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2020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20/2/4 作者:


李炎

2019年,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依然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无论是文化和旅游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还是文化和旅游与金融的创新合作,亦或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文化和旅游产业所发挥的坚实作用,文化产业正在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努力着。数据显示,2019年前3季度,全国5.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2187亿元,同比增长7.6%。

5G时代,“万物皆媒”。当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传播渠道都在迅速发生着改变时,我们重新思考传播的内涵与边界,思考这些热词会为2020年的文化产业带来什么启示。2020年,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决战之年,文化产业将迎来哪些发展契机?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对此,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采访中国文化产业相关专家,预测与瞻望2020年文化产业发展。

◎梅 松:进一步推进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少峰:2020年文化(文旅)产业的十个主流趋势

◎金元浦:研判“十四五”未来文创八大发展趋势

◎范 周:以文化小康助推全面小康

◎魏鹏举:文化金融市场将会“触底反弹”

◎李凤亮: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六大路径

◎西 沐:艺术财富正改变中国及世界艺术品市场格局

◎郭万超:文化产业仍是“朝阳产业”

◎李 炎:新兴业态将助力文化产业市场发展

进一步推进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梅 松(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

2005~2007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9.7%增加到14%,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也是北京市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基础;“十三五”前两年,年均增长10.9%。北京独角兽企业在文化娱乐、教育、旅游三个板块的优势明显,合计达20个,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经济下文化发展的新动力、新趋势。下一步,我们将从六个方面努力,进一步推进北京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文化立法进程,以制度创新激发体制活力。从加强文化法制建设来看,需要从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出发,研究制定与文化领域国家相关法律相衔接的北京市文化产业地方性法规,提升文化经济政策能级。例如积极对接制定中的国家《文化产业促进法》,抓紧起草《北京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

二是加强统筹规划,以顶层设计激发底层活力。例如,正在抓紧制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还要抓住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契机,认真研究起草北京市“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包括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文创小镇发展规划等。

三是创新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以文化创造激发城市活力。城市活力来自于拥有一批重量级的企业特别是头部文化企业,拥有高比例的研发支出特别是文化支出,拥有最多的新兴业态,拥有并吸引更多的青年人群特别是90后、00后。应尽快制定头部文化企业、文化独角兽企业的政策。

四是拓展新消费领域,提升文化消费水平。需要完善和丰富以引导、拉动文化消费市场为目标的文化经济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消费补贴等政策手段培育北京市文化消费市场,从需求端鼓励和刺激文化消费。特别是抓住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的机遇,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文化,增加消费新领域。突出文化创意,遴选文创新品牌产品,包括无形产品,打响文创新品牌,吸引大众文化消费。

五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升文化资源在地开发能力。文化经济政策需要建立“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拓宽涵盖影视、动漫、游戏、文学、创意设计等在内的版权链条;激活北京地区版权交易平台,构建版权各领域品种类别之间相互连通的产业链条;建立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依托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和市法学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北京市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传承和创新力度,鼓励基于传统优秀文化的原创开发,支持优秀文化资源在北京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北京市委市政府层面加大统筹力度,推动文博文创产品开发,打造“天坛文创”“颐和园文创”等公园文创,探索建立基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交易、衍生的授权机制。

六是提高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创造创意创业。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制度改革,争取制度红利、改革红利,降低制度成本,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和示范区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全方位相衔接的中关村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值得认真借鉴并为我所用,横向打通文化中心和科创中心的政策体系。除此之外,紧盯5G、区块链、8K+16K超高清等引领技术,着力提高文化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探索构建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针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进行集中攻关;出台针对文化产业专项人才的持续性、有力度的一整套政策,包括高端人才引进、安置、股权激励等举措。

研判“十四五”未来文创八大发展趋势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我认为“十四五”未来文创将会出现八大趋势。

一是双线交错的发展态势形成。总的来讲,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双线交错的发展态势。一条线是与文化和旅游相关的大众化、普及化实体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山水实景演艺、乡村振兴等。另外一条线是文创产业未来发展与数字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大视频相关的新形态。两条线相互交错形成了新的发展态势。

二是5G背景下数字创意的勃发与国际化发展。当前,世界的发展进入了以5G为背景的“加速度”时代,我国已将数字技术促进文化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积极推动。加快文化科技发展,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支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任务。

