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一个孩子两个名字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1/5/17 作者:郭英州

从故事结构上断定,《中国兔子德国草(全本)》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也不是那种看了头几页就知道结尾的糟糕的老式故事。而是看了开头就想看下去,越看越着迷的故事

《中国兔子德国草(全本)》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这包括它的故事内容和写作形式。那么,这个叙述孩子成长的故事,这个充满了孩子声音的日常世界,究竟有什么魔力自始至终吸引住大小读者的目光呢?

我们还是先向这个魔力窗口伸出头去吧。“还不满12岁的爱尔安·顾早在前几年已成为中国武汉市一家报纸的专栏作家……他从没去过武汉,他在德国的家离武汉太远,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当那儿的专栏作家。”故事一开始就颇有悬念地引出主人公,一个在德国生活的中国孩子。他出场的特殊身分无疑是吸引读者投入的手段之一。

接着,爱尔安的故事继续在巧妙的叙述和观察下引起读者的注意:他在德国出生,说德国话,上德国学校,接受德国教育。即便在中文学校,爱尔安也用德语和其他中国孩子交谈。可他并不属于外黄内白的“香蕉”:他知道天主教和圣经,也知道唐宋元明清;他喜欢吃西餐,也喜欢花卷;他去跳蚤市场卖玩具,也一直坚持在家无偿劳动……他学会了德国人的礼貌,也没丢中国人的礼貌;他既有德国人的自主独立,又有中国人的谦虚勤奋。除了爱尔安,一群说德语的中国孩子:假小子唐漾、帅哥闻亮、未来的神医何家麟等也在书中各显身手。他们努力适应德国生活,寻找自我价值,他们有快乐,也有痛苦,有疑惑,也有发现。在作者智慧的语言描述下,我们津津有味地进入阅读的生活,我们不知不觉地遇到奇迹,我们接二连三地参与体验,我们不折不扣地产生信任:这些故事值得反复阅读。

第一次阅读,我们陷入了这个来自德国的生活故事,并越陷越深,越深越陷。

第二次阅读,我们从字里行间细细咀嚼,才发现这些故事看似简单有趣,在其背后却隐藏着太多的意味深长、严肃的复杂性:作者多年来对儿童文学的写作理解和个人经验,有对孩子精神、性格成长的思考,有对德国教育和中国传统教育方面的客观的、不回避的探讨……这些独特、深刻的主题都反复渗透在每一个故事中,隐秘在每一个词语中,它们都与故事的精神和结构互相支持着,推动作家写作才能的最大发挥,也使我们在一个感性空间得到启发和思考——这些孩子的生活细节,这些对大人来说早已遗忘的微不足道的事,如爱尔安了解狗是不能被压抑的,安通因害怕父母离异而尿床等,它们被如此敏感、细致地描写,其意义恰恰显示出作家的高明。一旦作家对此缺乏高度的驾驭能力、从容不迫的语言技巧,后果简直可怕。而周锐并没有让人失望。

第三次阅读,我们从故事结构上断定,《中国兔子德国草(全本)》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也不是那种看了头几页就知道结尾的糟糕的老式故事。而是看了开头就想看下去,越看越着迷的故事:其中的人物显然同故事平行而和平相处。这样的构思与现今风靡世界的哈利·波特故事倒有些相似之处:有一个故事的连续性和内部的凝聚力,即孩子的成长性,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独立性,即每一章有一个独立的主题。作者寻找这样一种自由巧妙的创意结构,这样一个秘密的秩序,显然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让人物变得丰满,让故事变得独特。更耐人寻味的是,作品最后设计了一个没有结尾的世界,因为爱尔安们的成长并未结束,很多幽默故事还将在未来发生。它将走向未来的时间。这无疑大大刺激了读者的好奇心、希望和想象的力度。而周锐是不会放弃对小说继续发现孩子生活所包含的可能性的开发的。

第四次阅读,第五次阅读……我们被作者持续性的写作激情而感动。从书的后记,可以看出作者现在和以后,想通过一条出乎意料的写作途径和艺术探索来获得读者承认的愿望和解释,我们也从中理解到:尽管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如爱尔安)在现实中有他的原型,从而成为作家创作的出发点、灵感的激活剂,但若要使之成为创作的终点即文学作品的话,所有的素材都要经过作家的修整和结构,艺术灵魂的注入,想象光芒的照耀,否则无法真正独立地存在,具有文学的价值,获得文学的意义,最多只是一些束缚于生活的记录而已。而周锐笔下的故事是完成了这个飞跃的。

(《中国兔子德国草》(全本)周锐周双宁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1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