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简单而庸常的写作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1/5/31 作者:沈浩波

本期介绍了两位作家中的新人——陈彤与丁天。其实在我6月份的书单上充满了新面孔,如果要举,还有马枋、王芫、尹丽川等等,还有众多网络上的著名文学写手。他们将陆续到来。当他们从杂志上、网络上跳下来,各自结集出版的时候,无一不带着傲视天下的神色,诸如丁天给人签名“惊天动地”等等。我们当然期待着好书不断、新人辈出,而在这个新人辈出的时代,喝彩或者大棒都不会改变一个事实:好作品需要时间的检验。所以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不要着急啦!

——编者

虽然我曾经认真并且饶有兴致地拜读过陈彤的长篇小说《风情万种》,但我仍然不愿意将陈彤视为一名专业的小说家,这并不是说陈彤的小说作品质量不够格,恰恰相反,在我看来,她的小说比很多沽名钓誉的新生代作家和新人类作家要高明得多。我的意思是,如果用小说家这一专业性称谓来界定陈彤的话,好像就会一下子减少掉很多的亲和力,而“亲和力”正是陈彤的作品吸引我的地方。

在陈彤的短篇小说集《镶在日子上的金边变成了钱》中,这种“亲和力体现得尤为明显。我特别欣赏她在写作中体现出来的那种简单无为的文风。陈彤的写作是一种目标很明确,然后再选择最简捷的方式来完成这个目标的写作,我们说得好听一些,她这叫没有野心的写作,说得个性一些,她这叫随心所欲指东打西的写作,而要是说得难听一些的话,她这叫缺心眼的没心没肺的写作。但我却很喜欢她这种没心没肺的文字感觉,在我看来,随心所欲是需要资本的,漫不经心是需要才华的,而陈彤,恰恰就是具备了这种资本和才华的女人。作为一个聪明的,感觉特别好的,天生有着灵巧、活泼的生花妙笔的女人,如果拘泥于小说的固有形式和结构,如果也想通过文字来穷尽某种理念来达到某种我们认为的文学的核心部分,那么也许会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情。聪明伶俐而又毫无文学野心的陈彤,是断然不会作如是选择的。所以她选择了轻装上阵的方式,所以她给了我们一次轻松得几乎有些放肆的阅读机会,我们根本就不用去煞费苦心地透过文字的表面找到其内部的伏兵,没有什么伏兵,根本就没有,陈彤兴奋而张扬地进行着她的小说,她根本不给自己的文字以埋伏的机会,她恨不得把她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你。

但在这样简单的线条勾勒式的文字推进当中,在这种看似没心没肺的叙述当中,你在轻松和快意的阅读时有时却会猛一激灵,因为你总是会在无意中就被陈彤所讲述的那些故事或者那些故事的细节所击中,你这才恍然发觉,原来陈彤的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悲剧,而陈彤并没有强化它们的悲剧性,她只是像讲一个不相干的故事一样,很简单又很有趣地把这个故事讲了出来,就是这样,陈彤的全部目的好像就是为了讲完这个故事,一个故事讲完了,再讲下一个。于是你一方面成了她的故事剧情的俘虏,另一方面还要不停地从故事中抽身而出,因为迎面而来的文字显然并不真的那么轻快,它们几乎全都是简单的日常生活中深深埋藏着的悲剧和残酷,如果你不抽身而出,喘口气喝口水的话,你简直会为那种欢快明亮中的黑暗所窒息。而陈彤的不简单之处就在这个时候毕现无疑,她是那种把庸常生活中在鸡毛蒜皮掩盖之下的残酷给看穿了的女人,所以她实在是可以大大咧咧地进行她的文字,而不需要任何虚饰,因为她需要的就是故事本身和其中那些庸常的细节的力量,她很直接地到达了她的目的,她把心机留给了你我。

与喜欢她的简单一样,我同样地喜欢着读她的作品时所感受到的那种庸常的氛围,我从来没有见过任何其他人的作品能像陈彤的作品这样充满着日常生活的气息,即使在那些标榜“世俗”、“日常”的写作者那里,他们的所谓“世俗”和“日常”也仍然是文学标准上的,而陈彤的庸常却是骨子里,从题材到行文的口气都是俗到家的那种庸常。作为陈彤的朋友,我读着她的文字,想像着她那娇小玲珑而又风风火火的样子,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小女人”这个字眼。没错,陈彤写得是很“小女人”,但却绝不是“女性美文作家”“为赋青春强说愁”的小,虽然她的作品中其实几乎全是真实得令人心惊的“残酷青春”;陈彤也绝不是一些年轻的自恃精英的女作家们那种骨子里的“小家子气”,虽然她们搞出一副很“文学”的样子,但我觉得,无论是在对日常生活的洞察能力还是在抵达事物核心的能力方面她们都与陈彤相去甚远。陈彤的“小女人”是一种根本不加任何修饰的“小女人”,是一种真正的坚定的不卑不亢的“小女人”,是“小”中见“大”的那种“小女人”,是低姿态上的大性情,是简单而庸常的表面之下所深藏着的那种真正的心灵的力量!

(《风情万种》陈彤著/哈尔滨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16.00元

《镶在日子上的金边变成了钱》陈彤著/哈尔滨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20.00元

《最后的汉族》陈彤刘春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1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