三是文创独角兽竞争加剧与金融投资回暖。中美两国是全球独角兽集聚的主体,两国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合计达全球76%,现在可能正在达到了82%以上。因此,中国和美国之间已经形成了新的关于独角兽的竞争,谁拥有更多创新企业,也就拥有了未来。华为、蚂蚁金服、拼多多、美团、京东、小米、联想、百度、网易、搜狐以及b站、爱奇艺等一大批企业形成了中国走向国际的文化创意准航母舰队群。

四是文创IP创新与区块链及版权保护。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区块链与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密切关系,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区块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解决了抄袭、模仿等问题。在文创IP创新中可以看到视频业IP的快速发展,例如李子柒、李佳琪及薇娅等。

五是文创头部经济的跨界融合运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我提出了头部经济的问题,即创意经济其实囊括了数字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及人工智能经济,是一种跨界的形式。头部经济融汇了各产业形态在发展中的创新,更深入产业形态。

六是创意设计的核心开发作用得到重视。2019年全国举办了七八个设计周、设计节等活动,以上海国际设计周、北京国际设计周、成都创意设计周等为代表,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来推动整个产业发展。让设计真正成为发展中的核心,大家认识到了设计的重要性。

七是科创对文化的支撑融合将得到加强。传统产业形态还在发展,也遇到了很多瓶颈,例如文化遗产如何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华网“时间的光辉·瓷生物乐园”全息沉浸式艺术特展,将传统文化用现代科创的方式转变成引人入胜、沉浸式的、新的形态;《清明上河图3.0》融合多种高科技互动艺术,构筑出人在画中游的沉浸体验;博物馆的3D、AR等新手段展示,虚拟动漫人物洛天依,故宫玲珑阁游戏等,如果没有科技的介入,很多创意、想法很难实现。

八是文脉中国深度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产业运行。新文脉是指各地都在发掘的自身文化IP。例如延续千年的钱塘江文化三“势”共“潮”、长三角地区的江南文化、珠三角地区的岭南文化、湖南的湖湘文化、四川的天府文化等,将沉淀的传统文化以新的形态发掘出来,成为地方发展的新名片。

2020年文化(文旅)产业的十个主流趋势

■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一是跨界融合加速。新的一年,文化与科技、旅游融合将提升旅游体验性,文化、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将联通线上线下的产业升级。可以说“文化+科技+旅游+互联网文创电商”是文旅融合乃至文旅与其它领域跨界融合的标配。

二是IP产业链成为大风口。所有的媒体都缺乏丰富的高品质内容,因此,“故事IP、形象IP、产品IP、企业IP”四位一体将成为文创产业的核心,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IP热之后,能否打造IP产业链将成为能否成为文创“独角兽”的关键。

三是文化产业将统领电影产业。电影产业的单一票房收入或者电影基地门票收入不具备持续的成长性,单一业务模式将告终结。电影公司不稳定的票房收入将要转变为以IP产业链为核心的“一鱼多吃”与“一鱼永吃”的商业模式。

四是互联网平台+垂直文创电商的新趋势。互联网平台广告、会员付费、游戏的增长趋于平缓,平台的核心驱动力转为“平台+网红+电商”的垂直运作(电商分成)模式,以内容和品牌为内在驱动力的文创电商(系列内容+植入产品)已经逐步成为平台行业和内容行业合作与微平台组合的主营业务收入之一。此外,私域流量与平台赋能即将成为互联网新媒体精耕细作的重点领域。

五是室内文旅体验中心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体验中心、大运河文化体验中心、人工智能体验中心等的大众旅游和研学旅行逐步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特别是室内化的综合创意秀业态能够保障一年365天运营和收入的增长。此外,室内化、轻资产的夜游项目也将成为文旅公司改善业绩的重要抓手。

六是活动经济持续增长。以音乐节、旅游文化节、春节、黄金周旅游等为主的节庆旅游和体育旅游、研学旅行、商务旅游、健康旅游、会展旅游等将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康养项目需要分流和专业化,国内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和高质量的养老项目将分别获得大的发展空间。

七是国潮文创热潮持续。基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动漫IP与衍生品开发成为所有文化机构、文旅机构和农业文化产业(农业文旅与农业文创)的基本活动。2020年,企业界将更加重视文创产品领域的营销,故事IP、形象IP的设计开发也将带动内容产品(视频化)的高质量发展。

