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让魔鬼回到瓶中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1/9/13 作者:子君
如果人类对自身的历史进程提问:什么导致了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答案恐怕是一致的:科学技术。自培根以来,科学以“知识就是力量”的理性乐观,狂飙突进,所向披靡,用改造世界的神奇力量推动人类进步的巨轮。如今置身现代生活的人们,面对身边各种新颖的科技,压根儿不会过于惊讶,因为这一切均有答案,那是科学家给我们的答案,这些答案使我们相信:科学技术让世界掌握在人类手中。

然而,科技所带来和面对的种种问题,也让人类很快认识到:科技这把双刃剑,既可以使人类征服世界,也可以使人类毁灭自己。能源、环境、人口的诸多危机,打破了“科技万能”的神话,人类蓦然醒悟:科技不能为人类成为世界之主作任何保证!

这样的二律悖反,黑格尔把它称为“理性的恶”,马克思把它称为“矛盾”。科技无疑是人类理性的辉煌成就,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后果人类可以作什么承诺呢?这种困境,是渔夫打开漂流瓶释放魔鬼后的尴尬。如果那个寓言有先知启示的些许成分,那么人类如何能够让自己召来的魔鬼再次回到瓶中?

奇迹般的科技进步最终会导致人类的发展还是毁灭?这是人类必须面临的困境。三联书店的“科学人文丛书”以独特的构思视角,让著名的科学家从壁垒森严的科学理性王国中走出,用清新、俏皮的文字,表达他们对人类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文关怀。这套丛书以前沿、反思、传记、访谈四大主题为建构,在人性与科技的两维张力中,展现科学家们关注人类命运,尊重人性选择,不惟科学至上的人文情怀。所有主题在八本书中从容展开。

在前沿主题中,“科学人文丛书”分别从微观和宏观对新兴科技做出探讨,而选取的两位科学家在世界观上也大异其趣。戴维·弗里德曼在《制脑者——人工智能站在十字路口》中,以科学的冷静视角、用生动的史实和故事讲述了人工智能里程碑式的成就。但人工智能的困境也是科学家必须面对的: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与深蓝的交战结果,引起了人类对“智能机器究竟能否战胜人类?”问题的忧虑。弗里德曼坦言:“没有办法预测真正的智能机器对社会的冲击,解决问题的惟一方法就是接受制造它们的挑战。”与弗里德曼冷静的性格相反,迈克尔·G·泽伊则是一位乐观的科学家,如果把人类走向未来世界的旅程比作一辆隆隆向前的列车,那么,泽伊就是那只为人类美好前途欢呼的嘹亮汽笛。他在《擒获未来——人类掌握自然的力量》一书中,为人类的智慧登高一呼:发展与进步就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规则。泽伊用详尽的事例向我们表明,未来的新世界不是虚灵的科学幻想,而是人类自身优游于有限与无限世界的能力证明:我们将用技术和自身覆盖全球,克服自古以来的局限性,改造地球,重新书写自然法则。泽伊用独特的价值观和蓬勃的信心宣称:未来绝非我们所想,它要比我们的想象好得多得多!

在反思主题中,斯蒂芬·杰·古尔德和弗里德曼·J·戴森两位科学家分别用沉重的反省和奇丽的想象对人类的过去和未来作了别具心得的深思和描画。十九世纪,达尔文站出来说:我们的存在是因为自然选择的结果。从此,世界从上帝的手中回到了人类的手中。但人类凭藉重重进化的艰辛之路,就能够自傲地控制和支配地球,并凌驾于所有生物之上吗?在《自达尔文以来——对自然史的沉思》一书中,古尔德的回答是:不!古尔德超越纯粹生物科学的理论和历史视角,以哲学的洞澈力敲起撼人心魄的警钟:在自然界中,人类没有优先性,但人类却负有保护其他生物和地球环境的天职。与古尔德不同,戴森的好奇心是:大灾难后的人类未来是什么?戴森是优秀的物理学家与不落庸常的哲学家两种角色奇妙的重合体。戴森飞越科学与科幻的藩篱,穿梭于宏观与微观世界之中,无论是“冰池塘”还是核冬天后“太空蝴蝶”等神奇的构想,戴森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之永恒的美丽和保证。

传记主题或许是“科学人文丛书”中最具华彩的乐章。两位著名科学家的生涯故事,不同的是迥异性格走过的迥异的求索之路,相同的是高亢的生命激情、创造力和巨大的成功喜悦。费曼的语言是有表情的,在字里行间隐藏着他机智的鬼脸、善意的玩笑和幽默的恶作剧。费曼的科学家身分扮演的是调皮顽童的角色:卓越的科学成就与玄妙的奇闻轶事使费曼名声显赫,可以说,不竭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以及各种笑闹中透露出的睿智本来就是费曼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卢瑞亚是细菌自然突变和DNA限制/修饰现象的发现者,他的自传既不是缩头缩脑的编年史,也不是个性模糊但形象完美的程式化故事,而是科学家卢瑞亚的内心为生命中真正喜乐的浅吟低唱,也是如歌文字的舒缓流淌,“里面充满着自我的冲突、善与恶、理性与非理性;从这个盒子所挣脱出来的情感叹息,就像风的呢喃,载满了骄傲的微笑、自满的吵杂、讥讽的鬼火、对罪恶的愁眉与对恐怖的颤抖。”其中,震动你心弦的是卢瑞亚大胆的自我剖析和自我启示中显示出的人格力量。

在荣耀的科学舞台上,聚光灯锁定的科学家永远是少数,许多科学家穷尽一生的探索,也许只能在某个图书馆某小抽屉里的一张卡片上留下名字而已,但这样失衡的付出并没有阻挡住那些从事细小分支领域研究的科学家们如火的热情。由《非正规科学——以善小而为之的科学家访谈录》和《技术帝国——法国科学家对技术的反思和批判》两本书组成的访谈主题是法国记者R·舍普的采访专集。在前一本书中,舍普以新闻记者独到的敏感和眼光,以轻松的对话方式,让这些科学家走到聚光灯下。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群从事非尖端科技的科学家对各种非现代文明的尊重和同情的了解,以及对自己不为人知的事业的近乎虔诚的执著。可以说,这本书是一个文字版的DISCOVERY。在后一本书中,舍普以反思技术为主题,从两种针锋相对、互相诋毁的观点出发,揭示了由现代技术引起的全体人类共同的忧虑、兴趣和疑问:技术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进步?还是束缚?

笛卡儿说,思想就是怀疑,就是感觉。“科学人文丛书”虽然不能对“科技能否为人类的未来提供全面的保证?”这一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但丛书作为思想本身却能够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启发和灵感,或许反省和思考就是人类走出自身困境的第一步?

(“科学人文丛书”第一辑/三联书店2001年9月出版

科学人文·前沿:《制脑者》[美]戴维·弗里德曼著张陌王芳博译/12.50元《擒获未来》[美]迈克尔·G·泽伊著王剑南邵宇宾译/25.80元

科学人文·反思:《自达尔文以来》[美]斯蒂芬·杰·古尔德著田译/16.80元《全方位的无限》[美]弗里德曼·J·戴森著李笃中译/16.00元

科学人文·传记:《别闹了,费曼先生!》[美]理查德·费曼著吴程远译/22.00元《老虎机与破试管》[美]S·E·卢瑞亚著房树生译/15.00元

科学人文·访谈:《非正规科学》[法]R·舍普著万佚刘莉译/10.80元《技术帝国》[法]R·舍普著陈燕萍译/1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