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晚来天欲雪 鲜手破新橙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1/1/25 作者:文京
题图作者:阿贵/图片来源:《当代名家油画精品·阿贵卷》/朝花出版社

2001年的春节在公历1月份,所以整个这个月都弥散着过年的喜气。1月上旬在北京举办的图书订货会也为这种喜气增添了馥郁的书香气。笔者在众多的新书中走走停停,翻翻看看,采购到了一些自以为可口也觉得大家能喜欢的“菜品”。

文学书:伤逝与抚慰

人人都说文学不景气,实际上人们读的比较多的“闲书”还是文学,尤其是小说和散文。文学整体的轰动效应本是文学形态的异化,文学有它自己的位置。如今人们都在各自对应地去寻找适宜自己、属于自己的书。对于文学,读者的阅读细分和市场细分更是千差万别,不可随意臆测。一个纤弱的淑女说不准特爱看恐怖小说、探险文学;一个魁伟大汉指不定喜欢小女子散文、私人写作呢?

在宏大叙事和个人书写之间,究竟什么是内在的精神之核,你的散文或小说凭什么让我们看进去、看下去?原因自然很复杂,但在共同的选择中好的文学就显出峥嵘来了。

尤凤伟是一位勤奋而且踏实的作家,也是叙写历史以及虚拟现实的高手。数年来,他从《石门夜话》、《泱泱水》到《生命通道》、《五月乡战》,都在关怀人在历史中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在尤凤伟的作品中始终回旋着人性美和人道主义的背景音,尤凤伟的笔触是真切的、平实的,这使他成为新时期乡村题材写作的重要作家。近日,他的《中国1957》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据称此书在上海书城甫出,就进入了当月的排行榜。这部小说不像尤氏的其它作品,是描写知识分子的,是展现1957年“反右”运动前后一批知识分子无端罹劫、身陷囹圄以及他们的灵与肉经历挣扎、痛苦和裂变的过程,是深切和真诚的反思之作。书中尤凤伟对复杂人性中诸如生存、善恶、欲望、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剖析和揭示,梳理出中国知识分子炼狱之劫的心路历程和灵魂真相,是当代知识分子辛酸悲悯的心灵史。虽然岁月已逝,前尘已远,但读之犹自悚然心惊,让人暗自慨叹。此书与去年彭小莲的《他们的岁月》以及方方的《乌泥湖年谱》可以互读,三本书共同构成了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的众生相,虽是小说,诚为史鉴。

伤逝悲悼的书近日还有一册即《哭泣的百合——三毛》(张景然编著/中国盲文出版社),这是为纪念三毛逝世十周年而出版的。斯人已去。然而十年间却似乎还尘缘袅袅,这说明了三毛的魅力,世人纷说,先是贾平凹的哭文,后有马中欣的“鞭尸”之作,或褒或贬,或毁或誉,三毛已听不到,但三毛的传奇精神和风流文采依然影响着许多年轻的和不年轻的人们。虽然偏激李敖曾质问三毛:“你的人道主义能去拯救黄沙中的黑种人,为什么不先拯救身边黑暗中的黄种人”,意指三毛虚伪。这就有点抬杠,个人的道路,选择权是自己的。据悉,该书作者的另几本有关三毛和贾平凹的书也一并出版了。

三毛生前长期生活在撒哈拉,新疆的戈壁滩边天山脚下也曾活跃着一位军旅歌者,那就是周涛。多年来,他的诗和散文都被磨砺出了西部的质感,他的精神和目光时时都停留在新疆。张承志曾说构成自己精神的三大地理板块,其中之一是新疆,周涛也是,他的新著《山河判断——大西北札记》(学林出版社)刚毅、雄浑、苍凉、悲慨,写尽塞上的气势。

比起周涛的“铁马秋风塞上”,香港逸士蔡澜就属于“春雨杏花江南”了,或更准确说是“活色生香旅途”,他的这套《蔡澜游记散文精品集》(广东旅游出版社),美文爱好者不可不读。