八是文旅地产领域开始进入双主业的时代。此前的地产补贴文旅的模式将逐渐衰落,特别是地产商在文旅地产方面的单一地产业务发展也将遇到更大的挫折。就是说,随着地产商对文化产业、文旅产业商业模式的认识深化(文旅产业和房地产产业都是能赚钱的),文旅和房地产(特别是轻资产的文旅)都可以成为兼具盈利和成长性的主业,而不是传统的以地产为核心。各种文旅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古镇、文化街区、乡村旅游和康养项目也将朝着双主业这个方向发展。

九是农业文旅(文创)产业快速发展。一些企业家已经认识到,以峰教授团队创意设计的“农业文创园”作为龙头项目,可以带动乡村振兴、农业电商升级和农业文旅产业化,形成“IP+内容体验+衍生品+互联网农业文创电商”的产业结构,带动农业一产、二产和三产同步发展。

十是足球产业呈现新气象。文体、体旅一家亲。在体育产业中,除了马拉松、体育新媒体、体育网红等领域之外,足球产业也将成为2020年及其之后的新的产业增长点。当然,足球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加持和支持,预计有关部门将通过更加大众、专业、跨界的方式来发展足球体育产业和足球文化产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如何助力?

■范 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0年作为一个关键时间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冲刺是咬紧牙关的时候,是屏息聚力的时候,是比拼意志的时候。”聚焦全面小康社会当中的文化建设问题,需要理清四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除了经济需要衡量经济指标以外,更要思考文化上的指标。经济上的脱贫可以量化,精神上、文化上的脱贫则很漫长。经济上实现脱贫达到全面小康之后,文化建设是否能同步跟上?政府在考核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时,文化指标是否涵盖其中?这就需要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继续放大,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以贯之的要求。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对这一点强调更为明确、态度更为坚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要不断通过正确的价值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到艺术作品之中。现在有很多的文艺作品,包括文化产品在市场效益方面表现得较为可观,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地扩大,但如何看待和正确引导文艺作品的发展值得深思。甘肃省在推动文化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方面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它将中央财政和省里财政筹措的资金投入到市场配置中,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拓宽市场渠道,在短期内成效显著。尽管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未列入全国前列,但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地方脱贫致富的有效结合展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200多个文化企业年均生产900多万件产品并行销到世界各地,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甘肃省致力于打造一系列文艺精品,艺术院团排演了很多在当地富有特色、在外地颇具影响的剧目。这些文艺作品选取百姓的日常生活作为素材,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共鸣,取得了很好的效应。甘肃省的这些发展正是政府有意识主导的结果。

二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参与小康社会建设的关系。政府在对小康社会建设的各种考核指标和刚性的政策驱动上,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回顾浙江安吉的发展之路,一个42万人的县城,房价现在已经达到3万元/平方米左右。这样的小城为什么受到大家的欢迎?首先是县城发展的过程中植入文化元素。当地的市场经济结构依托生态条件做出了重大调整,紧密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在考核整个产业结构时充分把文化和旅游的要素纳入其中,全面把握整体发展规划。县城虽然没有大型文化设施的项目,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将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政府还尊重民意不破坏生态,未对大片的竹林进行大批量开发,使得当地的自然资源融入到文化生态建设中,深受游客热捧。

三是正确处理好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性作用和满足中高端文化需求的关系。公共文化服务在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尤为重要。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为此国家应该在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渠道、内容方面继续谋篇布局。在面对不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时,也应该满足中高端文化需求市场的发展。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兼顾到多样化文化需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特别是数字公共文化平台服务,以此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也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四是正确处理好弘扬传统文化与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关系。要把握好借鉴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要提升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要聚焦到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当前,如何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一个新的课题。要把握好文化创新的机遇,依托文化旅游实现良好的对外传播,在这一点上每年中国的入境游和出境游是讲好中国故事最好的载体。(下转第3版)


梅松


陈少峰


金元浦


范周


魏鹏举


李凤亮


西沐


郭万超


李炎

(上接第2版)

中国文化绝不是通过硬梆梆、冷冰冰的方式“走出去”。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李子柒传播中国文化的事件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不可否认的是,李子柒把自己看到或经历的事物通过视频有效传播到海外的传播方式让我们多了一层思考,也多了一种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充分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播要研究的不仅是文化本身,关键在于传播的有效性。传播要到点子上,实现更加精准的传播。这一过程是双向、互动的,而不是让人被动接受、强加到文化交流之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应当处理好文化小康建设中的四个关系,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助力文化小康的最终实现。

文化金融市场将会“触底反弹”

