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出版经济:一个产业的视角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0/1/7 作者:孟东

“九五”以来,出版产业经济发展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成长和壮大起来。这一方面反映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出版业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也对出版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九五”以来出版业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概括的了解。

“九五”以来,出版业的产业地位稳步提升,阶段性转移已取得成效,随着产业内体制改革的不断探索和深入,出版业整体经营思想和方式都在向生产经营型和管理效益型转变。过去多年未解决的“出书难、卖书难、买书难”得以有效的缓解。
■出版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版业经过“八五”期间的调整,“九五”期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出版业已成为国家具有独立产业地位的部门经济。据国家统计局和出版统计资料显示,出版业的年销售收入已超过了烟草工业、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塑料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制造业。出版业利润在全国产业部门中更是名列前茅。1998年,全国出版系统有16个省区和署直属单位利润上亿元,其中利润上4亿元的省有2个,上3亿元的省有2个,上2亿元的省有6个。
■出版产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1994年,新闻出版署做出出版业的发展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工作部署。5年来,在出版总体规模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出版业整体经济实力得到较快的增长,经济效益得到较大的提高。出版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图书发行纯销售为347.61亿元,比1994年的134.55亿元增长158.35%,年均增长26.8%。再看出版利润,1998年全国出版系统实现利润46.49亿元,比1994年的12.55亿元增长270.44%,年均增长38.7%。
■产业整合初见端倪,市场建设不断拓展
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新组合,提高集约化水平与市场竞争能力,是出版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性措施。目前,山东、辽宁、江西、上海、广东、江苏、四川、黑龙江、陕西、湖北等省区(直辖市)和新闻出版署的直属单位相继成立了出版、发行、印刷集团。另外,包括中国出版集团等多家中央和地方的集团建设也正在筹划运作之中。
在出版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产权组合模式得以孕育而生。以股份合作形式进行的发行企业兼并联合,或是以吸引社会国有资金参股的合作形式也在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中。出版业的市场建设正在稳步发展,市场环境逐步改善。中央出版单位自办发行机构的联合运作,揭开了中央出版单位联合重组的序幕。中央与地方出版或发行单位联合建立区域性的批销中心、跨省区的地方出版单位联合建立直销网点等举措,正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按行政区划分割市场的贸易壁垒状况。
■经营思想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和管理效益型转变
出版业改革取得积极成果也表现在人们经营思想和经营观念的变化。从根据政府的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安排生产计划,现在已完全过渡到根据市场和读者的需求指导生产经营活动,在出版物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和“以书养书,以书养人,以书求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出版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铁饭碗、铁交椅、死工资”已被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的新型用工和分配制度所取代。在经营上打破大锅饭、划小经营单位、突出出版选题策划和管理的个性化和多样性、重视和提高经营管理的质量及提高经济效益已为人们普遍接受。出版单位作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的自主地位被业内外人士所认识,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得以确立。
■国家经济政策的扶持对出版业的发展已产生积极、全面的效应
出版经济政策调整始于“七五”期末,全面调整是在1991和1992两年。调整范围包括涉及出版、印刷和发行等出版环节,调整内容包括财政、税收、金融、计划和物价等方面,经过“八五”后期国家理顺减税让利政策,除已放开的一般图书定价管理政策外,实际保留的还有增值税的先征后退和所得税的返还政策及优惠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政策等项内容。国家对新闻出版经济政策的扶持,有效地缓解了“七五”期间出现的“出书难、卖书难、买书难”的矛盾,有效地缓解了出版经济由计划经济为主导向商品经济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面临的困难,改善了经营环境,为出版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国家经济政策的扶持对出版业的发展已产生了积极、全面的效应,“九五”出版经济的发展速度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一个时期。在国家经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