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散文随笔火爆后求新颖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0/1/7 作者:

1995年前后,散文随笔类出版物开始成为出版市场上的宠儿。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现代生活节奏普遍加快。阅读短小精悍、灵动别致的散文随笔,成为现代人的阅读时尚。这一年,无论是现代文学大家的散文随笔精华,还是当代作家的散文随笔闲章,都有较好的市场反馈。名家散文在受到市场欢迎的同时,也受到批评——-因为名家散文的重复出版现象十分严重。
1996年,散文随笔出版依旧火热。这一年,散文随笔的热点是外国散文随笔(引进版)。多家出版社将目光聚焦海外各类知名作者。在此选题范围内,天津的百花文艺出版社扬己所长,持续出版多种世界名家散文选集。这一年,国内知名作者散文、随笔重复出版的现象依然如故。
1997年,散文随笔出版的显著热点,是读书主题随笔开始受到读者喜爱,“看”别人“读书”成为时尚。这一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书趣文丛》(5辑50种),北京出版社出版《现代书话丛书》(2辑16种),华文出版社出版《东轩书趣文丛》(1辑20种),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读译文丛》(4辑40种),文汇出版社出版《阁楼文丛》(1辑5种),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今人书话系列》(1辑12种),三联书店出版《读书文丛》(新1辑17种),等等。如此大规模地出版有关读书的“书”,多半因为此类散文随笔文化含量较高。它的大量出版,对于传播新知识新观念、营造书香社会功不可没。
1998年,散文随笔出版的热点是非专业散文随笔作者的作品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这一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学者葛剑雄散文《看得见的沧桑》,人大出版社出版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经济学小品,三联书店出版著名记者胡舒立《微观美国》;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经济学家汪丁丁经济学随笔《回家的路》……这些非专业作家、非散文作家撰写的散文随笔情感真切,内容详实,专业知识背景丰厚,它为散文随笔爱好者提供出一个全新的阅读空间。
1999年,散文随笔的热点是梳理视点的专题化。具体说,即出版人试图从某一专题的方式进入,对不同类别的散文或随笔进行主题性编纂。如东方出版社推出“信天游文丛”(含王以培《灰狗》/阿坚《玩旅行的人》/宋词《走来走去》/雪生《有阳光的原野》/蔡天心《横越大陆的旅行》/黄橙《一意孤行》6种);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路上·漂泊笔记丛书”(含曾哲《离别北京的天——-西路人信札》/刘湘晨《太阳之下》/肖长春《与江河一道》/阿坚《平原动物上高原》/常征《骑马找马》/施晓亮《苦行九州——-九州方圆万里行》6种)——-这两种丛书均为游记类散文;再如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民俗随笔丛书”含《土著人生》/刘绍棠著、《黄叶谭风》/邓云乡著、《日月之恋》/宋兆麟著、《知堂夜话》/周作人著、《女人话题》/程蔷著、《生灵叹息》/乌丙安著、《古俗遗风》/陈江风著、《娲城内外》/张翠玲著等8种——-这套散文随笔丛书的主题则是民俗文化;还有像青岛出版社“野菊文丛”推出第二辑“思想者杂语”,聚焦于学者随笔,江西教育出版社推出“经典书话丛书”,按国别将书话随笔重新整理编辑等等都是例证。这些随笔散文由于按主题进行编纂和整理,虽然不少篇章都是旧作或经典之作,但由于归属在一个新的主题之下,因而仍旧给读者的阅读带来新鲜感受。
[总体评价]
历经5年发展,散文随笔成为读者最为喜爱的一个选题门类。在1996年~1997年间,多有批评家指责散文随笔重复出版的痼疾。不知是这样的指责产生了效果,还是出版逐渐适应市场需求,自我调整生效,1998年~1999年间,散文随笔出版与市场阅读的契合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友好。非职业散文家的散文随笔正在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1999年,网络发展迅速。网上随笔散文发展也异常迅速。在如此背景中,未来散文随笔的发展将接受更多的挑战和考验。