■魏鹏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近两年文化金融市场非常低迷,主要表现在股权市场,投资者对于文化产业领域的总体信心不足。不久前,《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公布,其对于文化产业范围、政府行为、文化金融服务等方面有了界定,从各方面的反馈来看,对《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积极影响大家十分期待。备受关注的是,国家鼓励文化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总体来看,文化消费市场的表现越来越好,2020年,在《文化产业促进法》的鼓舞下,无论是政策、资本还是消费市场层面,让人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信心。所以,2020年,文化金融市场应该会“触底反弹”,文化产业发展会复苏。

2020年银行信贷对于文化产业方面的变化不会太大,但银行的文化金融业务会比较稳定,且朝着专业化的态势发展,目前,不少银行设立了文化金融事业部等,运作越来越专业化。2019年文旅部也正式批复了两个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分别是北京市东城区和浙江省宁波市,2020年还会创办更多文化金融示范区,其支撑主要是银行。因为银行金融业务正在朝着专业化发展,所以文化金融融合发展会出现新的篇章。

在直接投融资领域,变化幅度会更大一些。近两年,股权资本撤离较快,尤其是从文化产业领域撤退的规模很大,但是随着《文化产业促进法》以及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利好政策的推出,这对于股权资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文化消费市场也会有比较不错的表现。如电影市场,2019年上半年还是负增长,2019年下半年则呈现出非常好的态势。狭义的文化消费市场包括电影、音乐、图书消费等,这些方面会比较稳定、平缓地增长。更大的增长将会出现在融合领域,如文化旅游领域。2020年,文化旅游市场可能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这和国家促进非需消费的力度加大有关。此外,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也会呈现较好状态,如短视频、直播等。

2019年,我比较关注的热门文化产业事件有三个。一是主流电影市场。2019年电影市场上半年负增长,国庆档的3部主流电影提振了电影市场。可以说,国庆档电影创造了新的消费纪录,还说明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有很好的市场,主流价值和文化资本的结合能实现相呼应。这对于中国的电影市场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二是李子柒的意外爆红,尤其是在国际上的走红。2019年初我就注意到了李子柒,首先她在国际国内的传播比较均衡;其次,从文化意义来说,她的视频之所以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很重要的一点是,她的视频在专业化程度上、文化审美意义上品质很高,这是短视频发展的趋势。再次,李子柒视频的商业模式带来了文化发展的新形式,就是“文化+商业”。三是关注文化交叉融合领域,如汉服领域。汉服的发展越来越年轻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积极,这样的产业何去何从值得关注。

艺术财富正改变中国及世界艺术品市场格局

■西 沐(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可染画院院长)

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正在推动艺术品交易制度及其体系,由传统的交易形态不断向创新形态转变。特别是在需求的拉动下,市场规模拓展与结构的生发,使得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崛起,金融服务及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已经成为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基于艺术品及其资源系统化、资产化、金融化的艺术品资产管理得到了快速发展,艺术品资产作为一种优质资产,正在进一步推动艺术财富管理这一新业态的生发与创新。

中国艺术品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市场总规模将近4000亿元,其中,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规模基本稳定在了500亿元~600亿元之间。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随着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国艺术金融崛起速度较快。到2015年,中国拍卖市场总成交额与中国艺术金融产业规模持平,表明中国艺术金融产业已经正式进入到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舞台的中央,标志着它与拍卖市场出现了同台竞技的发展态势。在随后的2016~2019年,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规模与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规模一直处于相向而行状态,充分体现出中国艺术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世界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个潜在的规模,根据德勤2016~2019年的艺术金融报告的数据显示,2018年,世界艺术品市场中收藏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74万亿美元,而到2026年,将会达到2.7万亿美元。这进一步显示出,除了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外,还需要释放更多的需求。同时,这也与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趋势相吻合,说明无论是世界艺术品市场,还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前景都非常广阔。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艺术金融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说,在很多方面担负着拓展艺术品市场发展规模与发展空间的重任。

在艺术品资产管理中,艺术财富管理作为新业态也是财富管理过程中一个新的特定的财富管理门类,之所以把艺术财富管理独立于一般财富管理之外进行研究分析,是由于艺术品资产与其他资产形式的特质有着极大的不同,决定了艺术财富管理与其他财富管理的差异与特点。艺术财富作为新业态,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迅速。

