、优秀资源集中向大型出版社、优秀民营出版策划机构集中。如,2019年第一季度,中信出版新书头部产品占比15%,实销前20的品类占比23.5%;自2016年以来,日历书市场销售高度集中,TOP10产品的销售额占七成左右;2019年7月,果麦文化一次拿到杨红樱42部作品的版权。地方中小出版社受地域、品牌、资金、渠道建设等多种因素制约,在优秀作者、优秀资源、优秀渠道的争夺中处于越来越难的困境。同时,伴随着人工成本、纸张成本、办公成本的不断攀升,地方中小出版社面临的困难将会越来越多,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技术表现手段更加丰富。随着区块链技术、5G技术、VR/AR技术、人工智能的不断成熟,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也必然迎来一个全新的爆发期。据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包括网络音乐和视频、网络游戏、数字阅读等在内的信息服务收入规模高达5660亿元,同比增长22.3%。可见,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容优势,深耕信息服务业将是出版业今后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在这方面,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是一项基础性条件,从2019年AR/VR产品再度风生水起也能管中窥豹。5G的大容量、高速率、低延时的特点,也将进一步助推AR/VR技术的运用发展,出版时间和成本都将大幅降低,展现形式也必将越来越多元丰富且效果更好。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7月推出的《奇妙的博物馆之旅·节气篇》首次采用VR/AR技术,使文物呈现的方式更加立体,上市3个月就销售了1.5万套。

王先宁:抓节点 提质量 重改革

2020年出版文化产业在我看来有两件事需要关注:一是以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决胜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规划起始年和2021年建党100周年为契机,以回望历史变迁、宣传时代精神、描绘美好蓝图为选题策划的热点,以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二是抓住“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发展的机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精神探索出版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出版产业转型升级。

黄轩庄:深化改革 加强合作 创新业态

2020年出版行业会进一步强化企业治理,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强原创精品出版,提升中国出版创意的国际传播能力,加快融合发展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推动行业向好发展。

一是深化行业供给侧改革,出版精品化趋势更加明显。行业进一步强调减量提质增效,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均衡发展的意识更加稳固,社会效益更加凸显,出版行业切实坚持守正创新,立足中国发展实践和文化建设,策划出版更多的原创精品选题,更加彰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价值,优质内容生产成为相关文化产业的生产要素中心。

二是中外强化合作,行业国际化发展模式更加成熟。随着中国的世界影响力稳步提升,出版行业的中外合作会进一步强化,中国出版创意“走出去”的路径多向度拓展,中国故事世界讲述、中外出版协同发展等国际化合作发展的趋势更加清晰,出版行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三是业态创新更加活跃,行业融合模式更加丰富。随着中国全面进入5G时代,科技发展会以更快的速度形成对人民生活的全面影响,对出版行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也会有强大推动。跨界、融合等关键词成为出版和营销的重要理念和具体路径,核心内容资源成为行业发展的原生竞争力,内容的立体化出版和跨界融合传播进入新的阶段。

2020政经产经

最关注

政经产经领域,2020年您最关注哪些关键词?

王民:新发展理念 小康社会 “十四五”规划

用好新发展理念。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出版产业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关键在于形成新出版理念,以新出版理念为指引,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数量与质量、精品出版与大众出版、引进来和走出去、纸质出版和多媒体出版等关系,增强内容建设能力,健全双效考核机制,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故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版工作是2020年出版产业聚焦主线的重要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成为主题出版重点选题、国家出版基金等国家重点项目角逐的重要方面,出版单位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和角度,集中推出一批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程、经验、成就和故事的出版物,形成年度出版热点和亮点。

做好“十四五”规划。“十三五”正在交出答卷,“十四五”已经开题,成为年度关键词、热点词。出版产业将集中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在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十三五”得失、把握新时代要求中,描绘未来五年发展蓝图,谋划更多精品出版新项目、转型升级新举措、融合发展新方向。

杨建军:5G新场景 政策新红利

2020年,中国将正式走入5G全面应用时代,5G与云技术、人工智能等相融合,会带来又一轮数字文化产业产品形态、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在顶层设计、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已成为出版界数字转型共识的基础上,发挥资源优势,深挖精准市场,努力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数字平台,让精品项目脱颖而出,将成为出版企业在万物互联时代占据有利位置的发力点。

同时,国家密集推出的文化产业政策红利,也在推动一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创园区不断涌现,一些风格新颖、产品多元的新形态书店不断亮相,成为城市文化新引擎、新地标、新中心。而5G等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将把优质内容、数字平台、文创园区、新型书店有机融合,催生出综合性的文化产业智能应用“新场景”、跨界融合“新生态”。

