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补短板牢基础 文化扶贫在路上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20/1/7 作者:温珮滢


四川新华文化公益基金会联合华西都市报开展“为爱攀登·2019点亮公益行动”,登山队攀登山顶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温珮滢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2019全国扶贫开发工作成绩单亮相:全国1000余万人脱贫,340个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异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2020年是脱贫攻坚工作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习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表示:“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补短板、牢基础,是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期许和要求,而如何“补”、怎样“牢”又是脱贫工作开展的难点。整体脱贫不代表全体脱贫,面上脱贫不代表点上脱贫,为巩固脱贫效果,防止再度返贫,扶贫工作需要继续扎实推进。“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文化扶贫成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抓手。区别于解决吃、穿、住等物质层面的帮扶,文化扶贫从文化和精神层面帮助贫困群众,从而让他们提高文化水平与个人素质,尽快摆脱贫困,是真正扶起“脱贫大志”的攻坚举措,需要持续不断地长期注入才能获得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达到的不只是要实现物质层面的“小康”,更要实现精神层面的“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

记者了解到,进入2020年,作为文化扶贫的主要力量,出版传媒机构在制度完善、干部管理、思想建设等工作方面继续扎实推进,携手社会力量,结合地方特点,以项目为抓手,展开不同模式、不同主题的文化扶贫工作。

商报于2019年10月报道了出版业扶贫扶志扶智的实践探索与成果(链接:本报2019年10月18日第2567期),以案例报道的形式呈现出版传媒机构参与扶贫工作的点滴实录。文化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扶贫工作者的韧劲与信心,在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活动意义重大,考验着扶贫工作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本文将围绕小康社会出版新向,关注文化、出版机构组织中参与扶贫扶智工作的相关负责人,窥见他们眼中的文化扶贫纪实。

文化扶贫需耐住寂寞坚守初心

■严强华(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扶贫队长)

2019年,湖北省大冶市殷祖镇朱铺村扶贫种植产业继续发展,文化扶贫彰显特色。现在,朱铺村已成为文化扶贫样板,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利用“村读”的空间优势,2019年大冶团市委“希望家园”暑期班被安排在朱铺村开班,并在10月17日第六个全国扶贫日当天,在“村读”挂牌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开门第一课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课。

朱铺村的文化扶贫主要针对但不限于留守儿童,日常举办各种阅读、文化、科学等常识的普及活动。湖北省新华书店、湖北美术出版社、湖北少儿出版社挂牌建立了阅读推广和艺术推广基地。2019年底,还挂牌建立了“湖北乡村影像调查基地”,该基地为乡村田野调查提供了重要依托,将通过影像视听的形式,调查记录中国乡村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风民俗、非遗文化等各种资料,通过记录中国乡村的变迁,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档案研究资料。

规划中,湖北乡村影像调查基地的工作,始于朱铺村但不仅限于朱铺村,未来将逐步由朱铺村辐射到殷祖镇、大冶市、黄石市、鄂东南、湖北省全省,甚至覆盖到中部四省——湖北、安徽、江西、湖南。

在非深度贫困村实施文化扶贫才是精准扶贫正确的方向,也和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吻合。为了这一目标,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扶贫工作队和朱铺村两委共同努力,建立了一些依山就势、就地取材的特色项目,这些项目采用地方传统手工,独具特色,竞争优势明显。如乡村七人制小足球场、60亩植物科普研学基地“百草园”、 “朱铺十八呆”茅草棚,都是公益或生产和旅游两用的项目。

进入2020年,朱铺村扶贫工作主要围绕三大块开展:一是管理好扶贫种植产业基地,二是要用好“村读”,开展更多针对留守儿童的送课活动,三是围绕在“村读”挂牌建立的基地,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

朱铺村文化的扶贫经验给出版机构借鉴和启示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出版单位可依托自身独特资源,确定独特的精准扶贫方向和项目,在非深度的贫困村,扶贫工作不应该局限在提高村民和贫困户的经济收入上,更应当针对留守儿童进行文化教育的扶贫,这种扶贫可以滋养一方水土的人文基因,改善其经济社会结构。其次,出版单位可依托自身独特优势,更好地记录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客观、真实的记录,不仅有利于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还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要的研究和参考资料,并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史料档案。最后,在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出版机构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应该向乡村倾斜。事实上,与城市相比,中国的乡村更需要文明文化的传播,文明的阳光不能仅仅照在城市,应当照进中国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文化教育扶贫工作对乡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影响不可估量。一个眼神、一次活动、一个动作、一句话语,都有可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产生影响,文化教育扶贫不仅传递了知识和文化,还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使他们更加阳光,身心更加健康,这对其今后的成长大有裨益。文化教育扶贫,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也许不会立竿见影,但定会利在千秋。文化扶贫工作者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

“鼓口袋富脑袋” 四方面展开助脱贫

■刘 骞(安徽出版集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近年来,安徽出版集团由点及面推进精准扶贫,在“点”上,对口帮扶2个贫困村,即安徽淮南市寿县公庄村、安庆市太湖县佛图寺村;在“面”上,重点帮扶安徽省内的太湖县、金寨县和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截至目前,集团在公庄村先后帮扶106户贫困户脱贫,在佛图寺村帮助51户72人顺利脱贫,集团结对帮扶的28户贫困户也已实现全部脱贫,让佛图寺村从此摘掉“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两个帽子。

