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学习是无边的假期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1/8/9 作者:文京
楔子

8月4日下午,在三联书店韬奋图书中心的二楼,哲学家周国平在演讲,有许多中学生朋友在座,平时他们大多读过周国平的书,今天看见周国平从书中走出来,与大家交流蛮高兴的样子。周国平演讲的题目是“人的心智生活”,他认为人们的生活可以分为不同方向的两种,一种是面向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一种是面向外部世界的。前者就是“心”,即心灵,即人的灵魂;后者就是“智”,即智慧,即人的知识。仅有“心”,只是内在精神的人可能成为尼采、荷尔德林,但也容易走向难以超越和发疯;而只有“智”,即每天忙忙碌碌地奔走于外部世界,那么也可能成为一个庸俗之人。只有“心”“智”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人生才是完整的、丰满的。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心”和“智”更不能有所偏废,他们更需要健全的心智生活,IQ要高,EQ也要好,而心的提升和智的养成,都离不开读书,尤其是读好书。读书可以让人独处的时候感受和想象世界的博大和智慧的精深,因此不会孤独,同时,读书又能让人在喧嚣而浮躁的日常生活寻找到澄明和宁静。

开卷有益,尤其是对数字时代常常被游戏、网络、名牌吸引和被早熟的问题困扰的孩子们。

经典的意义

如今,家长和老师希望孩子们看的书与孩子们自己的阅读有一种错位,许多父母都觉得孩子很逆反,你越让他(她)看什么书他(她)偏要拧着,相反,他(她)会去看令父辈十分惊讶乃至目瞪口呆的书。

比如,那些曾经令中外几代人痴迷的经典名著,现在的孩子几乎无人在看。我们曾与一些中、小学的老师交谈,请教他们这是为什么?北京市十一学校的语文老师袁睿适认为:“现在的许多读物内容重复,伪圣化说教,加上有着一些偏执的学术情结,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在内容上不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再加上孩子更热衷于看漫画,上网、听CD,所以也无暇顾及读名著。大人都没时间看,更何况学习压力那么重的孩子。”他觉得:这不是个阅读的时代,更不是一个容易阅读名著的时代。北京65中的张双平老师个人喜欢鲁迅的著作,她说:“孩子们一打开书就说:全是字,不看。他们对那些有图有文的书感兴趣,应该做一些既有知识含量、形式上又很合乎孩子口味的书,比如用卡通画唐诗等等,那样的话,名著还是受欢迎的。”

经典的意义在于它传承了人类文明中最精粹的部分,是沙里淘金,是经历时间最严酷的考验留下了的传统瑰宝,但对于孩子而言,名著的阅读需要对路,厚墩墩的,沉甸甸的,容易把他们吓着。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人之初名著导读丛书”就有着很好的立意和定位,它力求避免青少年对名人名著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把作者和作品来龙去脉做细腻的联系和交待,较全面地反映了人类历史进程中“文化的力量”。其中文学名著26种,人文社科名著18种,自然科学名著6种。例如《屈原与〈离骚〉》、《达尔文与〈物种起源〉》、《孙武与〈孙子兵法〉》、《但丁与〈神曲〉》、《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曹雪芹与〈红楼梦〉》等,除此而外还有《毛泽东与〈矛盾论〉》、《邓小平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颇具时代感。

河北教育出版社的“世界名著之旅”丛书在做法上也颇有些特色,该丛书选取了《汤姆历险记》、《一千零一夜》、《骑鹅旅行记》、《三国演义》、《金银鸟》、《海蒂》、《大人国和小人国》、《八十天环游世界》等名著,进行缩写精编。这其中有不少是少年儿童文学的名著,对孩子有切切性,每书中都配发了一些非常精心绘制的插图,而且在每页书的或左或右一侧增加了一些图画解词,并在文中以黑体字格外标出,给小读者带来很多方便,读起来一点也不累,还趣味多多。

这两年,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已经由几家出版社分别出了中文版,今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又出版了新译的《小王子》,还出版了《小公主》、《吹牛大王历险记》、《地板下的小人》、《傻瓜城的故事及其他》和《拉封丹寓言诗》以及此前出版的内斯比特的《铁路边的孩子们》等,构成了“译文童书”系列,其中有许多本为著名儿童学作家任溶溶所译,译笔流畅,语气自然,富有童心,而且封面设计也很纯净美丽,是一套好书。

我曾经问一个朋友的9岁女孩喜欢看什么书,她说是《雷梦拉8岁》和《雷梦拉和爸爸》(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这两本书都是“纽伯瑞世界儿童文学金奖作品丛书”中的,这套书在孩子中影响很大。

另外一套则是“国际安徒生奖获奖作家书系”(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多达23种,其中包括《洋葱头历险记》、《走钢丝的人》、《鸟雀街上的孤岛》、《六十个老爸的房子》等,《洋葱头历险记》中说:“在每一件简单的事物中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在桌子的木头中,在玻璃中,在玫瑰中……”,吸引我们非常想读下去。

