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假如那时“伊先生”倡行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1/2/8 作者:蔚泓

尽管如今经济学已经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门显学,但在大多数老百姓看来,经济学还是一门相当枯燥的学科。很多选择经济学作为自己专业的学子,并非源于兴趣。16年前,我选择国际经济学作专业时,对经济学的了解就很肤浅,当时只是觉得学经济学时髦,将来好找工作。当初全民经商已经涌起潮头,我对经济的理解也就是倒倒批文,弄个指标什么的。而且由于中国人重仕轻商的传统,再加上“无商不奸”的说法,更加觉得读经济学庸俗得很。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念经济学,实在想象不出能够念出什么好东西来。要不是大学里规定有一门功课考不到60分就降级处理,有一门考不到75分就不给学位的严格规定,打死我我也不会去把那些经济学教科书多看两眼。那些教材实在是枯燥乏味得很呐!且不说满纸抽象晦涩的术语,单是通篇的数学公式和推演,就让我们这些曾是各地高考状元的学生头皮发麻,难以卒读,每次拿起书本就后悔当初选择经济学是吃错了药。

其实,在经济进步的社会,是不允许有经济文盲普遍存在的。无论是工商界人士、公务员、大学生、家庭主妇,甚至退休人员,大家都不穗做一个经济文盲。他们想了解周围的经济新闻、社会上的经济现象、国内外的经济问题并对之进行一些思考。在工作以后,我对经济学真正发生了兴趣,因为实际工作中遇到了很多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无法解释,迫使我重新捡起了经济学。经济学的著作多如牛毛,可惜的是依然写得枯燥且乏味。茫茫书海之中,写得比较通俗,能够让大众读得下去的还是老外们写的几本大部头,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等。由中国人自己写的面向大众的经济学读物虽然偶尔也能够冒出那么一两本,可惜往往就是冒了一两个泡泡而已,激不起什么涟漪。所幸在龙年岁末,终于在中文经济学普及读物的书海中,涌起了一阵波澜,这就是台湾经济学家高希均、林祖嘉合著的《经济学的世界》。

如果用学术性的语言来介绍《经济学的世界》,可以这样说,它就是讨论如何使资源获得最有效的利用,或者如何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报酬。但这样的介绍实在引不起任何人想去读它的冲动。经常有人调侃经济学家,说经济学家的最大本事就是能够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经济学的世界》恰恰相反,它是把复杂的经济观念予以清晰简单的叙述,同时又把它与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展示出它实用的价值。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故事、典故,无论是给你讲“莫斯科歌剧院的票价”、“巴黎的房租管制”,还是给你说我们身边的“大哥大”(移动电话)现象,高希均、林祖嘉皆能深入浅出,引导你通过一些经济现象来进入经济世界,给你提供一个思考的架构,尤其是能够给你提供研读经济的兴趣和勇气。

去北大念经济学时,一开始就被告之经济学的社会责任,一是社会启蒙,一是社会设计。社会设计也许是专家的事,但社会启蒙,却是所有经济学人的首要责任。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知识不应当只属于少数热衷于“阳春白雪”的书斋学者,它应该属于社会大众。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增长只需干劲,经济发展却需要智慧。智慧的一部分就包括了人民要有丰富的经济常识,决策者要有充分的经济知识。

当《经济学的世界》在北京出版之际,高希均、林祖嘉提出一个想法:如果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那时不仅提倡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同时也提倡了伊先生(经济),中国的现代史是否会因此而改写?因为民主可以治国,科学可以强国,但是没有经济,如何富国?国家不富,科学既难生根,民主也难落实。

作为经济学人,我心戚戚焉。

(《经济学的世界》高希均林祖嘉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8月第2版/7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