帮助贫困户既“鼓口袋”又“富脑袋”,安徽出版集团从机制制定到实际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在扶贫攻坚顶层设计上,集团内部制定了《集团结对帮扶管理实施细则》,召开“干部包户”工作会议,编制“帮扶责任人脱贫攻坚工作手册”,建立集团帮扶干部工作微信群等,建立健全了结对帮扶、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上,2019年,集团所属时代新媒体出版社到村帮扶,向佛图寺村小学捐赠图书170册,并免费提供时代教育在线资源,助力教育扶贫;集团本部离退休党支部、安徽画报社党支部、安徽华文国际经贸股份公司党支部到村帮扶,帮助贫困户解决危房、就学、就医、发展生产等实际困难;所属市场星报社联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到佛图寺村开展义诊活动,为佛图寺村村民送健康;集团所属天鹅湖大酒店到村帮扶,与佛图寺村开展“党建结对”,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安徽出版集团在充分结合贫困村当地自然资源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帮助佛图寺村内建成村茶厂、光伏电站、菊花种植基地等扶贫产业设施,解决了贫困村人口就业问题。除了基本物质保障工作,集团依托自身文化属性,展开教育文化扶贫工作,2019年在佛图寺村新建争取文化建设资金15万元,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大舞台等,为村民提供了相对丰富的文化活动场所。为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工作,集团还开展了“扶贫夜校”、政策宣讲大会、扶志教育专题讲座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脱贫攻坚工作任重道远。在集团党委以及贫困村委的支持下,扶贫工作有效展开,产业扶持、思想扶持、队伍建设等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长远角度看,文化教育扶贫工作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贫困户在“鼓口袋”的基础上,要“富脑袋”、抓教育,才能防止再度返贫。作为文化企业,安徽出版集团在文化教育扶贫工作中充分结合自身的图书出版优势、文化宣传优势、教育优势以及资金优势,通过建设农家书屋,开展教育讲座,捐赠教育产品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实现思想脱贫。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集团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掘内部资源,抓好项目建设,发挥出项目效益,继续从队伍建设、产业扶持、思想建设、教育扶持四方面展开脱贫攻坚工作。通过队伍建设,建立强有力的村委会班子,带动村集体开展脱贫工作;通过“出钱、出力、出人”,在贫困村当地建立一两个为村集体带来收入的产业,拉动当地就业;通过思想建设,让贫困户从内心产生脱贫的决心,从思想上提高对脱贫攻坚的认识;通过发展教育,增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村民提供精神文化食量,防止贫困代际传递。事实证明,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只有让村民通过自身学习,提高文化素质,才能让他们具备解决困难的能力,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当前,集团已经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将在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方面继续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形成合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 打造文化扶贫新样本

■余启敏(四川新华文化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四川新华文化公益基金会是由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公益性社会组织,于2017年批复成立。基金会以公益项目带动文化教育扶贫工作,自成立以来,在四川全省开展了“书香伴旅”“书香军营”“闪闪红星乡村童书馆”“2018贡嘎益起行”等系列文化公益活动,将出版、文化、教育与公益融为一体。此外,四川新华文化公益基金会资助出版扶贫主题书籍《迎风山上的告别》《高腔》《索玛花开大小凉山》《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文化扶贫工作一直在路上。经过两年的项目化探索,基金会总结出一条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文化教育扶贫发展思路。以“闪闪红星·乡村童书馆”为例,在规模化建设上,该项目以书籍为载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阅读拓展和形式多样的“阅读+”文化活动,如携手新华文轩旗下出版社共同开展阅读分享会等。目前该项目已在四川省内多个贫困地区先后启动建设20家乡村童书馆,超过7000名少年儿童受益。未来几年,基金会计划加快乡村童书馆的铺设数量,通过规模的扩大,在贫困地区产生文化影响力。在专业化设计方面,基金会力求将公益项目打造成为规范、系统的专业化扶贫样本。例如在对乡村童书馆的书籍配备上,会针对不同民族的乡村学校捐建主题各异的“图书室”,在了解学校所处的地域和文化特征的前提下,为乡村学校提供“阅读+”文化活动菜单。目前,基金会已经初步梳理出传承红色文化、传递历史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巴蜀文化等主题,作为“阅读+”文化活动的主题课程。此外,专业化还体现在基金会的组织形式上,基金会将广泛吸纳社会力量的加入,寻求资金——资源的有效整合,以项目为中心,设计一套系统的募资体系,通过基金会的牵头,构建出一条由内容提供方、资金提供方、扶贫对象等构成的文化扶贫生态链,通过资金的注入,打造成为源头活水般的良性循环扶贫生态体系。在标准化打造方面,基金会希望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扶贫公益项目,打造出可以因地制宜进行复制的项目模式,提升文化扶贫效率,为加快实现书香小康打下基础。

文化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区别于解决吃、穿、住等物质层面的帮扶,文化扶贫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长期注入才能获得成效。不仅要实现温饱层面的“小康”,更要达到精神层面的“小康”。事实证明,“供一饥,不能供百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的潜能需要通过教育进行开发,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只有从源头上帮助贫困人口获得自我造血能力,才能实现全面脱贫。

事实上,通过与乡村学校建立联系,我们才真正了解到那里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极为匮乏,没有乡村童书馆、没有文化活动进校园,乡村留守儿童甚至不知道大山外面还有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而有了书籍的充实和主题活动的教育,他们才得以开阔视野,激发兴趣,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开始憧憬未来。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需要的不只是从物质层面解决短期贫困,而是要从精神文化层面真正切断代际贫困。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精神扶贫工作需要一直做下去,这也是基金会建立的意义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