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温珮滢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相互促进、全面发展。小康社会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还体现在文化上。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出版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由“短缺”到“规模”的跨越,但达到了“规模”以后,质量便成为必然的新需求和新要求,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近几年,出版业“供需错位”“产能过剩”等问题在行业主管部门顶层设计和业界企业结构调整优化后得到了有效解决。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针对产能过剩、库存量大、效率低下等产业问题,打出组合拳。出版企业也在内部开展了各项制度调整和结构性措施,在优化图书产品结构、培养优秀编辑人才、打通多方发行渠道、提升知识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时代在发展,国家在强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产业发展,5G商用让互联网运行速率大大提升,云计算、大数据为洞察消费者需求提供更精准的参考,这些都将变革出版企业经营模式。仅2019年业内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新模式,可以看到,业者在不断革新观念,重新思考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正含义。
如何实现从出版大国到出版强国的改变?有业者认为,要正确处理好出版业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提升二者的关系。在强调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不能忽视需求侧的提升。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求从顶层设计角度进行体制机制的匹配和完善,从产品质量和服务方式上进行结构和内容的调整和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从下游拉动需求,通过提高读者积极性来增强出版产品的购买力。
近年来,出版企业聚焦提质增效,在提高质量效益、压缩品种数量方面成效显著。2019年8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图书出版结构在2018年持续优化。新版图书品种继续减少,印数大幅回升,重印图书品种与印数继续较快增长,在品种上继续超过新版图书,原创图书出版进一步升温。值得关注的是,主题出版不再只聚焦于晦涩难懂的大部头作品,还增加了不少读者喜闻乐见、可读性强的好作品。
在专业化建设上,出版企业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调整,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在打造出版品牌方面下功夫,业内产生了中国出版集团“读者大会”“年度汉语盘点”“诗词中国”,北京出版集团“十月”品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新民说”等有口皆碑的文化品牌。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出版企业继续深化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新需求,提高品格、提升品质、提高效率,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出精品力作,实现更大转型升级,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书香小康”。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2020年新年伊始,在提高品格方面,许多出版企业聚焦高质量发展战略,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形成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战略发展布局,努力打造出版“高峰”,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实现内容、产品和服务的协同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打造大众喜爱的出版品牌。
在提升品质方面,更多出版企业聚焦文字编校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印刷装订质量,在内部严格细化和完善稿件“三审三校”责任制度,促进相关制度落实到位,定期抽查制度执行情况,强调编印发一体化管理,严控低质量、低效益出版产品,努力打造优质出版产品线。
在提高效率方面,不少出版企业加快融合转型升级,力争打通出版上中下游的资源调配,在管理模式创新、人才队伍培养、生产流程优化等方面加大马力,在追求出版高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率的规模增长。
四步“抓”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王 民(安徽出版集团暨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创造小康社会出版新气象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小康社会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还体现在文化上。出版业要深化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越来越丰富优质的内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小康社会的新期待。还要传承创新,在文化、知识、精神和舆论上为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宣传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经验,营造同心同德奔小康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安徽出版集团深化结构调整,做规模减法;突出内容供给,做质量加法;加快转型升级,做融合乘法。在推进出版供给侧改革,打造优秀出版物,努力登高原攀高峰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进入小康社会,在坚持高站位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应持续深化出版供给侧改革,努力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首先要抓牢聚焦主业。深入贯彻中央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精神,严格落实中宣部社会效益考核的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瘦身强体”,用好质量杠杆,持续调规模、提质量,打好传统出版、新媒体新业态、印刷复制、文化贸易、战略投资的组合拳,提高出版主业贡献率、竞争力。其次是抓深产品线优化。实施产品线工程,加强摸排调研和论证把关,针对主题出版、精品出版、大众出版、“走出去”出版、融合出版,把产品线定准定深。