学术书:信步闲庭

三联书店这几年瞄准了国学名家和史学大师进行地毯式的轰炸,先是出了一套黄仁宇的作品系列,包括《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与《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四种,又出了张光直的四种,又出了钱穆两种书和钱钟书集,近来正在积极赶制陈寅恪集,品位格调可见一斑。今年年初,三联书店又出版黄仁宇的另外三本书《关系千万重》、《放宽历史的视界》和《地北天南叙古今》,还是“大历史观”(MaCrohistory),但在写法上更加妙笔生花,更加有一种闲适的治学之态。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扛鼎之作《万历十五年》影响了新时期的一代学人,从治学角度到研究方法,从资料爬梳到写作文风,都让人耳目一新,隽永耐读。黄先生到晚年对文章气息和神色更是驾轻就熟,见微知著,例如他写《关系》,天上地下,古今中外,从《战争与和平》到《废都》,从《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到《李安的电影《饮食男人》,博采了许多“关系”,令人眼界大开,思域陡广。

读他的《关系千万重》不由地想起两个小段子:段子一:大学的女生楼门卫让一位欲进楼的男生填写登记表,上有一栏:与被访人关系,该男生迟疑了一下,填上了如下四字:尚未发生。

段子二:大卫找到了一份新工作,这公司要求每一位新来的员工填一份表格。大卫拿着填好的表格来到经理面前。经理看后说:你这份表格填得不错。就是有一点,你在填与太太的关系一栏时,应该填‘妻子’,而不该填‘紧张’。”“但我与她的关系是紧张呀。”大卫嘟哝着说。

单从语言的多义性上看,真是关系千万重,太复杂了。

王元化先生也是不简单的人,行行重行行,但他一直坚持个人学术观点,从《清园夜读》、《清园论学集》、《思辨发微》、《思辨随笔》到去年的《跨过的岁月》,始终贯穿一种理性精神,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近日他又结集出版了《九十年代反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喜欢思考的读者又可以享受一下思维体操的乐趣。

一直认为王蒙先生的小说比他的散文写得好,散文比他的论文写的好,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他的讲话艺术也很好,这却是大家公认的。笔者曾有幸聆听过,果然明白晓畅,妙喻诡谲,语惊四座。《王蒙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他近年赴各地讲稿的整理,其间干货很多,但也有不少王顾左右之辞。

《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美】刘易斯·科塞著/中央编译出版社)是一本老书,近来被译成中文出版。这是一本有关于知识分子境况的书。H.W福勒曾说:“身为知识分子但并不聪明,这种人既使不是不可能存在,也十分罕见。不是知识分子又很聪明,却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自诩,我们总能在镜子中与他相见。”对于“知识分子”这个不精确的词汇,也许通过这本书我们有较为精确的理解。

漫画书:“中国人自己的品牌”

漫画读物越来越抢眼,许多书店的漫画专柜或漫画区聚集的读者总是最多的,看漫画能解颐嫣然、会心一粲的人起码是热爱生活的。近几年,漫画书走俏,许多心手诙谐的漫画人也浮出海面,走上台前。康笑宇、韦尔乔、赵汀阳、郑辛遥等都各擅其长,风格迥异,但都很智慧;海峡对岸的蔡志忠和朱德庸也是异常高产,用那些年的话说是“迈黄河跨长江超纲要”了。这次订货会上寻访到的几套漫画书,让我乐了好几个晚上。

丁聪和陈四益已经文图联袂很多年了,《读书》杂志每期的封二都有他们的合璧联珠之作。近日他们又推了一套两册的《世相写真图》(辽海出版社2001年1月版),包含“雌黄月旦之什”、“乐府咏歌之什”、“附庸风雅之什”和“寓言譬喻之什”等部分,喻世理,讽世事,说世情,绘世相,是当代中国现实民生的“浮世绘”。陈四益先生是资深媒体工作者,作文章白话可以完全不羼文言,文言可以完全仿古,读其白话觉得他是一京城熟练通练的大写手,读其文言又觉得他是一博学渊雅的老先生,双重笔墨合于一身,不易,只是写的多了,把一些正常世相也捎带着贬斥了,有点过于嫉世愤俗。丁聪老更是漫画界名耆了,但依然小丁锋芒和小丁情趣,始终保持一颗对世界敏感的心。数年前我曾有幸叩访过丁老,言及漫画,我觉得他受美国画家罗克威尔的影响甚大,丁老深以为是。平视生活、关注众生、牢笼百态,漱涤万物是他绘画的特点,他常用极为细腻关切的笔触来勾勒人物,一个眼神,一个手姿,一个动作,传神阿睹,性格全出,近年他更是越画越老到,日臻化境。