《格林童话》也是家喻户晓的名著,经过广西师大出版社用小开本和版面插图的装点,变得更有可读性了。

有人说:所谓经典就是那种人人都知道但没有人去读的作品。经典其实是与孩子们非常亲近的,关键是如何唤醒孩子的阅读好奇。

神圣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把好奇心称为“神圣的好奇心”,因为人们对于世界秘密的好奇和探寻欲望构成了人类发展进步的原始动力。

爱因斯坦本人也是这样一个具有“神圣的好奇心”的人,他小的时候曾看到父亲的指南针,他就一直在琢磨这根两头尖尖的针为什么自己会动,而且指着一个方向,后来他在接触欧几里德几何学时也曾为勾股弦的奇妙关系打动,并愿意深究之,我想,他后来相对论的创立,和他的一生的好奇不无关系。

《爱因斯坦语录》(杭州出版社)收集了爱因斯坦从17岁到晚年对科学、人生、家庭、社会、政治、道德、宗教等方面的见解,也有他对自己家庭生活不幸的苦涩和无奈。编著没有“为尊者讳”,而是通过他的语言和心路再现了一个有好奇心,有激情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最新天文科学全集”包括了《神秘彗星》、《捕捉流星》、《行星之旅》、《观测星座》、《星星真相》、《穿越银河》、《登陆月球》等7册书,本书用儿童口语般的提问,拙朴稚气又风趣幽默,回答又循循善诱,把航空航天的真实照片与卡通图画交叉呈现,深入浅出地讲述天文学的知识,让孩子们从小就亲近自然,仰望天空,对于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大有稗益。

《冒气泡》(海南出版社)是由一种新形式英语学习法构成的书,“气泡系列”用生活、刺激的方式学习英语,可以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语言和学习的互动之中,这些英语口语还可直接帮助你与世界交流。

爱因斯坦在告诫年轻人时说:“你是否知道,只有在你能达到对人类的热爱和理解,还包括对动物、植物,对星星等等,并且使每一个欢乐都成为你的快乐,每一个痛苦都成为你的痛苦,你那强烈的理想才会现实?睁开你的双眼,敞开你的心扉,伸开你的双手……你所做的一切都会传播幸福。”(转引自《成长》第1辑山东画报出版社)对大自然的凝视和探索也是孩子们渴望的,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动物识字故事”丛书做的非常可爱,辑中包含了《想飞的毛毛虫》、《爱挑食的猫先生》、《怕冷的北极熊》、《爱美的小土豚》、《贪主的小仓鼠》等16个精彩的故事,适宜低幼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同学,16种动物每个都有自己的性格,习惯和生活规律,又像一个个可爱的小朋友,同时在阅读这些很棒的故事当中,孩子们还可学到300个常用的汉字,画和颜色很鲜亮,动物造型很惹人怜爱,大人都会喜欢看的。

快乐的艺术

有一天,我到书店买书,结账的时候,看到一个10岁左右的小女孩在交钱购买海天出版社出版的《一个精灵与三个女孩》(李晋西著)和《独毛万尔福》(肖定丽著),觉得开本和封面挺大气的,就问她:这书好看吗?小女孩脆声答道:好看呀!特别有意思。有我也立即返身去买了这两本书。

《一个精灵与三个女孩》写的是一个精灵违反了精灵城的规矩,被罚到江都市去帮助个女孩,她们都是独生女。吴怡的爸爸妈妈非常爱她,但吴怡怕鬼,父母都不理解她;郭静的父亲去世了,妈妈为了争一口气,就拼命让吴怡学钢琴,可吴怡不喜欢,张织的父母吵架,丢下张织不管。后来精灵用自己的办法了她们,书中特别关注独生子女独特的内心感受。《独毛万尔福》则一本特别逗的小说,万尔福只有一根头发,但他乐观、自足,还愿意帮助小孩子,尽管常常出笑话,他是一个顺其自然的人。这也是可读性和娱乐性很强的原创作品。

《丁丁历险记》(埃尔热编绘)是一部名作,今年又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中国出版,共22本,《丁丁在刚果》、《丁丁在美洲》、《丁丁与流浪汉》、《神秘的流星》等重与读者见面,从中可以看出丁丁是一个热爱生活、喜欢科学探索、勇敢善良的年轻人,那只叫做白雪会讲话的狗也很招人喜欢,比《蜡笔小新》中的小白还灵性。《丁丁历险记》看似一套消闲的漫画,实际上更是有着极大知识含量又可供人欣赏绘画艺术的传世作品。

对许多中小学生而言,写作文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我上小学的时候常常写那些《记一件有意义的小事》那样的作文无非是帮“五保户”打扫卫生、拾钱物上交等,当时还传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写作文,大家争做好事,一天有4个小学生迟到,老师问什么?大家说搀老奶奶过马路,所以迟到了。老师疑道:那怎么要这么长时间,而且用这么多人。一个同学说:老奶奶本不愿过马路,我们劝她过马路。作文要总这样为文造事,为文造情,就不对了。仔细看看这套《2000中国年度最佳学学生作文》和《2000中国年度最佳中学生作文》(漓江出版社)发现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或率真可爱、有性格、有文采的学生作文多了起来,当然矫情或模式化的作文还有,但我们相信,语言的趋势在于更真、更美、更通灵。