抓紧制定“十四五”出版规划,坚持扶持引领、动态调整、持续深耕,明确未来五年、十年重点产品线,围绕重点产品线提前策划储备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从重点选题占比、获奖、创利、数字转化等方面,年初下指标,年中抓推进,年末严考核,力争越挖越深、越考越精,不断优化产品线体系。再次是抓实高质量项目。以主题书、获奖书、畅销书“三驾马车”拉动高质量内容建设。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盯节点、保质量、抓进度,着力策划推出一批通俗理论读物、文学作品和少儿读物,唱响主旋律,壮大主流舆论。坚持规划储备与推进实施并举,抢抓时代新课题、学术新热点、理论新成果、文学新创作、科技新成就,在策划含量、内容质量、作者分量上下功夫。把握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新期待,细化市场占有率、畅销书考核,加大畅销书开发,提高市场书比重。最后是抓精融合出版。扎根专业特色、内容建设做融合出版,利用数字化数据化,用好用足优质内容,推动优秀图书向电子化、有声化、融媒体化转化,加强线上数字营销,让高质量内容通过更丰富的媒体形态产生更大效益。坚持精品战略,发挥出版融合专项基金引导作用,依托融合发展实验室,强化产学研带动,适应多样化、个性化、分众化阅读需求,重点在移动阅读、在线教育、知识服务、专业数据库等方面谋划创新性项目。
创新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于殿利(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对于出版业来说,高质量发展既是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神,更是以此为契机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的战略举措。所谓的去产能,不是我们真的产能过剩,而是无效产能过剩,要去的是无效产能;所谓的去库存,不是我们真的产品过剩,而是无效产品过剩,要去的是无效产品;所谓的降成本,一方面是降低直接成本,另一方面是通过减少甚至消灭无效供给来降低或摊薄总成本;所谓的补短板,就是补充未得到满足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而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和策略,则是创新性发展。具体而言,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从内容创新、产品创新、业务模式创新和发展方式创新等多个层面予以推进。
内容创新是出版业的生命线。那些反映时代之需、文化之需和大众之需的课题,是出版最应思考、最应关注也最应回应的课题,标识着出版内容创新的根本方向。产品创新是当下出版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重要方向,也是最关键的切入点。出版业要在研究读者需求和消费市场的基础上,提供不同内容资源,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龄读者的阅读需求。业务模式创新,包括编辑的工作模式创新、生产流程的模式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三方面。首先,编辑要从传统的单纯选题策划和内容加工的模式走向以内容为中心的多维度产品开发模式上来。其次,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必须更加强调编印发一体化管理。因为内容策划和技术制作与产品销售是很难像传统出版那样截然分开,其一体化程度更高。因此要求把内容编辑、技术编辑和营销编辑整合进一个经营团队中。再次,必须在认真研究阅读需求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各种形式的阅读服务。尤其是在全民阅读已经上升为国策的背景下,无论是集体组织还是个体读者都迫切需要阅读指导甚至直接服务,出版界必须适应这一新时代的新需求,以营销模式创新来满足这一新需求。
发展方式创新包括经营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投资战略创新三方面。聚焦主业、适度多元是出版企业既保持自身本色和地位,又不失自身使命和发展良机的重要战略。首先,是经营方式的创新。要把传统的以选题为中心的思路转到以内容为中心上来。其次,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传统出版的体制机制必定不能适应跨界发展的新出版模式,跨界发展的新模式必然呼唤体制机制的新模式,否则无法解决技术人才与出版的融合,无法解决工作方式的不兼容,无法解决绩效考核体系的不一致等一系列问题。再次,是投资战略创新。在文化供给矛盾突出的今天,没有规模发展也很难称得上真正的高质量发展,而在规模发展方面,传统图书制造的小本生意已经很难创造出更大的规模效益,以内容为核心,向媒体融合发展,向以内容为基础的文化产业进军已成为必然选择。
主攻提质增效 做深出版品牌
■曲 仲(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入小康社会,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企业,主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题中应有之义。为此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是主攻提质增效,提升出版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联度。为切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应将提质增效作为出版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严格控制书号,力争做到不出劣质书、少出平庸书,多出精品书。媒介融合发展催生出版业态转型,这一过程对于出版企业来说不是一蹴而就的,业态转型需要跨界新技术的投入和出版技术型人才的加持,因此出版企业在重视社会效益的同时还不能忽视经济效益,只有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社会效益催生经济效益,才能保证企业高效运转。
二是扎实推进多元化业态开展,做深做透出版品牌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家大力提倡“全民阅读”,打造书香社会,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目前,社会上兴起了形色各异的读书活动,特色书店遍地开花,出版企业需要注意应将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发掘自身品牌价值,做深做透出版品牌建设,打造精品项目。作为首都出版排头兵,京版集团植根于北京文化土壤,出版反映古都风韵、首都风范、时代风貌的北京文化相关图书近2000个品种。京版集团通过打造《十月》杂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文学院、《十月少年文学》杂志等“十月”组成的十月品牌集群,持续不断推出在全国文坛具有重要影响的北京作家和重量级作品,推动北京文学出版从“高原”走向“高峰”,使“十月”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文学的风向标,使京版集团在文学原创出版方面进入全国领跑者行列。自2016年起,京版集团承办“北京十月文学月”;为探索中国文学“走出去”新途径,旗下十月文学院创立“十月作家居住地”,提供作家交流、版权交易、图书展示的平台,为中国原创文学创作助力。
三是构建健康有序的市场机制。当前,出版上下游还面临着诸如实体书店生存问题、网络销售无序问题和出版物“有高原无高峰”问题。期待通过建立出版体制和构建市场机制,有效调节供给矛盾,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