多年前美国漫画家舒尔茨有一个漫画男童系列,主人公为查理·布朗,让人过目难忘,爱不释手,如今中国也有了,那就是杜彭的《我是豆豆》,尽管作者杜彭现在是澳洲国民了,他仍有中国情绪,豆豆是标准的中国男孩。豆豆,6岁,一年级小学生,数学不好,但生意头脑却很好,好多书中他只认识豆豆二字,这也证明他语文也不好,所以被王老师(40岁左右的女老师)提问时常常答不上来。他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苗苗,女孩,也是6岁,是他的同学和邻居,一个是果果,男孩,3岁,是他的邻居和玩件。苗苗是他的“作业答案”和谈话对象,果果是他的下属和“准崇拜者”。此外,豆豆当然还有爸爸和妈妈。杜彭把这些画成三格、四格或五格以上的漫画,讲述了一个男孩心灵历史和天天发生的故事,豆豆赖床,豆豆喜欢零花钱,豆豆不爱上学,不爱写日记,豆豆喜欢做英雄,豆豆会给大明星小姐写信但问她要邮票,豆豆追求独立思考……说着说着,怎么豆豆不像是6岁的小男孩了,倒像一个小“愤青”了。是的,他说的很多话和大人一样,甚至比大人还专业。这就说明,杜彭画这套漫画绝不仅仅画给孩子们看的,有些画我8岁的女儿就看不懂,他实际上是画给那些葆有童心的成年人和早熟的孩子看的,让成年人找回童稚的感觉,也让孩子们尝到偶尔长大了的滋味。《我是豆豆》中常有这种时光倒错造成的“戏说”。但杜彭在漫画技法的表达上似乎尚需更加丰富,视域和背景还可以更加宽广。小心呵护和长久维持“豆豆”这一让人喜爱的儿童品牌,我们实在太缺这样的“儿童明星”了。

上海有许多具有灵动之气、睿智之感的漫画家,我称之为写意漫画家,如贺友直(他同时也是国画家和连环画家)、郑辛遥、谢春彦。戴逸如也是特立独行的一位,十数年前,他异军突起,用他的顺畅滑溜的笔法画哲理漫画,很有咀嚼头,尽管他的画没有拙稚的笔墨之美,太流利,太明白,但他还是创造了间离的视觉意境,也凝聚了许多思想,还创造了一些人物品牌,例如戴着贝雷帽的牛博士,怎么看都像是以他自己为原型的,不过现身说法更好。他近期推出的《思想是舍利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又一本漫画专栏的总结。

坊间还有一本漫画书,是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漫画的年轮》(徐新民主编),它汇集了自1949年以来中国漫画的代表作品,让人从中看出岁月的划痕,所憾,在有些年代中不能直面历史,有点躲躲闪闪,语焉不详,是个不可原谅的缺失。

艺术书:“关键是找对感觉”

如今的书印刷装帧都日趋精良,并且材质多样,装帧设计家吕敬人认为设计的概念应为:艺术×工学=设计2。书籍应该给予读者信息形态的整体结构意象,书的形式感是书籍内容的时间空间构造意识——时空层次化、视线流的流动和信息的诱导和渗透的总和。好的装帧能刺激读者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的综合快感体验,从读书到整体系统地感受书是“新阅读主义”(此词为我杜撰)的重要方面。吕敬人就是这种“新装帧”的代表人物。《敬人书籍设计》(吉林美术出版社)汇集了他的思想和作品。

近日,见到他又设计的一套小开本书,“当代书画家艺术丛书”(湖北教育出版社),是名符其实的“口袋书”、“掌上书”,设计用心、版式爽洁,让人有我见犹怜的感觉。这也是河北教育出版社继“世界名画家丛书”、“中国文人画丛书”、“二十世纪书法经典丛书”、“当代中青年篆刻家丛书”之后,又出版的一套图文并美、人文含量极高的艺术书。

这套书收入了王镛、韩羽、朱新建、王孟奇等中青年实力派书画家的作品,每人一册,或文字图少,或文少图多,一任其便。其中朱新建的《笔墨随心》最令人喜欢,朱新建是十年前兴起的“新文人画”中的代表人物,喜作善作“美人图”,笔墨极具玩味的情趣,线条看似随意而靡弱,其实用心良苦,出手时外松内紧,不履不衫,非阡非陌,有自己的路数和面目。而且他偶操妙文,写的很是自在。他写过这样两段话:

