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书中人的故事,也是你我的故事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20/10/13 作者:夜 雨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夜 雨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诗人 扶贫 命运

今日发布2020年第叁季度影响力书单。迄今为止,本报已推出包括影响力好书、月览好书、扶贫书单、助学读物等在内的多个书单,以好书精选的方式致力于全民阅读推广。

这一季度影响力图书按文学、人文社科、艺术教育、生活科普、财经、童书六大类分别推展, 以及特别推荐书单(详见本期第5~8版,各类图书以今年7月~9月国内公开出版的新书为主)。我们致力于发现具有人文眼光和思想价值的好书,带领读者领略阅读之美。

她以创伤写诗,深入人的灵魂

日前,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揭晓,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奖。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词是,她精准的诗意语言所营造的朴素之美,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露易丝·格丽克获奖的消息传来,国人纷纷大喊“冷门”。虽然国人对格丽克相当陌生,但她早已遍获世界上各种诗歌奖项,包括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等,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她实至名归。

这位1943年出生于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的美国桂冠诗人,已经写诗50余年,自1968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至今,著有12本诗集和一本诗随笔集。格丽克的诗长于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后来的作品则通过人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爱、死亡、生命、毁灭。因此,她塑造了相当独特的诗人形象,并被读者喜爱。她曾反复强调过其诗作被当成自传阅读从而给她带来的困扰,对于自己的创作,她解释说利用了生活给她的素材,但写下的只是“范式”。

由世纪文景策划引进,格丽克在国内出版了两种诗集,分别是《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目前现货已经售罄,正紧急加印中,世纪文景表示将各加印5万册。这也是继去年彼得·汉德克之后,世纪文景的作者又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荣誉。这是对文景这些年在文学作品上关注文学性,着力挖掘和深耕文学市场的决心和努力的再一次认可。

死亡和丧失既是诗人个人生活中时有的遭遇,也是格丽克创作中不变的主题。她的中文译者柳向阳认为,格丽克的诗像锥子扎人,扎在心上。他最初读到格丽克,是震惊,仅仅两行,已经让人震惊——震惊于她的疼痛:“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格丽克的诗歌首次推出中文版时,被收入“沉默的经典”之名的诗歌译丛。诗歌在中国与小说相比,相对小众;显然,在当下全球直面新冠疫情的艰难时刻,当人类面临创伤乃至死亡时,她的获奖亦是“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在第三季的好书推展中,我们亦对诗歌进行关注,推荐了《现代性的追寻:论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梳理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发展史。

特别推荐“中国故事”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即将开启的“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本报多次推出扶贫书单,并同步在多个图书渠道和电商平台进行专题力荐,旨在发出全国出版传媒业的主流声音,唱响主旋律,做好主题书,讲好中国故事。此次推展中,我们特别推出6种图书,其中2种关于中国脱贫模式的书写。《习近平扶贫故事》全景式展现了中国的脱贫奇迹,故事中所包含的深邃思想和生动实践,将为中外致力于摆脱贫困的奋斗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启迪与信心。《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贫困问题》全面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建党近百年来针对中国的贫困及反贫困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思考与探索实践,结合当前典型省、县、村的考察,立体呈现了中国减贫奇迹背后的逻辑,分享了人类减贫史上奇迹创造的艰难历程和创新经验。

同时推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纪事》严谨详实地记述了7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影像日记——记者镜头下的全民战“疫”》、《少年记“疫”——从“风之舟”到“春之歌”》、“白衣执甲 逆行出征”系列多部抗疫图书,则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了全国上下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付出的艰辛与努力,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效率所释放的超凡能量,也传递出中国战“疫”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跌宕起伏的世界风云与个体命运

第三季影响力好书推展,呈现了磅礴大气、纵横捭阖的秋日阅读景象。文学类阅读常常带给读者温暖惬意的氛围,一众大咖推出其笔力强劲的厚重作品,让读者沉浸在他们塑造的文学世界。如作家贾平凹在《酱豆》中虚实结合,抛出了他对时代的探究、对人性的拷问;作家何葆国以长篇新作《东溪谣》,书写客家人的故事;作家刘心武在《邮轮碎片》中以“碎片化”的手法绘制了一个大时代人们的群像和精神面貌;作家陈丹燕笔下的《陈丹燕的上海》是一张鲜活的上海名片;中原作家李佩甫的《李佩甫文集》首次集结出版,以近500万言书写中国和世界;苏枕书的《春山好》依旧沉静细致,《小说的越界》则自在、随情、随性,自由无束……

财经类、人文社科类阅读一直关注和明辨国际国内时事大势。《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所谈都是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以来的重点、热点问题,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经济;《百年变局下的中国经济》着眼于国际大格局,时代大脉络,对中国在转型升级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切中要害的应对之道;《解读世界经济发展》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工具进行世界经济发展的解剖;《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与世界秩序》和《前有险滩:全球动荡时代的中国自处之道》探讨未来的世界秩序、全球治理与大国关系等被广泛关注与争论的核心议题,对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做了深刻思考,提出了全球动荡时代的中国自处之道。

人文社科类好书收入近期热议、关于中国青年农民工边缘群体的社会学著作《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关注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和底层青年的命运;《侧看成峰:葛兆光海外学术论著评论集》全面展现学者的阅读和思索,透过异域之眼,接近中国史复杂的历史现场。《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1895~1937)》和《看不见的女人:家庭事务社会学》关注在公共领域中被忽视的女性与性别话题。

还有《国学与王朝:罗振玉大传》《汉学家的中国碎影》《我的父亲顾颉刚》《指挥家瓦尔特自传:马勒时代的德奥音乐圈》《董其昌传》……无一不把他们的人生经历放入彼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下讲述,呈现不同性情和面貌的传主和人物,而这些作品,也以各自的方式,拼凑出世象之巨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