中国艺术财富管理的规模与结构进化发展进步较快。具体表现为:一是规模发展较快,2017年以来中国艺术财富管理的规模增长较快;二是规模结构越来越丰富,发育较快,特别是公募与私募、独立财富、平台机构等发展迅速;三是中国艺术财富管理规模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是在市场交易板块,说明了中国艺术财富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与集中度有待强化;四是传统金融体系在中国艺术财富管理的规模中占比不高,一方面反映了其参与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转型发展的难度;五是市场交易机构规模占比一股独大,公募与私募、独立财富、平台机构发展迅速,传统金融体系机构板块不活跃,但创新发展的空间巨大。可以说,快速发展的艺术财富及其管理业态,正在改变中国及世界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格局。

文化产业仍是“朝阳产业”

■郭万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

2020年,全国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并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文化产业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整体增速放缓。2019年文化产业前三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长7.6%,相比较2017年同比增加值12.8%、2018年同比增加值8.2%而言,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呈放缓趋势。这种趋势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文化产业市场越来越成熟,文化产业资本市场趋于理性,投融资主体盲目跟风现象减少,另一方面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整体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也有直接关系。

二是文化产业市场出现冷热分化,亮点可圈可点。数字创意产业、文化旅游新业态将继续成为市场热门行业。5G、区块链、人工智能、全息成像、裸眼3D技术的推广,将为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技术支持,直播行业、游戏、动漫、电影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同时,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产生的文化体验游、乡村民宿游、研学知识游、工业遗产游、康养体育游等发展趋势良好。与此同时,传统的文化工艺品制造、文化批发与零售业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市场较为冷淡。

三是长远看文化产业仍是“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和空间依然很大。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成为主旋律的新时代,文化产业作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综合产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和市场规模还远远不够,中国文化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开发。目前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不是消费力不足,而是好的文化产品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比如,电影市场《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突破50亿就说明好的产品从来不缺乏购买力。即使是行业发展趋冷的小众市场,如话剧产业,类似上海的实验话剧《不眠之夜》这类好的作品也都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而最为热门的数字文化产业中市场也有冷有热,冷中有热,说明未来市场仍有可增长空间。就文化消费市场而言,未来值得关注的亮点首先是夜间消费。2019年元宵节故宫的“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点亮了夜经济的集体想象。随后,全国各地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博物馆、图书馆、商铺等延长开放时间,鼓励旅游景区开展夜间游览活动。预计2020年,夜间经济的政策将进一步彰显成效。其次是定制消费和智能消费。以数据赋能文化内容生产,促进个性化设计和柔性化生产,为电视剧、网络游戏、网络小说提供差异化结局,为文创产品增加个性创意内容,增强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在消费升级和消费多元化时代将更受欢迎。其次,沉浸产业的发展也不可忽视。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政策中有九条主要任务,三条与沉浸产业发展相关。沉浸式旅游景观、沉浸式商场、沉浸式演艺节目、以及国外现在已发展成熟的实验戏剧、沉浸式游戏、艺术博物馆、快闪品牌营销等业态,未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新兴业态助力文化产业

■李 炎(云南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2020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会有三个突出的特征。

一是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将会带动都市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发展,包括博物馆服务、文化体验和文博创意衍生产品;满足都市新生代文化艺术消费群体代沉浸式演艺产品、话剧、舞台剧、音乐剧等及相关文化艺术服务业等。都市的文化服务业形式将更趋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商业模式也会发生新的转型,都市现代文化服务业将会更加活跃,也将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向东、中、西部的二线城市转移。为满足都市年轻时尚消费群体的一批新的艺术空间的建设,给都市艺术文化艺术服务业带来新的活力。

二是文化旅游融合的发展,使区域、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多元、多层级的发展态势。地方、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对应旅游景点的融合,在培育和打造在地性的文化旅游、度假休闲目的地的过程中,将会产生新的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拓展文化旅游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旅游服务业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在大众观光旅游、文化体验基础上,休闲娱乐、康体度假、探险旅游、科考、游学等新兴文化旅游业态将促使地方、民族和历史文化新的创意性转化。新兴业态在满足分众化、小众化消费的同时,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中西部地区传统民族手工艺向旅游工艺品的转化,东部沿海地区传统手工艺与家居设计、园林艺术和当代艺术设计的对接,长江中下游工艺美术集聚区和地方文化资源、非遗的活化,引领在地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科技、互联网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催生了智慧旅游、文化旅游管理和网络文化旅游消费。民宿、网红、打卡地将线上和线下的消费融为一体,正建构突破时间、空间的新兴文化旅游服务生态。