有人说:现在最累的是孩子。有一个顺口溜,叫做《早晨即景》、六七十岁在锻炼,四五十岁买早点,二三十岁睡懒觉,少年儿童背着大包上学校。齐白石先生60多年前曾画过一幅学童瞌睡图,描画的是他的儿子,旁有题款,大意为:科考已费书无味,无怪我儿瞌睡多。可见那会儿的儿童也厌学,也讨厌不好看的书。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个高三学生的寒露信箱,登载了自己的一小段日记:“13岁箭,老妈又跑了过来,骂道:‘你真会给自己减负!回房学习去!’好吧。我耷拉着脑袋,写下本篇日记的最后一句话。”不快乐的学习确实对孩子有伤害。

起飞的过程

曾经看到清朝的陈鸿寿的一幅对联:“课子课孙先课己,成佛成仙且成人。”深为佩服,觉得在那么多年前,他就意识到平等做人是最重要的。

现在大家都在说成长和成功,尤其是那些家长,每年高考时考场外那些焦焦灼灼殷殷切切的父母脸上似乎都写着4个大字:“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许多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和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有时这种期盼和逼迫是扭曲的和畸形的。其实,一些老话很有道理,儿孙自有儿孙福,如果再补一句的话,仿照陈鸿寿的下联该是:成功成才且成人。

去年有两本有关孩子教育的书成为畅销书,一是《哈佛女孩刘亦婷》,一是《素质教育在美国》,前者是叙述父母成功地培育了高才生,后者是描写美国的教育观念,二者相映成趣。中国孩子的前途是父母设计出来的,美国孩子的未来是自己顺势生长出来的。

《成功宝典——从小学到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分为小学卷、初中卷、高中卷,该书标明是“给家长、也给学生看的书”,书中告诉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同时将一些科学方法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案例列举出来,也探讨了失败的缘因,书中指出从小学到大学,不仅是孩子的成长路,也是家长的成长路。

有一次去听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全国特级教师孙朴园的讲座,两鬓斑白的她反复地用小孩子话说:“别以为我们小,别以为我们弱,别以为我们什么都不懂”,完全小孩子的神态和口吻,留给我深刻印象。

这本《别以为我们什么都不懂》(世界知识出版社)谛听的就是孩子们的声音,罗大佑在《未来的主人翁》歌中唱道:“别以为我们的孩子们太小他们什么都不懂,我听到无言的抗议在他们悄悄的睡梦中。”作者采访了几十个小学生、中学生和低年级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消除了原有的轻视和忧虑,他们发现孩子们有主张有主见。他们一直在成长。例如,在《一个六年级女生的奇谈怪论和胡思乱想》中,六年级女生何路说:“有一个据说很有名的散文家——我妈妈和阿姨都喜欢得要命,写性灵小品什么的。这个散文家常在报上开专栏,区分‘什么是寂寞什么是孤独’,在文章的开头还要大卖关子,将编辑怎么几次三番向他约稿,他们家的猫又如何发烧,他何等焦急,最后猫的感冒好了,他又如何心境大变,方得空儿写稿,但不打算按原命题,打算有感而发……这么一口罗嗦,500字出去了,凑凑就可煞尾了,你说多骗人!”她说:“我讨厌大人的书,大人的书有三个特点:夸张、假和套话。”率真的劲头跃然纸上,书中还有很多这种原生状态的客观记录,有的让人读了忍俊不禁,有的却让人陷入沉思。

成长的道路上虽然没有太多的捷径,但都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日本的小林良彰所写的《有效的读书方法》(九洲图书出版社)着意使青少年有效地读书,他也是看到一些年轻人在浪费青春、挥霍时间、效能低下才写这本书的,其中的一些方法颇具实用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会想象一个未来的“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可能影响二十一世纪中国的100个青年人物》介绍了一大批青年才俊中的杰出代表,其中有阿来、蔡日方、柴永森、郭广昌、贺卫方、姜文、李宁、李心草、刘欢、刘伟、吕植、释永信、王志东、杨元庆、余华、于魁智、张维迎、张元等,满书星光闪烁,从他们成功的背后,我们都发现他们都有着优秀的做人的基准和原则,例如真诚、认真、勇敢、理性、负责、智慧、团队精神等,是孩子也是家长的标的。

美好的暑假又快结束了,但愿孩子们的心情不要因此而低落,其实学校时光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那怕它总是伴随着黑色的初三和高三,因为学习是无边的假期,读书是没有围墙的校园,还要努力,否则就会像歌德回首青春那样,感到无法追回——

啊,请把我那少年时代还来/在那时有诗的涌泉喷涌新醅/在那时有雾霭一层为我遮笼世界/未放的蓓蕾依然含着奇胎/在那时我摘遍群花/群花开满山谷/我是一无所有而又万事俱足/我向现实猛进,又向梦境追寻/请整个地还我那冲动的本能/那深湛多恨的喜幸/那憎的力量,爱的权衡/还我那可贵的,可贵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