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石头城
摘要:
南京又称石头城,久居南京的人,也许早就习惯了宽敞的中山大道、优雅的法国梧桐,习惯了对掩映于路边树丛中那些矗立了大半个世纪的民国老建筑群的视若无睹。然而,只要你驻足片刻,翘首凝望,便会发现:经过数十年风霜雨雪的侵蚀和岁月尘沙的淘涤,它们虽然衰败了、残破了,却周身显出一种残缺的、苍凉的美,向世人展示着它们成熟的丰韵。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个城市的建筑,忠实地记录了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建筑也是一种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会产生一种无声的精神力量,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作为十朝古都,南京有着悠远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为南京遗留下的大量古老建筑身上,可以看出这种文化气质、精神流变。
民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在民国时期的三十八年中,西方文明大量涌入国门,政局动荡不定,各种思潮纷纷涌现。而当时的建筑则把这一切都物化了:崇拜西方文明者建造了欧式风格的建筑物,喜好中国传统建筑者设计了宫殿式样,但更多是由那时的建筑师们独创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混杂的建筑反映了混杂的思想,恰好说明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由于南京是民国的首府,又地处南北之中,因而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既有欧式风格的西化建筑,又有典型传统的中式建筑。因此,南京的民国建筑,忠实地记录了中国古代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过程,是中国城市向现代都市演变的实物研究资料,更是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
2000年9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画册——《南京民国建筑艺术》一书,将散布于南京各处的民国建筑,如中山陵、音乐台、美龄宫、原国民政府各部门办公建筑群,以及在中山大道两旁星罗棋布的民国建筑群等,均拍摄成精美图片,汇集成册。该书把南京民国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分了四个历史时期:西风东渐、融汇碰撞、多元发展、走向现代。所选作品,以历史演变为经,以艺术风格为纬,按每时期风格、地域、品类相近的建筑集中归类,从而使读者能清晰地看出民国建筑艺术风格生成、演变的脉络。在每幅图片边上,作者都配有一段文笔优美的赏析文字或历史介绍。在此,就让我撷取书中几处精美建筑,与读者共赏。
建筑的感染力,能使你顶礼膜拜,也可使你感到亲切温馨,这就是建筑艺术的魅力。建于1925—1929年的中山陵,前临平川,后拥青障,顺山取势,气象雄伟开阔。这种充分利用自然地势的起落而建的建筑物,有朴素浑成之美。站在博爱坊前,一眼望去,高台基、阔踏道,气象巍峨。陵门、碑亭、祭堂,均以宝蓝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覆于灰白色的坚实墙体。宝蓝色象征着高贵,通体灰白的厚墙高雅庄重,增加了稳定感和凝重感。步入中山陵,立时感受到其庄严肃穆的气氛,不由心生崇敬之情。这大概就是数十年来中山陵成为南京各景点之首、成为各地人们百看不厌的原因之一。
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凝固的诗,的确如此。建筑既有主题,也有韵律。有和谐的乐章,也有雄伟激昂的节奏。所以,它能使人陶醉,也能令人肃然起敬。比如美龄宫(建于1931—1934年),环山小径恰似一串项链,绿琉璃瓦的宫殿式楼房恰似项链上的钻石,庄重典雅。站在美龄宫的一角,向上望去,琉璃屋脊上饰有琉璃龙吻和小兽,正中抱厦和边楼屋顶伸缩起落,构成空间层次的丰富变化,恰如《阿房宫》言: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空间的穿插,结构的组合,藏有音乐和旋律。多美的一幅画面!
再如灵谷寺塔,白墙绿琉璃瓦围以钩阑,气象庄严。站在塔下仰观,层层屋顶,层层钩阑,层层收分,有渐变的节奏美和律动感。这里似乎只有借用一句修改过的歌词:“精美的建筑会唱歌”才可以表达心中的感受。
这些老建筑,尽管我们已经看了无数遍,可是经该书作者独具视角的拍摄、艺术眼光的剖析、专业化的解说之后,我们才发现:其实,我们对它们很陌生,只在今天,才重又读出它们的味道。
(《南京民国建筑艺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38.00元)
中山陵是民国时期民族建筑风格的代表
原中央大学孟芳图书馆门庭呈希腊柱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