记得幼时,父亲供职的机关里有一位出板报的。每逢节日,他便用极鲜艳的粉笔在漆黑的板儿上画一些灯笼或者花朵儿什么的,让人觉得喜气、爱看。于是,我自己就也想画。苦在只有一些白地儿并且带格的纸,加上蜡笔。虽然呕心沥血,终于未能尽意,视为恨事。

年岁渐长,就不崇拜那位出板报的先生了。就拜崇赵佶、金农、莫迪里阿尼什么的。却也是画不出与他们一般模样的画儿,依然惹恨。就翻脸,不再崇拜谁,爱怎么画便怎么画。有一个故事说,一人射箭,先画一只鸟来射,未中;把鸟画大,仍未中;就先射箭,后画鸟,果然百发百中。我喜欢这最后一种箭法。居然有朋友喜爱我的箭术,更来劲了。

其实这就是他的艺术主张,我手写我心,我笔画我画。

特别独具个人写作和绘画语言风格的还有陈丹青,陈丹青是当代油画界“老人儿”了。20多年前,他与罗中立、艾轩等一干子新生力量齐名,后赴美,去年他出版了《纽约琐记》(吉林美术出版社),算是他做为一个艺术和思想游子对故土家园的回馈,他一路走来,一路写来,记美术馆、记画廊,记美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评论、记师友、记画室、记展览,书中还收入了他应约所写的评论以及访谈录和讲稿。书中时有真知灼见,且文笔温雅洗炼,不似寻常写家所为。例如——

真有所谓“美术史”么?假如没有这一个一个“人”,美术史是什么?那位罗马总督指点耶稣的语正可借来形容我在回顾展中最真切的感觉:“瞧——这——个——人!”

——〔回顾展的回顾》是的,我们揣着一连串“假问题”高高兴兴地走在“迷途”上。我喜欢“假问题”这个词;我们的种种“假问题”,说出了问题背后的全部真相。——《答吴亮画廊问卷》

陈丹青我还没有看完,且让我慢慢读来。

成长励志书:我是惟一的。

去年的阅读,可以用“小鬼当家”来形容,未成年人写作成为时尚成为潮流,郁秀(前少年身份)、韩寒、黄思路、唐王月、张东旭翻着跟头在文学和文化的舞台上亮相,粘住了读者众多的眼球。

成长是美好的,成长也是烦恼的,但成长又是人人必须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只要生命存在,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在成长,和终生学习一样,我们也在“永远地成长”着。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年初首推了一套“两代人丛书”,共四本,分别是《Hi十七岁—和儿子一起逃学》(舒婷/陈思著)《六眼看世界——儿子你自己拿主意》(赵长天/过千山著)、《琢玉记——我与妈妈的“战争”》(叶广岑/顾大玉著)、《我家的时尚女孩——害怕长大》(潘军/潘萌著),八位作者四对两代人,关系分别是母子、父子、母女、父女,这个结构本身就有极大的张力,每个人都有话可说。但说的立场、角度、方法不同,就构成了不同家庭两代人的和谐与冲突。是上一代人使下一代人出生,这在基因技术没有新的办法之前还是这样。于是上一代人总想对下一代人说点什么,但下一代就可能听可能不听,就也要说点什么,这时的观点、思想、境遇、经验都不同了,“代沟”不可避免,对话就变得困难,有的甚至走向分裂,发言和对谈也可能变成了自言自语。但人类文明的沿袭是需要沟通的,尤其是家庭需要阔大的精神空间和和谐的语境气氛,还要坐下来谈判、争斗心理博弈,力争走向和谐和温馨,这其中平等和宽容是必不可少的。

譬如舒婷在记载与儿子陈思的《唇枪舌剑录》中就节选了一段对话插曲:有位年轻女诗人说你爸爸的理论文章刚直有余,绵柔不足,是因为缺乏爱情零食的滋润。儿子,你是怎么看的?

儿子先仔细审视我:你是愤怒呢还是伤心,你吃醋啦?

我不耐烦地:你爸爸还没有即时响应她的号召哩,我着什么急!

虽然你又老又丑(儿子总是这样打击我),我看老爸还是感情挺营养的样子。我们班正谈恋爱的那对子里,没有一个男生作文写得好的。只有我和韩××,连爱情正餐都没上过,作文却都写得不赖(偶尔不偏题乱跑的时候马马虎虎)。我会不会是老爸的遗传?