三是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小说、网剧、手游、电竞等新兴的数字文化产品和现代文化服务更加活跃,引领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科技赋能、文化赋能、创意赋能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平台发酵、植入或融入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文化服务之中。互联网数字技术已不再是简单的产业形式或者文化产品的载体、文化服务的路径。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文化艺术的生产、储存、分配和消费方式,改变了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包括付费的方式。消费者通过公共网络、第三方付费,实现无偿消费或间接的文化消费。随着5G技术的发展,从一线城市开始,还会带动一些全新的甚至是目前难以预测新兴文化业态、文化服务和新的文化消费空间、文化艺术的消费方式。新的消费方式、产品形态、体验方式等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作用下将进一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传统的院线平台、电信网络平台、互联网媒体平台等在互联网和5G技术的冲击下,也可能发生一系列的转型和变化,导致中国文化产业市场的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

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六大路径

■李凤亮(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谈到,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认为,在这一小康中,各个领域都不能缺乏,尤其是文化领域,要提高文化供给能力,解决文化产业体量大但整体质量仍需提升的问题。其实,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阐述,都提到了进一步优化我国文化治理的问题,特别是对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涉及到至少六个方面的因素:文化导向层面,要求坚持高度的精神文化引领,坚持深度的文化自信,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树立、传播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经济结构层面,要求产业拥有健全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产业提升层面,要求具有更加合理的产业布局、更加优化的空间布局、更加均衡的产业发展;企业发展层面,要求拥有更高的国际竞争力、更强的创新能力、更强的品牌影响力和先进的管理机制;文化消费层面,要求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及更高层级的文化消费体系和文化消费模式;政策指导层面,要求拥有健全完善的政策、法律机制引导产业合理发展。

如何推动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第一,培根铸魂:强化精神引领,培育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产品和其他产品不一样,有显著的价值导向,需要我们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对自己文化有准确、辩证的认知,形成开放式发展论的文化观,形成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既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盲目自大。在这方面,已有不少创新做法值得学习。比如,《上新了·故宫》通过嘉宾作为新品开发官跟随故宫专家进宫识宝、探寻故宫历史文化、开发引领热潮的文化创意衍生品的方式,吸引大量的年轻观众去重新认识故宫。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而不是文化自大?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守正创新:提升创意能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比如旅游演艺行业形成了主题公园、实景演出和剧场演出三大主要形态;博物馆文创开发走多元创新路径并开发线上商城等。必胜客、肯德基等境外餐饮品牌也注意加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通过创意开发,提供有文化内涵的餐饮服务。

第三,技术驱动:融合数字技术,深化文化科技融合。文化为科技提供价值引领和内容驱动,科技为文化表达与内容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既是科技融入文化领域,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过程,也是文化融入科技领域,提升科技产品综合社会效益的过程。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近100万亿元、人均将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人均GDP已达到或接近3万美元,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产业消费需求非常旺盛。以技术发展点亮夜间经济为例,灯光秀、音乐盛典、实景演艺、夜市等夜间经济项目的打造离不开灯光、置景、多媒体等文化科技手段的支撑。如成都“夜游锦江”项目,通过打造“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宿”等多元消费场景,仅一期开放的重要节点就吸引了16.6万人观游,成为2019年国庆假期的热门“打卡地”。

第四,内容为王:推动消费升级,建立文化消费新模式。近来,中国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在国外视频网站走红,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截至2019年12月16日,李子柒在国外视频网站的粉丝数已达750万人,每条视频平均点击量500万次,实现“墙外开花墙内香”。 她以古风美食为基础,不断深入到传统文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逐步将自己打造成传统美食与文化领域的KOL。我们应该学习李子柒在文化“走出去”上的方式。该案例也启发我们,未来的内容创新应该推出更多优质文化IP,创新文化传播,加强对外文化输出。

第五,人才支撑:提升专业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增强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在学习中掌握理论,在实践中灵活应用,提升人才的专业化知识水平和能力。此外,还要重视“头部人才”的培养,培养和扶持内容创作生产高端人才及相关技术人才。当下,文化产业界集策划经营等管理能力与设计研发等技术能力于一体的“头部人才”非常稀缺,是未来培养的重点。

第六,文化治理:强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首先改革文化体制机制实现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其次完善文化政策和法规,提高文化治理法治水平,再次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推动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文化治理不完全等同于思想教育,要找到符合文化规律、有利实现“双效”的新途径,在这方面,未来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