贾新田:小康社会 “十四五”规划

政经方面,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布局之年,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之年。在这样重要的历史时期,出版业必须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首要政治任务,强化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脱贫攻坚等方面主题出版工作,充分发挥宣传主阵地作用,策划组织一批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成就、典型人物、先进事迹、亮点工作的优质主题出版物,加大重点主题出版项目的实施力度,更好地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产经方面,要在抓紧落实出版“十三五”规划收尾阶段各项工作的同时,积极谋划“十四五”规划各项工作。一方面对照规划要求赶工期、赶进度、保落实、保效果,确保国家级重点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同时加强对“十三五”期间工作、成绩、不足的盘点分析;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出版“十四五”规划的谋划布局,出版行业要对照国家“十四五”规划任务要求和本行业、本单位的发展实际,明战略、定目标、实举措,强化支撑性项目储备,瞄准发展制高点和漏洞短板,认真研究制定布局“十四五”规划,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贡献力量。

蒋达德:“十四五”规划 导向管理

2020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已经启动新闻出版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出版企业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合行业发展实际需求,着力破解制约出版业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困难障碍,研究制定和融合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构建与全媒体建设相适应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要以项目为抓手,积极部署、动态管理、狠抓落实,发挥专业特色,集聚优势资源,做好项目储备。

出版导向管理是出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活动更加隐蔽和剧烈。出版从业人员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切实把好意识形态关、政治导向关、价值取向关、内容质量关、印装质量关。

尹昌龙:先行示范区 宏观经济政策 黑科技

2020年我最关注三个关键词:

一是“先行示范区”。当前,深圳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奋力建设“先行示范区”,积极打造“城市文明典范”,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特别在全民阅读推广、书城书吧建设等领域,将进一步发挥“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效应,保持领先、扩大影响,力求为全国业界创造更多“先行示范”的实践经验。

二是“宏观经济政策”。既包括中美贸易谈判等一系列影响市场环境的重要事件,又包括实体书业扶持等一系列影响产业发展的调控手段,这对2020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个出版发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是“黑科技”。科技是出版发行业迅猛发展的重要“羽翼”,特别是处在新时代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随着许多过去无法想象的“黑科技”的不断涌现,整个出版发行业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功能愈发强大的“智能书城”已逐渐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视野。作为深圳书城模式蜕变升级的全新旗舰,闪亮登场的深圳书城龙华城也将在新的一年以5G、AI等最新科技展开全栈探索,在书业场景中挖掘更多智能之美。

范新坤:转型升级 服务多元化

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消费结构不断换挡升级,让人民更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更注重精神文化享受,由此带来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对文化设施的要求也就更高,不但需要丰富的品种、优美的环境,还需要新鲜的体验、便捷的服务。消费者对实体书店的新期盼、新要求,必然推动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顺应新时代,紧跟发展潮流,持续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阅读和文化消费方式,也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转型升级带来的不仅是销售额的增长、人气和流量的不断增加,更重要的是全员的改革发展信心明显增强、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要主动认清形势,持续推动转型升级工作,以高质量的产品供给和良好体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服务读者的方式更加多元。融合发展的步伐不断推进、技术手段的丰富完善、转型升级的加快实施,出版业服务读者的方式将更加多元,尤其是在精准服务方面。对出版板块来说,有声平台、知识付费、5G+AI、短视频等可以将丰富优质的内容资源,以立体化、可视听、精度高的方式更好地传递给读者,实现内容资源的增值服务。对发行板块来说,开设24小时书店、校园书店、共享书店已是一种常规操作模式。在可预见的未来,打造无人智慧书店和网红书店、拓展研学旅行、打造品牌文创产业、深耕教育装备业务等依然是重要着力点。

王先宁:区块链 影视寒冬

第一个关键词是“区块链”。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要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为出版产业指出了一条新的融合创新发展之路。区块链作为将“信息互联网”转向“价值互联网”的颠覆性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可溯源、安全可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特点,引起了政府、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而对于出版产业来说,区块链不仅能提供众多的热门选题,还能通过在版权保护、公司财务、贷款、文化教育、电子商务、人工智能、零售中的应用为出版产业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区块链与出版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是我们今后关注的焦点。

第二个关键词是“影视寒冬”。整个2019年,影视行业都处于低谷期,演员、投资方、院线、影视基地的日子都不太好过。由于对电影的投资下滑,优质国产新片上映较少,前三季度国产电影票房同比下降,而电视剧的制作数量比2018年同期减少近三分之一。这个现象非常值得同样是内容生产者的出版人关注。影视行业的低谷当然和投资,包括整个经济下行有密切关系,但它并不妨碍《长安十二时辰》《庆余年》等高水准、大制作IP在行业普遍低迷的时期成为爆款。这说明我们的观众、消费者正在慢慢进行一场“消费升级”或者说“品位升级”,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提高了,不再那么好“忽悠”了。过去那种随便改编一部网络文学IP、请一两个“顶流”就可以圈钱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这个现象对于我们出版人来说是必须关注的,我们出版的图书、生产的内容也必须“品位升级”,用高质量的文化精品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文化消费的需求,这也是高质量发展所蕴藏的含义之一。

黄轩庄:5G产业 智能经济

政经产经领域,最让人期待的是5G产业、智能经济,更加智能化智慧化的科技支撑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对于出版而言,可能就是从“出版+”到“出版×”的业态重构,把优质内容和价值从以阅读为中心的产业链推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的产业生态圈,以更具业态吸引力和文化辐射力的方式,进一步渗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下转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