这其中就有理解、有调侃、有自嘲、有真切的东西。在“两代人丛书”中,这样的“没大没小”到处可见,真是世道变了。

有统计表明,如今的男孩第二性征的出现较他们的前辈要早,而女孩的月经初潮也一再低龄化,如果这个统计是可供采信的真实情况的话,那么这就是个大问题。成长的话题本来就不那么单一,它有的是沟壑和角落。

《纸人》(殷健灵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就是这样一部关于女孩心灵和身体成长的一部小说,书中写了苏了了、秋子、丹妮等几个好朋友,写她们的少女心思,写她们的校园经历,写她们的自省,是青春的正面记录。作者用苏了了的话说:“成长真的是一部布满了悬念的书啊,有的人被它吓成了畸变的细胞,就像那个离去的求询少女;有的人却把它当作了光芒覆盖的生活,在明媚的光线里羽化成蝶。我是什么,是蝴蝶还是细胞?”她又通过秋子的口说道:“身提的欲望在我们这个年龄发芽了,其实我不确切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是需要满足梦魔般的欲望。我的人就像疯长的水草,杂乱无章。没有人来替我修剪,我只能被它们纠缠,在青春的河里溺死了。”

应该说,青春无小事,成长无小事,在女孩子的眼中一个世界可能就被一个青春痘遮住,但这仍然不是小事。

先锋概念书:背对着读者?

如果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作为社会学概念,它们就总是和现代化的进程搅在一起的,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阶层化、市民化、后殖民化、经济化是现代化的多样标志,现代性从四个向度即: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与历史进程保持着互动的关系,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构成正在日趋衰微,总会有一个时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切坚实的东西都烟消云散”。即使是现在,我们也会发现身边的许多事物正在不断的变化和消解,种种的无厘头的轻微波动都在解构着我们旧有观念的大厦,不知不觉之间现代感的一切已经光临我们的眼前。

在这种背景下,商务印书馆于2001年1月推出一套“现代性研究译丛”,首批四本,计有《后现代主义的幻想》(【英】特里·伊格尔顿著)、《完美的罪行》(【法】让·博德里亚尔著)、《文化批评的观念——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美】理查德·沃林著)、《非人》(【法】让-非·利奥塔著)。其中《后现代主义的幻象》的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无法挑战现存资本主义的情况下左派激进冲动的一种替代性选择。后现代思想怀疑价值判断、认识论基础、总体政治眼光和历史的宏大叙事,是怀疑的、微观政治学的、相对主义和多元论的。作者把后现代主义视为资本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内的一种文化风格,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幻象。同时,它又具有价值、力量和意义,本书对西方流行的后现代思潮进行了简捷的剖析。

《今日先锋》辑刊自从三联书店易手到天津社科院出版社后已出版了4辑,第7辑为实验戏剧的专辑,第8辑为实验建筑的专辑,第9辑为实验电影专辑,并聚焦海外现代艺术家蔡国强的创作。刚刚上市的《今日先锋》第10辑在“今日视点”的栏目中,推出新媒体艺术专辑,集纳了汪建伟、宋冬、朱加、李永斌、迈克尔·拉什关于新的视觉经验,电视装置、录像投影等新媒体艺术的文字;“先锋聚焦”栏目关注黄永石水和他的艺术,称黄永石水是“多文化之间的赌博者”;本辑还回顾了去年举办的上海双年展和“后物质:当代中国艺术家解读日常生活展”。辑中王庆松的实验艺术图片作品《老栗(栗宪庭)夜宴图》给人留下深刻独特的视觉印象。

每个时代先锋总是一面旗帜,虽然它可能有时委身于泥,但它的指向性还是趋前,挥舞起来仍犹自令人心旌摇曳,许多的先锋艺术家在默默前行,石乞

石乞实践,他们是思想和艺术的精神酵母。

这期报纸出版的时候,已是蛇年的大年初二了。经历了除夕和初一的喧嚣和喜悦,今天该是相对平静了。唐诗有一首五绝:“绿蚁新酣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宋词有以下的句子:“并刀如水,吴盐胜雪,鲜手破新橙”,这场景,这氛围,这优雅,这闲适,也都是读书的境界,所以欣然取出其中的两句拿来做本文的题目。祝大家都有这样阅读的“小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